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刘燕媚


张良能够安然度过一生,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自身与世无争的性格,所谓“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另一个原因则简单粗暴——刘邦和吕后都没有为难他,是因为张良和他们的私交不错,并且与他们俩都有利益往来。

先来说第一个,张良虽然辅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是他平时却不喜欢与人争名夺利。这一点在两个事件上可以体现出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将张良评为汉初三杰之一,封赏功臣时刘邦让他“自择齐三万户”,意思就是现在已经将张良的封地选定在齐国了,至于齐国的哪块地就凭你张良自己挑,凑够三万户就行了。三万户什么概念?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被刘邦封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的萧何被封八千户。

张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三万户,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意思是我不敢接受这么大的礼物,当年我和陛下首次相遇在留,就把我封到留地吧。

第二件事就是汉朝基本稳定之后,张良对刘邦提出:“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就是他要放弃人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去追寻连自己都不信的赤松子。这是急流勇退啊,哪个开国皇帝不喜欢?

张良能够安度一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与刘邦、吕后两任最高执政者的关系都不错。对于刘邦大家都很清楚了,素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每次都称呼张良为“子房”,这是莫大的尊重。而张良对吕雉也有恩,那就是在刘邦打算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张良出面了。他直接出面劝谏刘邦并没有起什么作用(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但是他锲而不舍,给吕雉指出了第二条路——请商山四皓出山。在这种情况下,刘盈才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所以,张良能够明哲保身,除了自己的“明”之外,还因为他与终极boss的私交很好,他本身除了没有危险性之外,刘邦和吕雉还都离不开他。


国史通论


在“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中,韩信、萧何均死于刘邦屠刀之下,唯有“谋圣”张良能够“独善其身”,这是因为,张良遵循了“功成身退”、“疏不间亲”、“审时度势”这个三个基本原则。

一、遵循“功成身退”的原则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刘邦创立大汉帝国付出了巨大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的许多君主,在创建了王朝之后,从“打江山”步入到“守江山”的新时代,此时的君主往往对之前出身入死与其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充满顾忌,因为许多开国功臣功勋卓著、功高盖主,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皇帝地位、危及皇权,所以许多开国君主立国之后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张良的能力是公认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刘邦的话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认为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还要超过刘邦自己,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笼络了各路人才、知人善任。

刘邦也不例外地对开国功臣们心存芥蒂,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屠杀了许多开国功臣,那些越是能干的功臣死得越是悲惨,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这些人都被刘邦以“造反”的罪名诛杀干净。

作为刘邦军师的张良,他本人本来行事张扬,可以说是一个志得意满、充满自信并且自傲的人,但是张良能够很好认清刘邦的为人,他对刘邦这个人很熟悉,对中国汉以前的历史也很熟悉,他知道开国君主必定会诛杀功臣的道理,于是在刘邦走向“守江山”的新时代之后,张良开始遵循“功臣身退”的原则,经常托病请假,让刘邦放松了对张良的顾忌。

二、遵循“疏不间亲”的原则

所谓遵循“疏不间亲”的原则,也就是说张良不在朝廷站队,不参加朝廷各派之间的纷争,尤其是不对皇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指手画脚,而是自立为一派。

相反地,汉初许多开国功臣纷纷扬扬参与朝廷皇室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战场,稍微不注意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张良一般情况下不参与政治斗争,所以减少了许多风险。

三、遵循“审时度势”的原则

张良不参与政治斗争,只不过是不参与一般的政治斗争,在关键时刻、尤其是事关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还是在“审时度势”的前提下站了出来,但是他所谓的“站出来”就是帮助吕雉想了一个办法。

当时吕雉的亲生子孝惠太子在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刘邦多次想废除这个太子另立戚夫人的亲儿子王如意作为皇储,因为那个时候的戚夫人正在被汉高祖刘邦宠信。

