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究竟是位荒唐昏君,還是位統治高手?

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星期總有那麼五天不想上班,皇帝也不例外。萬曆就是個典型中的典型。

萬曆十四年九月的一天,他詔告大臣,我足疾嚴重,頭暈目眩,一直在服藥,不能見外人,要休養一段時間。於是,這一休養就休養得十幾天不露面,逐漸不上朝、不享太廟、不接見大學士,待在他無比眷戀的宮中“養病”。在這個君主高度專制的國家,皇帝突然不上班了,意味著很多事情會癱瘓的!一朝大臣送進一波又一波奏疏請求,卻基本上杳無音信。不知是“國本之爭”讓他太煩心太失望,還是抵擋不住言官的口水火花四濺,前朝送來的請求皇帝露面的奏本,換來的就是萬曆十五年,皇帝正式宣佈“靜攝”,與噁心死人的群臣淡然地說“拜拜”了。這些絕望的官員們氣得捶胸頓足,高嘆“一事之請,難於拔山,一疏之行,曠然經歲。”而萬曆面對痛心疾首的滿朝文武,還有雪花一樣飛進宮裡的奏疏文件,平靜神色,一笑呵呵。

大家為他這一段漫長的翹班生涯定了個義,作“怠政”。

關於萬曆怠政,眾人看法不一,有說他是個地地道道荒淫無道的昏庸天子,有說他其實是位高明的幕後老闆,這也是萬曆一生的爭議,是我們這篇東西要討論的。那麼,萬曆怠政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他究竟是位荒唐昏君,還是位統治高手?

以《明史》為代表的傳統主流思想將萬曆定位為一位懶惰昏庸荒淫無度的皇帝,並給出“明亡,實亡於神宗”的著名結論。毛主席也曾說過,萬曆“酒色財氣都好,極度奢侈腐敗,長期怠政,他是明亡的種子,是個無道昏君……”雖然《明史》是正史,是研究萬曆乃至全明王朝最權威的史料,但事實上,我們知道《明史》是滿清修的,滿清推翻了大明的政權,在修史的時候自然會強調大明政府的昏庸無道,以證明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這點前朝在修史方面都有體現,不過《明史》體現得格外明顯。因而,我們不能排除它在描述萬曆怠政史實的時候,隨之發表的觀點有所偏頗,不夠客觀。更有一種觀點,多見於萬曆朝的臣屬,還有至今一些研究者也支持,就是覺得萬曆託病不朝是完全因淫懶所致,而其真正的“病根”就是“酒色財氣”,貪婪荒唐(代表人物,雒於仁大人)。然而,隨著定陵考古挖掘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擁有了關於當時最可靠的證據資料,將萬曆皇帝的屍骨復原後,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他的右腳要比左腳萎縮短小一大截,而且其身體最後的姿勢也十分扭曲痛苦,這說明萬曆真的患了很嚴重的足疾,他沒有撒謊。若把他不上朝的原因完全歸於他的“嗜酒好色、貪財易怒”,是有失公允的,誰沒個小災大病呢,生病了沒法工作嘛。要是個普通人,請個大假休息調養是情有可原的,而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一分鐘不在就會有堆積如山的國事無法處理,這得怪他的祖宗們,為了大權獨攬事必躬親,殊不知多少代之後的朱翊鈞可沒有朱元璋那麼強的精力啊。

除了生病不假,萬曆大哥還有話說:我是不上朝,但我說過我不理政嗎?

萬曆究竟是位荒唐昏君,還是位統治高手?


這一點是必須為萬曆大哥澄清的,他雖然懶,也挺荒唐,但絕不是混亂昏庸,他有著一個十分清醒的大腦,運轉著關於他的江山的一切。萬曆不上朝,卻和不理政是兩個概念。他雖然躲著大臣們的口水不願出來,卻是在靜靜關注著前朝的一舉一動,在大事上關鍵處點一下決策性指示,他也將國家命脈走向畫在心裡了。這一點,我們在之後講的“萬曆三大徵”中會看得很清楚。他換了一種方式,用聖旨和諭令來完成對國家的最高指示,偶爾在暖閣接見一下首輔大臣等部分高管(比如給雒於仁告狀那次),就算是接接“地氣”了。

