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群經之首,為什麼又見仁見智?

周易幻方家


1.《易傳》的《彖》、《象》、《文言》和《繫辭》給《易經》嫁接了個有哲學色彩的翅膀,只有哲學才能成為“首”和“源”,所以,《周易》就被推上了“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本人認為《易經》沒有哲學的東西,不是哲學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之說法不成立。

2.《易經》還是一本有字天書,所以,人們對它的解讀才出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學派林立、學說紛繁的局面,《易經》的正確解釋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就是天書。


安平泰2020


凡是博大精深且哲理性、思想性豐厚的經典,"見仁見智"是很正常的。淺薄的東西,沒有內涵,一眼看穿。

第一,由陰陽兩個象徵性符號,排列組成的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種特定的客觀情境,寓意非常複雜而且豐富,不同時代,不同層面,不同學識,不同閱歷的人,對三百八十四根爻的解釋,在大意不偏的情況下,見仁見智,說明《易經》之"宏觀"則納宇宙萬象,"微觀"則究事理精華。

第二,由於古代文字數量少,字詞意義與後來的多有變化,且一字或一詞多義的情況也常見,加之《易經》的文字少而精,表述上跳躍性強,有的還不連貫,這樣就造成了許多字面上的異議。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則各執一詞,說不清楚,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抓主旨,棄末節。

第三,《易經》在寓理上,一方面是"觀天象、察地理",採用象徵喻意的方法,而象徵本身就帶有多義性 ; 另一方面,則是用抽象的數字排列來推理、測算和預見,而且表達方式也是哲理的、寓意的,很少有唯一而確切的表述,所以,發生異議是在所難免的。

不管怎樣,讀《易經》,必須舉大而棄小,宏觀整體而少拘細節,尤其不能望文生義,或咬文嚼字,更不能以片言而概全篇。


人生大樹學


《易經》被稱為眾經之首,不是你我決定的,而是縱觀歷史發展,其地位決定的,是被事實證明了的。

《易經》本人正在研讀,其內容主要是研究事物的“生、強、弱、亡”的循環往復的變化過程以及人在其中的趨吉避凶。其根本就是研究變化的學問。

萬事萬物皆在不停的變化,人們做事無非是從這種變化中趨吉避凶,而這恰恰是《易經》的強項。所以,古今成事者,無不通易。

對比《德道經》的闡“道”,《易經》更多的是闡“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如果兩者兼而修之,定可做一番大事業。

古今中外,精通《德道經》和《易經》的人很少,原因不外乎:

一是、古漢語對現代人是一大障礙,閱讀不順;

二是、我們現代人,用現在的眼光很難理解成書背景和作者的本義;

三是、歷史上,一部分人歪曲了作者的本義;

四是、內心浮躁,靜不下內心來好好讀一讀。

在我們“惡而棄之”、外國人“得而悅之”的今天,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如中醫藥、如古人智慧之《德道經》、《易經》、《孫子兵法》等,正在被一點點的從我們的文化中剔除,正在一點點為外國人所使用,真的可能成為“老祖宗給我們留的遺產,我們不要,別人卻成了合法繼承人。”那時才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啡茲笑


周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華文化的精髓

為何《周易》是經書之首?

在儒家的經典裡,有五經和六經的說法。所謂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所謂六經,則是指《易》、《詩》、《書》、《禮》、《樂》、《春秋》,即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春秋。無論五經還是六經,《周易》都是排在首位的。據說,是因為在先秦時期,孔子在老年時期非常喜歡研讀《周易》,因此導致出現了《易》位居六經之首的這種六經的次序。

群經之首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根本的原因,就是《周易》在中國傳統哲學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崇高地位,這部書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巨大的作用和非常深遠的影響。《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飽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

《周易》有著七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七千多年的時光裡,《周易》對於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是其間所包含的智慧,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並不過時,而且已經深深地滲透在我們國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之中,說《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之根也是十分貼切的。

《周易》的歷史淵源

《周易》,又稱作《易經》,屬於《三易》之一。《三易》就是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和周代的《周易》這三本易經的總稱。自魏晉之後,《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到了現在。也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精髓被佛家和道家文化吸收而流傳,但此說法已經無從考證。

《經》和《傳》的內容

根據傳說,《周易》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之時而作的。《周易》的內容分為《經》部和《傳》部兩部分。《經》的內容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辭和爻辭,這一部分是在占卜的時候使用的。經部原來就叫做《周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有三十卦,下篇有三十四卦。

《傳》是對卦辭和爻辭的解釋,有七種文辭共十篇,通常也統稱為《十翼》,據說這部分是孔子所做。根據《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而為之傳。”到了西漢的漢武帝時期,把《周易》和《易傳》統稱為《易經》、《易》、《周易》。