此时,感觉到巨大风险的吕后向张良求救。一般的宫廷政治斗争,张良是不参与的,但刘邦欲废太子另立戚夫人儿子为皇储的做法,如果刘邦真的那么做了,那么必将导致天下大乱、危及王朝的生死存亡,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良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于是,张良“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了刘邦欲废太子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充分认识到吕后儿子即位后吕雉的残暴性,所以,张良答应帮助吕雉。将民间四位隐居山林、拥有崇高地位的高人请来,4位高人跟随太子,引起刘邦的注意。

刘邦说,那4人,不正是连我这个皇帝都请不出来的高人么?怎么会在太子府做幕僚呢?刘邦于是判定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并且太子能够得到贤能人士的辅佐,之后就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吕雉也对张良感恩戴德,吕后临朝称制期间也没对张良下手。


青史通鉴


💐

刘邦和吕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杀起功臣来那叫一个不眨眼。

但他们杀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独霸一方、有野心的诸侯势力。

作为谋士之臣,无论多么厉害,但必须有所依托才能够成就大事。

张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功成名就之后,不再参与朝廷的事情。仅有的几次,也都是为了刘邦、吕后的利益筹谋划策。

张良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告诉刘邦、吕后,我就只有你们这一个主人,别无二心。

如此一来,张良对刘邦、吕后来说,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这样的人,杀他干嘛呢?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到母国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宝二斗。而张良悉数转赠项伯,使他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这样,刘邦才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平定三秦后,项羽杀死了韩王成,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再次回到刘邦身边。

刘邦称帝后,功臣们为了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张良的功劳。”并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为封邑。

张良说:“开始臣起兵下邳,与皇上相会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愿意封在留就心满意足啦,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高祖入都关中后,就托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师”退居“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这是最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汉朝十年(前197年),汉朝廷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意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吕后求救张良。张良为之谋划,建议太子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成功化解了危机。

太子终于保住了位子,吕后也是对张良勋口敬重。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为太子刘盈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买下了一份保险。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





初心不言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插死,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张良的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并不是吕后和刘邦给他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张良知进退,他懂得什么时期,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留在了刘邦的身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

在刘邦打下江山来之后,他知道这时候不能和刘邦继续相处下去了。

因为此刻在和刘邦混在一起,两人肯定是会发生矛盾的。

毕竟这时候是和平时期了,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下一步他要惩治的肯定就是内部的这些功臣了。

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张良就提出了辞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遭受刘邦和吕后的算计的。

你看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虽说被封为了齐王,后来又被封为了楚王,但是,最终还不是落了一个灭族的下场。

还有萧何,萧何做事一生谨慎,可是他还是遭受到了刘邦的猜疑,被抓进了监狱。差点被刘邦要了命。

你看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里的韩信和萧何,都遭受到了刘邦的屠杀与猜疑。不得不说,这和他们贪图荣华富贵有关。

张良却成为了三个人中的那个唯一。

正是因为张良不贪图名利,所以,刘邦即使想找他的事,也没有理由。

张良留给刘邦的印象,都是关于张良的好。

在整个灭秦灭楚的过程之中,刘邦都是最尊重张良的一个。一般刘邦叫张良的时候,都是叫他子房。

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古代的时候,一般称呼一个人的字,就是表示对这个人最大的尊敬。

刘邦对张良如此尊重,张良知道是刘邦有求于自己,并非处于刘邦的真心。

但是,刘邦建立了大汉之后,关系就发生了转变。

这时候张良已经不是刘邦非用不可之人了。所以,为了不至于和刘邦闹不愉快,他就选择了退出政坛。

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刘邦想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

但是,最终被张良给拒绝了。

张良明白得到刘邦的赏赐越重,对自己的局势越不利。

所以,他没有在最富裕的齐地自择三万户。而是选择了最为贫苦的留县,要了一万户,当做自己的食邑。

对于张良的这种选择,刘邦当然很高兴了。

在加上张良选择了退出朝政,当了一个闲云野鹤之人。所以,刘邦即使想找张良的事,也没有理由了。

因此,张良能够落得一个好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是那一句话,张良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全部都是他自己给自己铺的路,并非是刘邦和吕后不杀他。

