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爸爸,今天天气特别好!”

女儿球球打开窗户,让早春冰凉、清爽的空气透进来。“你听,喜鹊又在叫了,这次,我比它们起得早。”

球球向我耸耸鼻子,这已经成了我们接头的暗语。我笑着把额头顶在她的额头上,两个多月了,每天顶一次,没发烧。

昆玉河青白色的冰面已经消解,露出一年中最碧透、纯净的本色。

柳枝被涂抹上明丽的嫩黄色,招惹着小心翼翼、稍显踟蹰的踏青者。

好长时间车马稀疏、寂寥荒凉的西三环,又开始喧腾起来。

缺少人气的自然,其实只有洪荒和萧索。如今……

接到外企的复工通知,轮班制开始。

北京可能快了。

1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爸爸,你快点儿,该去公园跳绳了。”女儿全副武装,帽子、太阳镜、口罩,手里捏着跳绳和小区出入证,等在门口。

不用我催了,她倒反过来催我了。

好长时间,我们都闷在家里,病毒是不是闷死了不知道,人好闷啊。

室内的项目有限,我和爱人、孩子约定好,每天在瑜伽垫上做平板支撑。

“最近美国有个退役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一次平板支撑就是8个小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球球先是惊讶地挑了挑眉毛,然后眨眨眼,仿佛找到了背后的线索,“那一定是他的计时器坏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我给你计时,1分钟——开始!”

我坚持到浑身颤抖,就要散架,心想这1分钟怎么这么长?“停!”球球笑着拍拍瘫在垫子上的我,“我给你多算了20秒,你不是也坚持下来了吗?表坏了你也能创造纪录。”

我和球球在公园里跳绳、长走,她说比学校里的体育课开心。上学期的足球课,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室内上,这还是体育课吗?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表明,体育锻炼不足是中小学生健康问题的隐患。

其中的数据显示,全国四年级学生有锻炼习惯的比例不到三成(28.4%),八年级不到两成(18.6%)。

学校中真正在锻炼的往往是体育运动队(校队)的学生。

学生入学后,学校便根据各个级别赛事的要求,在校内开始选拔,入选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而没能入选的学生,连参加校内运动会的资格都没有。

平时,班主任老师连学生课间离开教室去操场都如临大敌。

“球球,别什么都听老师的,下课的时候一定去操场跑跑、跳跳,晒晒太阳、吹吹风也好啊。”

球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和我一样,本性安静。“我在你们班安插了小侦探,你要是不去,会有人告诉我……”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谁?小侦探是谁?”

“不告诉你,看你的行动了。”

我曾走访过英国哈罗公学,那里每天15:30至晚饭前,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这里读书时,四肢不够协调,运动技能较弱,不过他经常参加板球运动,还曾代表哈罗公学出战与伊顿公学的板球比赛。

像拜伦那样的“体育差生”要是在国内,也不会有参赛资格。

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用不着非要上国际学校。

与女儿共享体育锻炼的时间,太有意思了。

2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回到家我开始准备午饭。球球摆弄着扫地机器人,开始清扫房间。

按照在家隔离期间的约定,我买菜、做饭,球球刷碗、打扫卫生。

这个8岁的女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住的时候,有时也会主动帮把手,不过,这往往被当作大人们受宠若惊的谈资,有点像形象工程。

我以往中午吃快餐、外卖,晚上在爸妈家蹭一顿,免不了在家务上懈怠、依赖,这次也算是自我救赎。

当大大小小的饭馆成为病毒聚集的隐患、出家门还要出示证件时,“不会做饭”连借口都算不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到一周,我已经从只会做西红柿炒鸡蛋的菜鸟,迅速成长为红烧肉、煎鸡翅、炖鱼块、青椒肉片、青笋木耳、青菜豆腐兼收并蓄的老司机。

爱吃肉的球球每到中午就开始期待我的“手艺”了。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这一天,我做红烧肉时,让球球用手机拍摄了全过程的视频。我剪辑成一个小片子,主题是一个不太会做饭的老留学生,教准备留学的学弟、学妹(其实应该算侄子、侄女)做红烧肉,趁着疫情在家的机会,为海外生存热身。

我让球球做了旁白,放进了视频,在自媒体上播放后,有朋友留言,喜欢球球的声音。

后来在爱人的指导下,球球学着何炅在网上传授的秘方,做起了甜点双皮奶。我在一边录像,球球在灶台旁手忙脚乱的样子也被记录进去了。

这个视频还受到了球球班主任的表扬,并在班级总结中做了展示。

平日不大进厨房的球球,开始主动帮我打下手了。

做饭是生活的本领,也是生活的情趣,共享厨房的美好时光,飘出的不仅仅是饭菜的香味,还有人情味。

3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午睡起来,我坐在沙发上翻着村上春树的英文版小说《1Q84》,球球坐在写字台前读着他们班里非常流行的《米小圈上学记》。

