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宗锜W


两伊战争的爆发有着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就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领土问题。伊朗同伊拉克之间的边境上存在着很多争议领土,但是双方谁也无法在谈判中说服对方,这就埋下了战争的种子。比如作为两伊边境线之一的阿拉伯河,按照此前的历史事实等参考,应该是两伊各一半,但是伊拉克认为这损害了伊拉克的利益,并不认同。
然后就是宗教问题。两国虽然都是伊斯兰教,但是伊朗属于什叶派,而伊拉克属于逊尼派,两个教派本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由于此前两国都是世俗化国家矛盾还算不大。自伊斯兰革命后,伊朗走向了原教旨主义,意图将其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这场革命首当其冲会对伊拉克产生影响,而萨达姆自然不会允许伊朗的行为。
民族问题。伊朗以波斯人为主,但是伊拉克则是以阿拉伯人为主,两个民族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历史性的矛盾,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但是波斯人的地位完全不如阿拉伯人。后来经过波折伊朗终于独立,但是对阿拉伯人依然怀恨在心,而且由于属于什叶派,伊朗也因此被伊斯兰世界排斥。

最后则是时机。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霍梅尼最终赢得政权,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完全错误的外交政策和主张,最终伊朗陷入了空前孤立,几乎没有任何盟友。同时,伊朗新政权对军队进行了大清洗,并打压旧军人,直接导致很多受到美国等国训练的优秀人才损失,而且伊朗人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得到完善的后勤保养,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最终给了萨达姆开战的信心,其认为完全可以迅速解决伊朗,由此开始伊拉克的称霸之路。


战争之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两伊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因素。

大概是这几点:

第一,现实矛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的霸主埃及衰败了,相反两个大国却崛起了,就是伊拉克和伊朗。

伊朗在国外巴列维世俗化政策领导下,有着长足的进步,一跃成为中东强国,也是美国的盟友。

这边,伊拉克也是一样。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萨达姆以中东霸主自居,雄心壮志统一阿拉伯世界。

然而,邻居伊朗就是萨达姆面前最大的绊脚石。

尤其是1979年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以后,开始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要求推翻所有世俗化阿拉伯政权,萨达姆自然也是被推翻的一个。

萨达姆大怒,感到实质性的威胁,开始考虑对付伊朗。

第二,宗教问题。

伊朗和伊拉克虽同属伊斯兰教,但分属于什叶派和逊尼派。

两国存在深深的教派分歧,其实整个中东都是这样。

伊朗是什叶派多数并且执政,而伊拉克也是什叶派多数,但执政的萨达姆集团却是逊尼派。

伊朗使用宗教输出,开始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逊尼派统治,给萨达姆造成很多麻烦,后者恨之入骨。

抛弃其他不谈,其实仅仅是派别不同,在中东这种地方就足以爆发战争了。

在阿拉伯人看来,宗教是第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沙特、阿联酋等国,也站在伊拉克这边反对伊朗。

甚至,沙特等国还认为,伊朗根本不是穆斯林,而是假穆斯林,务必先清理门户将他们消灭。

第三,边境问题。

伊拉克和伊朗因历史问题,留下很多严重的边境纠纷。

双方边境长达1200公里,有很多争议部分。

以阿拉伯河为例,伊拉克人为该河完全属于伊拉克,伊朗认为应该一家一半。

双方争执了七八十年,相互不买账。

第四,民族和历史问题。

虽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历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还要悠久和先进。

然而,波斯人却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波斯人形同奴隶。

后来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统治,双方战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强硬凶悍,迷信武力,认为一切谈判都是虚的,最终还是要通过枪杆子解决。

第五,趁火打劫。

萨达姆早就想对伊朗对手,但畏惧巴列维王朝强大的军事势力(伊朗空军数量是伊拉克的三倍,装备450架比较先进的战机),以及也是美国的盟友。

然而,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霍梅尼上台以后,开始清洗原来伊朗王国军队。

原来军队的军官被清洗了大半,另一些人早逃亡到国外,军队战斗力急转直下。

同时,因和美国关系闹僵,原来有大量美式装备的伊朗军队逐步瘫痪,缺少必须的零件和维护。

同时,由于政教合一的极端政策,伊朗国内很多阶层严重不满。尤其波斯民族并不是古板民族,他们喜欢娱乐和享受,女人也不蒙面,难以接受极端保守的宗教政策。

种种情况让萨达姆感到,目前伊朗的军队和民间都有严重问题,真是进攻的绝佳机会。

只要伊拉克大军闪电一击,伊朗就可能崩溃,屈膝投降。

由此,伊拉克彻底确定中东霸主的地位,不再有对手。

在这种判断下,萨达姆悍然出兵。结果是,两国鏖战8年,造成百万人伤亡,耗费了2000亿美元的军费,战争破坏高达5000亿美元,却一无所获。练过仍然保持战争之前的边境。

