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大開殺戒是因為昏聵嗎?談孫權的行為邏輯——權力再平衡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孫權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承襲父兄基業,坐擁江東,與曹魏和蜀漢鼎足而立,曹操面對孫權的英名,也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但是,即使是孫權這樣的英主,早年和晚年的表現卻判若兩人。早年的孫權用人不疑,人盡其才,晚年的孫權獨斷驕奢,剛愎自用,從言行舉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濫殺功臣,釀成“兩宮之爭”,使得東吳的穩固局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關於孫權晚年的昏聵殘暴舉動,解釋和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帝王到了晚年一貫的昏聵常態,有的認為是孫權稱帝后權力不受約束所致,還有的認為是孫權人格分裂導致其晚年性情大變,極度敏感、猜疑成性。應該說,上述說法都不無道理。但是,作為一代英主,

孫權晚年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為,背後卻是有著較為清晰的行為邏輯,那就是平衡朝堂之上外來的淮泗集團和土著的江東士族集團之間的權力配置。

東吳政權建國的權力集團架構分析

雖然孫權家族來自於江東,但是並不屬於望族,從本質上講,東吳政權也是一個外來政權。從權力結構分類看,除了孫氏宗族本身外,東部政權內部主要有兩大利益集團。一個是由江北而來的淮泗集團,另一個是江東本地的世家大族。東吳政權是以孫策率淮泗兵進入江東,橫掃諸侯為起點的,在孫策、孫權兄弟非常倚重淮泗集團,淮泗集團的代表人物有周瑜、張昭、魯肅、程普、周泰、諸葛瑾等。袁術曾任命周瑜和魯肅分別為居巢長和東城長,周瑜和魯肅認為袁術不能成就大事,都辭去官職渡江跟隨孫策。

(孫策)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三國志·孫策傳》

淮泗集團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早先追隨孫堅的部將,如程普、韓當、黃蓋等;二是跟隨孫策平定江東的部將,如周瑜、周泰、蔣欽等。三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部將。如呂蒙、甘寧等。

相比之下,土著的江東士族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孫氏家族的信任,孫權即位時,面臨極為不利的現狀,“深險之地鋒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其中,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涉及的就是江東大族的不合作態度。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在江東立足,不得不籠絡江東士族人士。在這種情況下,以顧雍、張溫等為代表的江東士族開始逐漸在東吳朝堂上站穩腳跟。

孫權後期行事風格大變源於淮泗集團的衰落,無力與江東士族抗衡

從史料記載情況看,公元222年前後,是孫權行為風格大變的分水嶺。而這一轉變,並不是突發而成,而是深有緣故的。在此之前,儘管江東士族的政治勢力不斷壯大,但是以周瑜、魯肅、呂蒙等為首的淮泗集團人士掌握了政權和軍權,與劉備聯手擊敗曹操,又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大大提升了淮泗集團在孫吳政權的優勢地位。

孫權晚年大開殺戒是因為昏聵嗎?談孫權的行為邏輯——權力再平衡

《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劇照


孫權晚年大開殺戒是因為昏聵嗎?談孫權的行為邏輯——權力再平衡

周瑜劇照

但是,自從公元220年呂蒙英年早逝後,淮泗集團人才逐漸青黃不接,而根深蒂固的江東士族則人才不斷湧現,如顧雍、陸遜等人,《三國志·吳書·朱治傳》稱,“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從君主的角度看,保持朝廷不同派系之間的權力平衡至關重要,一旦某一派系權勢過大,勢必影響君主的權威。如何處理好朝堂之上不斷坐大的江東士族與日益衰微的淮泗集團之間的權力配置關係,著實考驗孫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可以說,孫權在處理兩大利益集團衝突時,基本上是傾向於淮泗集團人士,壓制江東士族。這也是貫穿孫權晚年各種行為背後隱含的行為邏輯。

從“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窺見孫權大開殺戒的實質

後世對孫權晚年詬病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對功臣大開殺戒,但是,細細品味被誅殺流放處理的東吳文臣武將名單,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江東士族出身,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孫權晚年舉起殺戮處理的大刀,其目的性是很明確,並不是完全不分群體,而是有意針對勢力佔據優勢的江東士族開刀,有意平衡朝堂之上的權力分佈,甚至是緊緊抓住自己賴以起家的淮泗集團基本盤。關於這一點,可以從孫權晚年發生的“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這兩大事件,窺見孫權大開殺戒的用意和實質。

