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國外疫情爆發後,大批留學生回國。大部分國人也表示理解,但很可惜,就有那麼些事讓人寒心。


01


一名澳大利亞籍華人女子上熱搜。


一是她返京沒有按照規定居家隔離,二是她不戴口罩外出跑步。


最過分的是,小區保安好心勸阻,她卻大喊救命,說有人騷擾。


“我要跑步,我要鍛鍊身體,我病了誰來管我?”


這名女子是跨國企業員工,目前已被開除。

看看視頻裡的女子,張牙舞爪,一副我就要自由的樣子,不寒而慄。


自由幾乎是當代青年的執念,國內青年對自由的憧憬和追求,不比任何人低。可想想這兩個月內,大量青年都適當放棄了自由,宅家的宅家,隔離的隔離。

再想想,武漢人民的犧牲,他們不想要自由嘛?他們不想跑到大街上好好呼吸下新鮮空氣嗎?他們不想要好好跑步出身汗,大喊發洩嗎?


可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遵守規則,不是因為怕死,還因為民族的默契、群體的成全精神。

我把自由這個問題拋給了我的小夥伴: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大家對自由的理解各有看法,但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自由這兩個字,從來不是獨立存在。它需要成本,需要前提,甚至需要它的對立面 —— 枷鎖。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追求自由是每個人的理想,但當生存遭到了挑戰,談什麼理想和自由呢?


02

“豌豆公主病事件”始末

臭名昭著的還有豌豆公主病事件。


3月14日,一名微博名為“豌豆公主病的日常”用戶,發了條吐槽微博: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這名用戶聲稱自己從法國回來,本著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自願來醫院檢查,結果到了醫院,覺得飲食服務不到位,沒有管理秩序。

先不談別的,光是這句話,盡顯巨嬰風範。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就好像在告訴大眾:自己很無辜,但為了你們這群鄉巴佬,勉強犧牲下自己的時間,去抽點血。沒想到你們不好好對我,讓我等那麼久,吃的也難吃,該當何罪?你們沒空搭理我是吧,那我就在網上討個公道。


更惹眾怒的是,微博上正氣凜然地討公道不成,“豌豆公主病”還在外網發佈陰陽怪氣的道歉聲明。

面對“豌豆公主病的日常”的言論,有醫護人員家屬作出解釋:醫院出於對留學生的照顧,免費給送泡麵,但這些留學生不領情,還嫌條件差。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再看看現場視頻:


他們在上海浦東醫院接受 新冠病毒檢測,做了血檢和CT後,醫院安排他們在一樓發熱門診等待。不滿情緒滋生,就打110找來民警,說檢測點服務不到位,委屈地說自己兩天沒吃飯了。

民警問,為什麼不吃飯?“豌豆公主病們”則理直氣壯地讓民警進來示範吃飯。

用正常邏輯問一下,民警的每一分鐘都那麼珍貴,為何要給你進來吃飯示範?


我能理解焦躁、緊張、恐慌這些情緒,但你佔用公共資源,不尊重民警,這就太過分了。


她們的每句話都充斥著受害者思維,關鍵時刻個人至上,不尊重規則,更不尊重執行秩序的工作人員。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進化到食物鏈的頂端,是群體作戰的結果。如果一個人過分自私,就不配得到群體的保護。

03

抗疫人員的付出

不是你能想象的

過去這兩個月,中國經歷了無數挑戰,留下了無數努力的畫面。

有人努力建立護城河,有人努力維持秩序,有人努力安撫民心,有人努力不給人添麻煩。每一種努力都是努力,而這種努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你在嚷嚷著待遇差時,看看這些努力的人有什麼好待遇。

知乎用戶@墨軒提到,自己是浦東機場海關的人員,也去過定點醫院。

“前天開始嗓子發炎腫脹,剛好附近的醫院就是浦東機場的定點醫院。我是機場工作人員,一樣要在專門開闢的特殊發熱門診看,剛好目睹上海入境送醫的流程。


凡有症狀的入境人員,在機場有專門通道,上120,直接拉到定點醫院。


到醫院後,填好信息表,醫生按順序抽血,拍CT,全程專門通道,不會跟醫院其他人混流。一個小時不到,CT和驗血結果就出來了。


排除的,在旁邊一個臨時等候室等120來,就接走去隔離酒店了。


疑似的,通知疾控做核酸測試。”

到隔離酒店的,絕大多數都是3星甚至5星級酒店。

而對比一下浦東機場海關人員的休息環境: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一天24小時,浦東機場兩三萬人入境,海關員們就只能在行李轉盤附近的小房間,擺上躺椅,趁著凌晨兩三點的航班間隙,休息一兩個小時。

其餘24小時,他們穿著防護服迎接航班,過飯點四五個小時,匆匆扒拉一口涼掉的盒飯,就慌忙的穿好防護服 —— 因為又一個航班旅客下來了。

這兩天,抵達香港的學生越來越多。虎撲上一名RLiin的博主曬出了自己的隔離酒店:


他表示,16號從英國回到香港,在工作人員安排下做了檢測,然後等待政府派車接送。留言區下,他也貼上了檢測站工作人員的圖: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大深夜的,這些人努力地做檢測,就為了將風險控制到最低。

白巖松在《新聞週刊》中說:

“目前,抗疫出現了兩個戰場,一個在武漢,一個在海關。

長達兩個多月的戰鬥,大部人都面臨情緒的挑戰,更別說那些抗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有多累。

他們沒時間喊累,沒空理會自己吃得好不好、頭髮亂不亂,態度端不端正。

誰還不是個孩子?只是職責面前,不容疏忽,他們收起了玩笑,按著規則,一步一個執行到位。

正因為這種共同的努力,中國才有現在這樣的結果。

只有每個人按著規則來,所有人才能往有希望的明天,更進一步。

再多幾個藐視規則,矯情至上的么蛾子,這場仗何時才是個盡頭?


04


當然,豌豆公主病和澳籍華人女子都只是個例,不能因為這個就加深對海外學子的誤解。之前國內疫情爆發時,很多國外學子往國內捐贈物資,忘本的人終究是少數。

關鍵時刻,國家也從未放棄過海外學子。不少人在微博分享,自己社區主動聯繫留學生,關心他們的現狀,如果真的需要,會幫忙接回來。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女子拒隔離、不戴口罩外出跑步,對不起,我們不需要巨嬰和公主病


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正在考驗每一個人。它考驗了每個人從情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考驗了每個人的生存能力。它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考驗,是群體關係的課題。


這個時候,你看我不爽,我看你不爽,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犧牲者,那這場仗不用打了,病毒贏了。

沒有尊重感的索取,不值得原諒。

不能互相尊重的群體關係,也沒必要維持。

只有相互尊重,尊重規則、尊重服務、正常的秩序才能運轉起來,每個人才有資格去談自由、理想、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