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是否已為宋朝最終滅於元兵埋下伏筆?

牧思孤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否已經為宋朝最終的滅亡埋下伏筆?事實上杯酒釋兵權的策略不被破壞,宋朝的統治時間也許會更長,因為手握兵權已經對當時朝代的更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誰手握了兵權,隨時都有可能稱王稱帝。宋太祖對此深有體會,所以他地位穩固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擄奪兵權。

一,杯酒釋兵權的前生。

(1)郭威黃旗加身建立大周。乾祐三年(950年)。後漢主劉承祐為了剷除前朝勢力,下密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殺王峻、郭威等舊朝將官,不料走漏風聲,引起群情激憤,眾將推舉郭威舉兵討伐,劉承祐見郭威起兵造反,就把郭偉留在京城的家屬全部殺死。後漢軍隊和郭威在七里坡大戰,漢軍大敗,劉承佑匆忙逃跑,途中被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進入汴京,仍然假意擁護劉氏宗室吳寧節度使劉瓚為帝。不久契丹南下來犯,郭威奉命率軍北上抵禦。途經澶州時,軍隊譁變,擁立郭威為帝黃旗披身。951年正式稱帝,國號大周。

(2)宋太祖效仿郭威陳橋兵變。郭威稱帝的整個過程,宋太祖趙匡胤當時作為郭威賬下將官全程都參與了,箇中手段自然十分嫻熟。後周顯德七年柴榮新喪,年僅七歲的恭帝即位,符太后垂簾聽政,遼國藉機進犯後周。趙匡胤以兵少將寡為由遲遲不肯出徵。符太后和丞相範質商議後,升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享最高軍權,統領全國的兵馬大元帥。大軍發到陳橋,又生兵變,諸將願擁立匡胤為天子。當即班師回朝,汴京守將石守信本就是契弟,大開城門迎入城中。一個新的朝代就這樣兵不血刃地誕生了。

二,杯酒釋兵權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1)加強中央軍事集權的緊迫感。自唐末五代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共十二位君主,宋太祖從自身的奮鬥歷程中悟出來一個硬道理,那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他深深地感到,只要誰手中握有軍事權力,就有可能隨時推倒自己剛剛建立不久的王朝,從自己親眼所見到的後漢更替,再到自己親身經歷的後周滅亡,壓力和緊迫感無時不在。

建隆二年七月,杯酒釋兵權發生。《宋史.石守信傳》【原文】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次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集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弟,賞賚甚厚。

(2)行兵將疏離政策,以期皇帝牢牢掌控兵權。杯酒釋兵權以後,太祖開始施行輪流戍邊制,也就是邊境和京師或重鎮駐軍對調輪防,將官亦是如此,名義上是出於對兵員的憐憫和公平,實際上是要製造一種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常態。以杜絕黃袍加身事件的重演。

(3)以文代武,制約錢糧。各地州郡文武分治,知州,知縣等職位一律由文官出任,中央每三年調換一次,地方事務直接上報朝廷不再受節度使制約,這樣形成的兩權制約不致於一人獨大的局面。同時又令各地糧草財帛集中到京師或指定國庫,使用和調度由中央統一分配,這些策略從根本上防止地方偏離統治軌道。

三、 杯酒釋兵權的後世和影響。

(1)杯酒釋兵權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統治手段,宋太祖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對內部的平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的穩定才是統治階層穩步延續的重要根基。此安內治國良策影響深遠,深受後世歷代帝王青睞。

(2)不同聲音認為杯酒釋兵權產生了過多的消極作用,造成武官不務正業,花天酒地。兵員上行效仿,戰鬥力低下,一旦遇到戰事,兵將頓成一盤散沙,文官又不具備軍事才能,所以認定宋滅亡是其影響的根本原因。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杯酒釋兵權的精髓是內穩,出現上述一系列弊端還能稱為內穩嗎?

(3)杯酒釋兵權沒有得到延續和鞏固才是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杯酒釋兵權作為宋開國基本方針沒有得到加強和鞏固,欽宗臨政時,金人完顏宗望第一次攻打汴京不成,議和後退兵,种師中帥三萬精銳來援,欽宗又加派十萬人馬相助,準備在金人渡河過半時追殺剿滅,最後被吳敏,耿南仲之輩阻攔,最後導致第二年靖康之恥發生,這完全就是執政者的軟弱,導致奸讒當道的問題。

結論。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結合自身的經歷,目睹朝代更替的頻繁誘因,審時度勢感悟出來的軍事思想。他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了難能可貴的國家平穩,並能在自己過世後保證帝位的順利過度。以杯酒釋兵權為宋的滅亡埋下隱患,這種說法難免過於牽強。常言道“創業容易,守業難。”宋太祖作為一個帝國的開創者功不可沒,身後帝業子孫後代能不能守得住,他也不會有先見之明。子孫的福報全在他們自己的手中,靖康之亂又為什麼被稱為靖康之恥?難道恥辱的帽子要讓杯酒釋兵權來戴嗎?


