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在20年代就已聞名遐邇的北京四大名醫,為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這四位中醫不僅醫術高超,而且對近百年來中醫界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醫百年興衰史的縮影。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20世紀初,在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時代背景之下,多位傑出的中醫學家崛起於華夏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形成了名醫薈萃的局面。北京四大名醫就是在這一時期相繼懸壺京城的。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取締中醫的政策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點,就是必須對中醫師的資質進行考核,用今天的話說,必須持證上崗。

於是北平成立了一個考評委員會,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四個人正是考評委員會的成員,其中沒有楊浩如,因為那時楊浩如的身體已經不大好了。但楊浩如是北平第一個中醫醫院的創始人,也就是按現代醫院的形式創立的中醫院。

四大名醫各有各的特長

蕭龍友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蕭龍友(1870—1960年),四川三臺縣人。蕭氏五代定居四川,詩書傳家。蕭龍友自幼熟讀經史、詩賦,兼習書法。1890年赴成都,入尊經書院詞章科學習。1897年,蕭龍友27歲時中丁酉科拔貢,不久即入京擔任八旗官學教習之職。

辛亥革命之後,蕭龍友曾歷任財政、農商兩部秘書、財政部經濟調查局參事等職。到1928年,蕭龍友深感於數十年宦海浮沉,無濟國事,遂生隱退醫林之念,不久即棄官行醫,結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蕭龍友成為一代名醫,既無家傳,又無師承,完全靠自學成才。幼年時的蕭龍友就對醫藥很感興趣,族中有人開了一家中藥鋪,他有空時常去識藥。在成都尊經書院學習期間,他也抽空閱讀中醫書籍,每有心得即作筆記,日久後竟“積稿盈尺”。

孔伯華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孔伯華(1885--1955),譜名繁棣。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學自家傳。早年任北京外城官醫院醫官。1929年被選為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臨時主席,率請願團赴南京,迫使國民黨政府收回“取締中醫”的成命。後與蕭龍友合辦北京國醫學院並任院長。

建國後,任衛生部顧問、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學術上,主張病必求其本,臨證注重溼與熱。以善治溫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藥,為醫林所景仰。著有《時齋醫話》、《傳染病八種證治晰疑》。有《孔伯華醫集》。

施今墨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獎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國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癒了許多疑難重症,創制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汪逢春

京城四大名醫 民國時期

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溼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誌》1958年第8號中介紹他的醫案數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