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上一篇推文中,教育博士陳美齡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將三個孩子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在採訪中,她說到父母不能做的10件事,其中,不要給孩子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其實就講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孩子的事讓孩子去選擇,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替代。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誠然,在大多數家長眼裡,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小時候,因為孩子還小,人生經驗不足,他什麼都不懂,我們習慣性地幫孩子拿主意,從衣食住行,同學關係處理,到學習中的輔導班等選擇,事無鉅細地操心;及至孩子長大,選擇專業,報考院校,找對象,張羅結婚,再到有了孩子幫忙照顧孩子的小家庭……對孩子也是事必躬親。生兒育女一輩子,總有操不完的心。這是中國式父母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樣大包大攬的家長,真的對孩子的成長好嗎?

日前刷屏的游泳奧運冠軍孫楊事件告訴了我們答案。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隨著孫楊暴力抗檢事件的報出,孫媽媽楊明再一次被推到了公眾話題中。

楊明既是孫楊的媽媽,也是他的經紀人,總管孫楊的所有事務和財產。孫楊從小到大都很聽媽媽的話,這可不比周杰倫周董唱的那首《聽媽媽的話》那麼簡單。出生以來,他按照媽媽的安排、督促和指導,一路成為奧運冠軍。才29歲的他,原本處於體育生涯的黃金時期,但因為這次暴力抗檢,面臨禁賽八年的頂級處罰。

事情出了之後,孫媽媽楊明憤然公開發表言論,直指游泳協會黑幕,為兒子鳴冤,表示真相另有說法。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有什麼說法呢?他們決定上訴。

但在仲裁法庭上,楊明表現極差,答非所問,邏輯混亂,許多話都說不到點子上,顯得非常不專業,並且被點名12次,連國際體育仲裁法庭都不勝直言:這個媽媽的存在,似乎對兒子起了最壞的作用。這也使得大家對她的批評不斷。

事後,楊明懺悔道,我對孩子過於保護,過於獨斷專行,斷送了孩子的一切。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認識一位媽媽,她的女兒曾以750的高分考入我們當地的揚中地招班,可以說是全家人的驕傲。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孩子才上一個學期,就輟學在家了。因為這一變故,焦慮不已的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走進學習課堂,她發現正是自己以前對孩子的關照太多了,什麼都替孩子安排得好好的,吃什麼,穿什麼,什麼時候做什麼,當然,孩子只需要學習。這樣的大包大攬,傳遞給了孩子過大的壓力,終於不堪重負,孩子選擇了逃離校園。

逃離校園的,不僅僅是中小學生。

據統計,每年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退學率高達12%以上;清華退學率也高達6.7%,這個數字還在逐年攀升。過去因為經濟限制,我國農村中學的輟學率比較嚴重;近些年農村有所下降,但城市孩子的輟學率不降反升了。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專家對這一現象研究發現,很多在大學裡讀不下去的孩子,問題根源其實都是出在父母教養方式上。

中小學階段,父母一步一跟,過度監督和照顧,導致孩子一直覺得學習是為了家長。考上大學,沒有了近身督促,生活上再沒有良好習慣和自理能力,再加上學習上的內驅力不足,一不小心很容易走偏,其中不乏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世間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為父母之愛,則應當為之計深遠。因為孩子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對孩子事無鉅細地關照和安排,替孩子做任何決定,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把孩子給養廢了。不是成為生活的低能兒,就是成了心理上的巨嬰。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替他做任何決定。而懂得放手,才是最深沉的愛。

特別喜歡杜江在《爸爸去哪兒》裡送給嗯哼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

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愛孩子,愛他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董進宇博士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培養自立自強、有獨立人格的人。替代孩子做決定,不僅會加重家長的焦慮,還會讓孩子產生無限依賴的心理。

“為你好”,是親子關係中最毒的糖衣炮彈。

孩子終究會有自己的人生,總要獨自面對生活,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不是一條規劃好的標配之路,而是指引孩子去不斷地發現並完善自己。

教育孩子不要越俎代庖,“為你好”太自私,杜江的這段話才是真愛



關注 ,每天分享家庭教育相關內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