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的祕訣:從“一個”聰明人到“上萬”聰明人的商業帝國


比爾·蓋茨的秘訣:從“一個”聰明人到“上萬”聰明人的商業帝國


比爾·蓋茨的秘訣:從“一個”聰明人到“上萬”聰明人的商業帝國


新聞背後:

3月13日,微軟官方宣佈其創始人比爾·蓋茨將離開董事會,至此,比爾·蓋茨與微軟徹底揮手告別。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淡化在微軟中的角色:2000年他辭任CEO,改任首席軟件架構師;2006年他又辭去首席軟件架構師,僅作為微軟董事長;2014年,他辭去董事長,僅擔任顧問一角。

在我們的思維定式中,創始人的離去幾乎一定意味著一個商業集團的土崩瓦解,只是時間早晚。

但令人驚歎的是,伴隨著比爾·蓋茨隱退,微軟依舊以長勝將軍的姿態在國際商場上縱橫睥睨,即便在技術日新月異、後來者百舸爭流的今天也是如此。在2019年,微軟成為第三家市值超過萬億的美國公司。

這背後的智慧,值得研討。

比爾·蓋茨的秘訣:從“一個”聰明人到“上萬”聰明人的商業帝國


不可否認,比爾·蓋茨是一個天才。

他IQ評分高達220分,在SAT中獲得1590分(滿分1600分),他的一個數學難題解法被稱影響至少可以在數學界持續十五年,青年時同學都覺得他肯定會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但對於天才來說,商業通常不是一個好歸屬。

不同於著書立說、實驗室中探索求新,商業是一個宏大的集團戰,你永遠不可能僅依靠自己一人就獲得成功。

奇妙的是,他將微軟打造成了數以萬計聰明人的集團。


找到更聰明的人

打破“智商金字塔”


我們傳統思維下的“帝國”,會認為皇帝萬人之上,只有皇帝才是天選之子,其下都是愚鈍的庶民,這樣一個帝國才會萬眾一心基業穩固。

但比爾·蓋茨,卻總在尋找比自己更聰明的人。

可能你不知道的,微軟歷史上幾個關鍵轉折點,都離不開“比他更聰明的人”。

早在建立微軟前,蓋茨雖然已自詡數字很牛,但當團隊中需要數學方面的知識時,他卻不滿足於此,邀請了比他更強的數學專才,這讓他賺取了事業的第一桶金。

當微軟剛成立不久時,有次蓋茨向客戶演示產品,被年輕的戈登·萊特文在一旁嘲笑,“這個軟件太臭了,我的軟件比微軟公司的軟件更好”。但蓋茨並沒有生氣,反而是將戈登變成了自己的僱員,此後萊特文為微軟公司開發出了OS/2操作系統。

當微軟為蘋果Ⅱ型機編寫操作程序時,需要一個硬件專家,微軟專門邀請“DOS之父”蒂姆·佩特森。

再比如,1980年,比爾蓋茨親自迎接查爾斯·西蒙伊加入公司,而正是由於查爾斯·西蒙伊在微軟激情澎湃的演講並帶領微軟開展了一系列變革,微軟才得以不斷湧現新的軟件產品,而查爾斯·西蒙伊也被稱為“微軟的創收火山”。

為了邀請比自己更聰明的人進入微軟,蓋茨可以說是不惜調動身邊的一切力量,甚至數年等待。

1991年,為了邀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雷斯特教授加入美國微軟研究院,蓋茨請了許多說客,花了6個月的時間才成事。隨後,雷斯特又邀請了一大批計算機界大名鼎鼎的專家,包括李開復在內,隨後微軟的研究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上千聞名全球的頂尖人才排在一起,足夠建一堵“名人牆”了。

而史蒂夫·鮑爾默更是當年蓋茨三顧茅廬而來,自1978年起連續三年舉家遊說才得以成功。當年蓋茨以5萬美元年薪加7%股份聘用他,遭到當時很多已有員工的嫉妒,但蓋茨卻在多年以後依舊認為“把鮑爾默引入微軟是我做出的最重要抉擇之一”。

