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寒食贴》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代广寒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说到《寒食贴》首先得说说苏东坡,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苏东坡吧: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新颖别致,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散文著述文笔清晰、内容充实,豪放自如,其还工于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之作。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当时的宋朝掀起史上最大的文字狱,苏轼因受到波及而被贬黄州,《寒食贴》是其在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的时候作的两首五言诗。

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寒食节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可春天像过客总不肯眷顾

今年的滂沱大雨下个不停,两月来萧瑟如深秋的光景

病床上听说海棠花已开了,胭脂般的花瓣落于污泥中

是谁偷取了这美丽的花朵,这半夜三更的真有力气啊

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病好时却已老还能活几天

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江发大水似要冲垮门户,雨下得很大犹如倾盘倒泻。

我住的小茅屋仿佛条渔船,被冲进白蒙蒙的水云之间。

厨房煮着一锅发霉的冬菜,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

哪里还记得寒食节又到了,却看见乌鸦嘴里叼着冥纸。

皇帝的家门凡人很难进去,很难拜祭万里之外的祖宗。

穷途末路的时候好想痛哭,心如死灰一样不想再复燃。

《寒食贴》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两首排遣郁闷的诗贴,《寒食贴》描述了当时苏轼在黄州时的环境与心境,诗意写得苍凉而悲愤,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沮丧和失意,惆怅与孤独的心情。当时的苏轼郁郁不得志,寡寡欲欢,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有感而发,一撅而就的。《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也是苏轼在行书造诣上一个闪耀的旅程丰碑。

小编对苏东坡的《寒食贴》解读就是这样子的,小伙伴们有更靠谱的答案吗?


文化e空间


寒食本来就是追思祖先和亲人的节日,做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此时此刻却被贬黄州,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其实这样叙述丝毫不夸张,请看他在黄州寒食帖两首诗的叙述。他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一个尚且不易,三个更是让人更加感到悲伤难忍。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苏轼的墨宝和寒食帖的内容吧。《黄州寒食诗》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连日春雨不止,地势低洼,小屋如舟处水中瑟瑟不已,缺吃少菜,灶破柴湿,自己处江湖之远,祖先坟墓万里之遥,痛何如哉。



雲清看世界


《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要想知道作者心境就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先来大致欣赏字面意思!

《寒食贴》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自我来到黄州以来,已经经历过了三个寒食节日,每年都在惋惜春天的残落,但是春去秋来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并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惜。今年又是春雨绵绵已近两月,萧瑟景象如秋天一般。听说海棠花也凋谢了,雨后和地上的稀泥融为一体犹如残雪下地之狼藉。美丽的鲜花在雨后,就像生病的少年头发发白一样。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雨绵绵不绝,江水早已满江就快渗入屋内,雨势很猛完全没有要停的意思。小屋在江雾蒙蒙之中就像一艘小船。厨房里没有多少粮食,柴火已被打湿,只能将就煮些野菜。只见乌鸦嘴里的纸钱,才想起是寒食节。本想报效国家,但朝廷之门犹如有九重门那么远,可望不可即。想回家,却远在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写本贴之时,苏轼45岁,刚好是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

苏轼早年的生活并不差,住着学士府,落得如此境地落差之大,心情自然是不好的。有才无法施展,有家难以回归!

——END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没长书》可欣赏更多精美图文内容~

没长书


《寒食帖》是苏东坡在他一生最落寞的时期所作,其时,他被贬到黄州已经三年。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到了 ,这一天,阴雨绵绵,乌云惨淡,每天笔不离身,手不释卷的苏东坡,慢慢铺展开案上的尺素,苏东坡一生留下三千卷诗文墨迹,他的诗文,即记录了他命途多舛的坎坷生活  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文人气在胸,到底意难平:"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催人泪下的人生感叹,不由得将万般愁绪诉于笔端 ,将悲伤的情感融入到了书法之中,通篇书法气势奔放,笔墨饱满,携悲愤之气 ,带苍凉之慨 ,率性而为  ,浓墨重彩 , 让书法线条随心情而似龙蛇游走,笔墨酣厚,拙朴凝重,笔锋如剑,尖锐凌厉 ……

难怪苏门四学时之一的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中大赞他的老师:“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一篇书法,把苏东坡的境况、际遇、心情、随性、率真、悲怆、自嘲、达观、坦荡、豁达的真性情,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酣畅,不愧为震铄古今的千古雄文和书法名篇。


云中漫步北京


我们都知道《寒食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但其更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丑”与“拙”,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此也彰显出苏东坡的另类才华,不拘于型,率真自显。



《寒食贴》是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第三年时所写,当时正值阴雨连绵,似应和了寒食节的禁烟火习俗。那样一个寒凉透心的环境,与苏东坡的低谷人生,恰似互映成悲景,因此他在极度惆怅与孤独的情形之下,写下了这首经典的千古奇书。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谪居黄州的三年,每年春天都盼望着能早日回归仕途,但不想三年的农耕苦日,就这样随着每一年的寒食节悄然流逝,并没有出现任何的转机和变化。

他苦闷、悲伤,并也心存一丝的希望,“痛并坚强着”的乐观心态,源自于他对国家的一片精忠报效之心。



苏东坡有感而发地写下《寒食贴》,其间以真情实感自然抒发,行笔率性而质朴,并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做作的成分,实为难得的“法贵天真”之佳作。


of一画


虽说这是苏东坡的一首遣性之作,是他被贬黄州三年来的哀叹,诗句中处处流淌着他惆怅孤独的心境。这幅字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他的学生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