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上,苏轼和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师生关系吗?如何评价?

骑蜗牛走高速


史有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三人及黄庭坚。三人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对宋朝,乃至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和王安石是同僚。苏轼于此两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不但影响了他的人生,几乎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


一,苏轼与欧阳修的荐贤之路。

欧阳修大苏轼三十多岁,在年龄上属于不同的两代人。苏轼自小就熟读了欧阳修的诗词文章,对殴欧阳修很是仰慕。及到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京城会考,主考官恰好是欧阳修,苏轼以他出众的才华,引起了欧阳修的重视,当时,本该提名为此科一等第一,因忌于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落人口实,故录为第二名。及至开榜,知其文乃苏轼所作后,欧阳修曾一度不胜唏嘘。

事后,欧阳修概言:“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就源自于这一久远的佳话。好在苏轼并不计较于此,以门生自称,心中早已视欧阳修为师,始终以师礼视之。

欧阳修为人正直坦荡,博才多艺,才华学识更是一等一的,为北宋文坛领袖级的人物。他一反自唐之后六百年间的太学体和西昆体文风,倡导古文运动。及至发现苏轼之后,他大为赞赏,视苏轼为千里马。

苏轼果然不负欧阳修之所望,不愧为欧阳修的左臂右膀,得力干将。他不但协助欧阳修取得了古文运动的成功,而且开创了北宋文学创作多元化的新局面。

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是北宋两代文宗的结集和接替,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欧阳修荐贤让贤给了苏轼广阔的天地,苏轼施展才华把北宋文学推到了巅峰。

二,苏轼和王安石从政治上的对立到惺惺相惜。

苏轼和王安相差十多岁,是为同僚,都曾位列三公,诗词文章当时莫有能超此二公者。他二人因为政见的不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王安石变法的开始,就是苏轼被罢下野的开始。但苏轼和王安石的气度和修为皆不失君子之风,在对方危难的时候,从未落井下石。

苏轼虽然因王安石而遭贬,但他知道王安石重用了吕惠卿等一班人品低劣,行为不端的小人后,他至信王安石陈言此等之小人不可重用。此后果期然,王安石果然反受其害。

当苏轼卷入“乌台诗案”之中,被判择期问斩时,当时同样被贬的王安石知道此情后,快马回京,上书力保苏轼,才为后世保住了这位旷世绝伦的诗词奇才。

苏轼在他的《次荆公韵四绝》中概叹:

骑驴渺渺入荒陂,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之陋习,政敌死磕之弊端,屡见不鲜。但他二人却演绎了一出,“文人相重”,“政敌相亲”的千古佳话。

苏轼和欧阳修,王安石的关系大致如此,一个是两代文宗的交替,一个是同僚。他们皆为旷世奇才,着实使北宋文坛红火了一回。


黄土情愫


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先说欧阳修与苏轼,苏轼算是欧阳修的门生。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的礼部贡举考试,是由欧阳修担任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让苏轼步入官场。关于这一场考试,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就是在这一场考试中,文坛领袖欧阳修闹了个大乌龙,使得才气纵横的苏轼,丢掉了第一名,屈居第二。

这一年,苏轼21岁,苏辙19岁,曾巩39岁,欧阳修51岁。有一点需要交代的就是: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而且是最得意的弟子。曾巩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原来,苏轼的文章在判卷时,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为这么好的文章,除了自己的弟子曾巩,别人是写不出来的,他虽然极为赏识这篇文章,但为了避嫌,只好判作第二。苏轼就这样与第一名失之交臂。想来,主考官欧阳修闹了这么个大乌龙,内心中懊悔不已。为了补偿苏轼,他后来竟拉下老脸,主动帮年轻的苏轼扬名,不惜说出这样的话:“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至于欧阳修与王安石,欧阳修年长王安石12岁,二人同属唐宋八大家之一,又同为朝廷效力,文学观点不谋而合,两人是很好的朋友关系。青年时代,都以才华出众而引人瞩目。

王安石初入仕途的时候,欧阳修对其很是欣赏,甚至曾经作诗以赠: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

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

相逢罇酒曷留连?

