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等作家怎麼寫出來那麼多好小說,都是經歷還是自己想的?

兩個小不丟兒


金古成名的都是武俠小說啊,他們經歷過?你還真以為媒體上有叫金庸為金大俠的,金庸就真的身懷絕頂境界武功了?金庸或者古龍真的彈一彈手指頭就能隔著好幾米把人膝蓋打折了?或者金庸還是古龍一巴掌出去就能夠摧毀一座房子或者就把十幾個大漢給打趴下了?假如古龍功夫到了這個境界,怎麼他喝點酒竟然把自己給喝死了?

瞧瞧古龍這個風采?你真的認為他深藏不露、隨便一巴掌就能扇死幾個人?

有報道,古龍1977年染上肝病,1980年底,在北投吟松閣和人喝酒時遭到惡人砍傷(吟松閣事件),導致大出血2000cc,偏偏在醫院又輸入了帶有肝炎的壞血,他的身體徹底完蛋。1985年9月21日,古龍因為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傍晚六時終於不治,享年四十八歲。古龍雖然描寫過一些殘疾人武功高手,比如傅紅雪是瘸子、花滿樓是瞎子、荊無命好像開始面色蒼白像個病鬼後來割掉了一條胳膊成了獨臂高手,還有卓東來,生過小兒麻痺症?我瞎猜也許是古龍自己身體一直不太好的關係吧,不過他的幾部主要小說裡的最著名的主角比如李尋歡、陸小鳳、西門吹雪等人,都是身體非常健康、三觀很正、外形陽光英俊瀟灑的人,古龍當然很清楚,真正的武功高手可能殘跡,被斷了一條胳膊或者瘸子,但不可能輕易生病。反過來說,古龍這樣的喝點酒就能把自己喝死(他的肝硬化自然和喝酒太多有直接關係)的人,怎麼可能擁有武功呢?

有武功的人,一定是經常鍛鍊的人, 高手尤其內外兼修,經常鍛鍊、內外兼修的人身體豈能壞成他這個樣子?喬峰比古龍喝酒不知道要多多少了,沒聽說他有什麼病,更別說肝硬化這種完全是個人折騰出來的病,尤其不要說在酒店裡會被人砍傷,竟然失血2000CC,送進醫院輸血竟然還錯誤的被輸送了有肝病的人的血?唉,不要說頂尖武功高手了,就是一般的武林人也不至於這麼窩囊啊?

所以,唯一的解釋古龍不可能是武功高手,古龍當然也不可能有什麼武林人的經歷,和打架被人砍傷能算武林人的經歷嗎?沒有任何媒體報道說古龍砍傷別人的,可他筆下的李尋歡、西門吹雪、陸小鳳從來都是砍人家的經歷,他寫砍人家的經歷要精彩的多,被人家砍傷的經歷倒未必多少精彩,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古龍從來沒有過他小說裡的那種武林高手的經歷。

再看看金大俠的風采——

金庸曾經被媒體稱為金大俠,看看圖片裡他這個精神面貌,還是顯得很健朗的,倒是有幾分大俠風采。不過也幾乎可以肯定金庸沒有過練武功的經歷、沒有過武林人的經歷、更談不上是什麼武林高手。

金庸出生於書香門第,他是海寧查氏第二十二代孫,海寧查氏是海寧縣袁花鎮之書香門第。家裡藏書豐富,查家在浙西一帶聲望崇隆,明清年間竟然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還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其中有金庸的直系祖先查升及查揆。金庸的父親查樞卿是當地大地主,從小接受西式教育,畢業於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上海的震旦大學。1937年日本入侵華南時,袁花鎮慘遭轟炸,金庸的母親徐祿在舉家逃難途中不幸得急病而病逝,當時13歲的金庸還在嘉興讀書。

1929年5月,金庸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6年進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跟著學校輾轉到餘杭、臨安、麗水等地,1938年到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讀書。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這個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可見金庸後來辦《明報》是有其小時候志願之“前情鋪墊”的,也就是說他一直喜歡搞出版。