若是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之后,继续留在朝中认高职,做大官,恐怕他也是会受到刘邦的猜疑的。

正是因为张良猜到了这种下场,所以,他才淡出政界的。这就是张良的智慧。


汉史趣闻


一、张良个人没有政治野心,他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推翻暴秦。



留侯张良,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平去世二十年后,韩国被秦国灭了。张良年轻没做过韩国的官。但张良作为韩国的贵族,因为秦灭了韩,绝了张良在韩国升官拜相的望,张良和秦国是有深仇大恨的。

《史记》载:韩灭国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张良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变卖全部家产寻求刺客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张良曾重金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在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中袭击秦皇,误中副车。张良成了全国通辑犯,逃到下邳。

张良本身精通厚黑学,遇到刘邦这个无师自通的厚黑学专家,认定刘邦能成就大业,从此一心一意扶佐刘邦,出谋划策,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刘邦打败项羽后,张良连做丞相的欲望都没有,不要说去称孤道寡,他又半隐半仕之间,从不结党营私,为人低调,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没有给刘邦、吕雉构成任何威胁。

二、张良一生都忠于大汉,急刘邦、吕雉所急,想刘邦、吕雉所想,成为他们忠实的奴仆和智囊,私交甚笃。



沛公从洛阳向南进攻时,张良率军随沛公攻占韩国的十余座城邑,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和张良攻占宛城,向西进武关。刘邦想用二万兵攻峣关,张良献计:守将是屠夫之子,市侩之人,可利诱之。建议派人先去,给五万人准备食粮,在各山头多悬挂旗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珠宝收买秦将。秦将见财缺钙,刘邦想纳降,张良又说:将军投降、士兵不一定听从,不如趁敌人麻痹,偷袭。沛公轻松到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沛公进秦宫,看到美女、宝物,迈不动腿,张良又和樊哙苦劝刘邦驻扎霸上,既收买了人心,又避免了灭顶之灾。(项羽不可能容忍刘邦住秦宫的。)后项羽听从范缯建议,设鸿门宴想诱杀刘邦,又是张良收买项伯,陪同刘邦赴险,又巧妙安排刘邦脱险。

张良又劝说汉王刘邦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显示永不返回的决心,麻痹了项王。张良又打齐王田荣的小报告,说田荣反叛,从此项王放下西边的劲敌刘邦,全力进攻齐国。

后韩信拜将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回师平定三秦。汉王攻打楚军打到彭城,五六十万大军又被项羽几万铁骑打得大败。汉王退至下邑,危难之计,又是张良献计:用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交给黥布、彭越、韩信,联手对付项羽。最终刘邦登基。

汉三年,汉王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王急病乱投医,听郦食其的计策,刻好六国的印玺准备让六国复国。张良晓以利害,最终让刘邦收回印信。

汉四年,韩信陷齐后想称假王,刘邦大怒,当作韩信使者的面想痛骂韩信。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打败,用人之计,张良和陈平在桌底踩刘邦的脚,最后授韩信真齐王,韩信才拼命打项羽……

刘邦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姬,想立戚姬的儿子、性格类已的如意上太子位。这显然影响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也极大地伤害了汉初功臣集团的根本利益。张良给吕雉、刘盈献计,礼遇请出刘邦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震住了刘邦,稳住了刘盈太子位。

三、刘邦、吕雉不同于屠夫朱元璋,他们并不过分疑神疑鬼,无意诛杀所有功臣。

终刘邦、吕雉执政的两个时代,他们只想除掉对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各诸侯王。

各诸侯王只不过是刘邦当年的合伙人,在刘邦集团公司赚得钵满盂满,家大业大,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而且还相当有战斗力,如韩信因擅长带兵,留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且当年就逼刘邦封王,他们让刘邦寝食难安,最终刘邦、吕雉对他们下了杀手。

其余,哪怕是丞相萧何、曹参、陈平,太尉曹参这些大权在握的元勋,帝后都只是敲打敲打他们,拿掉他们的权力,从未想下杀手,相反对他们赏赐颇丰。他们怎么会对特立独行、为人低调、亦奴亦师亦友的、人畜无害的张良痛下杀手呢?