不过,两伊战争对于两国仍然有一定不同。

因两伊战争的失败,动摇了萨达姆的统治,最终让他冒险进攻科威特以缓解国内矛盾。

相反,战争却让伊朗的政权稳住了局势。本来内部有着严重矛盾的伊朗,却通过伊拉克人的入侵团结起来。伊朗人内部的矛盾,也被迫让位于保家卫国的战争。

一般认为,如果没有战争,霍梅尼政权未必会得到本国人民的支持。

另外,两伊战争救活了很多马上就要倒闭的中国军工企业。战争爆发前,这些军工企业已经开始制造防盗门、液化气钢瓶之内,每月只能发百分之二十的薪水。

由于两国的订单,很多军工企业瞬间满血复活。

战争期间,中国从伊拉克获得的订单总额超过60多亿美元(当时币值)。要知道,1988年,中国大陆的总外汇储备只有33.72亿美元!


萨沙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命令伊拉克军方,发动了针对伊朗长达八年的战争,这场两伊战争导致双方有40多万军人死亡。

那么,萨达姆为何要在自己刚当选总统的第二年,就发动这样一场代价极大,自己却没有足够好处的战斗呢?

整件事,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外交关系”“国家战略”和“宗教矛盾”三个角度来谈。

1、伊拉克国内刚刚发生了革命,国内局势并不稳定

1979年2月,伊朗国内发动了伊斯兰革命,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霍梅尼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这个国王,是个标准的亲美派,也是美国想要在中东扼制苏联的一步棋子。

但同时,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又是标准的独裁暴君,他的高压统治,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也就有了霍梅尼发动革命的事件发生。

革命虽然成功了,但前任国外留下的烂摊子却不是这么快就可以打扫好的,萨达姆瞅准了时间,想要借机确立自己在中东的统治地位。

2、苏联的帮助,滋长了萨达姆的野心

前文提过,伊朗一开始是美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而萨达姆就是苏联布局的一部分。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都各自扶持了代理人出来,只是霍梅尼这个意外让美国还没来得及处理,伊拉克就发动了一场全面入侵战争。

萨达姆的这个行为,可以说是冒险,也可以说是“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

作为一个立志要称霸的人而言,萨达姆对伊朗的变革,并不欢迎,这里面既有伊朗和伊拉克长期存在矛盾的因素在其中,也有“宗教”的矛盾因素在其内。

3、宗教矛盾

伊拉克和伊朗同是伊斯兰国家,只是伊朗革命军属于什叶派,而萨达姆信仰逊尼派。

别看两只教派都是伊斯兰教,但具体差距很大,萨达姆认为霍梅尼的上台,很可能会影响逊尼派在伊拉克的统治。

综上,萨达姆在多方考量下,决定发起针对伊朗的“两伊战争”,以此解决伊朗的潜在威胁。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两伊战争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发动攻击,血腥的两伊战争爆发,在经过长达8年的惨烈厮杀之后,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双方到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附图,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使用现代化武器打了一场极为传统的战争,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双方还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甚至动用化学武器。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机打直升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到来。

我们先来说一下两伊战争的结果:

根据战后统计,伊拉克承认伤亡人数为35万人,另有6万人被伊朗俘虏,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而伊朗宣称死亡3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作为严重依赖石油的两个产油国,两伊战争对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双方军费开支接近2千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千亿美元。伊拉克1979年中平均每天出口约350万桶原油,而到1987年时总出口量大约在每天一百多万桶,直到1990年6月石油生产才恢复至战前水平。

两伊战争的起因:

两伊战争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一战之后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世界大国势力的暗中推动;既有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宗教冲突,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总的来说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边境纠纷是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边境纠纷(两伊战争中,政治因素高于宗教因素)

