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是迷信嗎?

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在祭掃

中,會有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等有的還要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其形式上帶有迷信色彩。但是,其目的是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進行祭祀活動並非承認鬼神的存在,更不能與信仰鬼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混為一談。

清明節祭祖是迷信嗎?

清明時節,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清明節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除了公祭民族先祖、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裡,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

清明節祭祖是迷信嗎?

清明祭祀,更體現家國情懷。現如今,清明節已從民間傳統習俗變成一個國家的節日,暗含著國家層面對每個個體的關注。清明時節,寄託哀思,追憶先烈,緬懷英雄的豐功偉績,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向先烈獻祭,為英雄而歌,激盪著國人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

在這個積澱著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單單光是祭祀、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感悟人生的真諦。讓人懂得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人有生也有死,人生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當走完人生之時,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後人添煩亂,不給社會增負擔。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生死問題和人生價值。

清明節祭祖是迷信嗎?


在倡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今天,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既是現實生活所需,也是無數革命先烈和我們先輩的期盼。 在“傳統重建”的過程中,既要傳承民族的優良傳統,也要崇尚現代社會文明,倡導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都能達到祭祀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清明”的本意。特別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更應珍視生命,尊重科學,敬畏自然,響應政府號召,文明祭祀。讓我們在慎終追遠中,感悟這份傳統文明,感受生命的價值,進而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辜負這大好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