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20多年,苏联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强国,当初是如何打赢翻身仗的?

胡圣霞


这个问题就让苏联很不高兴了:“你才默默无闻,你全家都默默无闻!”

一战前的苏联,虽然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美德英等强国,但是和法国比起来还是不落下风的,比起意大利来更是碾压状态,怎么说好歹也是个列强,怎么就默默无闻了?

不过即便位居列强行列,沙俄在其他帝国主义中间确实显得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大而不强”的状态,国内虽然早已解放了农奴,但落后的残余仍在,国内的工业基础几乎没有,沙皇政府甚至需要举债度日。

所以沙俄虽不是默默无闻,但确实不够先进。也正因为如此,沙俄才在一战期间迅速崩溃,最终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

而匪夷所思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基础上,苏联只用了28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国到工业国,落后帝国到超级大国的惊天蜕变。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苏联可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迅速的蜕变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制度优势无可比拟

1917年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奉行计划经济,杜绝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实现了节约。

不仅如此,共产主义制度还能最大限度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证了十月革命后苏俄能够用三年时间击败列强的干涉和白军势力的反扑。

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执掌苏联大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7年开始,苏联用了两个五年计划便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的综合国力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时间发展,和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紧密捆绑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这种模式虽然最终让苏联彻底崩溃,但在强邻环伺的苏联前期,这是苏联能够一步步走向强大的保证。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为保证粮食出口换取外汇购买机器,斯大林甚至不惜掠夺乌克兰农民,造成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整个苏联将近2亿人成为不停歇的生产机器,帮助苏联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2、自身努力不可或缺

虽然出生于格鲁吉亚,但斯大林是“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

一直以来斯大林都不认同列宁的“反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他认为全球无产阶级革命想要成功,必须优先确保俄罗斯的强大,也就是奉行“大俄罗斯”主义。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与列宁的既定路线分道扬镳。虽然在1936年宪法中承认各加盟国的平等地位,保留其自愿加入或者退出联盟的权利。但斯大林的个人权威逐渐膨胀,俄罗斯地位不断超越其他加盟国,苏联越来越成为大号的俄罗斯。

“大俄罗斯”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团结,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和凝聚力,苏联也能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大规模扩张领土。

二战爆发后,为增强西部国土防御,斯大林于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1939年11月通过苏芬战争夺走芬兰的贝柴摩、萨拉和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并入苏联;1940年6月强行从罗马尼亚手中夺走比萨拉比亚。

另外还有1944年“接纳”图瓦共和国;1945年夺取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地。

作为噬土成性的国家,领土的扩张就是国力强大的保障,所以吃下的领土帮助苏联迅速成长。

3、历史机遇难以忽略

如果没有1929年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发展不会一日千里;如果没有1941年的苏德战争,苏联不会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鬼哭狼嚎,而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反而置身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各国纷纷开放对苏联物资出口的禁令,苏联得以大量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同时苏联也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才,总人数高达15万之多。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机遇,苏联工业化开始加速,并最终在二战前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为最终击败法西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苏德战争对苏联而言是极其惨重的灾难,苏联付出了阵亡和失踪270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伤亡总人数超过4600多万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4,但苏联在二战中的收获更加巨大。

除了美国在莫斯科会战后源源不断的援助,帮助苏联起死回生并恢复生产力,苏联在占领德国东部后,拆运了德国东部所有的工矿设备,在席卷东北后对伪满洲国也如出一辙,这让苏联工业能力更上一层楼。

不仅如此,苏联还抢走了德国大量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使苏联具备了和美国一较高下的能力。

所以二战后的苏联,一跃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是军事强国而已,综合国力并不强。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独裁者,德国一切都是他说算,德国工业就成为彻底的军工工业,德国所有人都要为希特勒服务。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哪怕德国就要灭亡前,德国一些工厂仍然不生产军用品,而是堂而皇之生产各种对战争无用的奢侈品。

希特勒的军官去一家宣布人手不足,不能生产军用品的工厂检查,发现仓库中堆满了高档家具。

对于工厂老板来说,生产军用品无利可图,还是家具赚钱更多。

为什么会这样?