斤斗山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杯酒釋兵權?這事可相當出名,至於題主說的為大宋王朝挖了一坑?

這多少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也不能全怪這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你大晚上睡不著覺,還能怪罪造床這師傅手藝差?不能夠呀!只是你的方法不對路,閉著眼睛數上幾百上千只羊,數著數著不就睡著了嗎?

宋朝被元朝所滅,只能說明統治者的無能,觸底反彈的機會不是沒有給他,只是他沒有抓住而已,這口大黑鍋不能背到趙匡胤的身上。

好了,咱閒篇也不扯了,先從這杯酒釋兵權走起。

估計在大傢伙的印象中,宋太祖趙匡胤,拿著一杯酒,和自己手底下的將官們,“咔咔”感慨一頓。

這頓說辭,直接就把這幫子驕兵悍將給說的痛哭流涕,回頭就把兵權交了出去。

那麼這事是這樣的嗎?

拉到吧!您呀,看到的僅僅是這事的表面,這裡邊深層次的東西可有的說。

最簡單的道理,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壓根就抵擋不住權利這東西散發的誘惑性,那麼趙匡胤手底下的這幫子驕兵悍將能抵擋的住?

俺可以很肯定的回答您,真心擋不住,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幹給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戲碼?

他們是真心的認為趙匡胤合適當皇帝嗎?顯然不是,他們也許想到的是從龍之功而已。

所以一杯酒就把人家賴以生存的兵權給撤了,您沒點前期的鋪墊壓根就不可能實現。

那麼趙匡胤在這之前做了咋樣的鋪墊?他為什麼就起了這樣的心思?

接下來咱就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順道也能解決一下題主那問題。

背景

大傢伙都知道,咱大華夏最為強大的帝國大唐王朝走下歷史的大舞臺的時候,大華夏就迎來了一段五代十國的分裂期,大約經歷了七十多年。

貌似時間很短,但這段時間帶來的傷害也是很大的,那麼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主要是大唐王朝後半段出現的藩鎮鬧騰的,後期這些個藩鎮,有四十到五十個,就這數量聽著就可怕。

唐末黃巢起義,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數目龐大的藩鎮,形成了一個個的地方割據勢力。

唐王朝結束之後的五代,這都是實力比較強悍的中原政權,但他們面對的是沒有有效的手段去控制這幫子藩鎮。

而這些藩鎮有自立為王的和你中原政權對著幹的,還有悶頭有搞發展的,抽冷子就起兵造反奪權篡位。

按照宋太祖趙匡胤的說法,短短的數十年間光帝王就換了八個姓十二個人,這戰爭瞅著這模樣似乎就沒個頭。

那麼趙匡胤就很害怕自己建立的王朝,成為第六個在短時間內被幹掉的政權,所以他就有心思想要把這天下兵災給滅了,不要讓天下再起波瀾。

所以他在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的那一年,並且是在平叛了李重進的叛亂之後,就找來了自己的謀臣趙普。

趙普這人說來也有意思,讀書很少。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樂了:“謀臣?讀書很少?這啥邏輯!”

哎!您別小瞧,這人那可是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改革兵制,法度這都是出自人家之手,這位是以儒學治國的大人物。

好了,咱接著說正事。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見到趙普就把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趙匡胤有,之前那些個被滅掉的八個政權,無一不是存在這樣的疑慮,只是他們都失敗了而已。

所以趙普就總結了幾點,藩鎮太重了,形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想要治理其實很簡單,削他的兵權,收他的精兵,這天下就沒有戰事了。

說完這幾點,趙普其實還想往下說,結果趙匡胤大手一揮:“夠了,朕明白了!”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趙匡胤早就有,他只是需要一個引導,一個確認而已。

接下來的佈局

杯酒釋兵權這就上演了嗎?

