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鳳凰山下鳳凰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當時陳勝吳廣已經起義,項梁也率軍反秦,范增前去拜見項梁,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南宮是楚國的一位賢者,善言陰陽,屬陰陽家,范增舉這個例子,無疑是在勸說項梁拉個楚國傀儡來吸聚人心,項梁採納了這個建議,立楚國王室後裔熊心為楚懷王。

那麼這個三戶指的是誰呢?說法眾多。

第一種說法是指地名,指的是楚國弱小時的宗廟所在地三戶城。

據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丹水又東經一故城南,名曰三戶城,昔漢祖入關,王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逕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故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戌也,春秋之三戶矣"。

三戶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那裡有楚人三王之族的廟堂,故名三戶,三戶所在的丹陽也是楚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

還有一種說法指項羽曾在三戶津大破秦軍,奠定滅秦大局。

第二種說法是指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

這三族皆為“羋”姓,但跟王室的熊氏不同氏而已。

屈、景、昭三族分別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這三族直到西漢高祖九年(前198年)還是貴族。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漢書•高帝紀》同樣記載:“九年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

楚國滅亡後,這三族仍是地方豪族,影響力持續到了西漢初年,劉邦為了監管這些舊豪族,將之遷往關中,以防生變。

以這三族的影響力,很可能也參與了秦末的反秦戰爭,但卻沒有全面下場。

第三種說法是比喻三戶人家,人雖少,但是決心大。

“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說明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


平沙趣說歷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對於“三戶”的所指,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解是,“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很少的人數),也會最終滅亡秦國。後來的學者蘇林指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解釋。

比如有人說,“三戶”是指陳勝、劉邦、項羽這三個楚人,陳勝是陽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還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縣等說法,但無論哪個地點,戰國都屬於楚國的淮北地區。劉邦老家在沛縣,也就是江蘇徐州,地理上同樣歸楚國,他本人更是喜歡楚歌楚舞,顯然對楚國有心理上的認同。項羽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是,“三戶”是指楚國昭、屈、景這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是楚國王族“羋”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來自楚武王,他的兒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來自楚昭王,以諡號為氏。這三族直到漢高祖九年仍然有著巨大影響力,《高祖本紀》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還有人從地理上做出解釋,認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渡過三戶津,應驗了這則預言。總體來說,“三戶”的所指眾說紛紜。


張不叄讀秦史


我們先來看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太守殷通,率領江東八千人起兵反秦。

范增來見項梁,對項梁說: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楚國是最無罪的,當時秦懷王進入秦國後不能回來,楚國人到現在都很可憐他,所以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麼這裡面的三戶,究竟是指誰呢?

對於三戶的理解,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指的是楚國的三戶人家,就是說楚國對被秦國人所滅,最為不服,所以即使剩下三戶人家,也會反抗到底的,最終還是會滅了秦國的。我們知道,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滅六國之戰中。

秦國打得最艱難的就是楚國,因為秦始皇問王翦和李信各需需要多少兵馬才能滅楚,王翦說要六十萬,而李信說要二十萬。秦始皇認為滅楚也只要二十萬,就派李信攻楚,最後李信大敗。

秦始皇不得讓王翦率令六十萬攻楚,王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打敗了項燕帶領的楚軍,所以整個滅六國的過程中,打楚國是難的,而且,在戰國時期,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就是楚國了,楚國人從內心上來說,是不服的。

第二種,三戶是指楚國羋姓三族,分別為景氏,屈氏,昭氏,我們知道楚國的王族是羋姓熊氏,而景屈昭是楚國的三大貴族,這三大貴族最終能帶領楚國人打敗秦國。

第三種,三戶是指三個人,分別是陳勝,項羽,劉邦,反秦中最為重要,貢獻最大的就是這三個人,他們都是楚國人,最後秦國也是確實被這三個人所滅,劉邦最後還建立了漢朝。

不知道您是怎麼理解的,歡迎回復討論。


歷史簡單說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的三戶指的不是誰,而是一個泛指。


大家說的都很好,我也想發表幾句話,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知道楚國大將項燕在兵敗被殺之際,高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時時讓始皇帝夢中驚醒,其實這句話體現的是什麼呢?

