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暖陽下,我迎芬芳,是誰家的姑娘……”工作累了,羅孔國就打開微信朋友圈,反覆看著女兒16天時拍的小視頻,配音《橋邊姑娘》歡快的旋律和女兒聰明機靈的模樣,讓羅孔國疲憊頓消,“沒時間回家,想孩子了,就看她的小視頻,不管有多累,看了都會精神百倍。”


【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走訪途中,羅孔國教村裡的小朋友讀拼音


羅孔國是織金縣納雍鄉聯盟村人,工作地點是納雍縣玉龍壩鎮新灣村——他是這個村的支部書記。妻子的工作地則是大方縣星宿鄉棕樹小學。


羅孔強在納雍,父母在織金,妻子在大方,一個家變成了三個家。


在新灣,羅孔國一直以村為家,把群眾當親人。平均每月在村工作時間都在28天以上,陪同父母和妻子的時間微乎其微,每逢寒暑假,妻子就到村裡陪他。忙不過來時,妻子還幫他做資料。


能得到妻子的理解與支持,羅孔國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愧疚:“村裡環境比較艱苦,讓她陪我吃苦,不但沒怨言,反而助我一臂之力,真的很對不起她。”


因兩地分居,加上妻子身體欠佳,結婚4年多,今年2月26日才喜得千金。此時,羅孔國理應多抽時間照顧妻兒,共享天倫之樂。不巧的是,女兒出生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春耕春種湊到了一起,擔心妻兒沒人照顧的同時,羅孔國更放不下村民的身體健康安全,原本請了15天陪護假的他,第9天就呆不住了。


【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羅孔國看著張成鳳的孩子,忍不住要抱一下


3月4日,他把剛出院的妻兒託付給繼母照顧,自己連夜趕到村裡,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戰鬥中。


3月11日,返崗工作一週的羅孔國想女兒心切,又不能回家看望,就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段女兒的小視頻,並配文:“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只能舍小家顧大家。”


如今,孩子已滿月,羅孔國僅回去看過一次,還是因為孩子用家裡尿不溼過敏,他不得不重新買送回去。


他打算等妻子身體恢復得差不多了,就把妻兒接到新灣住,至少在妻子產假期間,他可以天天看到孩子。


對於家人,羅孔國不僅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更是個不合格的兒子。身為老大,就是家裡的頂樑柱,家裡大事小事都應由他擔待,事實卻恰恰相反——家裡有事他不在,父親生病他缺席。


2019年11月28日凌晨4點,父親夜起,因腦供血不足突然暈倒,羅孔國接到電話後,給駐村領導發了條請假信息,迅速趕回家,將父親送到貴陽金陽醫院醫治,由於工作忙,他不得不打電話叫遠在浙江務工的弟弟回來照顧父親,自己回到工作崗位。


“父親身體不好,本應隨時陪在身邊盡孝道的,但忠孝兩難全,父親需要我,村裡的群眾更離不開我,就只能委屈老人了。”羅孔國說。


對於群眾,羅孔國絕對是盡職盡責的好乾部,張三家孩子生病要進醫院,他幫忙送,李四家水管斷了,他幫忙接,王二家生活困難了,他伸援手……新灣村7組的貧困戶張紹富家,就是他經常幫助的對象之一,無論遇上什麼困難,張紹富第一時間想到求助的就是羅孔國。


【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羅孔國到張紹富家瞭解情況


張紹富女兒張成鳳患間隙性精神病,經常發病。由於經濟困難,從沒到正規精神病院治療過,有一次發病,把爺爺砍傷了,家人控制不住,就打電話給羅孔國,羅孔國和村主任羅達鵬趕到後,立即聯繫納雍利民精神病院,準備將其送醫。經聯繫,需2000元入院費,可張紹富全家掏盡腰包,也只湊到1000元錢,羅孔國二話沒說,就把身上僅有的800元生活費借給他家,張紹富再向鄰居借點,讓張成鳳得以及時送醫。


經過半年治療,張成鳳痊癒出院,並結婚生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對此,張紹富感激不盡:“羅書記真是我家大恩人,我家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找他,都是隨喊隨到,幫了忙,飯不吃一口,煙不抽一支,真不知怎麼感謝他。”


面對群眾的感謝,羅孔國則說:“新灣群眾都是我的親人,無論誰有困難,我都得幫忙,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有求必應。”



2016年5月,一場特崗考試,讓羅孔國與新灣發生了關聯。從此,他以新灣村為家,把新灣群眾當親人,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


2017年10月,因工作需要,玉龍壩鎮黨委任命羅孔國為新灣村黨組織書記。從此,羅孔國身上不只是多了個頭銜,更是擔當和責任。


【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羅孔國在查看給群眾出的外出務工證明


作為村第一責任人,不僅要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還要想方設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脫貧,雖然易地移民搬遷可以撐起一批、生態補償可以撐起一批、教育扶貧撐起一批、社會保障兜底可以撐起一批,但對於一直以種養業為主的新灣村,產業發展才是關鍵。


按照“五步工作法”“產業八要素”要求,立足新灣實際,羅孔國帶領村支兩委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魔芋、軟仔石榴、脆紅李、馬鈴薯、苦蕎等經濟作物種植,同時引導有技術的群眾發展生豬、黑山羊等養殖業,達到家家有產業,戶戶有收入。


現在的新灣村,是由原新良、德黑、新灣三村合併而成,全村有16個村民小組921戶415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4戶1007人,工作量相對較大。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羅孔國帶領村支兩委及駐村工作組,掛圖作戰,精準施策。新灣村2019年如期出列,剩餘貧困人口39戶103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4.2%降低到2.48%。


為鞏固脫貧成果,除引導群眾管護好現有的60畝魔芋、300畝軟仔石榴、109畝脆紅李外,今年又擬種植450畝馬鈴薯、1000畝皂角,並在皂角地裡套種黃豆600畝,以短養長,確保群眾穩定增收。


【我•鄉村•鄉親‖羅孔國:村委是新家 群眾是親人】

羅孔國在給村民講解皂角樹苗的防曬方法


如今,450畝馬鈴薯已全面種植完成,1000畝皂角種植已接近尾聲,黃豆套種同步開展。


皂角種植是新灣村農業產業革命的重要舉措,由鎮政府免費提供樹苗,村裡組織實施,群眾自行種植,除每種活1棵給予3元的種植費外,前6年,每畝每年還給予500元的補助,並可套種矮稈作物。群眾很看好這樣的種植模式。


“以前種包穀,除了成本,1畝最多賺兩三百塊錢,種皂角,前6年除政府補貼外,還有矮稈作物收益,6年後皂角就可投產了。算起來,還是種皂角划算,我家5畝多地全部種皂角了。”新灣村村民餘世忠說。


看著地裡吐露新綠的皂角苗,羅孔國對新灣發展又有新打算:“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通過召開板凳會、院壩會的方式,轉變群眾‘坐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觀念,激發他們內生動力,穩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好脫貧成果,謀劃好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