哈哈!早著呢?這得需要謀劃,不可能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這事就能辦了的。

首先趙匡胤將掌管親軍的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給罷免了,換了一個山南東道節度使給他。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趙匡胤為嘛先向這個位置下手呢?

很簡單,因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他擔任的就是這官,要命啊!

順道他還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給罷免了,給他換了一個成德節度使。

瞅見沒,這一傢伙就把倆將官中的緊要職位的人給弄出了京城,攆到了地方當將軍去了。

而那個殿前都點檢這位置直接就被輪空了,打這裡起就不再設置。

趙匡胤讓石守信接替了那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那麼為什麼會是石守信呢?很簡單石守信您可以看成是趙匡胤的鐵粉,趙匡胤說啥這位絕無二話。

好了就這局勢,趙匡胤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做了起來。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的時候,趙匡胤把一幫子禁軍的高級將領留了下來。

請大傢伙記住了,是禁軍而且是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

這頓老酒喝的差不多的時候,就開始說了:“朕有今天,完全是靠著你們這幫老人出力,你們的功勞朕都記得,但這皇帝真的很難做,還不如做個節度使來的爽快,朕是一宿一宿的睡不著啊!畢竟皇帝誰不想做?”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的功勞都記得,就你們的這些個功勞,至少都得是個節度使,但朕睡不著,你們說咋辦?

石守信這波人一聽,就嚇的一哆嗦,連忙解釋。

這還解釋啥,趙匡胤搖了搖手繼續說:“你們是沒有那個心思,可你們的部下呢?黃袍加身這事不是你們不想就成的,身不由己也是會有的。”

好吧,話都到這份上了,大傢伙就向趙匡胤討一條可生之路。

“你們不如把兵權丟掉,到了地方做個富家翁豈不美哉!”

得咧!這話都說成了大白話了,您還要咋問?

一幫人就回去了,第二天就辭官了,當然趙匡胤也沒有咋樣,讓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至於禁軍這塊趙匡胤牢牢的拿到了手中,而石守信那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職位,打這裡起也消失在了宋朝的官員體系當中,不在設立。

那麼石守信他們為什麼這麼老實呢?很簡單,這一年下來,趙匡胤沒幹別的,禁軍的基層小官員,他可設立了不少,他們可不會聽石守信這幫人的話的。

所以當時參加這酒宴的就只有一幫子高級將領。

收尾

那麼此後趙匡胤就將禁軍一分為三,形成了三衙統領,而地方上的軍隊由樞密院來管理。

那麼地方上的節度使,趙匡胤開始了一步步的削弱。

首先是地方上的什麼知州,知縣的,由中央統一任命,而且還是三年一換,和你這節度使壓根就不是一個體系的,有啥事,人家直接就報了朝廷,就不經過你這節度使。

而在知州這位置上,又設立通判這職務,讓知州和通判形成相互制約的局,所以一個地方的事,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

經過這麼一折騰,地方的財權也慢慢的收歸到了朝廷,想要錢按照朝廷給你的比例從地方上扣下來,剩下的大頭這全得交上去。

好,這權和錢可就收了起來,剩下的就是收兵了。

咋說呢?地方上你不能無兵,因為沒有兵壓制,治安他也不會好,而且要是遇到外敵入侵,那人家就會勢如破竹就進來了。

所以趙匡胤就來了個收精兵的策略,他把藩鎮裡邊的打仗英勇的人,全拉到了禁軍裡邊,這還不算,他還從這波人中挑選出強壯的,送到地方上。

“瞅見沒!就像他一樣符合標準的,挑出來,送到京城裡邊當禁軍!”

得咧,這事辦下來,地方上所謂的節度使手裡邊的兵,可沒幾成像樣的了。

禁軍就成為了,趙匡胤手裡邊,乃至全宋最為強大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還掌握到了趙匡胤的手裡邊。

那麼這些軍隊有多少呢?和天下其他的兵馬一半對一半,所以您想造反,這最起碼就得聯合所有的掌握軍隊的將官才成,不然在數量和質量上是完全碾壓的態勢。

而這些個事,都是杯酒釋兵權之後所發生的。

所以杯酒釋兵權僅僅是這件事的一個高潮而已,他的前期鋪墊很重要,而後期收尾雖然不精彩,還繁重,卻是不可或缺的,不然杯酒釋兵權帶來的還是老問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個人認為不是。

我認為分析一件事,要把這件事放在當時的環境中,條分縷析他的前因後果,然後才能得出公平的結論。拋開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去分析,我認為這就是在學術上耍流氓。