边境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规定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即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以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为国界。1975年3月15日,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以阿拉伯河中央为国界。

附图,阿拉伯河地图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平分是对伊拉克大为不利,因此他们视《阿尔及尔协议》为不平等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19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阿联酋的成员国之一),但伊朗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由于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这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

附图,霍尔木兹海峡的位置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政权。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因此在当地的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统治造成了一些麻烦。历史上的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革命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同样他们不满的世俗化伊拉克。周边阿拉伯国家也担心伊斯兰革命的扩散,因此暗中支持伊拉克。

附图,霍梅尼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波斯人占多数,伊拉克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冲突,在对方国内互为少数民族。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因此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两国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附图,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

战争进程:

两伊战争的地面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9月战争爆发后开始到1981年9月伊朗展开阿巴丹反击战为止,这一阶段伊拉克陆军入侵伊朗,战争多在伊朗境内进行。

第二阶段:从1981年9月到1984年3月伊朗数次攻击结束为止,这一阶段伊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将战役从伊朗境内转移到伊拉克境内,一度威胁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第三阶段:从1984年4月直到战争结束,双方互有攻守,地面战场基本保持僵持,战争成为了消耗战。

战争爆发前伊拉克人口1300多万、 GDP为390亿美元,而伊朗1979年时人口为3600万、GDP为860亿美元,因此 伊朗的战争潜力要强于伊拉克。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世俗军队力量遭到清洗,特别是有经验的军官损失严重‘同时由于两国之间不断的边境摩擦和长久以来的矛盾,双方都预见到了迟早会爆发战争,因此都进行了战争准备。除了军事力量调动外,伊拉克在8、9月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访问,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还和苏联进行了联系以期获得其支援。另一方面却向国际社会宣称不愿发生战争,麻痹伊朗。伊朗也同苏联进行了沟通,缓和双方关系,用石油换取武器。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许多效忠王室的军人和官员被清洗,军队内部整肃和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导致军队素质大幅下降,而此时上台不久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冲突加剧。4月5日,伊拉克副总理、外交部长阿齐兹被一名伊朗籍人炸伤,萨达姆指责伊朗策划了袭击事件,随后,双方互相指控、驱逐对方外交官并驱赶侨民。4月8日,萨达姆表示谁企图打伊拉克,就“砍断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决心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并将其领导人抛进“历史垃圾堆”。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政局动荡、经济恶化之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两伊战争?下场练手的两位,分别是伊朗和伊拉克,俩大头娃娃当时都吹自己个是世界强国。

当然您要是从这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来看,确实牛掰,用在老话讲,那叫土地爷放气,那叫个神气啊!当时动用的武器,除了武器界的终极霸主原子弹之外,啥高科技都上了。

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等等,俩人掐的那叫个过瘾,一家伙就干了八年,光死伤的人数就是百万级。这时间久了,俩人掐的那叫个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但实在是掐不动了,眼瞅着自己个家里的经济都快玩崩了,锅都快揭不开了,最后在联合国秘书长的调解下,这才消停了。

而这事,最终被地球这嘎达研究军事的小伙伴们定性为一场用高科技武器揍出了低水平战争的典范。

那么今个,咱就把这事说道说道。

那么这俩人为了啥事,打的不可开交,就不能整个桌子,蹲椅子上聊聊,把事聊开了不就得了,咋就弄的这么个打生打死的。

这事的起因那叫多了去了,咱一条一条的捋。

首先是民族矛盾。

话说,伊朗这嘎达他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是少数民族。而伊拉克这边却翻了过来,他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少数民族反而是波斯人。

你说这事弄的。大家伙也知道,俩亲兄弟搁一块时间久了,还锅勺碰锅檐呢?何况是俩个互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呢?