德国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切都由市场规律说了算。

即便有国家的干涉,资本家也不会随便配合。

整个德国的工业力量,并没有被彻底利用,仍然在生产和军事没有关系的东西。

苏联不是这样。

萨沙到俄罗斯去的时候,看到很多拉达小汽车。

这种汽车,就是苏联时期研究的,是苏联为老百姓生产的汽车。

在我们看来,苏联可以生产第一流的战机、坦克、大炮甚至洲际导弹,小小的家用汽车一定是世界一流的。

然而,完全不是这样。

拉达小汽车非常烂,大体是以前中国的捷达的水平,和同时代西方小汽车差距巨大。

是苏联研究和生产不出更先进的小汽车?

当然不是。

而是,苏联的一切工业必须以重工业,就是以军火工业为主。

苏联可以制造世界第一流的坦克,这是因为他们重视。为什么拉达汽车如此烂?就是因为工业重心是军事,民用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道理就是这样。

苏联时代的强大,就是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全国之力生产武器,造成军事上的强大。

苏联自己是否强大?

我们看看苏联人民的生活,或者说看看菜篮子。

苏联早在沙俄时代,已经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大量出口。

到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苏联的农业产量仅为1940年水平的40%!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地进行开垦荒地运动,扩大全国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有很大提高。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些粮食也不够了。

从1963年开始,苏联出现了农业歉收的情况。

当事人回忆:有些种类的谷物,鸡蛋粉,黄油,融化的牛奶,肉类半成品和冷煮猪肉已从货架上消失。甚至连面粉和白面包的供应,一度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难吃的黑面包。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心高气傲的赫鲁晓夫被迫向西方国家低头,用宝贵的黄金储备到国外购买1200万吨粮食。

到1972年,苏联发生了比1963年更加严重的农业危机。苏联被迫向国外采购了将近3000万吨的粮食,一举打破世界的粮食平衡。苏联的这次政府采购直接导致美国的粮食、农产品、饲料和肉类的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美国国民的不满和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到1984年,苏联采购量占世界粮食进口量的15%以上 - 4600万吨。


看看,连基本粮食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能说苏联是超级大国吗?


萨沙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就是欧洲强国,从来都不是默默无闻。

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基本打遍欧洲无敌手,就遇上海上英国与陆上俄国无能为力,甚至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几乎全军覆没,60万大军只有约2万人回到法国。即使拿破仑打赢了滑铁卢战役,进攻俄国元气大伤后的法国也无力回天。战后确定的“维也纳体系”,俄国就是“四大警察”之一,甚至成为维护欧洲秩序的“欧洲宪兵”,堪比后来美国“太平洋警察”。

无论是俾斯麦德国还是后来的法国,都不遗余力拉拢俄国,法国只有与俄国联手才能制衡德国,德国只有在俄国“不干涉”情况下才能压制法国。威廉二世放弃老宰相俾斯麦联合俄国的外交战略,结果是陷入法国、俄国东西两线夹击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就是试图趁着俄国没有反应过来先击败法国,该计划失败就在于俄国快速攻入东普鲁士威胁德国后方。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遭到英法敌视,一则是对俄国违反“三国协约”单独退出战争的不满,二则天主教与新教的英法一贯歧视东正教的俄国,三则俄国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引起英法不满。

1922年热那亚会议后,德国与俄国两个“欧洲孤儿”开始抱团取暖,这就有了德国先进技术与俄国(苏联)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共同发展,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短二十年德国、苏联成为欧洲最强大两个工业国深层次原因。德国工业质量压倒英法两国,但工业产量还是苏联更占优势。

1939年德国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莫斯科会议上英法两国拒绝与苏联合作抗击德国,苏联转而接受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莫斯科会议上苏联提出能出动120个师、5000辆坦克支持英法,这已经说明苏联的实力不在德国之下。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说战前认为苏联只有182个师,能调到欧洲的只要140个师,结果发现苏联至少有360个师。德军消灭了几百万苏联军队,斯大林又组织了几百万军队。这样庞大的苏联,显然不是德国可以战胜的,以前认为苏联军队兵力雄厚是夸大,后来发现苏联兵力比想象的跟多 许多德国人是被苏芬战争苏联军队糟糕表现误导了。

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已经是欧洲头号世界二号工业大国(不是工业强国,质量不如德国),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就是常任理事国,甚至美国牵头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苏联排名仅次于美国,这已经是欧洲头号大国,哪里是默默无闻?


