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對大多數幼教人來說,這段日子註定會成為每個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段記憶。而劉晶波,無論是作為一名學者,還是一位園長,讓理論在實踐中落地,或許才是她人生階段中最為珍視的經歷之一。


在去年秋天幼師口袋主辦的HOPE峰會上,劉晶波向大家坦言,“我不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平面的,我希望它是立體的。而我在實踐的過程中才發現,如果你想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促進教師的社會性發展,促進孩子與大人的共同成長,而這麼做的前提就是要讓我們的教育回到真實,回到生命本身。”


疫情漸行漸遠,對劉晶波教授的訪談算是陸陸續續在進行,但主題始終圍繞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展開,最終聚焦以下兩個話題:


真實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真實的教育,又是什麼樣的?


劉晶波:幼兒教育需要回到真實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訪問人:朱 慧


關於真實的孩子


黑與白、真與假,這些看似對立的詞,這段時間如此密集地爆發在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社會,是偶然還是必然?其實這種較量,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歇過。


一個在你面前害羞靦腆的孩子,可能和小夥伴在一起卻熱情奔放;一個行為頑劣的孩子,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得你的關注;一個哭喊著不要吃飯睡覺的孩子,可能在心裡卻在呼喚你快陪他一同去散步……


這些天性活潑潑、如朝露般的孩子,本該在陽光的普照下如小樹般茁壯生長,可是有一天,當他們按著我們事先設定好的完美教育規劃,一步步走下來卻變成了一隻只滯鈍的小蝸牛,無可奈何地鑽進了厚重的“殼”。


當有一天,這些小蝸牛漸漸長大,或許就變成一個個身披鎧甲的“鋼鐵俠”,而面具戴的太久,終將連自己也分辨不清哪張才是自己真實的面孔。


而有一些人,他們敢講真話、樂做實事,可是他們卻成了現實社會中的“異類”。他們會受到“鋼鐵俠”“面具人”的壓制,也要承受大多數人難以承受的苦痛與磨難,可是他們對生活依然會保持著“真實”的態度,因為他們始終未泯童心。“難能可貴”“正直善良”這樣的詞彙往往用來形容這部分人。


那麼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這看似哲學的命題,在今天卻以毫不設防的姿態攤放在所有人面前。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在此之前,我們總是能夠聽到這樣一種聲音: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可以還你一個領袖、一個天才!


於是,一口官腔的小主持人出現了,唱著成人情歌的小歌王出現了……


“在過去的15年裡,中國幼教人花了太多的力氣用於幼兒教育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被人們所接受,可以說目前已到了快速發展的狀態。”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對中國幼教有著長期研究的劉晶波這樣總結。


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孩子的教育從“小”抓起這麼一個時期模糊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把這個時期定義在了孩子的嬰幼期。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一度盛行的教育觀,也越來越多地被嬰幼期孩子的家長奉為圭臬。


整理採訪錄音的當口,劉晶波給我轉來一則視頻,是易中天關於教育問題的訪談。易教授直接用“惡毒”這個詞來形容“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望子成龍”,並提出教育應該“望子成人”。


因為,“龍”是虛幻的,只有“人”才是真實的。而成“人”的第一個標準就是“真實”。


這個觀念讓劉晶波產生強烈共鳴。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從目前大多數教育資源的供給上看,成人是把孩子當作想象中的“龍”的標準去塑造的。


劉晶波說,“無論是疫情中藉助網絡提供各種學習與遊戲資源,還是正常環境下教學中的課程設計,成人們總會秉持唯美、唯全的原則,把自己認為最科學、最理性的東西呈現給孩子,又好又全,見效又快,這是教育過程中最簡單樸素的原理。”


而吸收了唯美唯全的教育後,我們看到的那個孩子,是變成了“龍”,還是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抑或是介於“龍”與“人”之間的一種非正常狀態?


