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追敵卻修長城,很多人誤解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敵

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王朝,不僅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也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融合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誕生。但秦朝剛建立不久,就不斷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擾,最後在大將軍蒙恬的率領下,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拿下河套地區,匈奴被擊敗,北遁大漠。

然而獲勝的秦軍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轉而開始浩浩蕩蕩的修築長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傾盡全國之力去修築長城的呢?


秦始皇不追敵卻修長城,很多人誤解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敵

經濟原因

事實上,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秦朝的軍人當然也全是農民。反擊匈奴,深入大漠,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民,轉變為強大的騎兵,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進行訓練。與此同時,由於大量的農民轉為兵丁,不能再從事農業生產,勢必影響農業收成,影響國家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深入漠北草原深處作戰,後勤保障,也即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據《史記》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一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就要192石。所以以古代的運輸條件,如只靠人力和畜力,其艱難不可想象。


秦始皇不追敵卻修長城,很多人誤解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敵

軍事原因

長城的軍事作用比較簡單,主要為:禦敵、軍事預警、進攻的橋頭堡。中原王朝不貪圖長城以北的土地,但是遊牧民族非常貪圖長城以南的土地,這個道理古今通用。縱觀遊牧民族南下的背景無一不是氣候降溫,所以禦敵於國門之外就非常有必要。長城雖然不能阻止人翻越,但是卻能很好的阻止馬匹翻越長城。而且長城可以做軍事預警,能讓中原王朝儘快做出戰略部署。進攻的橋頭堡(戰備存糧)很少用,因為中原北伐次數並不多。


秦始皇不追敵卻修長城,很多人誤解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敵

封鎖文明

縱觀遊牧民族發展史,幫遊牧民族最多的就是中原王朝,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學會了成建制使用騎兵、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的冶鐵技術突飛猛進、金宋對峙時期遊牧民族開始迅速漢化、明末時期遊牧民族又獲得了火炮。遊牧民族越來越強,越來越難對付,在秦漢時期遊牧民族還是靠畜牧生活的人,但是在之後遊牧民族也慢慢學會了種植,開始半耕半牧。所以長城也起到了封鎖文明的作用,避免遊牧民族接觸先進的農業技術。


秦始皇不追敵卻修長城,很多人誤解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敵

這樣看來,秦始皇大規模修建長城,從短期來看確實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從長遠利益來看,還是合算的。此後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會修築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