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之後的唐廷皇帝,為啥感覺沒有一個能人、明君?

勞倫斯602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盛唐的光輝在八年的動亂以後再也無法普照長安。但要是說天寶以後唐朝無明君,那這句話說得實在是謬矣!李隆基以後,唐朝起碼還有兩位堪稱賢君的皇帝——唐憲宗李純,和唐宣宗李忱。

李純是李隆基的五世孫,在他還是皇孫的時候,他的祖父唐德宗曾經抱著他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沒想到這位稚氣未脫的小皇孫非常有底氣地說:“我是第三天子!”這句話雖然出自皇太子的長子嘴裡並無不妥,但還是讓老皇帝又驚又喜,他不禁喜極而泣道:“唐朝復興有望了啊!”

在李純上臺以後,他勵精圖治,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掃平了全國各地、包括已經儼然獨立王國半個世紀的河北藩鎮,令唐朝的政令再次通行天下。他的時代,也被史官們讚譽為是“元和中興”,堪稱是唐朝的又一次復興。

然而迷戀道教的李純的狐狸尾巴終究還是翹得太高,很快他就死在了煉丹爐旁,唐朝也再度衰落了下去。直到三十年後,他的第十三子李忱繼位,唐朝才又迎來了一線生機。

李忱這個人知名度不大,大部分人知道他還是通過十年前的一部TVB劇《宮心計》。然而他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唐朝也迎來了最後一個盛世——“大中之治”。他本人也被後人授予了“小太宗”的名號。只可惜,李忱死後,唐朝再次陷入內亂,並且最終萬劫不復。

除了憲宗、宣宗兩位皇帝以外,也不是沒有其他好皇帝。比如雖被視為守財奴,卻在客觀上為“元和中興”創造了物質條件的唐德宗李適、身體殘疾但是銳意進取,締造了“永貞革新”的唐順宗李誦等。只是他們或是運氣不好,或是外部敵人太過強大,最終無法逆流而上而已。



青言論史


還是有一個的。

唐玄宗李隆基的孫子的孫子唐憲宗李純,被稱為小太宗,在位時因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

由於唐憲宗在位年號元和,因而得名“元和中興”。

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治理”,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盛況。不過晚年追求長生不老,好大喜功,司馬光《資治通鑑》評價他“削平僭亂,幾致治平,其美業所以不終,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


下雪的小犀牛


經過安史之亂,雖然得以平定,但是自此以後,唐朝勢力大摔,已經從神壇跌入谷底!雖後世出現了短暫的元和,會昌中興,大中之至,但其光芒都不能掩蓋貞觀之治等著這盛世,也沒有出現有名的群臣,沒有後人能提及的重要事件,所以也就這樣了,還有最重要一點,李家人有遺傳病,高血壓,壽命太短了,不會有太多座位


江少晨


執政能力強的國君大臣都出名,執政能力差的國君大臣就都沒有名氣了。


我愛中國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要說能力或者態度積極的皇帝,可以說後面的皇帝沒有誰不是朝著中興目標在努力,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在應對安史以來的藩鎮變化。順宗李誦也渴望勵精圖治,憲宗李純更是有比較大的作為,文宗試圖消滅宦官勢力,可又遇到黨派紛爭開始加劇。武宗雖然相對貪玩,但非常信用幹臣李德裕,也很有作為。宣宗李忱比較溫和,號稱善於納諫,後來就連倒黴的僖宗李儇也希望積極平定黃巢。

原則上假如史書大體記載可信,唐代並沒有特別糟糕的皇帝,能力除了最後的懿宗、僖宗、末帝都偏年輕,都比較半斤八兩,能坐到那個位置的,幾乎沒有省油的燈。

唐代制度比較有優勢,當然也是皇帝隨著時代發展建設完善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中國古代只要是皇帝,面對的環境幾千年不變,所以認為古代王朝就是一家一姓換來換去的說法是非常荒誕的,幾乎每一個朝代都不同,甚至唐朝為什麼感覺後來和前面差別大,就是因為安史之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後面皇帝面對的環境難度比前面單純應對邊塞困境要大得多。

因為安史起兵,改變了綜合國力,所以代宗德宗的難題一是穩定藩鎮,這就是無法輕易消滅的原因,沒有財力了,所以德宗的頭等大事是改變稅賦。二是沒有兵力,西部邊軍全部投入平亂,所以代宗李豫被吐蕃東進,神策軍已經進入京畿保護皇帝,其實神策軍一開始就一萬多人,代宗德宗兩次增兵,擴充到十多萬,分成很多鎮,鞏固京師和西部,但防禦收縮的很厲害,同時神策軍的增強和其他邊鎮衝突很厲害,這就是德宗會連連遇到兵亂,同時助長神策軍的勢力,相當於一個被壓制,一個被縱容,而且響應的還有宦官實力。因為宦官是皇宮抽調出去的監軍逐漸完全掌握軍隊的,原本也是為了要奪取對軍隊和藩鎮的控制一種方法,但總有意外是無法想象和預估的。所以,藩鎮軍、神策軍、宦官、黨派幾乎是唐朝後期錯綜複雜交織的一團亂麻,

唐朝後面要理順,達到一種理想盛世,難度係數比前期大太多了,並不是皇帝沒有能力,而是要撿順理平根本不容易,所以其實像接力棒一個一個傳遞,而不是單純評估一個皇帝可以看出來的,這太不公平,而且後面除了德宗李適在位超過20年,一般能有十來年已經不錯了。所以筆者說客觀上唐代皇帝能力差異不太大,比較突出的代宗、德宗、憲宗、武宗都很不錯,但綜合說憲宗和武宗身邊能臣最多,成就也最大。但人品其他來說,代宗、德宗、文宗、穆宗、宣宗都有爭議,


