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明十三陵

明代銅錢走私現象盛行令很多人不解。走私行為在古代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明代商人冒著被定死罪的危險走私在當時並不“值錢”的銅錢,究其原因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銅錢走私出口,其一是明朝政府一直堅持“禁銅令”,越是禁止就越是奇貨可居,才會有人走私銅錢出口;其二銅錢在海外各國的需求量大於明朝國內,否則也不會發展成為走私貿易,長期盛行,屢禁不止。

一、明代商人走私“廉價”銅錢的推動因素

1、供需影響:海外各國對中國古代銅錢的需求量大

中國古代黃金白銀稀缺,少金礦銀礦,鑄造錢幣主要材料是銅料,銅料關係到古代中國經濟秩序的穩定。按照一般的經濟規律,中國國內鑄幣需求量大,商人應該將更多的銅料運進國內,而不是把中國的銅錢運出去,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明代商人走私銅錢,其原因是

海外各國對中國的銅錢需求量大。

大航海家鄭和手下的翻譯曾經寫過一本《瀛涯勝覽》,裡面談到:“爪哇國通用中國曆代銅錢,舊港國亦使用中國銅錢,錫蘭國尤喜中國銅錢,每將珠寶換易。” 這段記載說明,當時中國的銅錢在海外許多國家大量流通。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明朝商船

當時海外各國在發展海外貿易,急需一種能夠平衡貿易的貨幣,減少貿易摩擦,便利對外貿易溝通。對於東南亞小國家來說,銅礦稀少,沒有充足的銅礦料,也沒有精湛的鑄造技術。鑄幣技術對於許多小國家來說,非常困難。此外,鑄幣不能用劣質材料冒充好材料,影響貨幣的質量,破壞貨幣的信用。那些較小的國家,因為沒有掌握精湛的鑄幣技術,也沒有足夠的銅料,自己沒辦法鑄幣,從信用好的中國直接進口貨幣便成為了解決之道。

明朝鑄造的銅錢質量上乘,而且國家長期強盛,對於海外的一些小國家來說,明朝的貨幣作為本國流通貨幣既便利又節省鑄幣成本。而對於日本和越南等大國來說,它們一方面輸入了許多明朝銅錢,另一方面本國技術精湛和銅礦銅料資源豐富,仿製了大批的明朝銅錢,明朝銅錢和自制銅錢都流通於市場,促進經濟貿易發展。近代以來,國外各國也出土了我國古代的銅錢,充分證明了當時明朝銅錢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都曾經出土過明朝的永樂通寶銅錢。

2、明朝“海禁”政策的必然產物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已經導致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發展趨勢已經無法逆轉。元朝在南海把海外貿易置於朝廷的控制之下,獲取暴利,由此帶來的利益已然超越了傳統農業國家所創造的財政收入,海外貿易在國家稅收佔了重要比重。明代洪武年間頒佈“禁海令”,海外貿易由明轉暗,由此賦予了商人出海貿易一個“走私”的標籤。海外貿易正在不斷髮展壯大,短時間內這種趨勢是無法得到扼制的。

沿海人民以海外貿易作為經濟來源,“禁海令”無疑阻斷了他們謀生計的道路。海外貿易鉅額利潤刺激,他們走上了私自出海貿易的道路。限制海外貿易,根本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導致海外貿易水漲船高,利潤加大,海外貿易屢禁不止。

走私銅錢能帶來大額利潤,自然也就成為了沿海地區走私貿易重要的一環。《明史》中有關明中葉以後,福建到呂宋的海外貿易,動輒“商販數萬人”的記載,可見此時私人的海外走私貿易,是極度繁盛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鄭和下西洋

隨著走私貿易的蓬勃發展,沿海地區人民的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並不認為走私是一件違法的事情,

民間人們觀念上的轉變,賦予了走私貿易在道德上的合法性,走私貿易在沿海地區盛行。

3、歷史遺留,受宋代“禁銅令”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的貨幣參與流通,否則引發通貨緊縮,交易受到限制,經濟規模難以擴大。中國曆朝歷代都十分注重銅錢的製造,維持經濟秩序的穩定。中國銅礦並不充裕,為了滿足鑄幣的需要,宋朝頒佈了“禁銅令”,禁止將銅料運輸到國外。按照現代的話語,銅料關係到古代中國的金融穩定。所以,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明清,中國多次頒佈禁銅令,為的就是鑄幣需要。

然而“禁銅令”的頒佈,並沒有使銅錢走私得到扼制,反而起到反作用,驅使著那些眼中只有利益的商人更加肆意地走私銅錢。

4、朝貢制度抬升銅錢地位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所到之處,便會給當地的國王贈送賞賜,來炫耀中國經濟之繁盛,國力之富強,當地也會進貢其他貢品給朝廷,促進了朝貢貿易的發展。

