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小蓝读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自上古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统称,从三国时期“史记”由史书的统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资治通鉴》被后人称为“史学双壁”。


《史记》其中有十二本纪,分别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发现了个问题。

其中项羽、和吕太后和其他的人物不太一样。

秦本纪以前的都是以朝代为本纪,由于年代久远太史公的资料整理难度大所以以朝代为本纪。

自秦始皇本纪以后都是以皇帝为本纪,但是项羽和吕太后除外。

首先,本纪是按照先后时间顺序为主线撰写而成的。

其次,本纪为帝王。项羽和吕太后(汉族刘邦的老婆)虽然不是帝王,但是他们却履行了帝王的权利。

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其中项羽“巨鹿之战”奠定了领导地位,虽然楚人自立的楚怀王为天子,但是有名无实,实际话语权为项羽。

秦亡以后项羽分封各路诸侯实际上是履行了帝王的权利所以项羽能够入选本纪。


吕后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可惜被他母亲(也就是吕后)给吓出了精神病(人彘事件),最后英年早逝。

吕后大权独揽,后立的小皇帝如同傀儡,吕后提拔娘家人打压功臣杀害刘氏子孙,不似皇帝胜似皇帝,所以吕后能够入选“本纪”。

综上所述:项羽、吕后虽然他们不是皇帝但是却履行了皇帝的权利所以才能够入选“本纪”。

以上内容是对此问题的看法。

爱好历史的上班族。最近老婆做手术没有太多时间,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编写。


上班族聊历史


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这对后来的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邦打败了项羽,却被演化成了流氓对英雄的胜利,在历史中英雄一般都不是流氓的对手,因为英雄爱惜羽毛,然而流氓毫无底线。

在“成王败寇”的思维影响下,项羽被司马迁和后来的学者成功塑造成了那个时期本应该成功的悲剧英雄,特别是大宋的才女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历史的洪流中,出现这样一些漩涡,在所难免,西汉开国初期,当时全国形成了以“郡”、“国”共同存在的局面,结果诸侯造反而郡县却稳定,刘邦在平定异姓王英布叛乱,收了重伤,后来刘邦因病死于长乐宫,当时他62岁。

项羽,刘邦都是一起反抗暴秦的英雄,刘邦死后,他那个时期的英雄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刘邦的继任者,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朝“大一统”政体更为稳固,但是项羽死后,刘邦优待了他的族人,并将一部分人赐姓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就是那个时期的“蛮族”,完全是以一个野蛮人存在的。他擅长打仗,但对政治一窍不通,楚汉之争时期,项羽太想灭了刘邦,但他却一直无可奈何。

项羽与刘邦临别之际,两人都说到了“天”。项羽临死之前说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刘邦临终之际大骂宫医:“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和顺应天命的刘邦相比,逆天而行的项羽,则更容易成为学者的偶像、历史的主角、命运悲催的英雄。另外,司马迁本人对项羽有深厚的情感,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的遭遇,和英雄项羽一生的孤独非常相似,但他却逆流而行,英雄总是孤独的。

项羽和刘邦作古将近千年之后,唐朝时期柳宗元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局面写了《封建论》,主要是否定封建制,褒扬郡县制,反对复古,文中认为郡县制早晚要代替封建制,这是历史的潮流。


公元前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史记》并非是一本如《三国志》、《唐书》、《宋史》那样只是记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史书,他上启三皇五帝、下至其所生活的年代。

那么他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史书一样,将开国皇帝放在第一位,而将三皇五帝置后,这种情况就如你家要修族谱,总不能将自己的父亲放在第一位,而把始祖排在后面吧?

但同样的,也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因为年代早就排在前面,如你吕尚、管仲再怎么厉害,年代再怎么久远也是臣,刘邦是君,君臣终究有别。

于是司马迁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分为记录帝王的本纪,记录诸侯的世家,记录将相名人的列传。所以大家都是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干过的,就不要分上下尊卑了,都是平级。

至于怎么排呢?简单,就按年龄吧。于是我们看《史记》的顺序依次是:《三皇本纪》、《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然后才是刘邦的《高祖本纪》。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项羽身份的定性,算是帝王呢?还是诸侯?如果算帝王肯定要排在刘邦前面没有争议,如果算是诸侯就要归入世家排后面去了。

最后经过考虑,司马迁还是把项羽归到了帝王,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么解释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政事实际是掌握在项羽的手中,并且最后项羽也“放逐义帝而自立”,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得到天下认可的共主,列入帝王本纪并无不可。

更何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这一点即使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是承认的:

 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如果否认项羽的身份,不就是说刘邦的汉王也是伪王了?所以出于公正的角度司马迁将项羽列入了本纪中。