1941年金庸因為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的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而被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3年金庸從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畢業。

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結果校方反被讓他退學。沒辦法,金庸後來在中央圖書館掛職,卻因此而閱讀了大量書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金庸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1948年畢業。

1946年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從此金庸就一直在報社工作,幾年後他開始寫作,開始寫了兩個電影劇本,不久他和梁羽生一起為報紙寫連載武俠小說,梁羽生寫《龍虎鬥京華》,他寫《書劍恩仇錄》,金庸的大名開始代替了他的查良鏞真實姓名名動華語世界。

從上述金庸的經歷你發現了嗎?金庸1、是個書呆子,2、偏好出版行業,3、喜歡寫作,4、創辦、經營《明報》很成功,為了《明報》的發展,他繼續的寫作,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5、再後來,金庸曾經參與香港的基本法創建,也算是參政了好多年。

金庸的身體看來一直不錯,算是得享高壽了,94歲走的。但是沒有任何媒體報道或者什麼文章提到金庸有過武林人經歷,更遑論武林高手——他可謂一個“書林”高手,卻絕對和武林無關。

“久病成醫”,意思是你經常生病、經常聽醫生的診斷,時間長了你也會懂點醫療方面的知識的,甚至可能成了一個“三腳貓”醫生。這個道理在寫作入行方面也可以講得通,我八、九十年代幾乎閱讀了全部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就一直準備寫武俠小說,我曾經好幾年進行構思,只不過我缺乏強大的動力讓自己“埋頭”寫作,做海員收入還可以,生活還算瀟灑,而八、九十年代業餘寫作尤其小說寫作,除非你有什麼強大的人脈關係可以“通路子”到媒體內部,否則毫無出版希望,除非你寫出了驚世之作。金庸在香港,而他長期人在出版行業,他本來就是一個書呆子,和我一樣,從小喜歡閱讀,他應該比我閱讀的書更多,我在大陸八十年代之前經常會鬧書荒,而他家裡就有豐富的藏書,投入文科的人應該知道,文科的人有幾大特點:

1、好胡思亂想,好天上地下、四方八荒的幻想。

2、閱讀後就容易產生寫作的衝動,包括寫詩詞、寫散文、寫小說;尤其隨著你的閱讀鑑賞能力提高,你會對你閱讀的書不滿意,金庸武俠小說裡大量的巧合情節就讓我很不滿意。

3、閱讀、寫作衝動,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會相輔相成的同時提高。

4、一旦投入寫作,尤其小說寫作,你就會開始調用你所學習、閱讀到的所有知識、信息開始構思,金庸在香港可以閱讀、查閱到世界上任何的書籍、資料,他必定很早就閱讀過了唐宋傳奇、《三俠五義》等大量的明清小說以及《蜀山劍俠傳》等民國時期的老式武俠小說,而這些書籍,我們要等到八十年代才有了閱讀的可能,所以梁羽生、金庸、古龍港臺武俠小說寫作者深知老派武俠小說的問題所在,也就容易在他們的創作中形成新的寫作方法和內容故事形式,從而創造出中國新的武俠小說高峰。

——寫作小說不難,寫作出精品小說很難,看看從新世紀開始的中國互聯網上發展出來的網文,各種奇幻小說、東方玄幻小說,唐家三少、貓膩等人可能有過他們小說中的經歷嗎?這是笑話了,對嗎?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也屬於一種幻想類小說,其實和玄幻小說差不多,開始網文寫手們大量的寫作是基於各種遊戲情節的,我曾經在某個網站上就閱讀過一個遊戲愛好者長篇寫作了一個帖子,將一個遊戲的全部通關過程寫的猶如一部小說,還蠻生動的,有人物、有情節、有高潮部分有低落部分,有開始有結束,真的和小說沒有多少區別。所以可以想象,無論金庸還是古龍,他們的武俠小說也是如此閱讀的結果,加上良好的文筆,作為大眾小說,尤其金庸的小說品質算比較高的,古龍有幾部還可以,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但更多的是“水貨”,但無論什麼水平的小說,無論金庸古龍還是梁羽生或者某某的武俠小說創作,都是構思的結果,都是“頭腦風暴”的結果,和經歷無關。


