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劉備獲得益州與荊州四郡的地盤後,與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可沒過多久關羽擅自出兵樊城,曹操與孫權聯合將關羽打敗,劉備所屬的荊襄四郡全部被孫權奪回去。關羽也被東吳所殺。東吳還獲得了對劉備至關重要的荊州四郡,這才導致劉備的怒火一下子衝到了東吳方面。那麼夷陵之戰爆發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沒有發動夷陵之戰的話,劉備可能打敗曹魏嗎?接下來本人為大家剖析一下。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首先來講夷陵之戰發生的原因?劉備與關羽曾立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關羽死後,劉備悲痛萬分,幾次想要自盡,都被手下人攔住,他本想當時直接進攻東吳為自己的兄弟報仇,可諸葛亮知道劉備是想要將曾經的荊州四郡重新奪回來。

益州雖大,可易守難攻,別人不容易打進來,益州兵也不容易打出去,總的來說出兵需要花費的錢糧是非常多。也就是為什麼孔明北伐的時候總說:若荊州還在我們的手中伐魏怎麼可能還如此艱難啊!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由此可以看出荊州的重要性,孔明北伐屢屢提到荊州。這也就側面反映出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與荊州的關係很大,說為關羽報仇,我認為這種關係是非常小的,說是為關羽報仇也是一個說辭。更何況進攻夷陵還損失了兩員五虎上將:張飛與黃忠。此二人若在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

其次來分析劉備率領的大軍不是東征而是北伐是否能夠成功

劉備攻打東吳最多不過十五萬人馬,這已經是蜀漢全部的家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正史與野史中說劉備這次東征時傾國而出。這樣的兵力在曹魏的眼中的確不算什麼。據統計當時劉備想要直接北伐有五條路線,可最為可靠的只有一條。接下來本人為大家列舉出來:

1、祁山,優點:地勢平坦,適合排兵佈陣。缺點:路途太遠

2、陳倉,優點:大路朝天,易出益州。缺點:兩次全部都是樹林,一不小心就會中埋伏

3、子午,優點:率一支精兵從此處出發,順利的話可以直取長安。

4、褒斜道,山谷崎嶇,路途一般

5、駱穀道,優點:山勢險峻,曾魏大都督曹真曾在此處用兵準備直取成都,遭遇埋伏直接兵敗。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因此蜀漢想要北伐一般還是要走祁山大道的,劉備的用兵與孔明不同,孔明貴穩,劉備貴奇。大軍出祁山的時候,劉備很可能採納魏延的建議,分撥出一萬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城。長安只要一陷相信北伐一定會告捷,北伐一定剩下區區一個東吳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可這種想要是十分樂觀的。

魏大都督曹真並非像演義中那般無能,反之他是一個非常機智的統帥。他曾於孔明鬥智鬥勇,他的一些事蹟在《三國演義》中全部被借鑑到司馬懿的身上。《三國演義》中的曹真簡直是一個只會享受的飯桶,還時不時的與曹睿較真,認為曹睿用司馬懿是錯誤的選擇等等諸如此類。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可曹真在歷史上真真正正地給孔明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北伐時期能夠阻礙孔明前進的只有兩個人,第一個是曹真,第二個才是司馬懿。司馬懿是在曹真死後才有機會上的位。要知道當時曹魏後期,曹氏親貴的戰鬥力大不如曹操時期的親貴。可以說當時曹真、曹爽死後,曹魏親貴裡已經沒有一個能夠擔當大任的人了。

此時如若劉備發動北伐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與孔明一樣多次出祁山,可並沒有獲得實際性的進展,最終還死在了北伐的路上。我認為劉備不是傻子,東吳也不會看著劉備一直北伐,此時的東吳是中立的,劉備強則東吳與曹魏聯合,曹魏強則東吳出兵幫助蜀漢攻打曹魏。因此現在的主動權儼然在東吳的手裡。

劉備是不會讓東吳利用自己的,北伐如若沒有荊州做後援,糧餉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縱觀孔明伐魏有多少次是因為糧餉告終的。劉備何嘗不知曹魏才是真正的大敵,實話實話劉備東征是為了拿回荊州四郡。沒有荊州他是打不贏曹魏的。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能否拿下長安?

總結:劉備如若真的去北伐相信結果只有一個,那便是與孔明一樣,一次又一次的無果而終。很明顯從荊州起兵可以朝發夕至。可從益州出兵要繞過崇山峻嶺才能夠見到魏兵,這樣怎麼可能獲勝呢?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