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讀書何以拯救自我?

曾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毀滅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我深有同感,忙碌是成長的最大敵人,它會讓人喪失創造力,陷入低效、重複的工作狀態。而

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恰是一種自我拯救,使我們從周遭的繁雜事務中抽身而出,以超脫、高遠的姿態重新審視自我。其實,讀書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我們手裡。改變自己,正從讀書開始;而一個人的成長停滯,也是從不讀書開始。

越忙越要讀書

我問過很多老師,影響你讀書的最大因素是什麼?

“沒有時間!”很多人脫口而出。

是的,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忙,忙著備課上課,忙著參加各式培訓,忙著開各種各樣的會,等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還要輔導孩子完成作業……但是,“忙”不應該成為不讀書的藉口!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你再忙,會忙到沒有洗臉、刷牙就出門嗎?估計很少,甚至沒有。那忙到沒時間讀書,恰是因為沒有將讀書當作像洗臉、刷牙那樣的日常功課,沒有將讀書當作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不要讓“忙”成為我們不讀書的藉口。

徐飛:讀書何以拯救自我?

有兩種生活狀態:越忙越不讀書,越不讀書越忙;越忙越要讀書,越讀書越悠閒。讀書能使我們掌握處世之道,以更智慧、高效的方式節省時間成本,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自由。

於我而言,每天幾乎都被排得滿滿的,急衝鋒式地工作,幾乎以分鐘來計算——我其實並不喜歡這樣忙碌的生活。而讓我慶幸的是,無論白天多忙,晚上一旦回到自己的書房,就感覺天也開闊地也清朗,內心一輪明月。棕紅的書櫃寧靜而肅穆,從一排排書上掠過,目光變得純淨、明澈。泡一杯咖啡,在咖啡香氣的繚繞中,攤開一本書,我又恢復了元氣滿滿的狀態。

讀書,總能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清寧,讓眼神變得純淨,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讀書的生命,會處於一種消耗的狀態,消耗著美好的生命能量,而這種消耗會讓你感覺疲勞、厭倦。

擁有自己的閱讀信仰

信息時代,我們缺的不是閱讀信息,而是閱讀信仰。

信息時代的到來,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捷,但伴隨而來的問題是:洶湧而至的信息有時使人無所適從,人們常常迷失在茫茫無際的信息海洋中。每天打開網絡,映現在眼前的往往是“昨夜今晨發生了哪些大事”之類的消息。如果缺乏控制力,很容易被一些標題吸引,將寶貴的時間交給無聊的新聞。梭羅曾經這樣嘲諷那個時代的新聞成癮者:吃了午飯,還只睡了半個小時的午覺,一醒來就抬起了頭,問:“有什麼新聞?”好像全人類都在為他放哨。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那些發生在遠在天邊的大事小情,無論是一場血淋淋的自殺式襲擊還是女明星成功或者失敗的隆胸術,都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同事,他對全世界每時每刻發生的事都表現出極強的興趣,知道某某地方有某個女子生下多少公斤的巨嬰,知道某某地方一個詐騙團伙被端掉……他對周圍人的閱讀內容也很感興趣,其他人讀什麼,他也會立馬找來讀。與他交流,他顯出無所不知的姿態,但往往是道聽途說,並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這類人沒有形成自己的閱讀信仰,往往被氾濫的信息所綁架。

我曾經被封閉起來參加命題工作,手機、電腦甚至連手錶都被收走,剛開始有點兒不習慣,常常不自覺地想掏手機看看有無信息。幾次摸空後,逐漸適應了這種沒有手機的生活。每天在院牆內,外界發生什麼與我無關,我只專心想著命題的事,休息時看看天空與遠處的山脈,飯後在院牆內繞圈散步,日子過得清靜而充實。直到如今,我都會常常想起那段信息齋戒的日子,那段眼眸清亮的日子。

懷特海說:“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見多識廣,那麼他在上帝的世界裡是最無用且無趣的。”要讓零零碎碎的信息和知識整合起來,這就需要形成自己的閱讀信仰。閱讀信仰,是一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的閱讀判斷和價值觀念,影響其閱讀內容與閱讀方式。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管建剛是一個有閱讀信仰的人,他對自己的閱讀有著清晰的認知與規劃,他認為教師應建立自己的“閱讀中樞”。前些年他的研究重心是作文教學,於是重點閱讀與作文教學相關的書籍、文章。兩三年研讀一個專題,等自己對這個專題的認識比較深入了,再換一個專題來閱讀。兩三年一個“閱讀中樞”,十多年就有了好幾個“閱讀中樞”,而這些“閱讀中樞”會在某一天神奇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的“閱讀中樞”。

徐飛:讀書何以拯救自我?