而且在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压根那就是恨到骨头缝里的仇人,俩人掐着脖子打,都打了上千年了。当年阿拉伯人干翻波斯人,把波斯人当奴隶的使唤,您就说这矛盾这得有多深。

所以双方要是遇到矛盾,您想让他俩凑一起聊聊,这难度比上天都难。一般情况让俩人亮亮撅着,互撩一顿,通过枪杆子解决问题,如果相持不下,这才会需要外人的介入。

接着是宗教问题。

话说伊朗和伊拉克这都是穆斯林国家,他们的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大家伙都知道伊斯兰教他大体分裂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逊尼派。

这俩派系在两个国家都有,而且都是以什叶派为主体的,但要命的是伊朗的政权实实在在的掌握在什叶派的手里,这没毛病,可伊拉克居然是作为少数人的逊尼派的人掌握着政权。

这让伊朗瞅着就不对付,所以当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胜利以后,他们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就一直想要号召伊拉克的民众,把那个有着中东雄狮称号的萨达姆掀翻。

而霍梅尼当年被流放的时候,就待在伊拉克,所以霍梅尼在伊拉克什叶派的威望那是不小的。

这事传到萨达姆的耳朵眼里,这头中东雄狮表示很生气,这那成啊!俺还没有想咋地,你到是想撩拨俺,这不行。

领土问题

话说两伊边界线,您要是拉根皮尺去量的话,少说他也有一千二百千米。

咱就说了,这么长的边界线,没个啥矛盾的他谁也不信啊,为这边界线的事,双方没少扯皮。

那么他们最主要的矛盾在哪里呢?阿拉伯河!这条河是打两条河搁伊拉克的境内汇流而成。

这条河下游当中间大约有一百千米的样子,就这一百千米恰好就是两个国家的界河。

这事往根上说是在1847年的时候,伊拉克的主人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俩人签了这么个协议。在协议里规定,以这一段的浅水区为界线,划定边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占据了大部分的水域。

可这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那奥斯曼帝国没了,真没了。这伊拉克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这就提出和伊朗重新划定界线。

本着你好俺好大家好的原则,这就以河道的主要航线的位置划分边界线,也就是说这段河流,一人一半。

后来这伊拉克回过味来了,这阿拉伯河是他们唯一的出海口,要是这样分,他们太亏了,又开始扯皮。

这还不算,在波斯湾上还有三小岛,原来啊,这三岛子是搅屎棍英国佬的,后来他把这三岛子交给了沙迦管理。

要不说英国佬是搅屎棍呢?这棍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当时沙迦还没有和其他人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就是说还没有独立。

你把三岛子交给没有独立的国家管理,这也没谁了,所以伊朗出兵就把这三岛子给霸占了,这也是伊朗为嘛能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的原因,就因为这三岛子就在这海峡的边上。

现在美国佬恨英国佬那恨的牙痒痒。而伊拉克瞅着伊朗就一脸的不对付,一直要求伊朗把那三岛子还给人家阿联酋。

最主要的就是三个矛盾,那么引发两伊战争的,那个是导火索呢?就是那一百千米的阿拉伯河闹的。

两伊战争

咋说呢?萨达姆其实一直想要找伊朗的麻烦,但一直都没有逮到机会。因为开头的时候,伊朗是巴列维王朝,人家和美国佬是盟友关系,军事实力那也不是盖的,碰一碰那也得自损八百,所以这火气一直压着。

可到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了,这巴列维王朝彻底歇菜了。

霍梅尼上来了,一家伙就把王国军队给清洗了,毕竟军事是一个国家命根子不是,所以这顿清洗,一大半的军官就没了。

伊朗军队的整体实力下滑了老多的百分点,这把萨达姆开心坏了,回头伊朗的盟友美国佬对这伊朗也开始有了怨言。

于是美国和伊朗这俩人算是闹掰了,咱也知道开头的时候,伊朗军队的武器装备那都是美国货,现在掰了,那武器的维修补充这都成了问题。

而且伊朗的世俗化一家伙就停了,又开始实行政教合一,娱乐啦,享受啦,啥东西都取消了。

这让本来热情奔放的波斯人感到不满,社会矛盾尖锐起来了。

“让俺抓到了吧!”萨达姆拍着大腿根的高兴,一家伙就攻击了伊朗。

得咧!两伊战争这就爆发了,话说萨达姆的军队就是菜,就是在这种偷袭的情况下,愣是没拿出个像样的成绩,等到人家伊朗回过味来了,倒霉日子可就来了。

一家伙让人家伊朗干进了家门里头,得咧,这两伊战争直接被反推到自家的地头上,这事闹的,这要是继续下去,伊拉克早早晚晚凉的透透的。

结果到了后期,双方玩了一场结结实实的炮战,数百枚的导弹互丢,在这个过程中伊拉克渐渐的占了上风,把丢掉的土地又慢慢的收了回来。

最后俩人算是打皮了,这就跑联合国接受了598号和平决议,两伊战争打1988年八月份就停了。

事就是这么个事,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肩担日月向鸿鹄,我来回答。

二战以来,伊拉克是中东爆发战乱最频繁的地区,60年代推翻费萨尔王朝,70年代政变频发,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新世纪以来又有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战争从未远离伊拉克。

