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或封城,英國仍保留“群體免疫”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過去一天裡,英國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病例 676 例,累計確診病例達 2626 例,死亡人數從 71 人上升至 104 人。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嚴峻的形勢迫使英國政府準備出臺應對新冠病毒的緊急法案,為此倫敦預計未來幾天內將封城。

倫敦是英國病毒傳播速度最快、形勢最嚴峻的城市,因此也將成為第一個落實新冠緊急法案的城市。預計具體措施將包括:強制關閉餐館、酒吧、酒館和電影院,並限制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等。儘管如此,這在程度上要比中國武漢的封城措施寬鬆。

實際上在 3 月 16 日,英國政府剛推出了新的 “避險” 措施,包括要求所有人群社交疏離,尤其 70 歲以上的人群要自我隔離。此前的 3 月 12 日,英國宣佈從第一階段的防堵進入第二階段的拖延,要求出現發燒和持續咳嗽症狀者在家自我隔離一週。

就在 3 月 16 日當天,帝國理工學院發佈第九版新冠病毒傳播和影響的建模報告稱,考慮英國政府本週最新幹預策略後,新冠死亡病例將從 25 萬下降到數千到 2 萬。報告題目為《非藥物干預對降低新冠病毒死亡率和醫療保健需求的影響》。

英國最新的干預措施正是基於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研究對比了延緩策略(mitigation)和壓制策略(suppression),前者重點在於減緩但不一定阻止流行病的傳播,而是為了降低醫療需求峰值,同時保護那些高危人群;後者是為了扭轉流行病的增長態勢,將病例數減少到較低水平,並無限期維持這種情況。

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倪大新在一篇文章中將延緩策略稱為類大流感策略,以美國、法國、英國、瑞士等為代表,關鍵措施是重症病例的救治,目標是控制傳播,延緩流行速度,減輕總體危害;壓制策略稱為類SARS策略,以中國、韓國等國為代表,以“早發現、早報告、早調查、早隔離、早治療”為關鍵措施,目標是控制流行,徹底阻斷傳播,消除危害。

帝國理工學院報告指出:對於有能力的國家來說,壓制策略是首選,只是在許多國家,長期壓制可能不可行。對於英美而言,可考慮輕度的壓制策略,要求所有人保持社交疏離,以及病例隔離和有症狀的家庭隔離。如果有必要,則需要關閉各級學校和大學。

研究認為,英國需要拋棄 “群體免疫” 觀念。不過出於擔心疫情反彈的考慮,報告給出了一條中間道路,即更加靈活的干預策略,而非維持干預強度不變的剛性舉措,以期能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倫敦或封城,英國仍保留“群體免疫”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圖 |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但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和公共衛生系教授陳聲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在英國最新舉措下,如果病毒不會自動消失,那結果可能是緩慢地向群體感染免疫發展。

目前多數病毒學家傾向於認為新冠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那麼也就是說,考慮報告給出的新方案以及目前採取的措施,英國並未徹底拋棄 “群體免疫” 觀念,只是將群體免疫的速度放緩了,將疫情曲線峰值拉低,以等到疫苗或藥物產生。

新數據,新結論

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是基於新的疫情數據而來。從英國早期和中國、意大利的情況看,ICU 的需求是其原先預期的 2 倍之多。最新數據顯示,住院的新冠患者中有 30% 需要重症監護。

此前的預計是,如果英國不採取任何措施,死亡人數會高達 51 萬,並且在 4 月中旬就會發生醫療系統崩潰,最終的 ICU 需求將超出上限的 30 倍以上。

如果採取上週的延緩策略的話,即結合病例隔離、家庭隔離、高危人群的社交疏離(即拉大社交距離)等舉措,仍然造成 25 萬人死亡,醫療系統照樣不堪重負。這些措施的另一個結果是,仍然有大量難以獲得醫治的其他疾病患者。

在分析了英國和美國的情形後,報告得出結論,任何一種孤立干預措施都有侷限性,需要將多種干預措施結合起來才能對抗新冠病毒。

研究人員研究了所有 5 種可能減少感染和死亡的干預措施,包括:有咳嗽和發燒的人居家隔離 7 天;有症狀出現的家庭隔離 14 天,以觀察其他人是否出現症狀;社交疏離,即將家庭、學校和工作中的人際接觸減少四分之三;70 歲以上的人群待在家裡;關閉學校和大學。

所有的延緩措施都是為了拉平曲線,減少發病率峰值。

倫敦或封城,英國仍保留“群體免疫”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圖 | 英國的不同干預策略下 ICU 床位需求變化。紅線是英國的 ICU 容量,黑線是未乾預的情況,綠線是關閉學校和大學,橙色線表示病例隔離,黃線表示病例隔離和家庭隔離,藍線表示病例隔離、家庭隔離和 70 歲以上老人的社交疏離。陰影表示有 3 個月的干預時間,且這些干預措施保持不變。(來源:帝國理工學院)

如上圖所示,病例隔離、家庭隔離和 70 歲以上老人的社交疏離是最有效的延緩策略,降低了高危人群的死亡率和佔有的 ICU 資源,但仍然面臨超過 ICU 資源上限 8 倍的需求。

倫敦或封城,英國仍保留“群體免疫”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圖 | 英國的不同干預策略下 ICU 床位需求變化。黑線是未乾預的情況,綠線是從 3 月下旬開始關閉學校和大學、隔離病例以及全社會的疏離,橙線表示包含病例隔離、家庭隔離和全社會人群疏離,紅線是英國的 ICU 容量,藍色陰影表示在 5 個月內這些干預措施保持不變。(來源:帝國理工學院)

