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把脑袋里的想法诉诸文字,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所以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看到主人公渡边自述:“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行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的水落石出”,我忍不住在心里举爪子,大喊我也是我也是。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张爱玲,说自己向来不与人比文斗才,但见到张爱玲却想争个高下,结果“使尽武器,还不及她的只是素手。”比如,他绞尽脑汁想形容张爱玲的行坐走路而不得,张爱玲自己却信手就来。一问,张答称:还没有过何种感觉或意态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写的,惟要存在心里过一过,总可以说得明白。


这段描述触发了我心底最深的渴望。什么是自由?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到这种程度,就是自由!驯服了野马,就可以在草原上策马奔腾,驯服了文字,我就可以在想象力的世界自由驰骋。那天我突然明白,哦,原来我最渴望最想要的能力就是随心所欲驱使文字的能力。


为驯服文字所做的努力,就包括读了这本《成为作家》 。这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近80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它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最及时的指导。


1

自我怀疑是初学写作者最大的障碍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初学写作者因年轻而自卑,因自卑而敏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情绪大起大落。


写出自得的文章、受了几句夸赞,他们瞬间就信心爆棚,凭空生出一股睥睨天下的傲气,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和潜力,比肩那些最有才华的作家;写出的东西读者反应冷淡、受了质疑和贬低、被宣判为没有天赋,又会跌入情绪谷底,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真是不知深浅、愚不可及。


本书作者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阅读了所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小说技巧、情节安排和人物描写的书,但后来她却发现大多数初学写作者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小说创作技巧所能够解决的困难,而是我能不能写的信心问题。


换句话说,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写作技巧的不足,而是自我怀疑。怀疑什么呢?怀疑自己没有天赋。比被他人宣判为不适合写作更致命的,是自己宣判自己不适合写作。


那么,写作是靠天才吗?创作的才能可以被传授和习得吗?


我也可以成为作家吗?不,我顶多算个文字爱好者吧。成为作家?!哪有那么容易。对我眼中,他们像是掌握了某种神秘力量的高级生物,我想他们一定是天生异禀,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穷尽一生,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他们。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但真的是这样吗?《成为作家》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成为作家的训练方法、掌握写作技巧的具体途径、一本书的成书过程,还有作家的工作状态、消遣方式,还有他们的焦虑和困境。当真实的作家生活,被具体地揭示出来以后,作家的神秘和光环似乎一下子淡了下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成为作家》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就是:写作的才能是可以习得。所以,在写作上碰到困难,并不意味着你不适合写作。不要急着断言自己没有天赋,一棍子就把自己打死。


写作存在明显缺陷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训练。文字啰嗦,就向语言洗练的作家学习,人物描写薄弱就向精于此道的作者取经,情节设置无趣就研究研究那些优秀的作品是如何引人入胜的。


但创作的理念、方法与技巧都是可以习得的,但并不意味着成为作家是容易,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因为想驯服文字,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2

等灵感来了再写,这个想法害了太多人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等灵感来了再写,这可能是对写作的最大误解。是否等灵感来了再写也是职业写作和业余写作的分野。


周冲在著名的那篇《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月薪3000+到月薪10万+》说到自己公众号刚起步时候的写作状况,朋友劝她日更,她嗫嚅一句:“我没有写作冲动……”朋友反问:

“职业写作要什么冲动?妓女接客会要有性欲才接吗?你要定时来一发,不论好还是坏,习惯必须保持,你不能等着奇迹从天而降……你要像费曼一样,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要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周冲。


《成为作家》也认为,没有人可以靠灵感或天赋写作一辈子。“对于初学者,他也许会虔诚地等待他曾经听说过的神圣的灵感之火准确无误地燃烧;他也许会由衷地相信,神圣的灵感之光只能通过偶然地火花当然。”


等待灵感火花迸发的依赖心理,通常是因为追求完美的心态。在预先没有十足把握写作大受欢迎的作品时,宁愿不写。

但我觉得写完比写好重要。

不记得有多少次,明明我的脑子里电光火石,却因为执着于一个完美的开头,眼睁睁看着原本熊熊燃烧的灵感火花渐渐熄灭,变成槁木死灰。

所以试着不要执着于完美的标题,完美的开头,完美的句子,完美的段落,先写出来,把你最想写的写出来,写出来之后再修改。我们可能无法一下子写出完美的作品,但只要写出来,就可以修改出更好的文章。


3

本书最著名的建议:晨间写作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即使有了素材,有了灵感,要化为流畅的文字也没那么容易,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学会毫不费力的写作呢?


