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散文《炊烟》

炊烟

当目光落在炊烟上,心底早就被一种情感缠绕。那是久远的,那是最近的,那是模糊的,那也是清晰的。

每个人的心间,都萦绕着一抹炊烟。是村庄,是故土,是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它是人们的一日三餐,是平淡的生活。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炊烟,在记忆里袅绕。看见了乡村的路上,背着书包赶回家吃饭的孩童。看见了汉子们推着犁耙,脸上带着宽厚的笑意。看见了女人们围裙上,被灶灰涂抹的图案。时间在静静地流淌。

最喜欢在傍晚或者晌午,看每家每户,烟窗里冒出的炊烟。每一户的炊烟,都各有不同。有的人家炊烟细柔而轻慢,有的人家炊烟,粗重而急忙。可能是主人的性格不一,做饭时的节奏便不同。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一处炊烟,就是一户人家。炊烟里有着每户人家的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被一抹炊烟译释。我站在村口的坡地,看炊烟在乡间升起,想起了奶奶在柴火里,抽出一缕缕带着香味的炊烟,炊烟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召唤放学的我回家吃饭。冬天,弯弯的小路铺了一层厚厚的雪,一不小心,着急回家的我会一轱辘滚下坡,提着的火桶也会摔个底朝天。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奶奶做的饭菜格外的香甜。但最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情,还是大年三十晚上,在冒着炊烟的灶台旁看奶奶数钱。奶奶总会小心翼翼取出一个用手绢包好的方块,一层层细细打开,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钱。

奶奶,先是慢慢拿出那叠钱,左看看,右看看,再正式开始数。她一只手拿着钱,另一只手郑重的逐次抽出,偶尔一张她会反复端详很久,然后把那一张挑出放在桌子一角。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原来,奶奶是把较新的钱挑出来,给孩子们包压岁钱。吃年夜饭时,奶奶给孩子们发红包,她笑盈盈地说,“我挑了很久的,都是新票子呢。”

爸爸听闻逗她,“再新的钱也不会一毛变成两毛钱呀。”奶奶只是搓着手,不好意思地笑。我却最喜欢奶奶挑出来的新钱。虽然只是两角、五角的纸币。旧钱就像泄了气的士兵,软塌塌毫无斗志,新钱却哗啦啦地响,宣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奶奶在炊烟下细细数出的新钱,是给儿孙告别旧岁,迎接新春的希冀,小心翼翼包起来的红包,包的是奶奶沉甸甸的爱。

我站在村口,内心感动。是人间这最普通的生活,触动了心底的情感,那一刻很想奶奶。炊烟升起,带着浓浓的亲情。在炊烟里,会听见大人们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场景。扯起的嗓门,整个村子都能听见。村庄里,一声呼唤,泉水叮咚。叫着黑蛋的男孩,喜欢上了二丫,就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乐事。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日子在一日三餐的炊烟中,平淡而静谧,舒缓而安详。不知道从哪一家,传来了几声狗叫声。木屋的篱笆墙,在冬日的暖阳里。炊烟顺着烟窗,连接着天空和大地。有些优雅,有些悲壮,有些温情,有些忧伤。我曾经在这里最深的山村,与炊烟絮语,与炊烟相拥。我对着炊烟入迷。时光很慢,很静,生活很纯粹。

炊烟下,是生活。炊烟上,是念想。炊烟中 ,是真情。一缕炊烟,把世间的生活,描摹出温暖和感动。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牵挂。炊烟是飘忽不定的,一阵风吹来就会消散,可是它又是恒久的,是每个人记忆里的灯塔,是心安处的故乡。

绥宁文学||杨梅|散文《炊烟》

作者简介:杨美萍(网名:杨梅)70后,绥宁黄土矿人,有作品发表于《邵阳晚报》《齐鲁文学》《现代诗美学》等纸媒及各网络刊物。诗观:崇向自然之美,融入自然之境,抒发自然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