當我們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推給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我們給他們的,是他們那個年齡段所要的東西嗎?這些東西,可以讓他們在未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這一問題上,劉晶波的態度相當明確: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回到真實,回到生命本身。”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實際上許多看起來唯美唯全的教育都是成人創造出來的一種他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這已經在無形中把孩子當成了他的一件作品去塑造。從統計學角度看,這造成了一個系統性誤差。”


劉晶波所說的“系統性誤差”,我的理解是“真”與“假”之間那段遙不可及的距離。


“為了讓孩子的某一方面在將來發展得更好,我們就瞄準他在某一方面發展的關鍵期時去進行深度的開採。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在乎孩子之前的日子是怎麼樣的,卻只瞄準他們的未來,讓今天為未來打基礎。問題是,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如此短暫,如此寶貴,難道我們就不能隨同孩子真實的生命節奏去守護他們的童年嗎?”


我想,將教育迴歸生命本身,這也許才是教育出一個真實的孩子的正常節奏吧。


關於真實的教育


每一粒種子,都會發芽,每一個孩子,都會長大。這是生命的自然節奏。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盧梭的這段話,準確描述了違背孩子真實的生命成長規律所帶來的教育惡果。


生命有它本來的節奏,這個節奏與大自然的節律原本就是相配合的。


祖先們也留下了很多關於人要順應自然規律的告誡,《朱子家訓》有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這是一種針對生命在不同的時間點,比如一日生活中不同節點的自然觀照。


可是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好像在不同的時間點,我們都可以幹著與生命成長有關的事情。已經沒有什麼單純的囊螢夜讀之說,只要我們什麼時候想讀書、想運動,都可以不分晝夜。”在劉晶波看來,這種打亂生命節奏的做法,已經讓我們的教育背離初心。


在災難發生的前夜,也許我們還在為寒假中的孩子規劃:利用這個假期,排完多少次舞蹈課?彈會幾首鋼琴曲?背多少首唐詩?完成幾次朗讀?我們總以為,假期會催生“別人家的孩子”。


疫情突發,讓一切規劃戛然而止。隨著假期的延長,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網絡成了這個時代賦予人類的最佳溝通工具,虛擬與現實從未如此緊密地渴望無縫對接。


在這個漫長的假期,老師們所能想到的與孩子互動的最佳方式,莫過於通過網絡平臺為久居家中的孩子提供各類學習與遊戲資源包。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大多數資源都是成人為陪伴孩子所做的各種各樣的用心設計。


“在突發的災難面前,大人們沒有忘記去陪伴教育孩子,這是非常珍貴的。為了讓孩子不害怕、不孤單、不無聊,網絡學習資源精彩紛呈應有盡有完美無缺,其中不乏創造性的東西,這是我特別認可的地方。”


但是在劉晶波的心裡:


“陪伴孩子,應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疫情出現才來考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讓我們的教育迴歸生命本身?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在這場牽動每個人神經的戰鬥中,許多老師與家長都在做自我反省,與真實、生命、自然、愛有關的話題充斥耳際。


那麼,劉晶波所說的“真實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劉晶波坦言,她喜歡“園丁”這個比喻。


“因為園丁知道幼苗長到了哪一個階段,它需要多少陽光和水份,園丁培育幼苗的核心就是幫助其生長,不拔苗助長,也不反季節栽培。一個真正的園丁是不會把幼苗塑造成《病梅館記》中的那些梅花的,他只會把每一株幼苗栽種在自然的土壤裡,想方設法解開束縛其身的捆綁,讓幼苗迴歸最真實的生長狀態。”


這就像對幼兒的教育一樣,我們需要接納孩子在每個生命階段的真實狀態,而不是打亂他的生長節奏,把他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而回到生命的真實狀態,並不是任其自由生長。“生命以有序的外在規則發展出它內在的秩序,作為一名教育者,你要看到孩子的內在秩序是什麼?當孩子發現某件事情是自己做錯了,他的內心會生髮出一種真實的秩序感去糾正這種偏差。”劉晶波認為,孩子內在的這份秩序感,正是我們要尊重的,我們也要用同樣的態度去保護好孩子這種難能可貴的“真實”。