微軟發展早期,只僱傭軟件行業5%最頂尖的人才。

比爾·蓋茨認為,“增加人手沒辦法加快操作速度”,“只有找少數真正的高手,給他們完全信任才行”,這正是微軟與其它企業根本上的區別。

管理教父傑克·韋爾奇曾說“在目前這個競爭激烈的新經濟時代,一個企業家最差勁的表現就是缺乏創新、不思進取”,但是可能太多的企業都過於專注於創新方法論,而忽略了一個事實,“沒有人能自我顛覆”。

能否創新,核心還在於你是否能請到比你自己更聰明的人,並給予他們範言直諫的渠道與權力。

1995年,比爾·蓋茨也曾困於自己的認知盲區,宣佈不涉足互聯網。慶幸地是,微軟一直有打破層級的寬鬆交流系統,很多員工直接郵件比爾·蓋茨提出反對,並說明了原因。

比爾·蓋茨一一約見這些員工面談,並重新思考並調研,並終於寫出《互聯網浪潮》,並決定“全力擁抱互聯網”。

這樣,微軟才得以開啟一個新十年。而比爾·蓋茨也得以在1995年至2007年連續13年成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


一切的準繩

在於“速度”與“實幹”


可能不瞭解比爾·蓋茨的人,至少都會知曉他的一段佳話:從哈佛肄業卻創建了偉大的微軟。

可事實卻不止表象那麼簡單。

來自蓋茨同桌科萊特的故事就說明一切:


1973年,科萊特考取哈佛大學,當年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就是年僅18歲的美國小夥比爾·蓋茨。

大學第二年,蓋茨找到科萊特提出一個瘋狂的想法,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件。

當時,科菜特感到非常驚詫,因為他來這裡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對Bit系統,默爾斯博士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Bit財務軟件,不學完大學全部課程是不可能的。

於是,他委婉地拒絕了蓋茨的邀請。

10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而蓋茨首次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億萬富豪排行榜。

1992年,科萊特讀完了博士後,而蓋茨的個人財富達到6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豪。

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了,而蓋茨已經開發出了Eip財務軟件,速度比Bit快1500倍,並且在兩週內佔領了全球市場。

就在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並自此長期佔據這一寶座。


可以說,正是不拘一格地追求速度,並在實幹中學習,才讓蓋茨獲得瞭如今的成功。

正因為崇尚實幹,微軟並不像普通企業那樣多招聘有經驗的行業人員,而是更喜歡“僱傭剛出校門的新鮮人”。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新員工中所佔比例高達80%以上。

在蓋茨看來,僱員具備何種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知識很容易獲得且科技日新月異,而是能夠快速學習的人才,他認為“年輕人更願意學習和提出新的點子”。

“通過邊幹邊學和言傳身教培訓新僱員”是微軟獨到的經驗。

微軟的學習理念是,70%的學習在工作中獲得,20%的從經理、同事那裡獲取,10%從專業培訓中獲得。

據微軟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描述,在微軟,訓練是在實際工作中完成的“不管你會不會游泳到這個游泳池就把你推下去。能遊也得遊,不能遊也得遊。”

當然,微軟也為員工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每個新員工都會有兩個師傅,一個教技術一個教職業素養,同時定期“藍碟午餐會”也會有高級人員、特性組長、領域專家等等為員工提供針對性的解答。

比爾·蓋茨曾說過,“時間管理不僅是獨樂,也是眾樂的一場賽事,和時間賽跑,人人都有可能是勝利者。只有不參加的人,才是失敗者。”


同樣的理念,讓蓋茨推動微軟在商業戰略上採用“先贏得客戶,再提供技術”。

為了快速獲得市場份額,打敗競爭對手,微軟使用捆綁銷售,借硬件客戶擴大市場份額;提出“版本升級策略”,先提供一個基礎版本,在以快速更新的方式,既贏得市場又不斷領先於競爭對手;他也會為了快速贏得市場份額而降價,據微軟元老級員工伍德說,蓋茨經常說,“嘿,我們只需3個月時間就可以完成任務,價格降5萬美元吧。”