宋太祖趙匡胤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的江山,無論如何巧舌如簧,謀反篡逆的事實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於禮不符,於法不容。所以,黃袍加身的老趙,坐在龍椅上憂思重重,他主要擔心兩件事,一個是如何不被別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另一個就是這個龍椅怎樣才能不被別人搶走。

老趙是個聰明人,他很快想到了解決辦法,於是剛被他趕走的孤兒寡母又被叫了回來,他滿面堆笑的握著老柴家的未亡人的芊芊玉手,雙目中滿是似水柔情,只聽他深情款款道:“治理天下很累的,這麼累的活就讓我代勞吧”。一個封號,一塊封地,他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眾口,至少表面上做到了。

但是,第二件事才是他真正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天沒能解決,便是如鯁在喉。所以他輾轉反側,終於發出了一聲悶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老趙花花腸子裡不光有壞水,也還有些墨水的,雖然不多,但也足夠讓他看懂這個龍椅的前世今生了。

  • 這個龍椅本來屬於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唐。唐的主人姓李,老李也曾是個激情四射的漢子,只是後來他老了。
  • 一個叫黃巢的曹州人來到了這把龍椅前,老李看這個人不順眼,這個人看老李也不順眼,於是倆人廝打了起來。倆人打了半天,不分勝負,戰爭陷入了僵局。老李畢竟財大氣粗,而男人從來都是可以叛變的物種,只要誘惑足夠大。於是,老黃的小馬仔聞到了銅臭味。於是,老黃消失了。
  • 聞到老李銅臭味而叛變的小馬仔姓朱,這個人現在跟老李混了。不過,他很快發現老李的身體不行了,於是他也打起了這把龍椅的主意。在一個寒蟬悽切的傍晚,老朱把老李帶到了一個荒草叢生的亂葬崗上,那兒有一個剛挖好的坑,那個坑是老朱專門挖給老李的。不費吹灰之力,老朱很輕鬆地把老李推進了深坑,老李轟然倒進了深坑,不是轟然一響,而是唏噓一聲。填上深坑的最後一抔土的時候,西邊太空最後的一道晚霞終於消失了,世界陷入了無遠弗屆的黑暗。
  • 黑暗降臨,龍椅仍然在。

老朱給龍椅重新起了個名字,叫做梁。

  • 既然老朱能搶老李家的龍椅,那別人也能搶老朱家的龍椅,於是,在無邊無垠的黑夜裡,龍椅爭奪戰開始了。
  • 舉著火把坐在龍椅上的老朱並沒能享受片刻的安寧,因為他突然發現有個沙陀人在盯著他,這個沙陀人愛用梨花盞喝酒,還有十三個乾兒子。必須要幹掉他!老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老沙陀被幹掉了,他兒子繼承了他的家產。小沙陀很猛,老朱很弱,龍椅很快就易主了。

小沙陀給這個龍椅也起了個名字,叫做唐,因為他也姓李。但是,為了區分這個黑夜中的唐和以前活在光明裡的唐,後人給這個唐前面見了一個“後”,是謂後唐

  • 這個小沙陀不愛用梨花盞喝酒,也沒有十三太保,但喜歡聽戲。龍椅有個奇怪的魔咒,它的主人只能對它保持無限的熱戀,移情別戀的後果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魔咒在黑夜裡尤其靈驗。另一個沙陀人開始打起了龍椅的主意,這個沙陀人姓石,這是個無恥到喪心病狂的糟老頭,他本是小沙陀家養的一條狗,這條狗現在開始咬人了。
  • 這個糟老頭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覺得只靠自己是打不過小沙陀的。於是,黑夜裡最無恥的一幕出現了,糟老頭向比他小十一歲的鄰居跪下了,並厚顏無恥地腆著臉喊了一聲“爹”,同時向鄰居獻上了一份大禮,祈求鄰居幫他一起對付小沙陀。
  • 這個鄰居叫遼,主人姓耶律。糟老頭獻出的大禮,叫燕雲十六州,是他們家防止小耶律來偷竊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份大禮送出以後的結果是,此後三百年,中原大地無險可守。小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姓石的糟老頭終於如願以償了,他也給龍椅換了個名字,叫做晉。

  • 姓石的糟老頭也不是單打獨鬥,他也有一幫追隨者,其中有個姓劉的小兄弟實在忍受不了他的無恥了,在黑夜中一聲怒吼,拿著砍刀衝向了石老頭。無恥的石老頭終於得到了該有的報應。龍椅姓劉了。