孫權晚年大開殺戒是因為昏聵嗎?談孫權的行為邏輯——權力再平衡

東吳疆域

孫權晚年大開殺戒是因為昏聵嗎?談孫權的行為邏輯——權力再平衡

陸遜劇照

在軍權旁落於以上大將軍陸遜為首的江東士族之後,公元225年,丞相北海人孫邵去世,孫權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江東士族出身的顧雍為相,顧榮擔任丞相長達19年,直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病逝於任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開始想方設法打壓江東士族。呂壹率先被孫權推向了鬥爭的前臺,充當了馬前卒的角色。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孫權設立中書校事,以監察各級官吏,並任命出身淮泗集團的呂壹擔任此項職務。而呂壹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曾經誣陷宰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人,使得許多大臣都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在外手握重兵的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只能與潘濬竊竊私議,“言至流涕”, 太常潘濬甚至一度打算“欲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在江東士族極力抗議的情況下,孫權不得不棄卒保帥,將呂壹斬首,孫權打算借刀殺人,抑制江東士族勢力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

但是,孫權並沒有放棄打壓江東士族的努力。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由於太子孫登早逝,年僅33歲,東吳朝政陷入太子之爭。孫權先是把第三子孫和立為了太子,但同時又把自己喜愛的第四子孫霸封為魯王,享受與太子相同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在封建王朝歷史上,但凡是沒有把太子儲君的地位和其他皇子區分開來的,必然使得其它皇子惦記儲君位置,魯王孫霸也不例外。果然,在不久之後孫霸和孫和之間就發生了爭執,孫霸想要取而代之。引發了“二宮之爭”,雙方都有政治勢力參與其中。擁護太子派主要是江東士族顧、陸、朱、張,其目的在於保住江東士族現有的權勢地位;擁護魯王派主要是淮泗集團人士步騭等人,他們的目的主要是從佔據軍政大權的江東士族那裡奪取權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孫權可能是有意造成兩宮並立的格局形成黨爭,進而找到合適的藉口處理捲入立嫡之爭的江東士族們。赤烏八年(公元245年),孫權有意廢黜新立太子孫和,引發了孫和和孫霸背後支持力量的衝突。太子一派的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並請求到建業來面述自己的意見,孫權並沒有同意。

最終,孫權決定廢黜孫和的太子之位,但為了平衡雙方關係,又把孫霸賜死。這一處理決定看似公平,各打五十大板,卻是趁機狠狠收拾了江東士族人士。孫權不但不允許陸遜還都建業,反而多次派使者責問陸遜,陸遜被逼得“憤恚致卒”,還以親附太子之名將陸遜外甥顧譚、顧承等流放交州,最終客死異鄉。驃騎將軍朱據被賜死,尚書選曹郎陸胤下獄,太子太傅吾粲被誅殺,張純棄市,江東大族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是摧折殆盡。相形之下,孫權對參與二宮之爭的淮泗人物的處置卻是輕描淡寫的,僅全寄、惕竺、吳安、孫奇4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遭誅,其他重要人物如步騭等反受升遷。

“以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鎮南將軍呂岱為上上將軍,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即使是到了公元252年孫權去世時,他任命的五位輔政大臣無一來自江東士族,其中,孫弘、孫峻為宗親,諸葛恪、滕胤、呂據3人為僑居江東的淮泗集團人士。孫權晚年殺戮功臣的用意昭然若揭。

“權疾困,召(諸葛)恪、(孫)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

結語

作為東吳政權的君主,孫權如何平衡朝堂上不同派系力量的勢力至關重要,一旦權力的天平偏向某一方,特別是偏向不是君主信任的一方,對君主的威脅可想而知。在兩大集團的權力鬥爭中,晚年的孫權明顯偏向在本地沒有根基只能依靠孫氏的淮泗集團,但隨著淮泗集團人才的青黃不接,畢竟淮泗地區大都被曹魏政權控制,孫權的焦慮感和危機感油然而生,這就迫使孫權不得不採取行動。因此,孫權晚年一改早年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作風,尋找各種時機打壓甚至採取殺戮手段遏制江東士族勢力,“呂壹事件”和“二宮之爭”的爆發和後續處理正是孫權試圖平衡朝堂勢力的寫照,他在臨終之前也試圖為東吳政權構建以宗室和淮泗集團為主的輔政體系。但隨著諸葛恪被殺,以吳郡陸氏陸抗、陸凱為代表的江東士族重新崛起,直至西晉滅吳,江東士族始終在東吳政權佔據優勢。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