苍茫大地顾炜斌


众所周知,刘邦和吕后虽然是两口子,但他们是敌对势力。跟着刘邦混的周勃、灌婴、陈平等人,在吕后当政的时候,虽然吕后并没有怎么打击他们,但是却也没有重用他们。他们的权力,都被吕后夺过去,给了吕产、吕禄等吕家人。而跟着吕后混的樊哙,差点就成了刘邦的刀下亡魂。

可是张良不一样,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对张良都极为器重,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那么,张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张良剧照)

咱们先来说说,刘邦和吕后是怎么礼遇张良的。

刘邦在评定功臣的时候,选出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功臣,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最重要的功臣中,张良又排在老大。也就是说,刘邦认为,张良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人。

实际上,古代人的观念中,都以战功来评定功劳的大小,刘邦后来也说过“无战功不能封侯”这样的话。而对战功的认定,主要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攻陷了多少城池,斩了多少首级,这也是秦朝传下来的办法。出谋划策,并不能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韩信应该算功劳最大的人。不过,刘邦却把张良排在第一位,而没有把韩信排在第一位。

另外,就算刘邦也很重视计谋,认为计谋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那么,他也该肯定陈平。因为实际上陈平所出的计谋,丝毫不亚于张良。可是为什么,刘邦干脆把陈平排除在“汉初三杰”之外呢?

还有,刘邦直接就给张良一个“万户侯”,毫不吝啬。这是刘邦对任何人都没有的礼遇。

吕后对张良也给予了极大的礼遇。当时张良已经退隐山林。但是,吕后无论如何要把他接回来。张良回来也不愿意当官,吕后说,不愿意当官就不愿意当官,想修炼,你也回来修炼。

张良因为修炼,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身体搞得很差。吕后对他非常关心,苦劝他要加强营养,注意身体,并给张良安排了很好的饮食待遇。后来张良也感动了,开始食人间烟火。

由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吕后对张良的厚待,确实是非同一般的。

(刘邦剧照)

那么,张良为什么能够同时得到刘邦和吕后这两个对手的极高礼遇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张良明白刘邦和吕后最在乎什么。

刘邦在没有夺得江山的时候,巴不得所有人都努力,帮他夺取江山。当年他并不了解韩信,但是萧何告诉他,韩信可以拜为大将,而且可以筑坛拜将。刘邦也不管萧何说得对不对,便听萧何的,把张良拜为大将。由此可见,刘邦想获取天下的心思,有多么强烈。

但是刘邦夺取了天下以后,又非常担心那些手中有兵,又获得土地分封的功臣们。因为如果单纯是有土地,也不足为虑。如果有土地又有兵,那就会非常危险。一言不合,就可能起兵。

不过张良在这时候却提出不要那么多土地。张良本身没有兵,又不要那么多土地,这对于刘邦来说,实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所以,刘邦才会不但对张良大肆表扬,而且主动封他为“万户侯”。刘邦知道,越是表扬张良,越是给张良最大的奖赏,张良越是不会要。这样,他不但没有把“万户侯”奖赏出去,同时,还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了榜样,希望天下的诸侯们,都能向张良学习。

(吕后剧照)

吕后的需求不一样,她是要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当她去向张良求救的时候,张良帮她出了主意。其实,帮吕后出主意这件事,是不太符合张良当时的理想的。张良当时已经打算退隐江湖,不再管俗世的事情。但是,他竟然管了。有人说,这是因为张良有责任感,知道国家只有刘盈当太子,才可能稳定。我们不否认张良的责任感,但是,他难道不知道,刘盈当太子后,会造成吕后乱政吗?所以,他这样做,也是因为看清楚了刘邦之后,将是吕后的天下,因此才出了这么个主意。