天淞子


說起金庸和古龍兩位大作家,可以說無人不知,他們給我們創造了一代武俠經典,比如

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的“《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三少爺的劍》”等。但是我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疑問,他們是怎麼寫出那麼多好小說,這邊以金庸為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原因:

第一,金庸出身書香門第,讀書比較多為以後寫武俠小說打下基礎。

金庸出身書香門第,所以他從小就比較喜歡讀書,而他的父親更是每天把報紙上的武俠小說剪下來給他看,使他對武俠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又熟讀《水滸傳》、《七俠五義》等書,並且在上大學期間,在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這些都為他以後寫小說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二,把歷史上真實的內容和自己虛擬的內容相結合,使自己的小說更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

我們前面說了他讀了很多書籍,自然包過歷史書籍,所以在他的筆下,把歷史朝代上的真實人物,和小說中所虛構的人物,虛實疊加,相映生輝,栩栩如生,讓他的武俠小說,更加具有真實性和生動性,作為讀者也更容易接受每一個故事,甚至包括武功中的一招一式,都不會讓人產生虛無縹緲的感覺。

第三,金庸對中國武術的有所研究,所以可以創造出那麼多的武術功法,把這些寫進小說裡更容易吸引讀者。

金庸非常瞭解,並認真研究過很多中華傳統武術。所以他可以憑藉自己對武術的鑽研,以及天才的想象力,再加上他語言運用的深厚功底,創造出來那麼多的功法比如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等。這些看似虛假的招式寫在小說裡,讓讀者覺得更加逼真。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金庸、古龍等作家能寫出那麼多好小說,原因可以用梁羽生的話來概過:“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許家那個人


來談談查良鏞和他的那部最特殊的作品。

得益於青年時代在在中央圖書館掛職,查良鏞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圖書管理員都不簡單啊),說他學富五車是沒有爭議的(我一直懷疑他是以自己為原型杜撰了隱匿在藏經閣多年的掃地老僧)

1955年,在《大公報》工作近10年的查良鏞,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了《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

也正是這一年,查良鏞第一次以“金庸”為筆名,寫了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第二年,他又寫了《碧血劍》。而後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做起了專職編劇。

應該說,此時的金庸,寫書的目的很純粹——賺錢。

不過沒想到,寫著寫著,反響越來越好,呼聲越來越高,粉絲越來越多。

與其給大公報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於是,金庸叫上幾個小夥伴,於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

這一年,他在《明報》上連載了《神鵰俠侶》。

從這一刻起,人到中年的金庸,發奮寫書是為了自己的“明報大業”。

40歲之後,金庸寫武俠小說,開始在創作方面做一些嘗試,試圖把武俠小說創作推上另一巔峰,並且通過武俠小說表達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極大的相關性。

大家知道,1960年代,大陸發生了不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多次波及到香港。比如逃亡潮、文革、六七暴動等等。這些時代大事都將金庸深深地捲入其中。他甚至在1963年,通過《明報》和陳毅進行了一場關於“要核彈還是要褲子”的著名隔空辯論。

尤其在文革爆發後,作為社評家的金庸,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大陸的局勢。1967年,受文革影響,香港爆發了“五月風暴”,街頭每天都充斥著極端暴力行為。而金庸執掌的《明報》從一開始便堅決反對左派的暴力行動,因此他還上了左派的“暗殺名單”。於是,他不得不遠走新加坡,並開始創作那部蕩氣迴腸的作品——《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通篇都是在描寫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非黑即白與暴力是一對兄弟,這種極端同時在《笑傲江湖》的兩個舞臺上演著血雨腥風和爾虞我詐,一個舞臺叫名門正派,一個舞臺叫日月神教。我們可以看到,名門正派的嶽不群可以為了一本武林秘笈而大開殺戒,我們也可以看到邪教中人東方不敗和任我行為爭盟主之位,反目成仇干戈相見,而任我行重掌“朝陽神教”,兇相畢露,對異己之士趕盡殺絕。裡面的角色,為了地位,為了權力,變得虛偽,變得喪心病狂,變得不擇手段。