一梭烟雨江湖行


仅仅20多年,苏联从默默无闻到世界强国,当初是如何打赢翻身仗的?苏联顶鼎盛时期是军事强国,苏联偏向重工业,蔑视轻工业,所谓的重男轻女。苏联的重工业非常之发达,发达另人意外,轻工业却是苏联致命的弱点,崩溃解体也是因为轻工业。苏联的重工业在世界除了美国可以并驱,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被轻工业所压死。人为財死鸟为食亡。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赫鲁晓夫接任苏联第一书记即是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最大地去斯大林化,招致很多国家和周边地区反对,斯大林是苏联的灵魂人物,斯大林粉碎纳粹500万军队所做出的贡献。赫鲁晓夫连英雄传奇人物都能不要的,赫鲁晓夫何得何能。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飞速发展,重视科技,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 .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开辟史上第一页,同时赢得美苏较量第一局。

总结下苏联的经济成绩:1937年的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国、英国、德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到1987年苏联一直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系。苏联是凭的是重工业打翻身战,如果苏联的领导人能看到自己的短板,而取长补短,现在的美国霸权也是没可能这样嚣张。假设普京大帝出生早些年,在接手斯大林留下的苏联财富,那么当今世界是苏联的。



森林狼6


苏联如何建立

1917年3月欧洲古老的俄罗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拖累下土崩瓦解,沙皇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才是带领俄罗斯帝国重新站起来的良药,俄罗斯帝国内部各方势力争夺面红耳赤。

最后是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11月7日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苏俄政权才落下帷幕。此后虽然在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下,新生的苏俄曾被迫跟原俄罗斯帝国士兵打内战,但结果是苏俄政权胜利。

当苏俄政权胜利之后,出于恢复原俄罗斯帝国控制范围的考虑,苏俄开始找到在十月革命爆发之时,趁乱独立的原俄罗斯帝国本土地区,这些地区大致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

按照苏俄政权的意思,大家本身就是“一家人”何必分开过日子,抱团才可以在世界上更有话语权。于是在1922年12月30日晚,苏俄召开了苏联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立马就答应加入苏联的国家分别为苏俄、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打铁自身硬

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尸体上成长起来的国家,然而俄罗斯本身虽然被称呼为工业化的国家,但是其实跟欧美国家有着巨大差距,仅工业产值这一项上,在1928年它就只有德国的1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更无奈的是当时的苏联,几乎没有供给自身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俄罗斯帝国遗留下来的教育遗产是50%的文盲。所以对于1928年的苏联来说,它完全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列宁之后的苏联掌舵人斯大林决定让工业化、人才引进这两条腿走路。首先在工业化上苏联推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无数的工厂在苏联大地拔地而起。

正因这些工厂的加持,苏联在1932年五年计划宣告结束的时候,基本实现了全国完整的工业化,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

而在人才引进方面,1929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世界各地出现大量失业人才。就在此时苏联伸出了高薪之手,对真正能带来技术的人才“来者不拒”,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先后有10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

人才有了,工厂也建起来了,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有了前提保证。

希特勒送一程

虽然靠着经济危机带来的人和自己举国修建的工厂,苏联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西欧诸国数百年的积累那里是朝朝暮暮就可以追赶上的,相关数据统计,1937年苏联工业比重占全世界工业的3.7%,跟美国的36.2%、英国的9.5%差距明显。