而且,张良出的这个主意,分寸感极强。他只是用这种方法,加强了刘盈的力量,对刘邦并没有什么损伤。再加上他实际上已经看出,刘邦并没有一定要废黜刘盈的意思,因此,他也并没有得罪刘邦。

张良正是对刘邦和吕后的心思揣摩得极为清楚,因此,最终他才既受刘邦礼遇,也受吕后礼遇,实现了善终。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的主要原因是张良信奉黄老、清净无为的性格,张良的高明之处便是懂得功成身退。


汉初三杰,唯独张良过的最安然

汉朝享国400年,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的建立以推翻残暴的秦朝为开端,最终以楚汉战争收尾。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中,不仅诞生像萧何、张良、韩信这般的汉初三杰,更有彭越、英布等骁勇猛将。

汉朝的伟大之处不但但是开创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文明新局面。作为开国帝王的刘邦和吕后更是向后世展示了如何在国家稳定以后,对曾经的从龙旧臣举起屠刀。

前前后后,以韩信为起点,到彭越、英布等人相继被刘邦和吕后杀害,整个汉朝开国的异姓王侯几乎全军覆灭。

即便是萧何这样的精明人物都难以逃过下狱的经历,张良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清理中过的安然无恙,也实属罕见。


信奉黄老,修仙搞得身体比较差

张良是黄老之学忠实的信奉者,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且影响着大汉王朝开国初期的国策。

汉朝刚刚见过,社会经过连年的战争,人口损失极其严重,经济发展非常凋敝。面对这样的一个大而虚空的大汉王朝,刘邦与萧何、张良、曹参等人制定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

史书上记载,天子出行竟找不到4匹颜色一样的白马,宰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

张良作为黄老的推崇者,一门心思只想着修仙得道。熟悉道家修炼的朋友都知道,道家修炼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辟谷”,张良属于道家顶尖的高手,必然是“辟谷”的行家能手,但是“辟谷”带来的问题是人的营养不良,搞不好最后身体非常差。张良就是这样,成天把自己关在暗室里不吃不喝,整个人消瘦的不成模样。刘邦和吕后每次见到张良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觉得张良也不可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营养不良,贫血而死。进而也就不去为难张良。


建言献策,只享爵位不掌握兵权

汉朝建立初期,张良位列汉初三杰,刘邦心想怎么也得封张良个王爷坐坐,但是被张良拒绝。

史书记载,张良推辞道:我本来就是韩国的没落后裔,祖上被秦朝屠戮殆尽,我从小一心只想着除去暴秦如何为家族人报仇,什么权力财富对我来说都是浮云。何况我在落难逃跑的时候,幸亏遇上大王收留,一起帮我灭掉秦国报了家仇,我也就没有什么心事了,就给我300户,够我吃喝的就行,从此以后我要专心钻研修炼。

刘邦和吕后一听,还是张良识趣。就赐予他300户的封地,让他潜心修道去。实际上这完全是张良的一种明哲保身的计策。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也是非常安守本分,从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单纯地给刘邦出出主意,代兵打仗的活谁爱干谁干,论功行赏谁爱要谁要。

由此可见,张良能够躲过汉朝刘邦和吕后对异姓功臣的屠刀,主要是自己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良臣亡”的千古道理。更与自己喜欢清净无为的黄老之学有着莫大的关系,确实值得后世人好好地去研究一番。


历史守望者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的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被奉为汉初三杰,而三杰最终的结果是韩信被杀,萧何受辱,只有张良得意保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大汉天下建立之后,刘邦、吕后的残暴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吕后的残忍相比刘邦有过之无不及,在对待彭越的问题上就能看出来。

彭越、韩信、英布做为当时最大的三个异姓王,刘邦在云梦泽抓捕韩信之后,对彭越也采取突然袭击,将彭越抓捕到洛阳。,然后认彭越谋反,刘邦将彭越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彭越在西行途中遇到了吕后,结果被吕后一忽悠又回到了洛阳。此时吕后像刘邦说留下彭越就是留下祸患,所以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此事就可以看出刘邦吕后夫妻二人心狠手辣,那为何张良能得意善终呢?