唯獨男主角令狐沖,是億個瘋狂塵世中清者自清、傲者自傲的孤獨英雄。他是權力鬥爭的渾濁之音中一個最不協調的音符,是人們心中的政治企求。可能也是權力鬥爭中的一個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沖是金庸第一次不以幫主、盟主、武林至尊而杜撰的主角。金庸所刻意塑造的令狐沖只不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武林俠客。這位令狐沖個性獨立,有情趣,甚至是個情聖;但他講義氣,還是個英雄。他可以一手抱著心愛的女人,一手揮劍而戰;他我行我素,總是按自己的天性行事,不理外間的評議;他有時也會在武林中長劍揮舞,但卻時常撫琴長唱《笑傲江湖》,憧憬沒有鬥爭、沒有權力的隱居生活。查良鏞在他身上,寄託著一種強烈的道德意識:雖然無勢無權,但也可以忠於自己的原則,傲然過自己的生活。

這本武俠小說,其實一點都不武俠,更像是在在刻畫一個個鮮活的政治人物。我們可以看做是金庸把強烈的政治意識和人生閱歷滲透到書中。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到底什麼才是江湖?也許,金庸是想告訴我們: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就有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利,這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如此,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是如此。

這,就是江湖.....


感謝耐心閱讀,若您對歷史文化和電影娛樂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謝謝!


四象八卦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題主問:金庸古龍等作家怎麼寫出來那麼多好小說,都是經歷還是自己想的?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在倪匡的《倪匡談金庸》中找到答案,倪匡是金庸的摯友,兩人好似手足,金庸的作品很多段落都有倪匡代筆(部分為亦舒代筆)並非完全是金庸寫作。

▲(金庸與倪匡)

我個人是比較尊重和佩服金庸先生的,有幸在前些年當面見過他老人家,更跟倪匡老先生有過少許交流。金庸不善言談,說話磕磕絆絆,別人問他問題,好半天才給予答覆,他是那種口才不行但文筆超強的人。

而倪匡卻是那種無話不談的人,說話語速極快,快到你聽不懂他說什麼。

想要了解金庸先要了解他的家世,那可不是常人所能堪比的,家庭環境造就出人才,這種話真實不虛。金庸自述,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憑藉文筆賺到的錢花都花不完。後來因為梅汝璈先生的緣故,他機緣巧合到了香港,起初也並沒想到要寫小說,更沒想過要寫武俠小說。

▲(第一個好像是陶傑、依次是金庸、蔡瀾,倪匡)

至於為何寫武俠小說,緣由是受了他的同事、坐在他對面的梁羽生所影響。至此開始在他的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

事實上開始他的寫作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好,只不過那個時候寫小說的人少,誤打誤撞給了他機會,開始的《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並未一下火爆起來,直到第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才真正讓他出名。

而這三部作品在後來正式出版時全部做了大改,很多地方跟最初版本不一樣。比如射鵰,其中郭靖喜歡的第一個女孩子叫做秦南琴,而非華箏,更非黃蓉。最初版本我看過一些,文筆跟後來沒法比。

倪匡說過,金庸不是神仙,經常有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急得抓耳撓腮,不過他的團隊很厲害,那幾個從臺灣請來的寫作高手,這個幫他寫一點,那個幫他寫一點,這部書就算出來了。尤其是到了寫《天龍八部》的時候,金庸用了三年多時間才寫完,期間不少人為他代筆,後來正式發行之前,由金庸親自刪減修改,才得出一個正式版本。