不过后来到了《汉书》中,写的是大汉朝自己的事,自然不允许将项羽一个人高悬在刘邦脑袋上了,可这么重要的人物又不能不写,于是就不承认他这个帝王的身份。所以在评价项羽时,班固虽然几乎完全照抄了司马迁的评语,却微妙的将号为“霸王”改为了号为“伯王”,一字之差成分就天差地别了,从帝王下降到了诸侯。于是被班固将项羽和陈胜并在一起,归入了列传之中,这其实是对项羽身份看法的改变。

可见项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位于刘邦之上的本纪,到之后《汉书》中和陈胜平级的列传,其实是时代变迁对项羽地位认识的改变。个人觉得这倒不能说是司马迁推崇项羽所致,反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突然且迅猛的崛起感到非常的惊讶,以至于通过重瞳的传言而怀疑项羽事不是舜的后代?但同时对于他“其亡也忽”的现象,并不十分认同他的所作所为。


潘不安讲究史


谢谢你的问题!

司马迁写的《史记》虽然是属于纪传体的史学著作,但也是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来写的。其中《本纪》写的是历朝天子或拥有皇权的人,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秦朝、项羽最后到汉朝各个皇帝,都是按照皇权顺序来写的。

虽然项羽没有做过的皇帝,但是秦末时期,项羽带领当时最强大的团队,推翻秦王朝,分封天下诸侯,实质上行使的是天子的权力,西楚霸王项羽等同于皇帝的地位,而这个时间实在刘邦之前,所以排在他前面

。吕雉也没有称帝,但是吕雉拥有皇帝指挥天下的权力,所以吕雉也在《本纪》里

我们再来看看项羽。项羽的实力和打仗的能力,可以说是令人胆寒的。巨鹿之战,项羽以两万人马战胜了秦军二十万人,生擒秦将王离(王离的爷爷王翦,打赢过项羽的爷爷项燕),还创造了“破釜沉舟”的成语。彭城之战,又以三万人马打败刘邦六十万人马,吓得刘邦逃命的时候连儿女都给蹬下了车。如果不是起风刮的黄沙满天,刘邦都难逃一劫。这些都是司马迁相当钦佩的战绩。

项羽不光是有当皇帝的实力,也有当皇帝的时机,不过都让他浪费了。如果在鸿门没有放走刘邦,而是让项庄舞剑时将他刺死,就不会有人来和他挣皇位了。

项羽进入秦朝的咸阳城后,如果听了韩生的话,守住关中,阻挡河西四塞,而不是想着衣锦还乡,做什么楚霸王,别人很难撼动他的地位,也不回落得个“沐猴而冠”的笑话。

这些机会都让他错过了,就连老谋深算的范增都让他赶走了,可见项羽的目光确实短浅,不然不会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可能《史记》后面就没有《高祖本纪》了。


吉橙加盐


首先从三人的家境来分析。出身司马迁大叔是汉朝的太史公,官位比较低,但具有记载高管们的话语权。司马大叔的祖上不是出身最低阶层的农民,而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中人之家”。项羽出身楚国的贵族,祖上一脉相承都是武将,做事情比较讲义气,考虑事情比较直来直去。而且项羽的猜疑心比较重,用人而不信人。刘邦祖上就是贫民出身,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混吃混喝,油嘴滑舌,诡计多端,能伸能屈,见风使舵。

其次从三人的教育背景来分析。司马迁从小随父进入都城长安,父亲是太史公,身份交往的都是读书人,家里到处都是珍贵的古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司马迁,从小自带一身读书人的傲气,瞧不起没有读过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人。项羽贵族出身,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谁说没有饱读诗书,但也是读过一些武书的人。家里出入的都是达官贵人,耳濡目染,也有一身的贵族豪气。而刘邦属于社会上的混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了有酒喝整天花言巧语的骗人,一身的痞气。

最后从三人的处事风格来分析。司马迁绝对是历史文人,尊重历史的来龙去脉,但在记史的过程中也会夹杂自己的喜好在里面的。对于项羽,司马肯定是给予高度的赞扬。项羽的讲义气,款待刘邦的老爹和老婆,还把他们都送回刘邦身边。项羽的大度豪爽,在鸿门宴上让刘邦悄悄的溜走。项羽的贵族豪气,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刘邦在处事为人的风格上都表现出一身的痞气。刘邦在逃命的过程中,将同车的儿子女儿三番五次的踹下马车。刘邦欺骗项羽,采取欺诈手段首先攻入咸阳。刘邦当上皇帝后,采取欺骗手段让吕雉杀死韩信。等等事件都显示出刘邦的不道德,采取流氓手段。

总之,司马大叔在编撰《史记》时把项羽排在了刘邦的前面,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司马大叔的感情天平倾斜向项羽,还有在争霸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刘邦成为霸主后后续事件走向而促成的。仅代表个人观点。


Lily生活艺术


项羽杀了子婴、烧了秦宫后,在刘邦没有建汉立国之前,实际上西楚霸王是当时的天下共主。更何况刘邦的“汉王”实质上也是项羽所封赐。项前刘后,是历史事实,也无可替换。司马迁只不过是如实记载而已。



琴岛牧风


因为,司马迁打心眼里喜欢项羽!