1.體現了項燕兵敗不甘,自己敬重的祖國,苦苦守衛的國家就這樣被秦國給滅了。他喊出這句話主要是想表達的意思是,我項燕倒下了,楚國還有千千萬萬個項燕,還有千千萬萬個熱血男兒,他們會為自己的國家血拼到底。


2.當然還有另外一層作用,這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來說,當時科技不夠發達,人們相信有神靈的存在,他這是給後來想要復國的後人一個必勝信念,一個可以統一旗幟的口號。

至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三戶可以指千千萬萬的反秦人,所以就有些人就把他們說成陳勝、劉邦、項羽等人。


個人見解,不對諒解!


有史不荒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源頭,可追溯到張儀騙楚。

秦惠王時,為瓦解齊楚同盟。秦王遣張儀使楚。張儀代表秦國,對楚懷王許諾:只要楚國解除與齊國的同盟,與秦國結盟。秦國便割讓五百里土地給楚。

楚國解除了齊國的同盟後。楚懷王使秦,要與之結盟,並接收五百里土地。但張儀稱,當初承諾的是五里地。楚王怒不可揭,準備回楚國,討伐秦國。

秦王拘禁了楚王,讓其割讓土地給秦國。才放他回國。

這是繼商鞅囚禁公子昂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嚴重的違背契約精神。

楚懷王鐵骨錚錚,誓死不割地。秦國一直囚禁懷王。楚國國內則另立新君。

楚懷王一直被囚禁至死。楚人聞之,如喪父母。諡號為‘懷’。

故《史記·項羽本紀》雲: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陳勝戰敗被殺後,范增舉此例,勸項梁立楚國王室後裔,楚懷王之所熊心為楚王。依然號‘楚懷王。’

懷是楚王死後,後人給他的諡號。但熊心剛即位,就號楚懷王。是讓楚人勿忘楚懷王被囚禁至死的國仇家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是楚國 。楚人對秦國的痛恨,可見一斑。

秦末農民起義中,楚軍是主力,戰鬥力最強。最終滅秦。原因有二:

一是熊心楚懷王之名。激起了楚人對秦人的憤恨。所謂哀兵必勝!

二是項羽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為什麼如此神勇?因為楚懷王被囚禁至死。因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最終滅亡秦朝的,也正是陳勝、項羽、劉邦三人。

陳勝首義,天下群雄紛紛響應。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王朝40萬主力部隊。

劉邦先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交出傳國玉璽。

項羽再入咸陽,殺秦王子嬰。燒咸陽秦宮。秦朝滅亡!


楊朱學派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說要滅掉秦國只需要楚國的三戶人家就夠了,真是的意思是代表一種堅定的信念和信仰,就算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也絕不退縮。

這裡的三戶,指的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但是就是有這麼巧的事,還真的是楚人滅了秦國。從陳勝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還有率領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而且將秦國打敗的重要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除了李四的巧合,更多的是楚人一次為信念,一次一次將秦國滅亡了。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雖然這個是當時楚人惱怒秦國囚禁楚懷王說的話,其中“三戶”中的“三”也是一個約數,表示幾戶的意思。但對應一下秦末亂世,莫名發現陳勝、項羽和劉邦都是楚人。我覺得,這也可以算是另一個意義上的三戶了。

一戶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澤鄉起義,“打響了反秦第一槍”。

二戶項羽:破釜沉舟,大戰鉅鹿。擊敗了秦軍主力,讓六國復辟的力量徹底佔據了上風。

三戶劉邦:取武關,降咸陽,滅秦朝。之後又通過楚漢爭霸,建漢邦,承秦制,真正滅亡了秦朝這個朝代,卻有接續了戰國及秦朝的文明之火,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家天下。


古越說歷史


對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學術界一直存在不小的爭議,但一般也就分為三種解釋,下面一一細說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字面上意思為楚國即使只剩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這麼理解就是楚國當時被秦國吞併滅亡,十分冤屈,所以楚國人十分痛恨秦國,所以三戶是一種比喻,比喻人很少。力量即使很小,團結起來,也可以發揮出很強大的作用。

從戰爭上來講,秦朝走向滅亡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破釜沉舟,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這裡三戶就很直接指代了三戶水這個地名。

最後一種解釋是說,三戶指的是楚國三大姓:屈、景、昭。這種解釋就更加直白了。楚國三大名族的力量,就可以將秦國打敗,也說明曾經強大秦國,到如今也只是強弩之末了,走向滅亡也只在朝夕了。

這三種解釋都有起合理性。但是,我個人覺得流傳更廣的是第一種解釋吧,它蘊含的文學意義更大一些,對人們研究文學和歷史典故更有深意一些。同時其中傳達的思想也更加符合人們需要的積極向上的。


感謝各位閱讀,覺得我答得還行,可以給個小小的贊鼓勵一下!覺得不行,可以在評論區指正,我儘量改正!祝大家生活愉快!!