在这之中,两伊战争被认为是伊拉克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开始,伊拉克与伊朗打了9年,双方死伤148万人,经济总损失4000亿美元,同时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祸根。

从时间线来说,萨达姆于1979年7月就任伊拉克总统,而仅仅一年后的1980年9月,萨达姆发动了两伊战争。此时的萨达姆处于执政初期,应该稳扎稳打才是,为何他要悍然发动战争呢?

一般认为,萨达姆发动战争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伊朗的威胁。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不仅要在伊朗实行全面的伊斯兰化,还公开号召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站起来反抗,要建立一个属于什叶派的伊拉克。

伊拉克的统治阶层虽是逊尼派,但什叶派的人口占了大多数,如果真被霍梅尼煽动反抗,逊尼派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因此萨达姆选择先下手为强,率先发动战争。

另外,伊拉克当时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海岸线非常短,特别是科威特独立之后,伊拉克的出海口更是被挤兑地只剩一丁点。

萨达姆的志向是让伊拉克成为中东老大,那么必定要争夺阿拉伯海利益,因此向伊朗开战,也可以认为是萨达姆想要夺取更多的出海口。

以上是关于两伊战争起因的主流观点,这场战争的背后还有很多推动因素。两伊战争其实也是萨达姆自保的手段之一,因为比较冷门,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从推翻费萨尔王朝到萨达姆上台,伊拉克一共出过五位总统,前四位的结局都不太好,三死一流亡,可见在伊拉克当总统是件多么危险的事。

萨达姆上台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干掉了上百位反对自己的高级官员,一是巩固统治,二是为求自保,避免同样的政变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萨达姆觉得这样还不够,因为反对他的人依然很多,他需要一个有效的办法来一次性转移所有矛盾。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转移矛盾的最好方法,就像同样在80年代爆发的马岛战争一样,阿根廷军政府之所以要夺回马岛,美其名曰收复国土,其实是国内反对军政府的人太多,不得不以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萨达姆也用了这个办法,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国内什叶派注意力被转移,政界反对他的声音也小了很多。也是在两伊战争时期,萨达姆迅速掌控伊拉克,树立了威信,不过代价是战后伊拉克伤筋动骨,并在两年后的海湾战争中惨败。






吃肥肉大王


伊拉克和伊朗之所以开战,彼此双方都有内外的原因。

首先是领土争端。

伊拉克和伊朗在历史上都曾经被欧洲侵略者染指过。中东国家虽然有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纠葛,但是在殖民者眼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比如在北非各国之间的国界划分完全是英法等殖民者根据经纬度来划分的。在中东,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也是由英国殖民者来划分的。比如阿拉伯河流域,在伊朗和伊拉克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领土问题,但英国人则野蛮的把它进行了一刀切,为日后两国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而伊拉克在科威特独立之后,伊拉克的海岸线只留下了一点点。这仅有的一点海岸线难以支撑伊拉克的石油贸易,伊拉克迫切的需要一段海岸线,在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打算从伊朗手中夺得一段海岸线。只不过之前的巴列维王朝军事实力强大,伊拉克一直没有敢动手而已。

其次是教派争端。

教派争端是伊朗和伊拉克争斗的根源。

在穆斯林世界里有众多的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逊尼派的数量要远多于什叶派,但什叶派穆斯林的聚居地比较集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什叶派的聚居地。

伊斯兰革命之后,什叶派穆斯林掌握了伊朗的政权。但什叶派穆斯林占人口55%的伊拉克,依然由逊尼派的萨达姆掌握政权。所以伊朗的哈梅内伊一直策划颠覆伊拉克的政权,也正因为如此,萨达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是它发动与伊朗的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

