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瑞士“封国”:日内瓦万国宫“人去楼空”

参考消息网3月19日报道(文/陈俊侠) 因新冠疫情发展迅速,瑞士16日晚启动最高级别的紧急状态,这意味着,从当天午夜起至4月19日,瑞士所有商场、餐厅、酒吧及娱乐活动场所等与提供基础保障无关的场所都将关闭。同时,在瑞德、瑞法及瑞奥边境实行入境人员检测及入境控制,还调用8000名士兵支持医疗体系——这就是所谓“封国”了。以下是记者近几日在日内瓦的亲历和观察。

听到宣布紧急状态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冲到超市,结果发现蔬菜水果区已然被抢购一空。再看街道上,终于有人戴口罩了——显然紧急状态的发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天一早,我又冲到超市,发现各式各样的蔬果和其他食品都摆满了货架,松了口气——瑞士物资供应还是充足的。

如果说前几天路上戴口罩的人可用“罕见”来形容,现在则可以说“偶尔”能见到戴口罩的人。而且,戴口罩的人也表现得越来越自然,不再顾及别人会有什么看法。回想我刚到日内瓦时,因对花粉过敏而戴着口罩,结果一上街立马就听到有人故意对旁边的人大声说:“那个人戴口罩,怎么回事儿?”可见,那时戴口罩上街被认为是非常不正常的事。

紧急状态发布后,日内瓦街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少了很多,学校、体育设施、小饭馆等也大多都关闭了。在路上,我偶然发现有一家店还开着,门前的黑板上写着:我店周一至周五早6点到下午4点依然开门,茶室关闭。大家加油!吃巧克力能让你高兴起来。

在街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握手和行贴脸礼,而改用双手合十来打招呼。昔日繁忙的日内瓦火车站内大部分商店都已关门,站内人流量比平时少了很多,但还是不少,看来瑞士人在国内的交通并没有受影响。

记者会被“请出去”

就记者而言,“我已身处疫区”的感受开始于13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奇遇”。

那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去世卫组织开记者会。但是,当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见到我进入新闻发布厅时,脸上却露出惊讶的表情,立即以一个夸张手势请记者离开发布厅。“我给各大媒体都发了邮件,从今天开始,我们只举行线上发布会。今天这里加强了安保措施,赶紧回家吧!”

自我参加世卫组织的记者会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被“请出去”。环顾四周,发现平时人满为患的新闻发布厅已然空空荡荡,只偶尔闪过一两名工作人员的身影。在当天的线上例行记者会上,谭德塞宣布欧洲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继续增长,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这一表态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疫情在国际上存在失控风险,抗疫形势正变得越来越严峻。在他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上的蔓延此时达到一个“悲剧性节点”。

在电梯口,我遇到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从电梯里走出来,急匆匆前往发布厅。我赶紧拿出相机,拍下他在楼道里的背影。以往见到记者,他都会热情地过来握手寒暄……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握手的场景应该是不会再见到了,面对面的采访也会越来越“奢侈”,甚至变得不可能。

万国宫“人去楼空”

此后,联合国系统有人感染的消息陆续传来——除了欧洲广播联盟、世贸组织等,万国宫也有人感染,出现确诊病例。万国宫是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所在地。大多数总部在日内瓦的联合国机构相距都不远,而这些机构都是人员往来十分密集的地方。或许正是出于这一考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此前宣布暂停其第43次会议,这次会议近期一直在万国宫举行,原定于3月20日结束。

16日上午,记者来到万国宫,实地探查疫情对联合国事务的影响。原本是人流如织的上午9点,万国宫内却空空荡荡,只有几位清洁工在打扫和消毒,偶尔还可以碰到安保人员在巡查。在楼道里,提醒人们做好防护的提示随处可见,消毒水也摆在了出入口。除了圣诞节和新年假期,这种“人去楼空”的场景在万国宫是很少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