首先是张良聪明,张子房做为刘邦的主要谋士,长期在刘邦身边,对刘邦的性格也是摸透了,所以当刘邦大封群臣的时候,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没有选择,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刘邦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留县。这种选择是可以让刘邦念及旧情,不容易下杀手。

大汉建国之后,逐步走向正轨时,张良就开始隐退,他是半隐半退,时刻留心朝中大事,但是有不直接介入朝中大事,对皇权构成不了威胁,有不远离刘邦的视线,使刘邦放心。刘邦想废掉太子时,吕后找他帮忙,他也是不直接出面,而是采用商山四皓,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又暗中帮助了吕后,对吕后有恩,减少了吕后的猜忌。(商山四皓极可能是张良自编自导的一出戏,他只是通过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刘邦对张良的意见很是看重,所以商山四皓的出现,刘邦就知道换太子不成熟)

其次是张良没有威胁。张良一介谋士,没有单独领兵的能力,也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不像韩信有威胁,也不像萧何有专权的可能,作为一个闲散道人的张良在朝中无势力,在外没有外援,所以不够成对皇权的威胁,自然能得以善终。

最后是张良还有价值。张良是谋士,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对刘邦的意义非常远大,并且张良还是帝师,交给你刘邦很多治国的东西。国建安定之后,谋士的作用虽然没有战争年代大,但是依旧可以作为重要参谋,所以张良对刘邦而言还有价值。

张良是谋圣,达到了谋士的最高境界——出这谋定天下,退则保全自身。


帝国烽火


知进退,不邀功,无欲则刚,功成名就事了拂衣去

就是因为他非常的聪明,而且无欲无求。在功劳方面,他不仅帮助刘邦平定过天下,而且在天下大定后还主动功成身退。而在私交上,他也曾经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吕后也其也很敬重,那自然就可以快乐终老。

张良的功劳

相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张良本来是韩国的一个贵族后裔,一开始的时候是替韩国效力的。不过在项羽灭了韩国以后,他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当此之时,他遇到了知人善用的刘邦,并且决定去帮助他。对于天下本身,他已经再也没有了政治目标,刘邦自然非常的信任他。

而在后来的各种战役当中。他还非常的善于制定合理的战略,曾经帮助过刘备很多忙,在平定天下的过程当中也出了很多的力,自然是功劳巨大。

在私交方面,他也曾经救过刘邦的性命。无论是鸿门宴还是出关中当中,都是他的计谋才让刘邦活了下来。

在建国之后,本来刘邦想把比较富裕的齐国地区分给他,但是他却只是要了一个名分和仅仅一万人的食邑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这也让刘邦认为他似乎并没有野心,或者说他无意于与刘邦争夺天下。

而在建国之后,在刘邦被戚夫人迷的鬼迷心窍的时候,他也成功的帮助吕后挽留住了自己的太子。在刘邦死后,他也是深得吕后的感谢,自然也是功劳巨大。

因此可以说。就凭他建立的这些功劳来说,刘吕二者都没有理由杀他。

张良的聪明之处

大家都知道,张良的功劳非常的巨大,上文也说过了,他在战略层面上也具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着实是让人非常的敬佩。

不过很多人在如此巨大的功劳之下,往往会变得非常的骄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张良就不一样了,他非常的懂得进退,既然已经功成名就,他就不想再考虑任何权势发展,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跑到了深山野林里做一个闲云野鹤。这自然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刘邦也因此而留下了他、

其次张良这个人人缘相当不错,和各个汉军将领与刘邦、吕后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这么好,那怎么可能会杀了他呢?所以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