也正由于伊朗是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萨达姆与伊朗的战争得到了众多逊尼派的支持。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家都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金钱支持。以防止伊朗向各国渗透。

比较讽刺的是,伊拉克当时还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的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之一。

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当局确定了一个路线叫做“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种极端宗教化的新政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不安感。所以美国支持萨达姆进攻伊朗。


最后是两伊对彼此国内状况的误判。

伊朗经过伊斯兰革命以后,国内虽然支持者众多,但反对者同样不少, 尤其是德黑兰等大城市内的知识分子及富裕家庭。

巴列维王朝是一个贫富差异很大的社会。当时的伊朗上层富裕,文明,开放,但伊朗的下层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伊斯兰社会的风貌。虽然伊斯兰革命胜利了,伊朗的下层普遍感到很高兴。但是伊朗的统治阶级,伊朗真正的知识阶层及财富阶层,他们对这个新政权是有很大的敌意的。

萨达姆认为,如果伊拉克此时进攻伊朗,伊朗国内势必会爆发叛乱。这个脆弱的新政权可能刚刚诞生,就会被伊拉克打垮。

不过事后证明,这场战争反倒是帮了伊朗。由于这场战争,伊朗国内的各个反政府势力决定放下武器枪口,一致对外。经过8年两伊战争之后,伊斯兰革命的成果基本稳定,伊朗国内反抗政府的势力不再存在。

而伊朗对伊拉克国内的情况也发生了误判。

伊朗认为伊拉克国内什叶派人口众多,占人口的更大比例,他们认为当伊拉克与伊朗爆发战争时,伊拉克国内的什叶派穆斯林会倾向于伊朗。

但事实上伊朗远远低估了萨达姆对伊拉克国内的控制能力。在萨达姆之前,伊拉克一共有四任总统,三个死亡,一个逃亡。伊朗认为萨达姆对国内的控制也不会强于他的前几任总统。实际上萨达姆在国内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他在国内前后处决了上百名高官,基本将他的反对派一扫而空!

萨达姆发动了两伊战争,其实也有另一个考虑。 萨达姆坐稳政权之后,除了清洗反对派,他也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让国内人民支持自己的理由。 而这个理由没有比称霸伊斯兰世界更合适的了,萨达姆希望通过击败伊朗来巩固逊尼派穆斯林的地位,同时让他自己成为逊尼派穆斯林的领导者,从而成为中东的霸主。


除此以外各国都在乐于见到两伊开战。两伊战争对于国际军火商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盛宴。为了击败彼此,两国都不惜血本进口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从步枪子弹到飞机坦克导弹。

在战争以前,伊拉克本来是个拥有充沛的外汇储备的国家。但是在战争之后,伊拉克不仅国库内分文不存。而且还欠下了海量的外债。这也直接导致了两伊战争之后它要侵略科威特。

但是由于伊朗和伊拉克总体上实力差距不大,而且彼此的战术和战略都很糟糕,这场战争被西方人评价为拿着现代的武器打了一场一战式的战争。两方经过8年的鏖战死亡了上百万人,经济损失超过了4000亿美元,但是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双方都没有获得战争的胜利。两国都有骑虎难下之感,终结战争则之前的损失付诸流水。但是继续战争两国都乏心乏力,而且没有力量战胜对方。

最终在1987和1988年,两国签订了联合国拟定的停战协议。 两伊战争对中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巩固了伊朗的地位,同时也终结了萨达姆政权的寿命。他让中东各国明白,想靠战争来称霸中东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记住,这种不义的战争对本国的伤害究竟有多大。而且首先发动不义战争的人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小约翰


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是一场残酷的、血腥的、最终完全毫无意义的冲突。这是由伊朗革命引发的。

由霍梅尼领导,在1978-1979年间推翻了沙阿·巴列维。轻视沙阿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对这一变化表示欢迎,但当霍梅尼开始呼吁在伊拉克进行什叶派革命以推翻萨达姆世俗/逊尼派政权时,他的喜悦变成了警报。

