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人”一線“報道”人——納雍融媒體中心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為來,納雍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遇假停休,紛紛到抗擊疫情一線“報到”,記錄精彩故事,捕捉感人瞬間,釋放“報到”人一線“報道人”的奉獻力量,在各級各類媒體推出大批有分量、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讓受眾第一時間瞭解納雍人民抗擊疫情的故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


“幾天”:沒有邊界的定性


“鳳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要從我們單位抽一名記者,主任辦公會研究,確定你過去……”2月4日11點30分,正在納雍縣中醫院採訪的盧鳳騰接到納雍縣融媒體中心主任李榮的電話。


掛斷電話,盧鳳騰結束採訪匆匆趕回單位,想把剛採訪的素材成稿就去指揮部報到。沒承想,稿件沒寫完,指揮部那邊就來電,要求下午2點準時參與開會。


開會時間快到了,來不及吃午飯,盧鳳騰把稿件轉交同事處理,就到指揮部報到。


盧鳳騰就此進入防控信息宣傳組,須24小時在崗。每天,他除了聯繫29個鄉(鎮、街道)報送相關信息資料,還分類、歸納、總結,形成簡報上報。


每天忙到深夜,第二天凌晨照樣起床……苦和累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女兒一直追問何時回家,“每當此時,我都會安慰女兒,說爸爸再忙幾天就回來了。”盧鳳騰知道,口頭上的“幾天”,根本就沒有邊界。


攝像機:記者的“武器”


“榮華,你明天有空沒有?如果沒其它採訪任務,去沙包鎮採訪黨員衝鋒在前的故事。”這句話,是記者王榮華近段時間接受採訪任務時聽得最多的固定格式——話語格式裡的地點不斷改變,時而醫院,時而鄉鎮,沒有改變的是“立說立行”。


“報道人”一線“報道”人——納雍融媒體中心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


值班第一件事,王榮華就是檢查電池、儲存卡等,準備就緒,等安排。任務一來,他隨時提起攝像機就出發。


每天,拍攝,記錄,撰稿,剪輯,上傳,完成這些,已是下班時間,有時甚至更晚。


“這幾天,常常浮現在腦海裡的是廣大黨員在一線堅守崗位的身影,每一次體溫監測,每一個信息登記,都是黨員執行力的具體體現……”談起一個個採訪場景,王榮華很感觸。


王榮華有5年黨齡,“作為新聞工作者,就要以受訪黨員為榜樣,衝在一線,多采典型,鼓舞幹群”。


“疫情當前,作為記者,第一時間把黨委政府的聲音準確傳出去,就能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記者鄒陽說起採訪,也是一腔感慨。


吃住在單位的“報道人”


2月15下午,在醫院大門口,記者翟華蘭電話鈴突然響起。電話單位打來的,請她去做一個採訪任務。


“報道人”一線“報道”人——納雍融媒體中心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


“翟妹,不好意思,現在還打你電話,我是沒辦法,大家都下鄉了,這個新聞得請你跑一下。”


正在上班的翟華蘭頭痛,就請假到醫院檢查。檢查後,開了點藥,她剛走出醫院,電話就響了。


電話打亂了她的休息計劃,她毅然回到單位,提著攝像機就赴前線採訪,到天黑才回到單位,但活還沒完,她得加班寫稿子、剪視頻。


翟華蘭住的地方離單位較遠,領導考慮她的安全,為其買了床,配了被褥,協調了一間辦公室供她晚上休息。


和翟華蘭一樣,疫情發生以來,融媒體中心十幾名記者吃在單位,住在單位,真正是“以單位為家”。


“每次採訪,看著日夜堅守一線的人,感觸極深。作為記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堅守。”翟華蘭說。


逆行隊伍中少不了新聞人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報道記者紛紛到前線“報到”,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不是在採訪就是在採訪的路上”。他們,與醫生、警察、幹部一樣,都是逆行者,在物資運輸現場,在卡點陣地,在醫院病區,都有他們的身影,筆和鏡頭,成 了他們參與阻擊疫情的武器。


“報道人”一線“報道”人——納雍融媒體中心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


他們推出的《納雍26萬斤愛心蘿蔔馳援武漢》《場面超暖!貴州援鄂護士與家人視頻通話》《戰“疫”暖心事:“羊老頭”免費送晚餐》《“戰地”暖聞:父子“兩地書”》等新聞,不斷增強疫情防控新動能。


截至目前,中心記者採寫的疫情稿件被市級媒體採用100餘條、省級媒體採用近400條、中央媒體採用50條。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我們將繼續用鏡頭和文字,及時準確報道疫防控情,全面解讀政策,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納雍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李龍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