1939年起闪击波兰,然后南下灭掉法国,对英国狂轰乱炸,整个西欧被打的破碎不堪,此消彼长,苏联成功登上了仅次于美国老二地位,且与美国打了数十年的冷战。

综上简而言之,为什么苏联可以成为吵架大国,总结起来就是打铁自身硬,希特勒送一程。


袁载誉


在人类的历史中,中国的历史无疑非常长,不过也有短历史的国家,我们的邻居俄罗斯,便是历史不怎么长的一个国度,不过那会儿不叫俄罗斯,而是有另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苏联,1917年,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土崩瓦解,自此沙皇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让这个庞大的国度再次崛起,帝国内部各方势力开始明争暗斗,直到伟人列宁站出来,在11月7号发动了十月革命,由此建立起了苏联政权。虽然之后苏联国内的小势力,在外国的支持与苏联抢夺政权,但还是苏联胜利了。

苏联政权成立之后,开始联合那些趁乱独立的小国家,例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并且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又何必分家过日子,苏联是建立在俄罗斯帝国灭亡的基本之上,那时苏联是个工业化的国家,比较的现代化,但要和欧美国家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苏联这个时候还是比较弱的国家。除了没有军工业资源,国内也没什么高素质人才,国内教育普及度不高,有一大半的人是文盲,1928年的苏联,是个又穷又弱的大国。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接手列宁大权的斯大林,开始在国内搞改革,重点关注工业化以及人才引进。对于如果使得国家进入工业化,苏联提出了五年计划,无数的工厂在苏联的大地上建立。

1932年五年计划结束,苏联国内已经遍布工厂,工业产值从1928年的百分之四十八,增长了百分之七十,1929年,全球爆发了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出现大批量失业人员,这时苏联的机会来了,他们以高薪高待遇,对各地的人才来者不拒,先后有不下十万的技术人才,以及工程师进入苏联。自此工厂已经建立起来了,人才也有了,这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虽然苏联已经往好的方面发展,但要和那些发展了百年的老强国相比,苏联的底蕴还是差了不少,根据当时统计,1937年苏联工业占世界比重,只有3.7%,而美国已经高达36.2%,所以差距还是不小的。

苏联只用了二十年,就从一个弱小的国家,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存在,主要还是政策上的正确,除了以上的工业化,以及他国人才引进,致使苏联成为强国的,还因为当时它实行的共产主义,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而共产主义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快速集中起来,然后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像苏联这种前政权刚灭亡,后又开始革命的国家,苏联政权刚成立之时,在国内是举步维艰,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在一起做事,才能让国家的力量快速发展,这也是苏联能在短时间之内,成为强国的一个大原因。

苏联人少地大,资源相对其他国家比较丰富,并且它的人口比美国还要多,领土面积更不用了,屈居世界第一,但凡一个国家想成为超级大国,就要满足几个条件,人口、资源、政策都必不可少,不过先天的条件也需要,前苏联虽然灭亡了,但留下的家底很厚,具有成为强国的捷径,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只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跟落后的西班牙差不过,要知道俄国的领土面积,要比西班牙大多了,在经济上还要其他的资本国家,同时还要进口大量的机械设备,一战时的内部矛盾,以及国外的武装干涉,使得这个国家几经崩溃,幸好有列宁当带头人,拯救了这个国家。

在几代苏联领导人带领之下,1939年起,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强国,经济与工业都是当时世界前茅,整个欧洲都被德国打了一个遍,但苏联抗住了德国的入侵,打赢卫国战争,使得苏联国土保持了完整,正是因为领导人与人民的努力,才让苏联成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后来苏联的底气越来越足,甚至与美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总的来说,苏联能够成为强国,靠得是上一代的积累,以及正确领导人和人们积极进取心。


木剑温不胜


沙俄曾被誉为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日俄战争中沙俄被新兴的东洋岛国打败,被迫将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利益让渡给日本;一战中俄军有2254400人阵亡、3749000人负伤、3343900人被俘,惨重的损失直接诱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导致了沙皇俄国政权的覆灭。然而继承了沙俄领土并事实上因为芬兰和波兰的独立而有所缩水的苏联却在接受沙俄留下的烂摊子后在几十年间一跃成为同美国分庭抗礼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那么苏联是如何实现这一逆袭的呢?