要說萬曆這處政方法,有些類似我們現在政府或企業施行的小範圍、不定時政策會議。省去了每日一早的例會,其實只不過是少了大臣奏報吵嘴的機會而已,一些定時的接見朝見,很多都沒什麼實質性效果。萬曆賴著不去,只時不時給個最高批示,倒是提高了不少工作效率。對於他不批奏疏,不見大臣——嘿,就像剛在“名嘴”那裡描述的,那時的官員和現在有些單位的有些同志一樣,時不時想在領導面前露一把臉,說點有的沒的寫點無關痛癢的。我查證過明朝部分的奏本,倒有很多是那些言官沒事找事的廢話,更有白痴的主張建議充斥其間,不看也罷。重大的事宜,萬曆大哥還是會處置的。比如耀亮青史的“三大徵”,萬曆的表現更像個運籌帷幄的遠方遙控者,決勝於千里之外。“三大徵”的戰功也成為支持“萬曆怠政並不昏庸,實際很牛叉”的觀點的最重要證據。由此,有人會說,萬曆的翹班不是“怠政”而是一種很高級的太極手段,他躲在幕後操縱著大明朝廷的生命線,運用類似道家“無為而治”的方針,行使他的統治之術。這種說法不能說全無根據,萬曆的爺爺嘉靖因為痴迷道教,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就踐行得相當認真,萬曆也受到一定影響。而自朱元璋以來完善的強大緊密的文官系統,哪怕最高領導不稱職,一定時間內下面各部門也基本上可以按部就班,配合正常,這給萬曆的“無為”創造了基礎條件。憑此,一部分人就認為他是位很聰明很厲害的君王,甚至“功過康乾”。

萬曆聰明,這必須承認,但要說就此判斷他是位智慧明君,則又走了另一個極端了。因為他的怠政確實給朱明社稷捅了不小的破洞。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官員缺席。皇帝執政不負責任,中央疲軟,人事調配自然會出問題,我們之前講過,明朝這幫大臣的剛烈脾性讓他們對這草包皇帝失望透頂後,很多都選擇了辭職,加上被萬曆炒了的,士大夫的工作熱情大大減退。後來大明的官僚系統就變成了,誰不想幹了,把官印一掛,走人就行,不用上報,因為上報不上報都沒人管。皇帝還不管吏部納新的活,這種“雞毛蒜皮”的事他懶得處理,結果新員也補充不上。一開始只有那些用處不大還淨幫倒忙的言官滾蛋,可越發展就不僅僅是言官了,《明通鑑》給了我們這樣一組數據:“(萬曆二十八年)中央缺尚書三,侍郎十,科道九十四,地方缺巡撫三,布按監司六十六,知府二十五。”言官缺員近百,就連尚書、巡撫都不夠。到了萬曆四十一年,已經嚴重到南北二京缺尚書、侍郎這樣的高管達十四名。幸而自老祖朱元璋定下的牢固緊扣的文官制度,有的一人身兼數職,才使國家系統不至於徹底崩潰。此時已是“九卿強半虛懸,甚至闔署無一人,監司郡守亦曠日無官。”如此蕭條凋敝,還像一個方圓百萬的大帝國應有的統治集團嗎?無為得真叫一個徹底啊!

萬曆究竟是位荒唐昏君,還是位統治高手?


比缺員更可怕的是黨爭。皇上不出門,罵他他聽不見,那就只有互罵了。大臣的口才文化就展現在前朝拉幫結夥地互噴,東林黨、齊黨、宣黨、昆黨……光數得上名的黨派就一堆,他們鬥得興致勃勃面紅耳赤,整個帝國的統治環境可謂烏煙瘴氣渾濁不堪。這樣背景下的CEO朱總,估計在後屋裡樂得輕鬆了,你們對罵去吧,正好別擾亂我。他也許沒有想到,吵架重心的轉移換得了他的輕鬆,引發的黨爭事件幾乎毀掉了他祖宗打下的朱姓江山,到以後他孫輩天啟的時候,已經完全不可收拾了。