由上圖可見,如果從 9 月份放鬆干預措施,感染會增加,疫情在晚些時候會重新暴發。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疫苗產生的話,高強度干預策略越是成功,疫情重新暴發的疫情可能性就越大,原因就是缺乏群體免疫力。

於是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中間道路,即採取適應性的干預策略,也就是社交疏離(如有必要加上關閉各級學校和大學)在 ICU 病患超過某個閾值時即開啟,在降低到某個閾值時即中止。整個期間持續實施有症狀的家庭隔離,這樣就能把 ICU 病例控制在容納範圍內,同時又能給予群體免疫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當然,關閉各級學校和大學對延緩流行病是更有效的策略。

倫敦或封城,英國仍保留“群體免疫”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圖 | 更靈活的干預策略。當一週內有 100 例 ICU 病患時即開啟 4 種干預措施,當一週內有 50 例 ICU 病患時即關閉 4 種干預措施。每週 ICU 發生率顯示為橙色,該模型的前提是,新冠病毒的基本傳播力 R0 為 2.2。模擬的結果是,藍框為社交疏離干預的有效時間,大約佔整個時間段的三分之二。(來源:帝國理工學院)

由上圖可見,按照該策略,在疫苗產生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需要壓制干預。研究認為,英國國情下,每週有 200 例入院的時候即可考慮採取措施。

報告並未徹底拋棄“群體免疫”

報告也指出,鑑於新冠病毒是新興病毒,其傳播特性並不完全為人類掌握。此外,非藥物干預措施的效果取決於民眾的配合程度。

截至目前,壓制策略在中國和韓國取得了成功,但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且可能對健康和福祉帶來短期和長期影響。而延緩策略無法保護那些脆弱人群,會導致較高死亡率。

英國的最新策略不再提及 “群體免疫” 概念,即讓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力,以阻止病毒傳播。3 月 13 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 • 瓦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稱,英國政府將疫情高峰延緩至夏季,希望以此獲得“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論引來諸多抨擊。英國一些學者和專家發出公開信批評說,英國是“拿生命冒險”。200 多名科學家寫信呼籲政府採取更嚴厲措施應對新冠疫情。

帝國理工團隊已經將英國的最新措施與中國措施相提並論,即都屬於壓制策略,採取了社交疏離、病例隔離以及有症狀的家庭隔離,但他們認為兩者區別在於英國的政策是基於自願原則,政府需要民眾的支持才可將政策付諸實踐。

但陳聲認為,英國目前實際上仍然是採取了延緩策略,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延緩措施,最終達到壓制策略的程度,而中國一開始就採取最嚴格的壓制策略,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慢慢放鬆。

他解釋說,延緩策略不等於群體免疫概念。群體免疫主要是指大部分的個體都獲得免疫,主要是用疫苗。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大部分群體就得通過感染病毒而獲得免疫,這樣的代價太大,風險也太大。但在延緩策略下,“如果病毒不會自動消失,那結果可能是緩慢地向群體感染免疫方向發展。”

在陳聲看來,壓制策略就是中國各城市過去幾個月採取的策略,而延緩策略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度地隔離高危人群,減少人群接觸和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宣佈將在本週五關閉英國所有學校的計劃,直至另行通知。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關閉學校。但關校措施也留出一道口子,一些教室將保持開放,以照顧弱勢學生和關鍵工作人員的孩子,如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工作人員、急救人員和送貨司機。

此前有分析稱,一旦要求學校關閉,多達三分之一的護士需要照看學齡兒童,這就會傷害到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其醫療服務體系會在某個時間點不堪重負。兒童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卻不易顯示症狀,那麼他們居家隔離可能傳給其祖父母,而後者是高風險人群。顯然,這一影響因素被納入了即將實施的關閉學校計劃。

更靈活的干預可試行

未參與報告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邁克爾 · 海德(Michael Head)認為,帝國理工學院模型的數據分析極為出彩,為英國的新舉措作了清晰指南。

美國也是帝國理工學院報告的研究對象。在該報告中,如果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美國將有 220 萬例新冠感染死亡發生。這個預測尚未考慮醫療資源受到擠兌的情況,否則後果會更加令人震驚。

美國的新舉措亦得益於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3 月 16 日,美國白宮發出全國指引,建議所有人群社交疏離。

據紐約時報,白宮應對疫情協調員黛博拉 - 伯克斯(Deborah Birx)博士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白宮對疫情的認識改變來自英國開發的模型。據報告的負責人、帝國理工學院 MRC 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尼爾 · 弗格森(Neil Ferguson)稱,他的團隊在一週前就與白宮工作組分享了其研究成果。

帝國理工報告指出,在未能獲得有效疫苗之前,干預措施不能放鬆,一旦放鬆的話,疫情就會反彈,而得到疫苗的時間可能需要 18 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弗格森認為,世界正面臨著幾代人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在沒有疫苗之前,這類干預措施的持續時間可能會長達 1 年。

報告認為,在中國,所有確診患者都在住院治療,那麼中國實際上啟動了病例隔離的策略,這就減少了家庭和其他環境中病例的繼續傳播。此外,通過實行全社會隔離,迅速減少了新冠病毒在所有地方繼續傳播的機會。報告指出,未來幾周對中國疫情的密切監測可為其他國家抗疫戰略提供參考。

報告認為,與全社會的社交疏離相比,適應性干預措施更能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且可以在美國的州一級採用。

那麼能不能在中國採取報告中提及的適應性干預措施呢?

陳聲說,這種方法風險太大,在中國應該行不通,因為中國人口太多,一旦傳播起來沒法控制,損失就太大了。“比起剛暴發時,我們對此病毒一點都不瞭解,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全面封鎖應該是最保險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