《成为作家》认为如果想学会毫不费劲的写作,练习新闻写作是很好的选择。我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职业记者的生涯确实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就职的是一家日报,找选题、采访、写作截稿前就要完成,又因为要更早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我们报社的截稿日期是同城媒体中最早的。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就说过记者是需要捷才的,刚开始我特费劲,总想着要一个完美的标题,一个完美的导语,稿子写的慢,估计都是上了编辑部的黑名单了。

因为日报的截稿压力,我放弃了一开始就把文章写好的念头,而是以尽快写完为目标,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形成文字的速度越来越快。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的写作状态完全变了。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那非职业记者,如何练习毫不费劲的写作呢?本书有一条著名的建议:晨间写作。无数的人受益于这个建议。


作者建议比平常早起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不要阅读不要说话不要做其他任何事,而立即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写的好不好,信马由缰,是在半睡半醒和彻底清醒之间,锻炼自己进行纯粹的写作。


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从写下来的文字中得到的收获,比你脑子里没有文字的想入非非得到的大得多。坚持一段时间的晨间写作训练后,你还会发现自己更像一个地道的作家了,原本偶尔为之、时间没有保障或者等有十足把握才动笔的写作,现在成了像刷牙洗脸一样的例行公事。


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始定时写作的训练,规定一个时段要进行写作,即使只有15分钟,一到时间点,就要雷打不动地伏案。那一刻来临的时候,不要找任何借口影响写作。


作者提醒我们,晨间写作和定时写作这两个奇怪而专横的练习,内心深处一定会抗拒,因为无意识喜欢随兴所至,不喜欢这些规矩。它会找各种借口破坏我们的计划:什么时间写不是写呢?不要挪到另外一个时间段吧!今天这么忙这么累,就算写也写不出什么花儿来,不要明天吧!

但你必须学会对狡猾的无意识的各种借口置若罔闻。如果你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拒绝误导,你必然有所收获。无意识会突然屈服,开始让你优雅而流畅地写作。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一直保持这两个习惯,直到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出流畅的文字。即使在度过学徒期的将来,觉得灵感枯竭了,请再次恢复这两个习惯。


从晨间写作到定时写作,再到随时随地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两个练习的意义是:你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如果你想写作,你就能写作;如果你迫切地想找时间写作,生活其实根本不会忙到你连那点时间都挤不出来。你对作家的生活的认识可能比以前更加具体生动,也更接近真实的情况。那些能够写出一本又一本书的作家其实没那么神奇。虽然你尚处在初级阶段,但已经踏上成为作家的征程。


4

成为作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成为作家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旦你准备成为作家,就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写作的技巧、抓住一切机会积累素材。


你要像工程师一样阅读。


会讲故事、会唱儿歌的小黄鸭,孩子只关心他听到的儿歌和故事,即最直接的信息;家长可能会对娱乐性、教育性、性价比做评判,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而玩具工程师这关心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作家要像工程师一样阅读,不能满足于表层的信息,也不能止步于解读书籍传递的深层价值和意义,而应该像工程师一样分析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本书的,如何设置悬念?如何梳理逻辑?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写作技法?


你要像5岁的孩子一样带着新奇去观察世界,仿佛你第一次看到一般。


作家有着灵敏的感受力,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周遭的一切麻木的人,是无法成为作家的。比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是这样通过渡边的目光描写直子的:


“最先出现的是她的侧脸,大概是因为我总是同她肩并肩走路的缘故,最先想起的每每是她的侧影。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放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找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踪影”


这段描写太美了,我脑海里的画面几乎和文字同步,对人物神态的捕捉,使平常的动作有了深意。这些是基于平时的细心观察的。


除了阅读和观察,我觉得写作者应该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准备一个小本子也好,或者记录在手机的便签或者云笔记上也好。让自己在闲暇时间,思考和写作也不中断。


5

尽可能秘密地写作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为什么要尽可能秘密地写作呢?


第一是因为秘而不宣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几年前听过一个TED的演讲《有决定的时候,不要说出来》对我影响很大。传统的看法认为我们要把目标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监督我们,这样更容易实现。但这个演讲者告诉我们一个相反的结论。


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认为,说出来的目标更不容易实现。因为每次订立一个目标,都要经过系列性的行动才能实现目标,正常情况下是你达成目标之后才会有满足感。但当你告诉别人时,他们对你的赞赏、支持(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为“社会现实”),给你的心理造成已经实现的错觉,当你感觉到那种满足感的时候,你的动力因此减小,该做的事情就堕怠了。


瞄准你的目标前行,并保持沉默,否则你会惊醒你的猎物。

抵制住宣告目标的冲动,你要明白,你的脑子会把“说的”当成“做的”。在写作上也一样,你和别人谈论你的构思,它就是一个说完的故事,你在想费尽把故事写完,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因为无意识会认为故事已经写完了,再写就是一个讲了两遍的故事。所以对你的构思保持沉默,过早地讨论你要写的故事,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第二,那个创作的我是极其敏感的,必须像保护最脆弱的婴儿一样保护他。

作者认为,作家必须精分出两个我出来,一个是成熟理智的监督者,一个是敏感细腻的创作者。“批评和异议并非人格侮辱,但是身为艺术家的那个自我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他会颤抖、会退缩和逃避”。


向他人宣告写作、谈论构思,可能会引来他人的指手画脚,这对创作的那个我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干扰。所以秘密地写作吧。


我觉得,想把一切诉诸笔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种冲动。你也喜欢写作吗?哎呀,我听见你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全网热卖中。

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个人日记公众号:李小墨的日记(ID:lxmmovie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