至於靈感,多數時候是參考別人的書,甚至是電影,比如《基督山伯爵》、《羅密歐與朱麗葉》,甚至於黑澤明的作品,都給金庸帶來一定啟發。當然,這隻能說是從中借鑑經驗,跟抄襲無關。

而古龍最初寫出的東西純粹被當做兒童讀物,根本提不起人們的好感,後來奠定了自己的浪漫主義風格之後,才開始有了受眾群。期間通過倪匡的關係,他的作品在金庸的報社刊登連載,一時間打開市場,讓他很快成了名人。

古龍自己說過,自己要感謝三個人,那就是倪匡、金庸、文雋,要沒有他三人,自己不會出名這麼快。▲(古龍與倪匡)

古龍寫作靠的是酒,有酒就能寫出好作品,沒酒連寫都不寫,隨意灑脫的浪子性格,助他寫出佳作。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別人代筆,他有自己的團隊,很多作品是借了他的名氣,而他一個字也沒寫。

倪匡說過,寫作是要憑藉天分的,該著你吃這碗飯,你就能成名;不該你吃這碗飯,還是另謀高就為妙!


大獅


小李飛刀成絕唱 人間不見楚留香

古龍過世的時候,好友倪匡往他棺木裡塞了四十八瓶XO,替古龍寫輓聯“小李飛刀成絕唱,人間不見楚留香。”

古龍一生嗜酒如命,酒量驚人。據說,早年時參加過黑幫,有次替人出頭,直接拿勺子往酒池裡舀酒喝,因而嚇退肇事者。

儘管他身邊的女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但他始終倍感孤獨,所以浪子、獨行客一直是古龍小說中的主題,他也十分擅長描寫這類角色,從刺客阿飛、荊無命、西門吹雪、中原一點紅等,多少有他個人真實的經歷。

由於內心寂寞,古龍極為極為看重友誼,身邊聚集著諸葛青雲、司馬翎、甚至三毛都是古龍的圈中好友。他一直視倪匡為知己,還說:若哪天我不幸先走,倪匡一定是第一個跑到我墳前哭喪的。

古龍明明不會武功,卻喜歡替人出頭,有次被混混砍中大腿,造成大規模出血。導致他臥病不起,也為日後中年早衰埋下伏筆。最有意思的是,明明是個多種情,素以懂女人的古龍。臨死之際,還在追問“為何我哪些女朋友,沒有來一個?”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中的大師。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文人世家,金庸從小家學功底深厚,光明清兩朝,海寧查家就出過22名進士,金庸家祠堂至今都掛著康熙的御筆題詞“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日後他在香港《大公報》做編輯、在影視公司當編劇,最後終以《明報》創始人的身份被我們所熟知。他寫武俠小說的原由,是受到同事粱羽生的影響。

日後連載武俠小說,成為他吸引讀者的最好廣告。白天金庸寫社論,晚上他才會更新小說。對於金庸,人們忘不了他的痴情。他曾經苦戀影視明星夏夢,甚至為了接近心中的女神辭去報館工作,直接去長城影視公司當編劇,化名為“林歡”。可惜當有天,金庸鼓起勇氣向夏夢告白時,發現對方早已結婚。送給金庸的話,只有“我非常看重你的才氣,也欣賞你的人品,可是今生今世難償此願,也許來生來世還有機會。”

金庸知道夏夢倔強,雖作為影視明星,但夏夢不喜歡應酬,不愛拋頭露面。早在電影公司籤合同時,夏夢就特別聲明:除了拍戲,任何飯局和活動她都不參加!