紀伯倫曾說,“你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更何況,“在不同的生命發展階段,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對價值觀處於不同層面的擺放順序,還有對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都是不同的。”


劉晶波說:“成人對外界知識的掌握能力、領悟速度以及陪伴能力,別說是不同的教育者,即使是同一個教育者在自己不同的年齡段,給予孩子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那麼,如何站在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去傾聽他們的真實聲音、去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用適合孩子的視角與思維去協助他們真實地觀察、瞭解並感受這個世界呢?


首先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擺出“蹲下來與孩子說話”的虛假姿態,不是用這種姿態去變相催逼孩子接受我們提供的標準答案,更不是用這種姿態去消解我們所強調的長幼有序等基本規則。


劉晶波指出,“真正的尊重孩子,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告訴孩子你真實的樣子,這才是在精神層面最對等的尊重。”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其次是要認識和發現真實的孩子。在理論上不是過度關注孩子天性中理想化的特點,從實踐看也不是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與問題。而是“如何將這兩個維度相互關照,產生有效互動。在這一教育過程中,去發現孩子的真實性,認識真實的孩子,這是對教師專業水平的挑戰與考驗。”


劉晶波說:“當教育者認識並理解了真實的孩子,他們就獲得了關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真實特徵,包括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生理或心理現象。”


“我始終認為,學習課本知識不能稱其為‘真實的教育’。‘真實的教育’更應回到課本之外的生活中,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用最真實的生命場景,去還原教育的本質。”


所以,何不利用當下這個漫長的假期,讓我們的孩子接受真實生活所賜予的教育呢?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在劉晶波看來,疫情之下居家教育的目標實際是圍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的:


營養不打折,身體不抱恙;心理不慌張,情緒不危機;學習不耽誤,成績不掉隊。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而要達到這些目標,身邊的家長和網絡另一端的老師們大都開足了馬力、使足了力氣,但是效果卻未必如願,甚至還導致了成人與孩子之間交互的疲憊與消極體驗。


此情此景之下,我們需要對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做出調整,而最為便捷適宜的方法就是聚焦於真實的家庭生活,從整理家居環境、整理自己的物品、擔負適宜的家務勞動、管理自己的家庭生活時間等幾個方面入手。也許有家長會認為“這些都是幹活,不是學習”,認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不是幹活”,甚至為了讓孩子去學習而承擔了全部的“活”。


這是對教育的一種非常粗糙、機械的理解。


如果我們可以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我們就會發現,立足於孩子的家庭生活、立足於一家人從早到晚的事務擔當與情感交流、立足於我們的生命所經歷的最為日常的從春到冬的日子,才可以帶給孩子和我們成人最為鮮活、最為有效的教育。


劉晶波相信:真實,永遠是人類生命中最有魅力的品格。立足真實的生活,是幼兒教育中最有力量的內容,也正是我們每一個成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當下的日子,最該去找到、並把它帶回到幼兒教育實踐中的珍寶。

(感謝章文馨為採訪錄音做文字整理)


《疫情下的陪伴》系列文章


《從盲目跟風到冷靜思考,這才是幼兒園該有的“停課不停學”》

《疫情下的家園共育,這些園長、專家的建議很實用!》

《疫情之後,幼教人都應該反思這幾點》

《疫情期間,幼師對“生命教育的意義”的思考》

《哈佛大學教授李鈞雷:這段時間的家園共育,不是趕時間補知識》

《何磊:對於幼兒園“停課不停學”,我有3個憂心......》

《周念麗:幼兒園有圍牆,但孩子的學習沒有》

劉晶波教授深度訪談:接納“真實的孩子”、實施“真實的教育”


本文作者:朱慧,受訪嘉賓:劉晶波。首發於公眾號:幼師口袋。全國已有300多萬幼師在用口袋。我們希望讓幼兒園不再"小學化",把老師的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