管建剛老師的“閱讀中樞”,幫助他過濾掉了於專業發展無用的閱讀,使他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多讀一些於專業發展有益的書。這種閱讀看似功利,但對於想專業發展快速的教師而言,卻是極為有效的方式。對於每一個閱讀者而言,確實存在著時間少與圖書多的矛盾,做一個有主見的閱讀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人一生可讀的書是有限的,閱讀信仰可以幫助你在讀書上形成聚焦,藉助主題式閱讀,在“點”上實現突破,進而構建自己的閱讀系統。

手機閱讀,也是一種重要的閱讀形態。我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有中國教育報好老師、第一教育專業圈、點燈人教育、外灘教育、京城教育圈、新校長傳媒、三聯生活週刊、文匯報、新京報……這些公眾號總能推出一些給人啟發的好文章,我會將文章放入收藏夾,回頭再細讀。手機閱讀有碎片化閱讀的特徵,但它的好處是可以隨時隨地,坐地鐵、等公交、會議間隙,都是閱讀的好時光。有主見的閱讀者,可將這些碎片連成完整的大陸。

經典的重新定義

何謂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但似乎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觀念,那就是:經典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書。這些經過時間淘洗的好書,沉澱著人類的優秀文化,散發著恆久的魅力。非經典不讀,也一度成為我的讀書準則。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與其泛讀一些二流三流的書,不如精讀幾部經典好書。

但是,僅僅閱讀這些上了年紀的經典好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社會。我們的社會已進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量呈幾何級別的增長。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團隊指出,到2024年,全世界服務器一年處理的數據量將是2008年全球信息數據量的4500多倍。如果我們仍僅僅閱讀過去的那些經典,而不去閱讀閃爍著時代新觀念的好書,就好比拿著唐朝的地圖,到今天的西安城去尋找陝西博物館、回民一條街一樣落伍而愚蠢。儘管唐朝的那張地圖是完全準確的,但它只對那個時代準確。在數字化時代,我們的閱讀也必須經歷一次脫胎換骨,否則就要被時代所拋棄。

在我看來,世上的書可分兩種:有力量的書和沒有力量的書。有力量的書蘊含著摧毀一切的能量,正如俄國小說家扎米亞京所說:“有些書具有炸藥一樣的化學構造。唯一不同的是,一塊炸藥只爆炸一次,而一本書則爆炸上千次。”因此,我想給“經典”重做定義:經典與書的年齡無關,經典是那些有力量的書,能夠改變甚至顛覆讀者的觀念。沒有絕對的經典,只有相對意義上的經典。可以說,沒有讀者對書的積極回應,就沒有經典。沒有親密而刻骨的交集,生命何以會從書中或者書何以會從生命中獲得真正的意義和力量?

徐飛:讀書何以拯救自我?

新東方三巨頭之一的王強有本書,名為《讀書毀了我》。這是一個極有內涵的書名,讀書就是不斷摧毀舊我的過程,尤其是讀那些有力量的書,能使我們從桎梏中一點點掙脫出來。人活著,難免會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繭子裡,一點點撕開繭子,讓光亮慢慢照進來,生命也逐漸走向圓融通透。

真正的讀書,正是不斷尋找、發現“經典”的過程。在讀物的選擇上,我們應培養自己頑強的閱讀個性。

曹文軒老師說:“一個人說:我不讀別人讀的書,只讀別人不讀的書。此說也許是狂言,也許是極端,但這份決斷也有可取之處,那就是頑強地展示閱讀個性的意識。到別人不常進入的領域去淘別人不淘的書,就會得到別人得不到的知識,就會發出另樣的聲音。”王強《讀書毀了我》一書收錄了他的大量書評,他讀過的書有阿爾文·托夫勒的《權力的轉移》、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理查德·德·伯利的《書之愛》、扎米亞京的《我們》、普里斯特利的《露臺集》、艾倫·布魯姆的《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我不知道,這些人名、書名對你來說是否陌生,但我可以確信,正是這些獨特的閱讀成就了獨特的王強。

作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等經典老書,還要讀格雷厄姆·布朗-馬丁的《重新想象學習:互聯社會的學習變革》、諾曼·道伊奇的《重塑大腦,重塑人生》、瑪麗亞·哈迪曼的《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等經典新書。

當然,在“讀什麼”這一問題上,你大可不必接受我的建議,你完全可以尋找屬於自己的經典。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閱讀也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僅要學會讀什麼,還要學會不讀什麼。

學會不讀什麼,才是真正會讀書的人。

速度與深度可以兼容

數字化時代的本質是速度。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瀏覽,迅捷提取有效信息,已成為一項重要能力。

有人認為:速讀接近於快餐式閱讀,信息過眼即忘,很難抵達作品的深度;而如果追求閱讀的深度,又會慢下來。速度與深度,難以兼容。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速度,強調的是閱讀量的增加;深度,強調的是閱讀品質的提升。二者非但不矛盾,而且可以兼容共生。

我喜歡買書、藏書,家中近萬冊圖書雖然沒有全讀,但都通曉一二,加上這些書分類擺放,所以雖然書多,卻井然有序。我的讀書習慣是,書到用時方來讀。比如要寫關於“核心素養”的文章,我會將相關的書打開,快速瀏覽,搜索有用信息,在大腦內迅速完成重整。每次讀書都是要“一意求之”,即蘇東坡所說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如此,半天時間往往能通讀四五本好書,且得其精髓。

我完全認同《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艾德勒和範多倫的觀點:

“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去寫下來。”這也就是我一直所說的,未經表述的閱讀是膚淺的。經由表述,書就在我的體內安家落戶。這些年,我專心致志地讀過不少好書,且發表了幾十萬字的書評。看上去頗費氣力,速度較慢,但實際上,這些好書逐漸構成了我的結構化的知識網絡。有了這個龐大的認知系統,讀那些艱深的專業著作也變得輕鬆愉快。閱讀的速度與深度,原本可以兩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