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從2月初開始,住在湖北黃石的張建民(化名)就一直在想辦法買藥。

他有高血壓,必須按時服藥降壓、降血脂。春節前,張建民攜妻子從深圳回湖北老家過年,打算過完年就回深圳,豈料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大門不能出,醫院不敢去,快遞也不通,而他只帶了兩個星期的藥量。

吃飯也是問題。外地朋友寬慰他說,降壓藥少吃幾天問題不大,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吃好睡好就行。“可這關頭,天天擔心菜要吃完了,怎麼吃好睡好?”張建民沒法不憂慮。

遠在英國的女兒也在設法寄物資回國,託朋友帶了一些口罩回深圳,但此時省外進湖北的快遞早已停了,無法送達。

2月11日,朋友轉給她一篇《湖北慢病患者斷藥登記》文章,京東大藥房針對湖北患者建立了一個求助平臺。按文中提示,她登記了父親的信息,申請了用藥需求。第二天,京東客服打電話給張建民,反饋了藥品供應信息並指導他在線下單,很快,他所需要的藥品就從商家在湖北當地的藥倉中發出了。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打電話聯繫收件人。


據統計,全國共有4億慢性病患者,京東的斷藥求助登記平臺上線以來,來自湖北地區的慢病患者求助信息就超過了18000條,目前超過90%的用藥需求已經得到了解決。2月13日,張建民也拿到了降壓藥,心裡的大石暫時落下了。

網購、快遞與物流行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人們享受物流的便捷如習慣空氣,一朝社會停擺,物流的重要性便表露無遺。在這次疫情中,無數奔跑在湖北各地、往來於湖北與各省市區之間物流行業工作者,維持了社會的基本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進入3月,當上班族開始談論復工的時候,很多人從1月底到2月都沒有休息過。


他們用一雙腿讓社會運轉起來


疫情期間,快遞站點成了武漢生命線上的重要補給站。

《新聞聯播》曾報道過京東物流寶豐營業部,這裡距離同濟醫院500米,距離協和醫院1.5公里,附近還有六七家醫院。有讀者在網上留言說,他就在這個站點的服務範圍內,過年那幾天,他還收到了快遞員送達的口罩。

這些緊缺的物資,多數是物流司機日夜兼程,從外地送達武漢的。1月23日晚上,除夕前一天,京東物流的廣州司機曾廣祥接到公司電話,安排其24日凌晨1點半出發,將一批藥物和醫療物資緊急送往武漢。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京東物流司機運送醫療物資趕赴武漢。


“告訴家人的時候,他們很擔心,但是沒辦法,現在是特殊情況非常時期,硬著頭皮向前衝。......那麼多人在等著用藥,我一個人是小事情,還有一個城的人在等著。”曾廣祥將物資送達武漢時,已經是下午2點多,只能在武漢過除夕。

在全國各地,千里之外的貨車司機,就這樣把物資一車車運達武漢。

來自遼寧的一對夫妻承擔了從雲南到武漢的定向捐贈蔬菜運輸任務,十天內往返三趟,行程超過1.2萬公里;安徽一名女司機也從雲南往武漢運送水果,夜奔900公里;陝西兩名司機將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170箱醫療物資,從西安送達湖北赤壁同濟蒲紡醫院,奔馳上千公里。

在武漢城內,無數快遞小哥承擔了最後幾公里的物流配送任務。京東物流位於將軍路的營業部,需要負責金銀潭醫院以及附近的幾個小區,覆蓋人口大約20萬。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身為站長的錢冉昊,也參與到物資配送中。


儘管參與過很多次雙11大促,留守的快遞員們還是低估了疫情期間快遞工作的繁重程度,將軍路營業部快遞員的投送量,從一天幾十單暴增到了一天200單。

這些訂單見證了疫情的發展。錢冉昊對中新網透露:“還能網購到口罩的時候,訂單鋪天蓋地是口罩、洗手液、消毒液,後期訂單就主要變成日用品、米麵、糧油、生鮮訂單,生活必需品訂單佔據了配送量80%以上。”


金銀潭醫院的訂單也彙集到了將軍路營業部,快遞員們每日開車前往醫院送貨,將食品和各地捐贈的防護用品送到醫護人員手上。不怕感染嗎?快遞員都怕,也做了周全的防護。錢冉昊說,既然留了下來,就要做好快遞員的職責——準時送達。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每天早上,錢冉昊給站點所有快遞員依次量體溫。


這是京東連續第八年開展“春節也送貨”服務,早在疫情發生前,京東為了保障春節期間全國近300個城市和上千個核心區縣的居民能夠正常下單、收貨,已在全國超過650個倉庫儲備了近8億件商品,數萬名快遞員堅守一線,用一雙腿讓將近停擺的社會運轉了起來。


在那些看不見地方,更少不了物流


快遞小哥在風雪中堅持送貨的畫面,給了許多人堅持抗疫的信心,但這僅僅是整個物流體系的一小部分,也僅僅是平時物流開展程度的萬分之一。大部分物流的停頓,讓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次陣痛。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快遞小哥在風雪中堅持送貨。


最先受到影響的是農產品。2月14日,開平農業農村局公佈當地滯銷農產品信息,大多農戶都反映,“批發商無法也不敢進來拿貨”,草莓、聖女果等自熟自摘水果因為沒有了遊客,滯銷更是嚴重。