王安石收到官场前辈的诗之后,也写了首诗回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

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

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

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

嘉篇为贶岂宜蒙。

后来王安石进行变法,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政策并不支持,因此在政治上有所反对。不过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倒比司马光一类的要好的多,至少他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从实际出发。





斯夫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文坛,欧阳修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自宋天圣、明道以来,欧阳公以风节负天下重望”。他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文风,是诸多后世文豪名家心中不灭的灯塔。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欧阳修的伟大在于,他不但个人成就卓越,而且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发现并举荐了很多青年才俊。流传千古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六人,除了他自己,剩下的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五人都曾得到他的举荐。

在众多后起之秀中,王安石与欧阳修的情谊的确是最为独特。欧阳修与苏轼、苏辙的关系良好是学术界都公认的,欧阳修与苏轼兄弟的往来从未间断,甚至于欧阳修逝世以后,苏轼依然与欧阳修之子亲密往来,而后两家更是结成姻亲。欧阳修对于曾巩更是赏识,曾巩尚未考中进士就已结识欧阳修,欧阳修亦曾言“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可见曾巩与欧阳修关系亲密。清代张伯行有曰:“欧阳公之门尽罗天下之名士,而子固称首”,曾巩是深得欧阳修欢喜并屡受欧阳修称赞。王安石却不然。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结识全因曾巩极力撮合。

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生平的交游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庆历时期两人彼此倾慕,以诗文缔结的缔结期;嘉祐年间两人关系深厚,不时皆有聚会的深化期,以及后期两人即没诗文往来亦无相聚见面的平淡期。

欧阳修与王安石结识于庆历四年(1044),由于王安石初入仕途、名声未响,于是好友曾巩积极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庆历四年(1044),曾巩于《上欧阳舍人书》一文中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声称王安石是“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希望王安石能“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曾巩表示: “当世之急有三:一曰急听贤之为事,二曰急裕民之为事,三曰急力行之为事。……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不可失也”。 曾巩随函更献上王安石之文,然书简抵达之时欧阳修已出使河北,未能阅读。庆历六年(1046),曾巩再作《再与欧阳舍人书》一文,除了推荐王安石以外,同时亦推荐了王回以及王向。“巩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称文,虽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尝与巩言:非先生无足知我也。”庆历七年(1047)曾巩持王安石之文前往滁州拜访欧阳修,欧阳修阅王安石之文以后,对王安石之才大为赞叹,尚未与王安石会面便极力于朝廷上推荐王安石。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相互倾慕却始终未能会面,直至嘉祐元年(1056),王安石入朝为群牧判官,彼此倾慕的两人终于得以会面。首次会面,两人畅谈良久,相处愉快。欧阳修对王安石十分器重,作《赠王介甫》诗赠送于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欧阳修的这首诗,简直是把后生晚辈王安石捧上了天。前两句是说王安石写诗堪比李白,写文堪比韩愈。第三句感慨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雄心尚在,第四句又转向夸赞王安石,发出疑问:以后的人还有谁能与你一争高下呢?第五句第六句的意思是:如今官员腐化,贪图享乐,你我却不随波逐流,仍然心系社稷。第七句第八句再次恭维王安石:很早就听闻你的大名却未能有幸相见,如今相逢何不把酒言欢?