事实上苏联从沙俄手中接手的遗产其实并不算少:尽管由于芬兰和波兰的独立而有所缩水,但沙俄的绝大部分领土仍为苏联所继承,同时继承的还有这广袤领土上的资源和人口。根据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而言:俄罗斯是占据国际地缘心脏地带的大国。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三面为山系环绕,河流都流向内陆湖或者北冰洋,是海上无法到达之处,是天然的巨大堡垒。历史上控制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总是能不断汇起强大军事力量对边缘地区造成严重威胁。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就使游牧民族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民族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果技术的发展使得该地区民族为某种集权体制组织起来,那么距离诞生一个世界帝国也就为期不远了。然而拥有辽阔疆域的占据国际地缘心脏地带的俄国在地缘上也始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俄罗斯地处高寒纬度带,西伯利亚在古代就是中原王朝所谓的苦寒之地,偌大的俄罗斯却难以找到一个天然不冻的出海口,俄罗斯由此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地缘格局。当西欧国家通过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一系列举动崛起之后俄国的反应总是慢半拍,当西欧各国及美国已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俄国仍饱受农奴制的束缚,工业化进程长期滞后于西方。沙俄尽管凭借庞大的国家规模体量得以跻身列强行列,但在列强之中始终给人以”大而不强“的感觉。

事实上俄罗斯就其文明与体制的进化程度一直滞后于西方,然而俄罗斯凭借自己庞大的疆域和人口即使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能以数量弥补质量的方式实现规模效应。于是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就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每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出现结构性变革之际俄罗斯就会因为自身文明与体制的滞后而被西方甩在身后;而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俄罗斯的体量优势就会逐渐弥补文明、体制、技术上的不足。沙皇俄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急剧向工业化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决定一国国力强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规模体量,而是体制和技术创新,因为创新会带来跨越式发展,而深受封建农奴制困扰的俄罗斯帝国恰恰并不擅长创新,因而被抓住时代机遇改革创新的西方列强迅速超越。而当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和技术创新日渐平稳后俄罗斯自然也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尽管经过学习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通过俄罗斯的体量规模得到弥补,于是俄罗斯历史上就始终不断呈现出这种大起大落的盛衰转折。沙皇时代的俄罗斯坐拥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有着强劲的地缘潜力和充足生产劳动力,然而由于在技术层面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而无法使其潜力得到充分释放。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达到可以初步对冻土荒漠进行成规模工业开发的时代苏联的地缘潜力就得到了巨大的释放。这种释放对苏联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率先崛起,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俄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这就充分证明苏联在释放了自己在资源、劳动力、兵力等各方面的潜力后即使在技术水平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却也能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然苏联的发展也并非完全依赖于时代机遇,事实上苏联的发展与苏共及苏联政府自身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最终成为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苏联以高度管控的计划经济模式清除了沙皇时代的农奴制残余,将实现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目标。在经历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已由一个农业国过渡成为一个具备自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尽管此时的苏联在生产技术上仍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凭借庞大的规模体量已能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对于一个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与德国的苏联,是如何在二战中战胜德国,并大大加快的二战最终反法西斯胜利的步伐 。这和苏联的社会体制是分不开的。

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也就此诞生。并于1922年的212月30日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苏联诞生的初期国内的反动势力甚至超过了苏联红军,这严重威胁了苏联的稳定。外部一战同盟国还对苏联虎视眈眈。苏联当时的环境出在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苏联的领导人列宁来说,眼前的局势是非常危险的。他首先与同盟国妥协,签订停战协议。并在国内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对农民的剥削十分严重,导致部分农民产生的反对的情感,这大大不利于刚刚打完国内战争的苏联。所以列宁在1921年开始废除战士共产主义,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经济的出现,类似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政策一直持续到1928年。

1924年列宁去死,斯大林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他不断的废除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于1928完全废除。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重工业,在1928年到二战爆发的1939年10年的时间中,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迅,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速了苏联的军事发展,使得苏联的军事势力在德国面前也毫不逊色。并且苏联长年气候寒冷,“欧洲雄狮”拿破仑就是因为俄国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战争的失败。这也为苏联战胜德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松辞


苏联的崛起,斯大林绝对要感谢1个人,他就是希特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贵人”。有些人可能要喷饭,苏德战场打得你死我活,2个人有何恩义可言?