霍梅尼的挑衅激怒了萨达姆·侯赛因的偏执狂,他很快开始呼吁发动一场新的卡迪西耶战役,这是指7世纪阿拉伯人击败波斯人的战争。

1980年4月,伊拉克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在一次暗杀企图中幸免于难,萨达姆将其归咎于伊朗人,当伊拉克什叶派开始响应阿亚图拉·霍梅尼的反叛号召时,萨达姆严厉镇压,甚至在1980年4月绞死了伊拉克什叶派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巴齐尔·萨德尔。整个夏天,双方的言辞和小冲突仍在继续,尽管伊朗根本没有为战争做好军事准备。

伊拉克入侵伊朗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首先是对伊朗的空袭,接着是六个伊拉克陆军师三管齐下地入侵伊朗胡兹坦省长达400英里的前线。萨达姆·侯赛因预计,伊朗胡兹坦的阿拉伯人会站起来支持入侵,但他们没有,也许是因为他们主要是什叶派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与革命卫队一起努力打击伊拉克侵略者,到11月,一支由大约20万名“伊斯兰志愿者”(未经训练的伊朗平民)组成的部队也开始向入侵部队发起进攻。

战争在198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陷入了僵局,到1982年,伊朗集结兵力,成功发动反攻,用“人浪”般的义勇军将伊拉克人从霍拉姆沙尔赶回来。同年4月,萨达姆·侯赛因从伊朗领土撤军。然而,伊朗呼吁结束中东的君主制,说服了不情愿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开始向伊拉克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没有一个逊尼派大国希望看到伊朗式的什叶派革命向南蔓延。

1982年6月20日,萨达姆·侯赛因呼吁停火,使一切恢复战前的现状。然而,霍梅尼拒绝了和平,要求萨达姆下台,伊朗政府开始准备入侵伊拉克。

伊朗入侵伊拉克

1982年7月13日,伊朗军队越境进入伊拉克,前往巴士拉市。然而,伊拉克人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地上挖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战壕和掩体,伊朗很快就弹药短缺。此外,萨达姆的军队还向对手部署了化学武器。

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伊斯兰革命的前景感到震惊,他宣布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伊拉克输掉与伊朗的战争”。有趣的是,苏联和法国也向萨达姆·侯赛因提供援助。

在整个1983年,伊朗人对伊拉克防线发动了五次重大袭击,但他们武装不足的人浪无法突破伊拉克的防御工事。作为报复,萨达姆侯赛因向11个伊朗城市发射了导弹伊朗人在沼泽地的推进。

“油轮战争”

1984年春,伊拉克在波斯湾袭击伊朗油轮,两伊战争进入新的海上阶段。伊朗的回应是攻击伊拉克及其阿拉伯盟国的油轮,美国感到震惊,威胁说,如果石油供应中断,美国将加入战争。沙特F-15s在1984年6月击落了一架伊朗飞机,以此报复对沙特船只的袭击。

“油轮战争”一直持续到1987年。在那一年,美国和苏联海军舰艇为油轮提供护航,以防止它们成为交战方的目标在油轮战争中,共有546艘民用船只遭到袭击,430名商船船员丧生。

血腥的僵局

在陆地上,从1985年到1987年,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攻势和反攻,双方都没有获得太多领土。这场战斗血腥得令人难以置信,通常几天内双方都有数万人丧生。

1988年2月,萨达姆对伊朗城市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致命的导弹袭击。与此同时,伊拉克开始准备一次大规模进攻,将伊朗人赶出伊拉克领土。伊朗革命政府因八年的战斗和极高的生命损失而疲惫不堪,开始考虑接受一项和平协议。

1988年7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尽管霍梅尼将其比作从“有毒的圣杯”中饮酒。萨达姆·侯赛因要求霍梅尼在签署协议前撤销他要求萨达姆下台的呼吁。然而,海湾国家依赖萨达姆,萨达姆最终接受了停火协议。

经过八年的战斗,伊朗和伊拉克回到了战前的状态——在地缘政治上,一切都没有改变。

1980-88年的两伊战争是现代最长的战争之一,以平局告终。


走进伊拉克


上世纪80年代,中东地区的两个石油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一次长达8年的局部常规战争。上百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上万亿美元化为灰烬,直接导致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一蹶不振,经济发展至少停滞了20多年。仔细研究“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不外乎三点:政治、民族和宗教。


政治领土原因

伊朗和伊拉克都位于两河流域,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文明发展时间都大体相似,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战乱纷起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关于阿拉伯河一带的领土矛盾日益尖锐,1200公里的边界线也成为了酝酿摩擦事件的最肥沃土,最后谈判无果,直接升级为常规战争!

