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钓鱼谚语“春钓滩”,并不完全准确,早春水温低,甚至与冬末无异,钓深是大多数钓友的选择。其实春季钓浅滩更多指的是惊蛰之后,水温回升的仲春、晚春。但实际垂钓过程中,钓友在选择钓浅滩时,却容易出现偏差,并不能有好的渔获,而错过这个垂钓黄金时段。因此,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一下惊蛰之后,如何钓浅滩。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惊蛰之后,促使鱼游向浅滩的因素

鱼游向浅滩,而不是游向深水区,一定是有内在的驱使动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的驱使。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钓鱼人“春钓浅滩”钓点的选择。

首先是水温。早春有“倒春寒”的说法,意思是水温并不高,像笔者所在的山东等地,水温长时间维持在0-10℃范围内,鱼的活性依然很低,摄食欲望也不高。惊蛰之后,水温显著提升,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原冷冬已消亡殆尽的绿色植物、软体小虫、藻类微生物逐渐恢复,再次焕发生机,为活跃的鱼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二是水温的提升,鱼活性增强,饥饿一整冬的鱼,四处游弋疯狂摄食。此时的浅滩水温适宜、食物丰富,为鱼向浅滩逗留、栖息创造了条件。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其次是鱼交配、繁殖的需要。仲春、晚春是鱼交配、产籽的黄金时间点,但鱼籽需要障碍物、枝叶等载体的附着,一旦缺少载体,极容易被流水冲散。之所以鱼交配产籽选择浅滩,特别是水草较多的水域,这是由于浅滩水流缓和,水温适宜,加之植物碎屑等食物较多,幼鱼能够摄食。春季垂钓,如果仔细观察,时有水草晃动或有水面扑腾的声响,大多是两条鱼正在交配引起的。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春钓浅滩,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前文描述了几个促使鱼向浅滩聚集的动力因素,但并非所有的前提都会有鱼群的栖息,钓鱼人在选择浅滩垂钓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具体如下。

首先是浅滩的水底状态。浅滩的字面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面积的滩涂,水底平整、光滑,甚至有厚厚的酱层。但春钓浅滩,如何选择这样的水域,是很难有好的渔获的。鱼栖息的水域,除去必要的食物来源外,还需要安全、可玩性,方便鱼群的躲藏、栖息。所以越是水底凹凸不平、多沟壑、缓坡、土坎的水域,通常是鱼群栖息的优良场所。笔者最近山东徒骇河野钓,河道农田浇灌抽水形成的三角叉或者河道修葺挖掘的深浅不一的水坑,选择这里作为钓点,4.5米的短杆钓边,鱼口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水域。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其次是浅滩的深度。钓友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对浅滩的“浅”字有两个认识误区。深浅本身就是相对的,农村的鱼塘普遍较浅,许多只有1-2米的深度,但农村一些废弃的窑坑,深度可达4-5米,所以窑坑的浅水已经相当于鱼塘的深水,那么是否有可量化的数值?钓友在实际野钓中,浅滩维持在1-2米的水深,甚至更小都能遇到较好的鱼情,但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比如是否有障碍物、水质清晰度等等。部分钓友常以竿长作为深浅的标准,冬季用5.4/6.3米的竿长,春季钓浅就选用3.6/4.5米的竿长,显然是不准确的,钓浅也可能需要6.3米的长竿,这主要取决于钓点的深度。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再者春钓浅滩的时间。惊蛰之后,水体温度回升,鱼活性高,摄食迅猛,白天整个时间段基本都有鱼口,但频率有高有低,其实与鱼的分布,及窝点调整不及时也有关系。清晨天微微亮,水温稳定不高、不低恰好。鱼有趋光、逐食的特点,而岸边四周安静、噪音少,鱼常会趁机向浅水岸边、水草处游弋觅食。像山东、河北等地的老钓友,通常会趁着这个鱼情较好的时间段扬竿。10点之后,水温回升明显,窝点鱼有明显减少的驱使,鱼口零星,这是阳光照射浅水,水温升高,鱼向深水游动的缘故。所以中午作用的时间段,窝点像深水移动,但不宜过深,根据鱼口缓慢移动。另外傍晚时分,水温略有下降。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最后春钓浅滩的窝料诱鱼。春季窝料发窝快,鱼摄食迅猛,窝点在浅水通常一次不会聚集太多的鱼,尽量少投勤投。少投,窝料不宜投掷过多,避免鱼一次吃得太饱,而忽略饵料;勤投,时刻保证窝点有窝料,让鱼留到窝点,更利于垂钓。

野钓:惊蛰之后钓浅滩,鱼情时好时坏,几个细节可能没处理好!

写在后面

通过本文的介绍,不难看出,春钓浅滩不是随意找个浅水区扬竿垂钓,对细节的把握极为关键。除去本文提到的浅滩水底状况、深度,及垂钓时间,实际垂钓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调整,比如浮漂调钓、饵料使用、线组搭配等,钓鱼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最后的渔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