雖然金庸沒有和夏夢終成眷屬,但這份愛慕,讓金庸寫進武俠小說中,化作億萬讀者所共有的傾慕之心。如《神鵰俠侶》中冰清玉潔的小龍女、《射鵰英雄傳》裡聰明俏皮的黃蓉、《天龍八部》中貌若天仙的王語嫣 ……無一不是這位“夢中情人”的翻版。

至於小說家,能寫那麼多的故事,是來源於自身經歷還是靠自己想的。

沿用作家阿城的話:三流的小說家才會把小說寫成回憶錄,那樣走不遠。真正一流的作家,都是烹飪高手,常常往小說里加一點點私貨,然後配上鹽、油、蔥等各種佐料。如此一來,作家才能源源不斷為讀者提供故事。


本草百曉生


小說創作最大的源泉當然是想象力,但想象力成長的土壤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想象力這個東西很奇妙也很複雜,它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總是會有些由頭,如果你沒見過大象你怎麼也想象不出大象的樣子,所以想象力一般來源於自己的經歷這種經歷可能是讀書也可能身邊的真人真實,就比如風清揚這個人其實是吳清源,金庸眾多小說裡的表哥據說都是按照徐志摩的樣子描寫。

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是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人,這樣才能夠持續不斷的構思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同時一個優秀的作家也必須有足夠的生活經歷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實際讓人信服的作品。金庸的創作很多都是結合歷史事件,所以他的小說讀起來很多具有真實代入感,古龍的小說很多都是寫的虛幻江湖俠義所以他的小說讀起來讓人很是飄渺。但是他們所創造的人物很多都具有真是原形,讀者讀起來會發現這個人性格好熟悉,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地方。




摸黑的人


金庸古龍寫出了很多著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俠小說,如金庸的《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連城訣》等,古龍有《絕代雙嬌》《蕭十一郎》《陸小鳳》等,寫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我覺得好的作品正如文如其人,好的文風和文品體現了作者人身的經歷和內心的思想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只有親身體會才會讓你想表達的內容通過構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表達出來,字裡行間充滿你對人生的態度,你喜歡的人或你討厭的人都會在文章出現。對於寫作,個人經歷更重要吧。

讀金庸的作品有如品茶,需要慢慢品,他的作品充滿家國情懷,他所描寫的英雄俠士俠骨丹心具有社會責任心、有擔當充滿正義,如楊過、喬峰、郭靖等,他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充滿了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文化底蘊很深,讓人讀後回味無窮。總之充滿正能量。他作品描述的兒女情長感人至深,如楊過對小龍女的用情至深,在現實生活中金庸對女人的態度也是憐香惜玉的,他對於愛而不得的林黛仰慕至深,但他對女性是尊重的,不會橫刀奪愛,是個充滿英雄主義的正人君子。

讀古龍的作品有如大口大口的喝酒,有種長醉不復醒的感覺,他的作品正如他的人生,充滿酒精和頹廢,作品裡的英雄離不開酒離不開女人,只有酒才能解千愁,正如他的人生態度,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一生嗜酒如命,不注重養生,消極的人生態度讓他英年早逝。


人淡如菊心靜如水


哪有那麼多經歷,這些都是作者比較喜歡這一類的書籍,本身自己的思維模式,想象力也特別豐富,但想要寫出來的東西也要富有邏輯性,所以就會多讀書,人類的文明都在史書上了,你讀過的書,不一定你都記得,但那些書都已經融為你的血肉,在你的筆下,在你的氣質裡,在你的臉上,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多讀書是沒錯的,讀的書多,知道的就多,許多知識混合在一起也就造就了武俠世界


歲月饒過誰Q


你瞭解過他們的家族結構嗎?我不想說太多,免得有人不喜。

千里馬之所以叫千里馬,那是因為有伯樂,有人識馬,若中上等之馬出身帝王之家,那他就是千里馬,而且比千里馬還千里馬!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古有臥龍鳳雛足以名天下,今這二人又何止千萬?



浮生寄清風


那肯定不是經歷!

我覺得每個男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那都是他們想象出來的世界!

英雄救美,馳騁江湖……此類種種都是男人心目中十分美好的想象。

既然在生活中已經不可能了,那就發揮一下想象,寫出那麼多好文章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