虽然伊朗和伊拉克都位于中东地区,但是二者的民族却并不统一。伊拉克是纯粹的阿拉伯国家,国民主体为伊拉克人,而伊朗则是从波斯帝国发展而来,主要人种为波斯人。人种的不同势必带来种种政治、文化上的分歧,长此以往,导致了矛盾的不断升级。而且两伊境内还有不少支持民族独立的库尔德人存在,对两伊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关键的宗教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宗教原因。人种民族上的不同,必然会带来宗教信仰上的差异,虽然伊拉克和伊朗都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但自古以来都是争斗不休,波斯文明统治过阿拉伯文明,反过来阿拉伯文明也统治过波斯文明。虽然二者在上世纪末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却是互为仇敌的什叶派和逊尼派,谁都不服从另一方的统治,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领土、民族和宗教三个方面层层矛盾,最终在上世纪末接连爆发,最终导致“两伊战争”爆发,两河流域的千古文明停滞不前,这便是两伊战争大体的来龙去脉。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环境里面是一种幸福,但这个世界依然有战火硝烟,依然有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徘徊在生死边缘上,这种对比越发凸显和平的美好、战争的残酷,更使我们珍惜现下的生活。今天我们来说的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直到现在那场战争的影响依然存在,那么这场战争的历程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分为边境之争、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等等,加之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的混乱,这场战争的破坏性和时长都不容小觑。先来说说边境之争,我们有很多国家都不是独立出来的,在地图板块上是与一个甚至多个国家相邻,如果不能处理好关系,那将会影响到周围其他国家,同时也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当然如果能够处理得好,自然是互利互惠,共同进步。如何处理好与领国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政治话题,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仇恨”也不是一天两天,积攒了太久就会随时爆发,直到他们因为分界线的不满而引发了严重的冲突,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关于宗教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宗教信仰如果能够正确被使用,会带来正面的作用,倘若是歪门邪教则会引发不好的事端。伊拉克与伊朗都是信奉伊斯兰教,本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惜两国领导者信奉的门派不同,各自坚持自己的门派,并且想要“感化”众人一同归属同一门派,于是争端就产生了。宗教原因在很多战争中都有体现,它能够拯救一个人,却也能够破坏一个国家。最后一个爆发的原因就是民族矛盾,伊朗国家波斯人为主,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两个国家挨得近文化却大不相同,当谁也看不上谁,谁也想要控制谁的时候,于是战争就来了。

两伊战争之间历时8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刚开始双方的战争场地在伊朗境内,这也就意味着伊朗打的是防御战,伊拉克主打进攻,刚开始的确伊拉克进攻速度很快,不过毕竟是在伊朗的领土上,情况根本不如对方,所以后来伊朗阻挡住了伊拉克的进攻,并且开始准备反击。在战争开始的第三年,战争场地转移到了伊拉克,也就是第二发展阶段,伊朗集结国内所有的战斗力投入伊拉克,刚开始的确攻势非常强,伊拉克艰难防守,这一打打了两年之久,伊朗已无当初的强大战斗力,伊拉克也守住了自己的最后防线。直到战争开始的第五年,双方谁也没有讨到便宜,于是伊朗就开始转变自己的进攻战略。

因为之前讲究的是持久战,所以精力、武器等等在渐渐消耗,第三阶段伊朗采取的是速战速决,并且做了两手准备,正面战与海战,伊朗共派出九万多人前去攻击伊拉克的港口城市,同时一边与伊拉克进行地面战争。这种作战方法让伊拉克措手不及,刚开始的确是有些吃不消,不过为了留住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伊拉克战士们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克服艰难勇往直前,未能让伊朗占到太大的便宜。这场战争不仅让这两个国家深陷战争的泥沼里面,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在国际上受到了强烈的谴责,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另一种解决的办法,迎来了最疯狂的一个时期,双方利用空军和装备相继往对方区域投入炸弹,最后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噩梦。

最后谁也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讨得便宜,两伊双方又恢复到战前的状态,不过在这八年里面,他们每个人深陷战争的痛苦中,没有谁能够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被打破无法重来,八年的光阴就这样浪费在仇恨和武器里面,真的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