老劉也給龍椅起了個名字,叫做漢。

  • 江山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黑暗中的人都看清楚了,龍椅本就是無主之物,誰的拳頭硬就是誰的。大家都無法逃避龍椅散發出來的魔力,都想坐上去嚐嚐滋味。那滋味一定很美,黑夜的里人在舔著舌頭。於是,那個不寧靜的夜晚越來越熱鬧了,有的人在摩拳擦掌,有的人在磨刀霍霍,打罵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終於,一個姓郭的上位了。說來也巧,這個郭曾經竟然是劉的小跟班。

老郭給龍椅換了個名字,叫做周。

  • 老郭沒有子嗣,死後就把龍椅留個了乾兒子。他乾兒子姓柴,叫柴榮,是個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本要“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只留下孤兒寡母在寒風中蕭瑟。壯志未酬,天亦悲之,黑夜中剛泛起的一絲曙光又被烏雲遮住了。

想到這兒,龍椅的前世今生已然明朗:老朱和沙陀本來是給老李家打工的,老朱幹掉老李,沙陀幹掉老朱。沙陀家的看門狗老石咬死了沙陀,老石家的老劉挺身而出幹了老劉,老劉家的老郭又弄死了老劉,老郭死了傳位給老柴,老柴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孤兒寡母現在被我老趙解決了。

那麼困擾老趙的第二個問題就來了,將來誰來弄死我老趙?誰來搶我的龍椅?!

誰有刀,誰就有可能弄我老趙!誰就會來搶我的龍椅!

所以,刀子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裡!否則,這個漫長的夜晚不會結束,天不會亮!

老趙想明白了,接下來就是做事了。

於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發生了。

沒有撕破臉,沒有打破頭,刀子就緊緊握在了老趙手裡!而且,只握在老趙手裡!

個人認為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毫無疑問是英明的,甚至是英明到偉大的。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杯酒釋兵權是很成功的策略,它一掃中原萬里陰雲,平息了中原大地半個多世紀的烽火狼煙,百姓得休養,天下歸太平。

雖然仍有外患,但中原得到了休養生息,開始慢慢的繁榮,甚至繁榮程度不亞於黑夜降臨前的盛唐。

後來宋朝亡了,但那不管趙匡胤的事,怪只怪後輩兒孫不爭氣!劉邦治國用的是無為而治,劉徹坐在龍椅上發現世事變了,不就因勢順導的改成獨尊儒術了嘛。人得變通,不能太迂腐。

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老趙家的後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吧。穿衣服都知道變通,辦事怎麼就那麼死心眼呢?偏偏要搞出一個叫“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貌似政治正確的說法,害人害己!

所以,我的觀點是:宋朝滅亡跟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無關。

亡國,只是因為老趙家的後人沒本事。自己沒能耐,就別怪祖墳不冒煙。三百年的老黃曆,早就隨風消散在歷史煙塵中,別翻出來給自己頂缸了。


七碗茶1990


應該說“杯酒釋兵權”和宋滅於元軍沒有直接的聯繫,也談不上埋下伏筆,“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解除武將兵權的手段,僅此而已,而宋太祖“重文輕武”的國策才為最終元滅宋埋下了伏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我的觀點。

一、歷朝歷代,開國統治者都會解除位高權重的功臣權力

一般一個新的王朝誕生,開國皇帝為了自身的皇權不受旁落,都會對功臣進行清洗,像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們坐穩皇位以後,就開始對那些開國功臣們下手了,像西漢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明朝的名將藍玉、李善長等,這些人都是跟隨皇帝出生入死。

在他們未稱帝之前,大家在一起稱兄道弟,你好我好,但是一旦當了皇帝,身份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要如何保證皇帝這個位子不被搶走,那麼防患於未然,防止有人謀逆是每個開國皇帝的頭等大事,而往往有實力犯上作亂的恰恰是這些功臣武將們。而且一些功臣自持功高,開始變得驕橫跋扈起來,這些都是皇帝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皇位,更為了自己的千秋萬代以後,江山穩如泰山,必定會對手握兵權或者朝政大權的功臣們下手。

而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只是一種比較的和諧的方式,杯酒之間,輕鬆卸下高級武將的兵權,消除了趙匡胤對他們的猜忌。

二、五代十國,武將手握重權,輕鬆改朝換代,宋太祖吸取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策略