在海南、雲南、廣西等地,物流不通,冬季成熟的草莓只要晚了三天採摘就會爛掉。農民為了不讓蔬菜水果爛在地裡,想出了各種辦法銷貨,上直播帶貨,發朋友圈做微商,甚至半賣半送給親友。

最後環節依然是物流,各地網友下單後,如何寄出去?京東從去年8月起實行的“千縣萬鎮24小時達”計劃,在疫情期間起到了重要作用,從2月11日到23日短短十多天裡,京東生鮮助農已銷售3900噸滯銷農產品,幫助了34386戶貧困戶打開農產品銷路。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物流在其間連接了各行各業的產業鏈。以普普通通的口罩為例,據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微博介紹,小小一個口罩牽涉數十條大大小小的產業鏈,涉及資產數十萬億元:

“口罩用的聚丙乙烯可能來自於浙江的鎮海煉化,這些原料在山東被加工成中間產品熔噴無紡布,中間產品再運輸到河南,當地及全國其他地方再引進鼻樑條、掛耳繩、粘合劑,最終制成口罩,小小的一個口罩,其實是標準的模塊化組合式產品。”


“還要考慮到設備,河南的設備也有可能來自東莞,東莞的口罩機設備涉及到材料加工、電氣控制、氣動元件,很有可能要從蘇州購買超聲波壓焊設備,從上海購買自動包裝設備,還要從某地引入相關的消毒設備和原料,等等等等。”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小小的一個口罩,其實是標準的模塊化組合式產品。/圖蟲創意


因此,任何一個環節的物流斷掉,都可能影響多個產業鏈的正常運轉。廣州一家日化用品外企,上游有387家、提供著9000多種原料的廠商,要復工,每一地都需要公函打通物流線上的堵點。

疫情期間更是如此,物流能否通達,關乎抗疫的成敗。3月13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說,當前企業復工復產存在五大難點,其中物流運輸存在“堵點”、原材料供應存在“卡點”、防疫物資不足存在“難點”,都與物流運輸息息相關。

對物流企業來說,如何解決以上“堵點”“卡點”“難點”等問題,將是它未來能否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京東物流在疫情期間所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經驗。


物流企業,社會的“新基建”


大數據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013年,香港抗擊非典英雄、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曾表示:“如果2003年的疫情能夠通過計算機技術及時檢測病人的行蹤,就有可能提早發現病毒的傳播路徑,避免更多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死亡。”

到了2020年,這一技術基本已經成熟了。2019年12月底,京東發現武漢地區的口罩銷量及備貨數據均有明顯上漲,採銷和物流部門很快就關注到這一情況。12月31日,北京的採銷團隊便向武漢快遞員捐贈了70000只口罩,次日即送達武漢,成為快遞小哥的第一批防護物品。

與此同時,採銷部門的備貨量開始猛增,加上應對每年冬季流感高發期儲備的口罩、消毒液等物資,京東各地650多個倉庫已經儲備了大量醫療物資,武漢的“亞洲一號”倉庫便迅速籌集了40萬隻口罩捐贈給武漢相關機構,南京也迅速籌集60萬隻口罩運到亞洲一號。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亞洲一號倉庫——全流程無人倉。


從2012年在華東建設第一家亞洲一號職能倉儲,到2019年底東莞亞洲一號開倉,京東物流在全國佈局的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已經達到25座,包括日分揀能力超過百萬單的武漢亞洲一號。

據京東物流表示,各地倉儲已經成為京東物流佈局全國的基礎設施,也是實現數字化管理中的重要一環。“依託佈局全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大數據備貨能力、供應鏈能力和無處不達的服務優勢,使得京東在應對此次疫情是更加遊刃有餘。”

儘管如此,面對傳染病疫情這樣的非常時期,物流供應鏈將會面對大量的不確定性的衝擊,特殊物品運輸、特殊載具管理、特殊人員要求、路權限制等,都要求物流企業具備強大的物資統籌能力、運力協調能力以及高效的執行能力。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自動打包機的訂單處理速度更是傳統倉庫的5倍以上。

1月21日晚上22點,湖北宜昌藥廠要託運800箱共16000盒磷酸奧司他韋顆粒(用於治療甲型和乙型流感),京東物流連夜安排貨車,將藥物送到了指定地點。從這天開始,京東物流成立了專項小組對接外部物資配送。

1月3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捐贈武漢漢口醫院100臺製氧機,京東物流協調鐵路、公路運力,2月2日順利將製氧機送到了漢口醫院。火神山醫院建設期間,京東物流也將外地企業捐贈的一批約12噸的衛浴建材,從產地運輸到火神山。

據統計,武漢封城後不到兩週的時間裡,京東物流通過智能動態調配,倉儲、運輸、配送全面協同,將來自全國的共計超過1300噸防疫救援物資以及民生應急物資送達武漢及周邊地區。


京東供應鏈在疫情中凸顯“新基建”價值,智慧物流成發展趨勢

在分揀中心,“智能大腦”在1分鐘內即可完成千億次計算。


在前幾天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宣佈:“我相信春天已經來了,大家暢快買買買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 比這更重要的是,經過這次疫情,“物流”的意義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正如京東物流的判斷,在物流行業飛速發展的十幾年,大多數中國人對物流的理解基本上是“物的移動”,在疫情中才突然意識到,一個沒有物流的世界,人與外部世界就失去了連接,物流歸根到底就是“人的連接”。


毫無疑問,物流行業將會迎來一次質的技術升級,未端配送的智能化、無人化都是可見的趨勢,但所有的技術升級無疑只為了一件事——為每一個人,打造一個更暢通、更開放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