還是說萬曆,他可以遠征三次,可以放手不管,強大的支持就是他老師張居正發起的那場偉大改革,給他留了一場“中興”的輝煌,一個盈裕的國庫,能容得他折騰N久。可惜的是,這場本可扭轉明亡的改革,萬曆並沒有珍惜,隨著張居正死後被抄家,他的政敵抓緊反攻,改革措施便逐漸被廢除,積累的財富也被萬曆耗空,導致明朝真的沒有死而復生的力氣了。就這一點,萬曆就不是位明智的君主,他的怠政也真的是為明亡起了催化作用。

看了上邊羅列出的史實,我們來總結一下“萬曆的怠政”討論。這一場史上著名的皇帝翹班運動,萬曆呢,既不是被人罵得體無完膚的荒淫昏君,託病享受完全不理政事,也沒有一些人說的高黑神秘、獨特操縱國家,更不是什麼功蓋康乾的皇帝,事實上他就是個多病又怠懶的人,性子偏於軟弱,不幸生在帝王家做了一國之君,國事令他憂鬱煩惱、心力交瘁,對大臣的管理又萬般困難,本著節能減排的理念,就能躲一時算一時吧,不得不處理政務或者遇到他願意管的事情的時候就出來乾乾。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萬曆的能力應該是不差,他骨子裡依然蘊藏著洪武永樂的細胞,精明和心機讓他牢牢緊握著屬於他朱氏的帝國集團。況且,大明的官僚機構也著實牛氣,萬曆怠政數十年居然撐著沒垮。這常常讓人震驚刮目,忘記他真正是有多少斑點,而一味著眼於他的能幹了。

至於前文提到的萬曆怠政的種種益處,也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那一點好處蓋不住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歷史研究有時會誇大這些巧合一樣出現的好處,而忽略掉事情的本質,把他的想法說得好像特別高大上,計劃得多麼複雜多麼有遠見。萬曆其實就是因為懶,還有病,不想去幹活而已,哪滲透出那麼些個深謀遠慮呀。更有意思的是,看上去他的做法挺像差不多同一時期英國的君主立憲,放手發動內閣,走自由民主之路——這也只能是看上去像了,實際把萬曆怠政看作中國可能走向立憲的標誌,未免可笑。英國能建立君主立憲,最基礎的就是西方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明末僅有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強大的封建頂峰制度,無論如何“帶不起來”,萬曆大哥也絕對沒先進到想把自己“立憲”了,讓大明的內閣靠向大英那種內閣。反而他比誰都看中君主的權力,因為這個時代的特殊,一點點變化就被猜測成歷史轉折的拐角,上綱上線,今天再放開大局的眼光回頭去看,幾乎是不可能的。歷史的循序漸進之理,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變化太快是消化不了的。

萬曆的怠政,公平一點來說,沒有傳統評價的那麼荒唐無道,這位精明的領導不會讓他的天下徹底崩潰。但由於他的自私怠懶,留給國家更多的還是漏洞和創傷,那種“無為”與“幕後操控”在今天看來不管有多麼先進合理,在當時那個大臣要上書、皇帝要勤政的常識影響下,只會讓他的大帝國一口吃不消,連一步一步的改革都多有艱難,不小心就會失敗,更別說他這個變化是突然一下的怠政了。他的懶惰讓他的統治階級鬆動了,此時的鬆動不能不說給他孫輩的亡國譜了序曲,他的年號也被後人傳成了“晚明”的題目。

可能有人會問了,如此看來,萬曆除了有點小聰明外,基本上就是荒懶無道了,那究竟還有什麼事能讓萬曆得到一些後人“聖明”的評價呢?憑什麼說他怠政還能把控著國家的大方向、大方針?這個縮頭縮腦的癟三一樣的皇帝,精神都到哪裡去了?除了睡覺休養,他對什麼有興趣呢?下一段,大家就將看到一位高智商、高水平、強勢果斷的明神宗了,與逃避早朝的那個慫病秧子簡直判若兩人,我們要講的,就是耀亮史冊、大明邊防記錄上相當濃重的一筆大事,也是萬曆一生最大的成就與驕傲——萬曆三大徵!

萬曆究竟是位荒唐昏君,還是位統治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