何運超


李隆基之後讓人記得住的皇帝的確沒有,“開元盛世”在安史之亂後只能成為昔日的繁華一夢。

兒子李亨通過馬嵬驛之變後接過這個爛攤子,也算的上勵精圖治,窮其一生都是在平定戰亂,其他方面是自顧不暇,帶著些許遺憾離世。之後代宗繼承遺志,登基一年後隨著史朝義的死終於標誌性的結束了八年的安史之亂,但又緊接著吐蕃又進犯隨即被平亂。代宗在位其間唐王朝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力氣做了很多改革,消除些疾弊,也稱的上賢明的君主了。

隨後就是德宗李適,在位前期也是雄心壯志,做了些措施改革有些成效,但也付出很多代價,另他也意識到藩鎮割據的隱患,在削藩過程中受了重創後最終不了了之。

之後德宗李適的孫子憲宗李純,也是比較有作為,在削藩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做了很多經濟舉措,與民生息。歷史評價為“中興之主”,但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後續的文宗和武宗雖有勵精圖治之志但都英年早逝,不再贅述。

終其原因唐玄宗之後這些皇帝容易被遺忘,是安史之亂使國家長期陷入內亂百姓顛沛流離,經過幾代努力平定,但又是邊境外患和藩鎮內憂使後期的唐朝無法持續有效的大規模整改舉措,之前豐厚的底子被摧殘完了,的確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想創“開元盛世”已不太現實,但明君還是有的,只是沒了太多光環了而已。


行者見拾


後面憲宗、武宗和宣宗還是很有作為。像憲宗一度大唐中興,但到後期又昏聵不堪,使前面所有的努力也付之東流。到了宣宗手上,大唐又再次興盛起來,史稱大中之治。他本人也被譽為小太宗,但他兒子懿宗實在是太坑了。繼位之後任用奸佞,一股腦有把所有的成果糟蹋沒了。這樣的搞法在優秀皇帝也不可能使唐朝恢復到興盛,能多撐幾年已經不錯了。就像隋文帝何等優秀,繼承人選錯了不僅開皇盛世沒了連國家都亡了……


回眸五千年


李隆基之後的唐廷皇帝,為啥感覺沒有一個能人、明君?

唐玄宗之後唐朝還是有幾個有作為的皇帝;看一下他之後的皇帝:

唐肅宗李亨:

命途多舛,孃胎裡差點被殺死,在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的魔掌下多次存活。安史之亂中登基,是歷史上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亂世天子,一生之中多在平叛。後病逝,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唐代宗李豫:

功績是平定了安史之亂,打退吐蕃入侵。將安史之亂的投降將領安排為節度使,為後面埋下隱患。《新唐書》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舊唐書》評價“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唐德宗李適(kuò):

名義上帶隊平叛了安史之亂;在位前期,還算是比較有作為的,打擊吐蕃,尤其是對宦官管控嚴格;後期出現了叛亂導致性情變化,變得貪財多疑,而且開始任用宦官;他有眾多的改革措施,但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元氣大傷,不是一蹴而就的,德宗自己也心灰意冷了。算是個合格的皇帝。

唐順宗李誦:

當了3個月的皇帝后就傳給兒子了,自己成了太上皇,抑鬱而死;唐朝太子時間在位最長的一位,26年;發動了“永貞革新”,就是打擊宦官以及朋黨勢力,結果導致自己被幽禁。他是唐朝一位很鮮明的皇帝,說不好這個人,想有作為但是身體及各方面都不行,不算是昏君。

唐憲宗李純:

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但是在後期驕傲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就變了,信仙好佛,求長生不死。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唐後期比較有能力的,吃仙丹死的早了。

唐穆宗李恆:

這個應該是個昏君了,吃喝玩樂,幸虧死的比較早。不過他有三個兒子當了皇帝,有三個皇后和他一起配享太廟。

唐敬宗李湛:

和他父親一樣,是個昏君,在位兩年被宦官殺死。

唐文宗李昂:

和他父親兄長不同,想有所作為,想徹底的剷除宦官集團和朋黨之爭,失敗被囚禁,抑鬱而死。很勤政的皇帝,可惜了。

唐武宗李炎:

比起他父親和大哥強很多,和他堂哥文宗一樣是想有作為的,不過算是比較成功的,削弱了宦官集團實力,“三武一帝”滅佛中的一武指的就是他,拆寺廟歸田地,趕和尚回家種田,尼姑嫁人。對外戰爭打擊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不過可惜了,信奉道教,吃長生丹,32歲就死了。算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唐宣宗李忱:

被稱為“小太宗”,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他治理的國家,是唐最後一位有能力和作為的皇帝,把他比作漢文帝、唐太宗等。有個電視劇《宮心計》好像說的就是他。可惜了吃仙丹被毒死了。

唐懿宗李漼:

剛繼位還行,後面就墮落了,喜歡喝酒擺酒席;信佛,廣建寺廟。昏君一個。

唐僖宗李儇:

從稱號就可以看出來,和他父親一樣,昏君一個。在位期間發生了黃巢起義,國家被他父親搞亂了,他本就無力迴天,更何況比他父親還要荒唐。昏君一個。

唐昭宗李曄:

比父親和兄長好很多,而且有一番作為,可惜唐已經是風雨飄零了,各藩鎮權利太大,被朱溫手下殺死。


熾熱的小丑


藩鎮坐大,宦官做強,再勵精圖治的皇帝也不可能同時戰勝這兩大客觀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