奇趣皮卡丘


有句成語叫做三戶亡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楚國戰國時期的南公。

而這句話爭議比較大的是三戶,三戶可以說是隻有三戶人,也可以說是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可以說是楚國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代表楚人的宗廟。但是不管怎樣,亡秦必楚這句話深切表達的意思卻是一致的!它不僅僅是預言,更是篤志,是信念,楚國地大物博,民風極其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委屈憐惜,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代表即使楚人力量弱小,也會團結一致報仇雪恨,滅秦必楚!


陳、劉、項三人都是楚人,而最終秦亡於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楚人在項羽的感召下,大丈夫有去無回,有死無生,無一不以一敵百,誓死殺敵,最終九戰九捷,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鉅鹿之野,從而推翻了秦朝。

而項羽為項燕之後!項燕破秦: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七都尉。李信千里奔襲燕國,少壯派的傑出人才,一生唯此一敗。而項燕最終死於王翦之手。鉅鹿之戰面對王翦之孫王離,所以亡秦必楚在項羽身上才是最淋漓盡致的展現,國恨家仇,好一個快意恩仇,痛快。




鮮衣怒馬雲飛揚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段話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戰國"到了最後,秦國是怎樣建立秦朝、又怎麼被漢朝取代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


1、秦滅六國


戰國時秦和齊是實力最強大的,楚國與秦接界,實力也較強,"合縱連橫"是七國之間採用的外交政策。


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各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關係不斷髮生變化,也就出現了"朝秦暮楚"的成語。


後來,位處西部的秦國勢力不斷強大,成為了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國連橫的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許願行賄拉攏人心或武力打擊的方式各個擊破。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鬥力強。但楚懷王接受張儀的建議,答應了秦王給600裡地的條件加入連橫,屈原勸告楚王奮起抵抗,楚王不聽,還遭排擠,報國無門跳汨羅江而亡。



在楚懷王等待兌現條件的過程中,秦國滅掉了幾個國家實力大增,錯過了奮起抵抗的好機會,楚懷王索要的600裡地也變成了6裡。


最後,秦國王贏政建立了秦朝,成為了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漢朝所取代。


2、"楚雖三戶",三戶指的是誰?


1)"三戶"指地點


"三戶"是楚人的宗廟所在地,位於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秦朝大軍被楚人滅時就在"三戶"這個地區。


2)"三戶"指楚國三家: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政權。


項羽:打敗了秦軍的主力。"楚漢戰爭"兵敗垓下,於"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別,帶幾百人衝出重圍到了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死。


劉邦:先進都城咸陽,後逃離"鴻門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漢朝。

他們都是楚國人,都跟秦滅有一定關係,但"三戶"也不是這三戶人家。


3)"三戶"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隊伍當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國貴族景駒。

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為了師出有名,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


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所殺,景姓雖然有功勞,但不是景姓滅的秦朝,其他屈、昭兩姓也沒有機會滅秦朝。"三戶"指楚三家人,即陳勝、項羽、劉邦


4)"三戶"的"三"是虛詞



很多史書裡也經常用到。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從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


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


"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


3、"亡秦必楚"


說"亡秦必楚"是因為 "楚最無罪"……楚人憐之至今" ,是說楚懷王的遭遇最讓人唏噓同情。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之間,落得揹負罵名,丟失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無罪"指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率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的史實。


楚襄王時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後,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都城至壽春。


郢城之戰,標誌著楚國的衰落,楚國的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而秦國卻日益強盛,使得各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開始失衡,獲勝的機會傾向於秦國。


通過闡述楚國曆史上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了,用以鼓勵楚人在心理上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書君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達了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之意。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正言順,易於從道義上爭取民眾的支持;表達楚人的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突出了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低頭、不放棄,抵住壓力奮勇向前的精神。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所經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能積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業。


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