疫情前,我们一家三口几乎每周末都要去附近商圈的言几又书店。三个人选好书,坐在书店的咖啡厅,一壶茶可以喝一下午,一本书可以直到看完。

兴奋了,聊几句;困了,打个盹。书香、茶香、睡得也香,好像比家里还惬意。

球球还喜欢家门口一个老派的新华书店了,书架间狭窄的夹道,没有太多坐的空间。

这里孩子很多,他们不在意,小巧的身量,最能捕捉儿童图书专区的一席之地。

女儿显然也受到了这氛围的激励,拿了自己愿意看的书,便一屁股坐在地上,与素不相识的同龄人立刻有了某种心理共鸣,一起投入到书香的安静里,细细品读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那一阵阵欣喜和迷惑。

我很喜欢球球看“闲书”的那个高兴劲。我小时候就缺这个,很多潜质由此难以启迪。

在家里充当任课老师,把布置的功课监督执行,中国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影子教师”,孩子不烦也难,能学好不容易。

把“闲书”的时间留给球球,让她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疫情中学校停课,鼓励大家为书画展投稿。

写字是球球喜欢的,可能是因袭了我爱人的基因,她的字写得不错。球球说,她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过她的字写得好。为此,家里还给她报了书法班。

现在书法班去不了了,每天下午,我爱人和球球都在家练字,然后把作品拍照后发给老师指点。

我心血来潮也凑了进来,有感而发,在宣纸上涂抹一番。球球看了我的字之后,给我起了一个日本名字——“赵胡写草书”。

我边笑边对球球说,“我的字是练不出来了,不过可以给自己解解闷。没事的时候,你会想起来写毛笔字填充无聊的时间吗?”

球球说不知道,没想好。

“只要不是仅仅为了参加比赛而练书法就好。”爱好其实不该为取悦别人。

古人传下来毛笔、纸墨,也暗藏了留在笔尖的自由洒脱,确实是生活中的幸事。行笔中可以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在方寸之间,却能吞吐日月、狂笑怒吼。

我与球球共享读书和书法的时间,精神生活的安身立命源自于此,球球不会很早明白,没关系,慢慢来。

4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爸爸,你看,多漂亮!”球球拉着我走到阳台窗前,火红的夕阳在云蒸霞蔚的北京西山渐渐落下,这是没有雾霾的京城在夜幕降临前最绚烂的时刻。

以前球球不太在意,不过,我们全家朝夕相处的这两个多月,她与我都养成了这个“观日落”的习惯。不一定去英国的纽卡斯尔看泰恩河上的长河落日,不一定去青岛老人头海滨遥望海上夕阳染红的潮水,美景就在身边。

年初的计划,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而搁浅、消磨,很可能无奈东流去了。一时不知所措,空落落的。不经意的无聊,时不时弥漫一下,想占据心绪的空间。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水大鱼大,激荡十年》一书中曾写到:当今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一样,充满了一言难尽的泡沫气质,绚丽、快速变化而显得不太真实。

“啪!”我在发呆失神的当口被一巴掌打在右肩膀上,回头一看,没人,却听到窸窸窣窣、强忍着挤出来的笑声。“哈哈哈”球球偷袭成功,大笑着跑开,又以胜利者的姿态跑过来。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看着身边的女儿,有时会忽然吓一跳,一个缩小版的、无忧无虑的“我”在看着我!一样的大眼睛,扁鼻子,翘嘴唇,肉下巴,大脑袋,小细腿……

基因好可怕!

我被压制的天真、活泼、聪慧、机敏,都在她那海洋般的眼波里激荡;我慢慢发展成的狡黠、呆板、木讷、迟缓,可能就要从她身上找到蔓延的轨迹。

是我先带她去看窗外的夕阳,是我先指着对面高楼上搭窝的喜鹊让她画下来,是我先让她留意傍晚从西边飞跃楼顶、飞向公园深处的那群乌鸦……

现在都是她在提醒我去再观察这些身边朴素而绝美的传奇。她还说,雾霾天会来,也会过去;大晴天会过去,也还会来。

外部的快节奏最终会把人带到哪里呢?当快速积累的浮华停滞、消解的时候,心境反而不再被牵绊。

我与球球共享的自由,是我们获得的最好的教育。


一个海归父亲的疫情陪伴:与孩子共享的生活可能是最好的教育

老赵(Andrew)国际教育观察家、自媒体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留学特约培训师,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撰写出版《到英国去》《留学的逻辑》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