受到文坛泰斗如此抬举,王安石自然要写诗回赠,于是提笔写下一首七言律诗《奉酬永叔见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前两句是说:对于传扬孔孟之道我还是有雄心的,但对于写诗作文,我实在感到力不从心。第三四句的意思是:有朝一日如果能领悟孟子道义的奥妙,我就心满意足了,岂敢奢望像韩愈一样成为一代文豪呢?第五句和第六句是恭维欧阳修:作为众多仰慕您的晚辈之一,我能来拜访您已经感到非常荣幸。第七句和第八句再次自谦:您写诗如此褒扬我,我深感惶恐,只怕自己是浪得虚名。总体来看,诗的前四句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是对欧阳修赠诗前四句的回应;诗的后四句表达了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谢,是对欧阳修赠诗后四句的回应。

两人的关系于嘉祐元年(1056)会面以后却已改变。欧阳修与王安石除了文字上的往来以外,亦有实际的交谈与聚会,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友情深厚。而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与王安石减少往来,则是两人关系的平淡期。两人之间热络的关系几乎是急速降温,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两人早期的关系是良好,无论是缔结时期抑或是友情深化期,间中虽有诗作上的争议,然这些争议皆是后世读者的评价,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仍然相互往来。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嘉祐五年以后便不再有文字上的往来,是促使历来学者们认为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的关系生变主要原由。欧阳修与王安石之间一直至熙宁四年(1071)才有交集。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作《贺王相公拜相启》一文赠予王安石,然欧阳修亦是于此年获许致仕退居颍州。而后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病逝,王安石、韩琦、曾巩、苏轼、苏辙等皆有祭文。

《贺王相公拜相启》以及《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于嘉祐四年(1059)以后仅有的两篇文章往来。依据《祭欧阳文忠公文》的记载,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仍然是非常倾慕友好的,欧阳修的逝世亦让王安石扼腕叹息。

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于嘉祐时期的事迹而言,引起两人“不和”之说的主要是诗文关系上。嘉祐四年后诗文上欧阳修与王安石未有交集,亦可以是两人于诗文上的关系不融洽而已。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入朝为三司度判官,任职期间更曾奉诏伴送契丹使臣回国。而后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则任职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制文等等,虽无多大实权,却是最接近皇帝的一职。翻阅文献,笔者发现王安石于这期间除了鲜少与欧阳修往来以外,亦鲜少与其他文士有交游。王安石在任知制诰期间,因生活于与统治者有密切关系的圈子,深感现实的人事关系颇为复杂。故此嘉祐后期,王安石皆未有与任何人深交。可见这期间欧阳修与王安石关系转为平淡乃是王安石自身的原由。王安石与欧阳修于文字上无交集,却也未影响两人的关系。

曾巩祖上世代为学者,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曾巩和王安石是同乡,两家还有姻亲关系。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曾氏,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曾、王两家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研习学问。但两人童年、少年并无接触。直至景佑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16岁。庆历元年(1041),曾巩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临走时欧阳修还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送曾巩秀才序》,充分肯定了他的才华和勤奋治学的态度。他鼓励曾巩,回家以后不可荒废学业,要继续学习,有朝一日终能返京。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嘉祐二年(1058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名列第一。在欧阳修的举荐下,曾巩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后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谦虚地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在政治上,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主张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稍有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与苏轼之间的初识亦是一段佳话。苏轼是跟曾巩同场考试的。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信誓旦旦地要为苏轼出人头地开山避路,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慧眼独具,古道热肠,为人梯,做嫁衣,不遗余力,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这些人都是在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被他相中、推介、提携而名扬天下的。

《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萧立誌


回到这个问题,鄙人对这三个历史人物有一些微末了解,可供大家参考。

苏轼和欧阳修是师徒,苏轼和王安石为同僚关系。

先说苏轼和欧阳修吧。苏轼科举考试,是由欧阳修、蜀公范镇、三旨宰相王圭、担任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让苏轼步入官场。对于这一次考试,当中有一个历史小插曲。

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参加了本次考试,欧阳修他看见这文章,文风及辞藻极为出色,可以定为最好的文章。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等。但阅卷之后拆封,这篇文章却是苏轼所作。

