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伤春:“多情却被无情恼”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3月初各种花儿争相斗艳,因此“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景象不过几日,一场春雨来袭,桃花、早樱已是残红。3月才近下旬,樱桃已经有绿豆大小。4月未至,南方已有暮春之象,像极了《蝶恋花·春景》所写:“花褪残红青杏小。”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伤春:“多情却被无情恼”

说到苏轼,其实东坡先生写过不少关于春天的诗词。如前所述就有两道,一是《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小学时大家都学过,因此这首实在是深入人心,描绘早春时光,春意萌动景象。

而《蝶恋花·春景》则为我们展现的是暮春绿肥红瘦的盛景。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写婉约词,实际上苏轼的词里婉约词并不少,比如这道《蝶恋花·春景》就属于婉约。词中也写情,却挣脱了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一味写男女之情的世俗,而将情寄予生活日常,也在词里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蝶恋花写得很是小清新: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伤春:“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暮,花儿谢了,残红裉尽,青杏尚小,燕子飞来飞去,碧水绕村落。柳絮顠飞,越来越少,芳草却越见茂盛。围墙里有佳人荡秋千,笑语不断。引得围墙外的行人驻足聆听,笑声渐渐听不见了,行人怅然若失,仿佛怪自己多情,怪佳人无情。佳人自是那美人,古人通常指美丽的少女。

这首词就是典型的婉约词了,情意绵绵,十分动人,但却并不哀伤,只是略带惆怅罢了。感怀春光易逝,感叹时光无情。同时又是积极的,乐观的,反映着东坡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你看,残红对青杏,柳绵对芳草。花儿虽已凋谢,但青杏长出来了;柳絮虽说越来越少,但芳草茂盛。燕子绕梁而飞时,溪水也在绕村而流。

好一副春光美景,生机勃勃。

景写完了再写人。人呢,佳人,笑声里的青春旋律都溢出墙外来了。可是墙外的人并未看见佳人,只见露出墙头的秋千,但青春活力却是藏不住的,通过笑语传了出来,引得行人如痴如醉,停下脚步仔细聆听,许是久了,佳人已回房,所以笑声渐止,而行人心底却荡起涟漪,心绪不宁,颇有几分伤怀与惆怅。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伤春:“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先生这多情与无情,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据考,对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时间),历来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时作于熙宁九年(1076);

一种说法是绍圣二年(1095)作于岭南惠州(今广东惠州);

一种说法是绍圣元年(1094)离开定州(今河北定州)南下知英州(今广东英德)途中所写。

还有一种说法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那么应该是在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七年(1084)之间。

总之,从这几种背景分析来看,都应该是处于被贬谪,被罢黜时期所作。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苏轼在伤春,同时也在感怀自己的际遇。

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里表达过自己的创作思想,“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就是说,写文应该是有感而发,而非为写文而写些无病呻吟的文章。

所以再结合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来设想下苏轼词里所要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个人不认为东坡先生想要表达男女之情,倒是相信先生是在感怀身世,感怀人生。

或许是对逝去的青春时光的怀念,或许是空怀理想却报效无门,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但不管是哪一种心路历程,我们都能够从词中看到作者虽然颇为伤怀,却又始终怀抱希望。

词中春天的景与人,都是勃发的,有着无限的生机,而词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有无奈却也是超脱的。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伤春:“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很“苏轼”,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东坡先生都是非常旷达潇洒,豪情万丈的。比如他的另一首《浣溪沙》,同样也是写春天,同样也是暮春时节,词中写道: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你看,同样是清新明快的,虽然春景易逝,但东坡先生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谁说人生不能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能够西流,所以不要感叹老年时光飞逝啊。

所以说,苏轼的思想境界高,正是因为不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够淡然从容面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