明初,朝廷的朝貢制度大力推廣。明朝設有市舶司,專門掌管其貿易。在外國使團來華“朝貢”的時候,一般會有大批的商人隨行,除了攜帶大量貢品,還帶有其他的貨物。貢品進貢之後,剩餘的其他貨物會由官府選購其中的一部分商品,其餘的在朝廷的控制下進行“互市”。這些商品幾經轉手賣到民間,價格高昂,巨大的利潤空間,使商人鋌而走險,參與走私貿易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永樂通寶

通過這種方式,明朝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聯繫,也密切了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明朝作為當時國力強盛的大國形象逐漸樹立起來,而銅錢的地位也得到了認可,逐漸成為當時的國際貨幣,在海外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值,商人大量走私銅錢,攫取暴利,導致銅錢大量外流。

二、明朝商人走私銅錢的影響及對後世的啟示

1、國內銅錢的數量大量減少,造成通貨緊縮

明代商人向海外各國走私銅錢,使得國內銅錢大量減少。雖然明朝在當時所使用的貨幣不只是銅錢一種,但是作為面值較小的貨幣在市面上的數量突然減少,導致大量小額交易難以進行,而明朝自耕農們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都是小額貿易。

對於這些自耕農們來說,面值最小的銅錢與他們息息相關。物以稀為貴,作為貨幣的銅錢在國內少了,

糧食價格也就提高了,物價自然也在飆升,造成了通貨緊縮、物價上漲,影響著農民的日常生活,在當時,自耕農這個群體人數是社會群體中最多的。他們的購買力比較小,市場上大量商品滯銷,影響著經濟秩序的穩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通貨緊縮,社會的經濟運行體制遭到破壞,經濟總體呈現下滑的趨勢。

2、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狀態極其不穩定

明代商人向海外走私銅錢,再從海外廉價購買白銀等貨物,回到國內高價賣出,中間取得巨大的利潤差,在這個貿易的過程中商人充當的是“搬運工”的身份,並沒有所謂的實質性的付出。他們相當於現在的“暴發戶”,通過一次次走私銅錢,賺取高額利潤,這些收入是普通百姓們一輩子勞動所積攢不到的。

明代商人在走私銅錢、謀取暴利之時,國內物價飛漲,農民負擔加重,最終

後果都是由農民承擔。商人走私銅錢,自身謀取了利益,但也損害了廣大農民百姓的利益,體現著極大的不公平性。商人群體越來越富裕,而農民群體就越來越窮,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證。長此以往,農民不公平的聲音必會越喊越大,接著農民起義便會相繼爆發,社會一定會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對外貿易

3、人民稅收加重

明朝前期,人民可以直接交糧食稅,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全部折成了現金繳納,朝廷計價單位是白銀,但是地方官還是用銅錢計算,最後再用銅錢摺合成白銀,這種算法導致農民的賦稅增加。通貨緊縮,物價上漲,農民收入也相應減少,農民只能通過糧食換取銅錢,要繳納足夠的稅,只能賣更多的糧食,使得他們的稅收負擔加重。

4、採取強制手段去制止銅錢外流,適得其反

銅錢不斷經過商人走私貿易外流,明朝統治者也開始意識到此種現象日後將要產生嚴重的後果,但卻採取“禁海令”去制止銅錢外流,然後結果卻跟預期相反。“禁海令”的實施,反而加速了銅錢外流的速度,觀之當時明朝國力,朝廷完全有能力通過正常的貿易往來來控制銅錢的外流。通過朝貢貿易,已經在海外各國樹立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大國形象。

如果當時開放國際市場,通過合法方式進行海外貿易,用中國的物產豐饒去換取白銀,可以減少銅錢的流失,也不至於後來走私貿易日益嚴重,沿海地區海盜興起,導致各種社會問題興起。明朝的經驗教訓為後世敲響了警鐘,並且對後世的發展影響深遠。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明代商人冒死走私“廉價”銅錢的現象

明朝官員

三、結語

明代商人走私銅錢,最後導致社會問題的加大,值得我們深思。商人作為當時的新興權力階層,沒有形成統一的商人思維,傳統的民族大義缺失,白銀帝國現象下的只是一種虛假的繁榮,並沒有形成全面的繁榮。時下小農經濟仍是社會主流經濟體制,大量銅錢外流造成小額交易受限,嚴重損害國家經濟體制,從而導致不健康的經濟下滑。這也深層次反映了國家政策對於經濟、社會影響之大,最終要承受這些影響的還是可憐的農民。

參考文獻:

1、《明史》

2、《瀛涯勝覽》

3、《明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