唐末以來,手握兵權的朱溫廢掉唐昭帝,建立後梁,自此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頻繁更替,無不都是武將逼迫皇帝讓位,梁、唐、晉、漢、周皆是如此,就連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後周殿前都點檢,手握重兵,武力脅迫後周幼主讓位,自己黃袍加身當上皇帝。

鑑於武將奪權在五代時期經常發生,宋太祖骨子裡對武將不信任,反而認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不會造反,以文抑武,防止叛亂,成為宋太祖心目中理想的策略。從宋代立國以後,基本都是沿用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文臣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做雖然確保了皇權,但也造成了軍隊由不懂兵法的文臣統領,這些書生紙上談兵可以,真刀實槍卻打不贏。

三、南宋的滅亡除了“重文輕武”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其一,南宋統治者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思進取,生活腐化,統治者的無能,給對方有可乘之機。

其二、奸臣當道,貪汙盛行,吏治敗壞,國家錢糧都被這些蠹蟲掏空,國內經濟幾近崩潰,積極防禦成了空談。

其三、南宋軍隊戰鬥立十分薄弱,反而蒙古軍隊實力太強,自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軍事實力大增,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對南宋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

結論

宋太祖的“重文輕武”雖然成功解決了皇權旁落,然而也造成了整個宋朝(含北宋和南宋)國家積弱積貧,當遭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挑釁,只能被動防禦,一擊即潰。1279年,崖山海役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宣告南宋滅亡。


一切都付笑談中


答案為“是”,如果這是一道“是”與“否”的選擇題。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功臣的兵權,讓皇帝得以高枕無憂,君臣得以善終。前有漢高祖劉邦屠戮功臣,後有明太祖朱元璋火燒元老,處在中間節點的趙匡胤,對待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其處理方式非常人性化,算得上是盡善盡美了。

但是,不得不說,“杯酒釋兵權”的事後餘波,震盪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設計者和執行者的初衷和想象力。

“杯酒釋兵權”的負面影響力在於,用一個國家的命運和軍事能力去買皇帝的安心覺,犧牲公共利益滿足趙宋皇室一家的私利。

“杯酒釋兵權”沒有表面上看到美好。它短期內負面影響,在趙匡胤時期就顯現出來了。

“杯酒釋兵權”是皇帝趙匡胤和功臣集團的一場博弈。博弈的結果是,功臣集團失去軍權,軍權歸於皇帝。皇帝用來交換的籌碼是富貴和享樂。

趙匡胤在宴會上如此明示眾多武將:“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瞭解到皇帝本意的功臣很配合,紛紛交出兵權。他們敏感的神經告訴他們,想要為家族和自己換一個太平結局,必須讓皇帝放心。對於功臣來說,讓皇帝放心的常見手法是自汙聲名,追求財富。

於是宋太祖時期武將有一個群體特點那就是群體腐敗。比如石守信在放下兵權之前,作戰勇猛,並不看重錢財,但是“杯酒釋兵權”後,對錢財一下子貪婪起來,積財百萬。有一次他放鬆了警惕,在酒宴上聽到宋太祖要起用老友的兒子梁周翰來當自己的貼身文書時,非常高興,就提前向梁周翰透露了口風。梁周翰年輕沒有歷練,高興之餘忙不迭向宋太祖上書表忠心。結果宋太祖大怒,立即把梁周翰趕出京城。石守信自己也嚇得一身冷汗,以後更加乖覺。

史書上評價石守信的行為是“然守信之貨殖鉅萬,懷德之馳逐敗度,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認為他是為了自保,取悅於皇帝,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的。

這其實是宋太祖時期,武將們的大致做法。糟糕的是,在初期武將們還有一些被逼演戲的成分,起碼是違背自己的本意。但是隨著人性中的惡被放出來後,他們對貪汙腐敗弄權也就習以為常了。

這就導致後期武將欺壓百姓的劣跡越演越烈。趙匡胤對待功臣的態度很“厚道”。在必須處理的時候,儘量留有餘地。

比如,武將李漢超強娶民女為妾。人家不服氣,告到京城。趙匡胤認為李漢超是自己的大臣,娶對方女兒為妾,對方不虧。他對李漢超的處理就是訓斥一頓,讓他以後注意影響即可。

在宋太祖的強化下,抑制武將的政策成為北宋的家法,趙家子孫可以安然坐在皇位上。武將功臣永遠只能臣服在皇帝腳下。但整個帝國陷入慢性自殺,付出的代價在南宋滅亡時達到了頂峰。