在说王安石与苏轼吧,王安石比苏轼大十多岁,先比苏轼入朝做官,终其一生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可政治上却是不同政见的政治对手,属于不同阵营之人,苏轼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仕途坎坷,与王安石的其变法有紧密联系。苏轼算是一个另类,他是希望改改的,但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所以不反对变法,只反对王安石的做法,希望变法能够徐立徐行。熟知北宋历史的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本意是好的,奈何变法用人多为趋利小人,变法成为小人晋升的捷径。这些小人当然容不得,苏轼这个另类,所有变有了千古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仕途坎坷,有是因此而起,虽然王安石已经隐居半山,但变法小人尚在朝廷,因此和王安石也有一定关系。

以上便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的关系及影响,如有不足,望乞见谅。





经天纬地小卧龙


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公元|057年),22岁的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席,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与梅圣喻)并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便道不着我。"

这表现了欧阳修奖掖后进的热忱和发现人才的识力,他的热忱获得包括苏轼在内的后人的长久怀念。他是苏轼的一位慧眼识珠的老前辈,但不是师生关系。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险些被杀。退职宰相王安石说,"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这轰动一时的诗案,就以王安石这样一言而决。苏轼从轻发落,贬往黄州。

苏轼与王安石,原来算政敌关系。苏轼在黄州期间,经长期的观察,了解了新法的好处。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对王安石道德文章的一贯仰慕,决定会见罢相八年的王安石。

7月,他抵达金陵(今南京)。病中的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又车蒋山(今紫金山)住处,多次招待苏轼。苏轼激励王安石出面阻止吕惠卿的一些不当措施,如对西夏连年用兵,在东南一带大兴刑狱。王安石表示同意。王安石则请他重修"三国志",大概是苏轼曾认为"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很有史料价值,应该编入正史。王安石很有同感。两人宴饮赏花,流连忘返。友谊取代了旧嫌。但不是师生关系。





木山文


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先来说说欧阳修与苏轼,苏轼算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参加的那场礼部贡举,是由欧阳修担任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让苏轼步入官场。关于这一场考试,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

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与苏轼同期参加考试,考完之后,欧阳修进行阅卷。当时他看见一片文章,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整个文风及辞藻,都极为出色,算是这一批中最出色的文章。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于是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等。但后来阅卷完之后拆封,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作。

王安石和苏轼,算是分属于不同阵营之人,苏轼一生官途的起伏跌宕,几乎都与王安石及其变法有关。







柴门闻犬吠666


苏东坡是欧阳修的门生,但不是王安石门生。

苏东坡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被录取为第二名。本来苏东坡应该为第一名,但欧阳修弄了个乌龙,原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考第一名,觉得自己是考官,应该公平期间,为了避讳,姑把苏东坡的考卷误以为是曾巩的,所以把他录取为第二名。结果打开试卷候发现是苏东坡。

苏东坡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进入仕途。苏东坡成为欧阳修的门生以后,欧阳修也给予了很大帮助,老苏(苏东坡的父亲)也是通过欧阳修找到工作的。

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在宋神宗在位时进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最终虽然失败,但对后世影响深远。苏东坡曾和王安石同事,但苏东坡对变法有一定看法,他不完全支持变法,而是有选择的支持。


绿蚁红泥醅酒


欧阳修和苏轼是师生关系,当年苏轼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而且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之恩,且大力提携。他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也。而苏轼在词中无尽的怀念自己的恩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而苏东坡和王安石则是政敌,虽然两人都爱国,但是政见不同。私下里却是惺惺相惜,人格上成为知己。


蒹葭子木


他这个师生与现代师生不一样,而是担任了科考科官,谁考中了进士便要去拜访考官,自称为学生。

这样的话。苏氏三人与王安石,曾巩皆为欧阳修的学生。


默玄吟雷


欧阳修是苏轼嘉佑二年参加科考的主考官,按当时的潜规则属于师生关系。苏轼和王安石不是师生关系。欧阳修因学生曾巩推荐赏识过王安石,他们之间也不是师生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