太史公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

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

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

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

到了最后,项羽不过江东,更加突出了他的情义.

虽然他儿女情长,但是最后依然选择与他的部下一般战死沙场.

而项羽最后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则就是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

隐含的说,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个人色彩浓厚的英雄,

而成不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帝王.因为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搞不清楚,

用现代话说,就是没有政治觉悟.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马迁的历史观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力求真实和爱憎分明,在对项羽的记载中无疑第二项占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就足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但即使这样也保持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这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


朱迪斯


在太史公的心目里还是喜欢项羽的。虽说中国有句老话:成者王侯败者贼。但项羽之败,没有任何人会说他是贼的,相反,人们都十分敬佩和崇敬这位大英雄,为这位大英雄推翻了秦朝而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天下而遗憾和感慨。我觉得,太史公也是从这一点出发,表达对项羽的认可和惋惜。


文亦如此


司马迁写《史记》,将项羽摆在前面,从古代的认知,楚霸王是世家,是前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皇始拼呑六国后,楚国同样灭亡,到秦王朝覆殁,楚国同样再起,但项羽在江东起义,驻地曾在徐州。他不受后楚的节制。

。同時,徐州的沛县亭长刘邦是底层出生,手下有邦穷朋友经常在一起酒肉约会,一次同穷朋友一起到芒荡山游玩,偶然出现一条大白蟒蛇,头如斗大,众人见之避而不及,只有刘邦胆大,拨剑斩之,血喷数丈,古代的思想意识认为刘邦是正命天子,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年手下聚集了数万人马(同大明朝朱元璋将牛吃了。牛尾塞在螃蜞洞拉了会叫是同样道理),项羽,刘邦起义同在一个地方,但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争,同時各自在扩大自已的地盘,楚将,沛公同時入了武关。楚王有言:项羽,刘帮谁先占领汉中,谁当汉中王,后沛公先入汉中,他见项羽势力大,没有称王,继项羽也到汉中,项羽初衷,在埧上设鸿门宴,想诱杀沛公,在宴会上项羽见刘邦为人也也差,没有霸气,对自已还是很遵重,还专送玉器礼品,所以没听范增计,没杀沛公,后刘邦逃到西川避难,发展自己。

。其实项羽为人确实不差,並非以強欺弱,并且儿女情长。勇力过人,武功髙强,力可拨山兮。最后中了刘邦谋士的十面埋伏计,不原回江东,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乡亲,同爱妻虞姬一起自勿乌江,何等悲壮。

。同時刘邦相比之下,因底层出身,痞子气十足,手下能人很多,他为了事业不自决地言听计从,甘做小人,让人为他服务,对韩信为了释疑,为他搭髙台,登台拜将,君向臣下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这种行为历史上绝无仅有,但是到了事业成功,建立了大汉皇朝,他的脸说变就变,烂杀功臣。就韩信是一例:当初要他出力封他三齐王,并封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后为了脸面他躲在幕后,有吕雉出面诱杀韩信。像这样的望恩无义丑恶之徒,司马迁《史记》当然不肯将他摆在项羽的前面。


老龚166916589


司马迁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不畏权贵,是那个时代史官的代表。

在记录历史事件的时候,多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记录。而司马迁是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史官,在写《史记》的时候,多少会体现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鸿门宴”,司马迁以文学的触笔,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历史的画卷,每每阅读好像身在其中,各个事情以此舒展开来,让人无法忘怀。在“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跃然笔上。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多有描述对霸王的同情,多少有点英雄迟暮的伤怀。而在刘邦本纪中,更是毫不隐讳的说出了刘邦好色贪婪的本色,可以说毫无忌讳,以刘邦的性格,看过之后,以长此以往的痞性,哈哈大笑。

司马迁在写本纪的时候,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在汉朝之前,是有个楚国的存在的。只不过汉帝国并不想承认这一点,因为项羽建立的楚国实在是有点短,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不可否认他的存在。就像在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建立之前,是有个楚国的,历史上称为“伪楚”,张邦昌在金国的扶持下建立的。存在了几个月。时间很短,历史上也是不承认的,仍然不代表他没有存在过。在这是司马迁把项羽放在本纪的主要原因就是项羽建立的西楚,毕竟他自称西楚霸王。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