斯大林、希特勒自然没什么恩义,希特勒要占有苏联土地来给日耳曼殖民者,斯大林要保家卫国打击纳粹德军,彼此是水火不容的对手。

而对手的存在,接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坏事,恰恰是促进对方精进的催化剂。第三帝国的毁灭之火,正是苏联浴火重生的那把火……


苏联自从建国以来,它并不是默默无闻,而是相当引人注目,当时的资本主义列强没有谁不想灭掉它的。“十月革命”后,各国的联军也是扛着枪打过苏联,可惜就是没有办法赢,此后就一直视苏联为眼中钉、肉中刺。

列宁之后,斯大林开始驾驶苏联这艘巨轮,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建立起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很明显,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既能计划国家建设又能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

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病也很明显,国内经济没有市场概念下的畸形发展,政治生活陷入僵化思维,高压之下导致社会矛盾重重。斯大林的统治初期,苏联的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很快陷入各种不良反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苏联,虽然已经在世界上站稳脚跟,但是国内的政治生活却已经陷入混乱,军队的大清洗导致战斗力直线下降、个人崇拜导致斯大林盲目自信、不恰当的政策导致很多人不满……

1941年、1942年苏军的大惨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苏联军队的士气不行,这也反映出苏联已经沉疴重病。随后,斯大林及时调整国内政策,缓解内部的矛盾,很快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再次焕发出惊人的力量。

你可能会说,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存在,让苏联军民在雄厚工业基础上,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话自然是有道理,但还需要补充一点,如果没有苏德战争的爆发,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苏联幅员辽阔,拥有令人羡慕的丰富工农业资源,科技水平也属于一流水准。在高度集权渡过国家困难期之后,如果能够实行正确的改革政策,无疑会让人民的生活水平赶上西方国家。

因此,当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1990年代拖垮苏联之后,很多学者就提出:苏德战争的爆发,挽救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恐怕也不为过。

近10多年的俄罗斯民意测验也显示,绝大多数的民众认为苏联解体是“最大的历史悲剧”,苏联尽管有弊病但还可以用改革来治病,但是他们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因此,俄罗斯人看到中国发展这么好,也是非常羡慕中国走过的道路。

苏德战争以苏联的最终胜利而结束……借助对德国法西斯的作战,苏联付出近3000万的伤亡打造出强悍的苏军,并随着他们的西进,让苏联的利益迅速扩展到东欧、中欧、东南欧。

苏军占据下的地盘,以后就成为东方阵营的地盘,后来整合为“华约组织”,对抗西方国家的“北约组织”。从这个意义来说,苏联因为苏德战争获得巨大的战后盈利,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希特勒拯救斯大林,或许脑洞有些大,你还不能接受。那么,你会怎么看待苏联的崛起呢?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子屠龙


“仅仅20多年”应该指的是二战之后的20多年吧,苏联也的确是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大国,那苏联是如何在战后的20多年里辉煌起来的呢?首先是二战刚刚结束,世界区域和平,苏联有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时间。并有着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这时候的苏联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强国家,以前那种多个强国制衡的局面不存在,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不用担心其他政治问题。而苏联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完成工业项目的建设,再战后只需完成工业的生产恢复即可。



而恢复国力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口,战争结束后,经历近十年之久,1954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而到了1984年初,苏联总人口为27,380万人,比1954年的19100万人增加43.35 %。不过由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2900万的人,而当兵的大多是男性,所以苏联战后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当时为了鼓励生育出台了各种政策,甚至奖励列宁勋章。而恢复了人口也就恢复了生产,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并且战后仍然是实行斯大林时期制定的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而这时正处冷战,分为两大对抗阵营,而苏联则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作为组织的老大拥有着调配资源的优势,苏联在战后从德国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人才,在整个国防军事工业起到了作用。由于美苏之间都拥有原子弹这种能毁灭世界的武器,双方达成了巧妙的战略平衡,所以世界的发展趋势趋于平和。而且通过各种工业产品以及原油的出口来带动经济,不过由于过度依赖重工业产品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不过那时候各国都在进行战后的工业建设,所以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很大。所以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就成就了苏联那时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