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安家》隨著劇情的推進,房似錦和媽媽的衝突進入了白熱化。為了不斷絕自己的財源,房似錦媽媽瞞著爺爺去世的消息,還在問房似錦要錢。因為潘貴玉知道,爺爺是拖住房似錦親情的最後一道防線,是爺爺成就了房似錦的今天,爺爺是房似錦最親近的人,也是她唯一的掛念。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幸虧弟弟的電話,房似錦才知道,自己寄回去給爺爺治病的錢都被媽媽拿去弟弟裝修房子了。而且,因為媽媽的瞞而不告,房似錦也錯過了爺爺的最後一面,錯過了今生最最親近的人的告別。

是爺爺搶回了她一條命,是爺爺供她上學,是爺爺養活她,是爺爺把所有的私房錢給她去大學報道,才有了房似錦的今天。可是,爺爺病倒了,寄回去的救命錢卻被媽媽拿走了,所以,她說自己的媽媽是殺死爺爺的兇手。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而葬禮上掀翻的酒席,激烈的爭吵,也讓房似錦和媽媽斷絕了關係,說自己再也不會和房家有任何關係。

許多人說房似錦媽媽的無情無義不合理,親生女兒怎麼會捨得扔井裡?怎麼會這麼狠毒?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女孩,我只能說: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有些家庭的重男輕女思想不是你我能夠想得到,有些父母的奇葩觀點也不是你我能夠揣摩得到的!

我想起了去年“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的事件,正是現實版的房似錦,被自己的父母用孝道和親情綁架了大半輩子。

一、“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吸血”式的原生家庭

去年底,備受網友熱議的“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事件,起因是一個記者報道一位病危的媽媽希望死前見自己博士後兒子最後一面。眾多的網友開始批判博士兒子無情無義,不孝順,自私自利。而當有朋友聯繫到博士後王永強後,他只回復了一句:清官難斷家務事。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在後續的回信中,我們知道北大博士後王永強是在父母一次次要求輟學回家掙錢的無奈中,艱辛地上學。儘管他成績優秀,喜歡讀書,可是父母覺得花錢,還一次次逼迫他出去打工掙錢養家。

1987年,他好不容易考上了免費的大學,學校派發飯票,還有4元的助學金。沒想到,索求無度的父母還讓他把4元助學金寄回家。而在他讀碩士期間,父母居然讓他幫自己的哥哥找工作,還讓他幫自己的堂哥上蘇州大學。明顯超出了一個碩士生的能力範圍,可是他的父母卻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聽話,跑到學校鬧。

為了逃離原生家庭,他考取了北京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可是,父母仍然來信讓他擔負起贍養父母,照顧哥哥的責任。可謂是為了“錢途”,無所不用其極,沒有底線地壓榨兒子。

而在他準備和妻子出國日本,父母竟然要求他帶著自己和哥哥。被家庭拖累的王永強最終和他妻子離婚,遠走美國,從此杳無音訊。而缺少“錢途”的父母居然開始頻繁騷擾岳父母家,希望找到自己的搖錢樹。

而母親臨死前的願望更是把兒子推上了風口浪尖,讓兒子受百夫所指。不知道他們是真心悔悟,還是隻是想找回“搖錢樹”。

一個毫無底線的原生家庭,只會是孩子一生的噩夢。讓孩子一輩子活在原生家庭的情債中,內心千瘡百孔。如同房似錦,儘管是雷厲風行的房產中介店長,但是內心害怕膽小,甚至把菜刀藏在冰箱裡。儘管表面上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的自信的銷售骨幹,但是內心裡住著一個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感情的農家女。

如同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王永強很勇敢,能夠掙脫樊籠,出走美國來逃離原生家庭。可是,房似錦能逃離她那個吸血式的原生家庭嗎?弟弟雖然沒有能力,沒有擔當,被父母養成了懦弱、自私的性格。但是,畢竟弟弟也屢次救她於危難之際,想逃離原生家庭,我覺得對房似錦而言很難,你覺得呢?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而弟弟其實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是父母的重男輕女鑄就了今天的他的無能,是媽媽的偏愛讓他沒有擔當。

二、和原生家庭分化、重生,擺脫原生家庭的宿命

這兩年,原生家庭成為了風靡網絡的時髦詞,也給我們解釋了“媽寶男”、“抑鬱症”的來源,讓我們知道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知道自己的內在和外在。

可是,我們如何面對原生家庭,放過飽受心靈折磨的自己呢?如同房似錦,即使嘴上說:和房家再無關係,也離開了家。可是,這樣做只是逃離,並沒有真正脫離自己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在《超越原生家庭》書中講道:原生家庭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家庭成員之間都會相互牽制和影響,任何一個家庭問題都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共同造成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訴求在新夫妻關係中去解決。超越原生家庭,不是和父母決裂,不是和父母爭吵,而是解綁我們彼此,正視不完美的父母,修復不完美的自己。

而房似錦的今天,不僅僅是一個狠毒的媽媽潘貴玉,還有懦弱無情的爸爸,冷漠的姐姐,無能的弟弟共同造成的。表面上是潘貴玉在不停地剝削女兒,其實是整個家庭都在推波助瀾。

《安家》:現實版的“房似錦”,與家失聯20年,註銷戶口遠走他鄉

即使,房似錦沒有家庭的拖累,和徐姑姑結合在一起,她內心的傷口也會裂開,讓她們在新關係中飽受折磨。因為在新的家庭中,我們會把原生家庭得不到的愛投射在丈夫身上。當我們期望的越多,就會失望得越多,衝突和矛盾也會越多。

那麼,我們超越原生家庭呢?

1、直面原生家庭,接納自己的童年

我們生在這樣的家庭不是我們的錯,接納童年那個飽受折磨的自己,對自己說:我看到小時候的你,看到受傷的你,抱抱小時候的自己。讓童年的自己得到自己的撫慰和疼愛。

我們的原生家庭不是完美的,父母是不喜歡自己的,但那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可以解決的。我們抱抱曾經的自己,療愈童年的自己,進行自我救治。

2、和原生家庭進行分化,活出自我

很喜歡李松蔚老師在演講的視頻中講到的“分化”這個詞,分化來源於生物學的細胞的分裂。生命來源於細胞的不斷分裂,而我們也可以在家庭的分化中活出自我。

在關係視角中,父母用孝順勒索我們是他們的需求,而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需求,也可以拒絕父母的需求。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可以有各自的需求,有關係的界限。

我們可以向父母表達我們的需求,不用期待他們的反饋,幻想他們能夠理解我們。他們有他們幾十年的價值觀,不是我們的一兩句就可以改變的。從而,放下過去的創傷。

當我們可以正視自己,正視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擁抱自己,就會翻牆而過,活出真實的自己。當然,超越原生家庭是一段漫長的路,需要我們無數次地和自己做心理鬥爭,實在不行,求助心理醫生也是良方。但是翻牆而過的分化會是人生的一次重生,給我們全新的人生。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但不是一個人的一生。我們也可以超越原生家庭,進行人生的再次分化和重生。但是超越原生家庭不是和家庭決裂就能做到的,而是正視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庭,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活出自己,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而我們自己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活出自我,也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愛。

最後以《天才兒童的悲劇:別讓自己毀了孩子的人生》這本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我住在一個玻璃房子,

我母親隨時看到我,

住在這個房子

你不可能有任何情緒

不被發現,

除非你把自己藏在地下

若是藏在地下,

連我自己都看不到,

我想找回自己,

只有找回童年藏在地下的東西。

藏在地下的東西就是我們童年的缺失,也是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