此外,他也會採用免費、技術跟隨策略、甚至讓人充滿爭議的“煙霧彈”策略。


這讓微軟也遭遇很多敵視。

1998年,蓋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一次教育會議時,遭到比利時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諾埃爾戈丁扔來的奶油蛋糕襲擊。蓋茨自我解嘲地說:“這塊蛋糕可不怎麼好吃”

前蘋果總裁喬布斯曾說過一句肺腑之言,“能夠阻止微軟成為最大贏家的只有司法部”。


人才管理哲學

如何讓聰明人賣命?


聰明人可能是這世界上最難管理的一群人,微軟如何讓聰明人甘於賣命呢?


一、聰明人才不會為了餬口呢

管理學大師托馬斯·J·彼得斯認為,“只要人們認為謀項事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偉大的,他們就會心甘情願地為了整個事業吃苦耐勞”。

微軟也因為收到蓋茨服務大眾的偉大理想,而為下面聰明的員工構建了精神目標。

蓋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和激動”。

而微軟也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以及充分授權。

微軟倡導的風氣是每個員工堪稱積極上進、有道德自省能力的人。同時強調“責任到人”,每個員工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做出決定併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這就像馬斯洛金字塔所揭示的,當人們的頂層需求得到滿足時,將不會在意溫飽金錢,而當他們缺少頂層滿足時,才只會計較付出與金錢。


二、成為管理者不是唯一路徑

微軟推行雙重職業途徑,在注重培養管理骨幹的同時,也注重培養技術骨幹。

一個專才員工不用一定要成為管理者才能獲得更高的薪金。在微軟,一個軟件工程師的工資可以比副總裁高。這樣既充分保護了技術人員的工作激情,又使得真正有管理潛質的人早日脫穎而出。


三、小團隊管理

曾經微軟因小團隊得以不斷開發出暢銷的軟件,因此比爾蓋茨有意識地保留了這種組織結構。

“當我們開始開發超凡軟件時,我們只有3人從事這項工作,還包括我在內。今天我們有7個人從事這項工作。最多時,我們參加這項工作的是15人。需要協同工作的事情太多,因此,我們不能使太多人參與同一套軟件的開發工作。”

即便微軟員工如今已經以萬計數,小團隊工作已經得以保留。

每個軟件或每個目標,都以一個項目小組,項目小組會根據軟件及目標的變化而即時成立或解散。

為了保障小團隊可以應需而生,找到適合的人才,微軟建構起一套敏捷的知識管理系統,微軟人員“知識地圖”,當管理者想為某個項目組件新團隊時,這個系統會快速告知哪些員工符合工作條件,從而做到找到最適合的人才。

當然,微軟還有一系列的激勵政策,比如個性化的辦公室,由抽籤決定人人公平的獨立辦公室,職工持股計劃,但也同樣存在很現實的360度評估與5%的淘汰機制,這些共同構成微軟的人才管理能力,缺一不可。


結語


雖然當年從哈佛肄業,比爾·蓋茨卻在50歲時獲得哈佛榮譽博士,這其實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實踐,才是最好的學校。

從微軟的今天來看,比爾·蓋茨除了在技術創新上的貢獻外,在人力組織管理智慧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實踐,尤其其中克服了聰明人本身傲慢本性的部分。

致敬,比爾·蓋茨!


《跟比爾·蓋茨學西方管理 跟李嘉誠學東方管理》,胡偉紅編著,石油工業出版社;

《比爾·蓋茨》,作者張學文,中國社會出版社;

《比爾·蓋茨退休:這位世界首富的崢嶸65年》,作者二流科技達人,騰訊科技;


比爾·蓋茨的秘訣:從“一個”聰明人到“上萬”聰明人的商業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