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最大的错误就是要求绝对权威

从老大进入两岁以来,家里基本天天都是鸡飞狗跳的状态。我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我让他不要做的事,无论我说多少遍他就是要干。我天天忍啊忍啊,但总有忍不住的时候骂他一顿或者打屁股。事后冷静下来,我常常后悔,反省自己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想这也是无数妈妈的心路历程吧。

孩子的不良行为需要管教,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怒火源自于孩子的“不听话”,而孩子的不听话挑战了我们作为家长的权威。也许本身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小错误,他的反抗态度才是让我们怒火中烧的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讲究家长的绝对权威,孩子的绝对顺从,否则就会被扣上“不孝顺”的帽子。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让我们深恶痛绝,却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了我们。这其实是一种危险的思想。

决定孩子是否需要受到批评或惩罚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是孩子是否听我们的话。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很无厘头,我来举个例子。每天早上我儿子起床后都会闹着不穿衣服,我给他穿一条裤腿他脱一条裤腿,然后满床打滚地抗拒。最后常常以我发脾气不给他穿结束。那么我到底为什么生气呢?其实我气的是他不能做到我让他穿衣服他就乖乖穿衣服,那么其实是我的恼怒冲昏了我的头脑,如果我冷静地表示不给他穿了走出门去,他就会马上哭着求着我帮他穿。

两者乍一听上去好像没多大区别,其实不然。

换一种说法,当你对孩子大发雷霆后,孩子认错妥协了,他是认同你的观点了呢还是屈服于你的言语或行为暴力呢?

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始于我儿子会说话以后。他很晚才会说话,语言爆发期正好和“可怕的两岁”同步。有一次我对他发完脾气后,他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妈妈,你别生气了。”那一刻,我被这个小孩触动了,我也是第一次反应过来他刚才的“听话”是因为怕我生气。那之后的几天,他时不时地就过来问我一遍,“妈妈,你生气了吗?”我意识到我的情绪失控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对啊,他做错事情,我明明可以选择好好说,但我选择的是发脾气,是发泄我自己的情绪。

长此以往,有可能出现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慢慢形成“讨好型人格”。他的行为并不以事实上的对错为准则,而是为了讨好我,因为怕我生气了不要他而“听话”。那么长大了以后,他会讨好他的朋友,讨好他的恋人,讨好他的同事和上司,因为他实在是太在意别人的情绪了,在意别人高不高兴,而选择永远忽略自己。

我想要的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我希望他长大以后能理直气壮地对他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道理都是明白的,但我还是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对他发脾气。我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需要学习的是我们家长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