長期影響在於兩宋時期,整個國家的軍事制度都是圍繞如何鞏固皇權上,而不是抵抗外敵維護國家安寧上,以致於整個國家飽受外族欺凌。

對於兩宋有一個傳統認識就是兩宋軍事能力太弱了。其實這種認識並不完全正確。北宋在軍事長期捱打,並不是軍事能力弱,而是制度之惡。

南宋末年,釣魚城能夠抵抗蒙古大軍長達三十多年。這個例子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南宋真正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問題就在於軍事制度出了不可逆轉的問題。

釣魚城能夠抵抗蒙古人這麼長時間,不僅在於它特殊的地理條件,比如有礦可以冶煉武器,有糧食生產基地滿足食物供給,還在於釣魚城在危機時期,讓朝廷不得不放手讓將領把人事權、財務權和軍事權力集中在一起。將領有了相對獨立的決策權,才能提高作戰效率。

“杯酒釋兵權”後,朝廷成功解除武將的兵權,在地方上用文臣來管理軍事。武將的行政權和兵權分離。皇帝是軍隊的領導人。

在軍制上兩宋實行分立政策。樞密院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包括掌管兵符和兵籍,但樞密院只能發佈命令,沒有統兵權;統兵權在三衙,他們負責日常訓練等具體事宜。皇帝居中統治。三方互相牽制,皇帝則高枕無憂。

這種互相掣肘的局面,使得軍人無法對皇室構成絕對的威脅。但是打仗效果可想而知,沒有決策權力的將領,即使知道正確打法,也沒有騰挪的空間。

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他定下的基調成為後來者不敢打破的鐵律。重文抑武的氛圍之下,宋朝以文為貴,文臣強勢,武將弱勢。北宋名將狄青的際遇很具有代表性。他軍事成績耀眼,卻因此遭到文臣的猜忌和攻擊,抑鬱而終。在這樣的氛圍中,優秀人才不會選擇進入軍營,成為保家衛國的一份子。軍營反而成為兩宋的收納盒子,在災荒之年紛紛招募流民成為士兵,士兵的素養可想而知。而兩宋時期國土淪喪,遊牧民族時常騷擾邊境,邊境上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壓力很大。朝廷並沒有因此更新制度,反而用錢財買平安,結果是衝突不斷,戰場上佔不到半點便宜。

所以,一旦強敵來襲,兩宋要麼給錢,要麼滅亡。唯二而已。


熊沾沾


首先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對宋朝的亡國是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有很大的影響。

先看宋太祖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減少領兵將領對皇權的威脅,都會限制或奪取大將的兵權。趙匡胤此舉相對其它朝代的開國皇帝還是很溫和的。像劉邦建國沒不久,就奪了韓信等將領的兵權,韓信也從齊王變成了淮陰侯,甚至最後還是不免一死;明朝朱元璋建國後,手下帶兵將領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紛紛被處死,到建文帝時開國將領沒剩下多少人。奪取領兵將領的兵權,主要是將兵權收歸皇帝所有,減少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其次,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看,宋太祖也不得不“杯酒釋兵權”,取消領兵將領兵權。在宋朝之前的時代是五代十國時期。在當時的中國,短短几十年,先後出現五個朝代,此外還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其中這五個朝代的建立者,大多為前一個朝代的領兵大將,掌握著朝中的軍權。甚至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後周的領兵大將,所以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為避免重蹈前朝覆轍必須要取消手下將領的兵權。

最後說說,“杯酒釋兵權”確實對宋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影響。“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宋朝重文輕武,即使同為一品大員,文官地位也要高於武官,文官看不起武官,壓制武官,從而造成國防力量的衰弱。

宋朝的滅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重文輕武是一方面,此外還有國家經濟在朝代末期的衰弱;國內各種矛盾激化;包括皇帝在內的各級官吏腐化墮落;外敵強大等等原因。



眼高手低


北岸木子話文史,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非常感謝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非常出色的行政藝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位開國皇帝,他沒有將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趕盡殺絕,而是採用了“杯酒釋兵權”,一種溫和的方式讓他們交出了兵權。而後趙匡胤“以文治國”設計出了精密的文官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武官的權力。


文人治國是雙刃劍

文人治國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就宋朝輝煌的歷史文化,但另一方面宋朝軍事力量非常薄弱,對於西方的夏,北方的遼沒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只能夠採取和談、貿易等方式來取得暫時的安寧。靖康之恥之後,宋朝南渡,在中國的南方偏安一隅,這根本原因無不指向軍事力量的薄弱。

趙匡胤打造的文官體系之利弊

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打造一個以文官為核心的統治體系。首先擴大了科舉考試的規模;第二,改革了軍事制度;第三,進一步實行中央集權。這一系列的措施避免了帝國內部的分裂,但是他沒有能力消除邊疆地區的威脅。所以趙匡胤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從而面臨著異族的威脅。

“杯酒釋兵權”不是錯棋

但我並不認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他下的一步錯棋,並非從起初就奠定了宋朝最後的結局。我們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背景開始談起,從唐末到五代十國期間,王朝更迭原因多指向於藩鎮割據。實際上“杯酒釋兵權”是一次人事變動。

在鎮壓完李筠的反抗後,宋太祖論功行賞,將張光翰、趙彥徽派到地方做節度使,這是人事職務變動:張、趙二人表面上看起來地位提高了,但實際上趙匡胤的威脅變小了。這是趙匡胤對於他們軍事權力和地位的調整。

這是這一次削權的行動,讓北宋得以統一和穩定。可以試想,如果沒有杯酒釋兵權,宋朝是否可能會經歷再一次的動亂?宋朝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夠將所有的責任歸咎到趙匡胤身上的,他是開國皇帝,宋朝還有之後的君主在經營。

總結

趙匡胤是仁慈的,他不像劉邦一樣“狡兔死,走狗烹”,也不像朱元璋那樣,心狠手辣。他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通過削奪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一種行政藝術。雖然說趙匡胤打造了以文官為核心的統治體系,但是這不能說是為元滅宋埋下的伏筆。


北岸木子在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共同討論這一話題。


北岸木子話文史


杯酒釋兵權的目的是節制地方軍事力量,實現中央集中軍事權;從而大力提拔親族宗親勢力,目的是實現趙家集權體制。至於對後世的影響,肯定是造成了深刻影響。使得廣大各階層人民從事習武、修軍等謀求晉升的途徑被阻塞,影響了民眾的從軍積極性。反而,刺激了宋詞、畫等文學、文藝事業的大繁榮。


野徑峽


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宋朝對外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個王朝建立之後,都會限制開國大將的權利,這應該說是正常的行為。

在宋朝創立之初,趙匡胤就實行集權制,募兵等軍事活動由皇帝一手包辦,削弱武將的權力,以達成文臣御武將的目的,而在軍事結構上樞密院是屬於策劃戰術,能調動軍隊,而三司卻是可以掌控軍隊,無法調動軍隊,將兩種權力分開相互制約。

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再也沒有人舉兵造反,但是這也讓宋朝的軍隊的銳氣減少、戰力不如從前。

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宋朝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由於文官多,導致宋朝的經濟和社會一直都很穩定,而且在軍事上很多出色的科技武器都被髮明瞭出來,雖然火藥在很早時就創造了出來,但是隻有在宋朝的時候才被真正大規模使用在軍隊上,甚至直接組建了大規模的火箭軍。在宋朝時期之所以讓人覺得宋朝軍事很弱,是因為宋朝的對外政策是以柔和為主,不需要向外擴張來獲得經濟,自身的經濟發展足夠迅速,當時宋朝的經濟可以說在世界都數一數二。

另一方面,宋朝軍事實力不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燕雲十六州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戰略基地,所在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並且是宋朝的重要的戰馬來源地。

在戰略上,皇上制定作戰方案,而用宦官去充當監軍,或者直接用文臣去領兵打仗,從上傳到下,中間就有很多波折,而且戰場的機會又是轉瞬即逝的,這種戰略當然是極其不合理的,所以宋朝一直是內強外弱。

最後是他們遇到的元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不歪的週末


杯酒釋兵權不過是政治手段,並不代表宋朝缺乏良將。北宋末有李綱、宗澤等主戰的愛國將領,北宋末南宋初又成長了一批優秀將領,比如我們熟悉的岳飛、韓世忠、李浚等。等到南宋末,蒙元滅南宋已經是大勢所趨。蒙元已經先後滅掉了金,西夏,大理等國,軍事上對南宋形成了包圍之勢,且軍力遠遠超過了南宋,政治上南宋統治者任用奸臣,百姓離心離德,雖有文天祥、陸秀夫等愛國官員,終究無力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