《周易》和老子

《周易》是講道的,道家的鼻祖老子,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第一個系統的、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的發端正是《周易》,而體系的建立則體現在另外一部鉅著中,它就是《老子》,又被稱為《道德經》。

總之,《周易》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活水,它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思想之中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之源,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說《周易》是群經之首,是名副其實、毋庸置疑的。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一路伴你看天下


群經指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詩和尚書是文學作品,禮是禮制,樂是音樂作品,而易經集合文學,天文地理人文於一身。


《易·豐》豐其蔀,日中見鬥。

即是說有一次日食於白天中見星座,說的是天文之事


《易·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講的是先古生活當中的婚姻,婚娶禮儀式割牲,可以當天的婚儀中觀察婚的生活一些預兆。也是民眾生活的體現。


《易·師》地中有水,師。

講的是天地間至多者天若水也。師貞,丈人吉,無咎。講的是古代率師之方,即軍旅情況。師出以律,否藏兇。

師以坎為水,也為律法,行伍軍紀,以師之象說明紀律的生要性。


《易經》上經之首乾卦上九說“亢龍有悔”。說的是人生處世哲學,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能過絕。也叫“物極必返”事情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只有反方面發展。一山必有一山高,但高峰之顛也是下坡之時。

天地之中以人為首,人生在世如何處世交際是最重要的。生意發展賺錢發財無不是打交道中獲得,皆進時則進,皆退時則退。


因《易經》雖說萬物之象,但以人文為首,教人趨吉避凶。所以說群經之中易經之學難得。


吳西羊


《易經》是人類最古老的哲學。《易經》最先回答出: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生命是陰陽(有形和無形)的交替,陽(無形的精神)蕭蕭兮,發乎天(道生一)。聚而成氣(一生二),氣聚而成形、質(二生三),先產生了有形的地球,然後有萬物(三生萬物)。故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人之精神(陽),同樣也是天之分,陰(有形的肉體)赫赫發乎地。人死陰陽兩分,發乎天,者歸於天;發乎地者,歸於地。骨骸歸於地,入土為安。精神迴歸於天,天人合一。

人死,精神離形,又稱鬼,鬼者,歸也。鬼,即是歸的意思。所以,人死,又稱歸天。

天,生萬物;地,養萬物。

所以,中國古人敬畏上天地,視天地為父母。崇效天、卑法地。

生死就是自然規律,猶如天上的雲雨,凝而墜地,蒸而生天,周流不已,循環不息。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從乾(無形),坤(有形)直到最後的:既濟(階段的完成、完結),未濟(未完成,死亡只是形體的消亡,是新的生命的循環的開始)。用蓍草占卜,須先提前先齋戒沐浴更衣,靜心養神。這個神,就是人的來自天的精神,當然是和天地意識相通的。占卜,其實就是通過自己的精神、元神、潛意識,問天地,問自己的父母。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怎會不作答呢?

天行健,天道運行,就這樣從無形(看不見的精神)至有形(看得見的物質),又從有形迴歸於原本無形的狀態。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而不得不死,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的運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人應當遵循這樣的規律,自強自律,從善不息!


西蜀府河人


為什麼易經是群經之首,我們還要從中國文化說起。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逆上,一個是順下。

大家都知道,熱空氣是向上的,冷空氣是向下的,所以熱空氣會形成雲,冷空氣會形成水。中華文化的逆上,就是我們的祖先,看到了萬事萬物和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化,於是就產生了,如何掌握各種事物的變化和各種事物的關係,以及各種事物的來歷。就像發現了水,總想看看水從哪裡流下來,所以,登高望遠,就能穿日成雲上善若水,這種逆上的思維,讓我們祖先,找到了事物,產生,運動、變化、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和規律。他要把它表示出來,怎麼表示呢。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要把它充分的表示出來,只有藉助一個符號,藉助一個圖形來進行表達,才能盡善盡美,因為語言,都是人們的思維,都帶有人為的因素。所以我們的祖先想來想去,就用,兩種線型的符號,陽爻和陰爻,把它畫在了一個圖形之中。本來不要加以說明,讓每個人都去想。反而是個好事情,後來,有的人,就把陰爻,看成是了空間,看城市的雨點,看上的是女人的陰戶,看城市,柔軟的東西。陽爻,看成是了陽光,看成是了時間,看是連續的東西,看成是了陽根,看成了是剛強的東西,看成了熱的東西,於是,把這些說明,傳給後代了,陰陽學說,也由此產生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沒有告訴後人。這個圖形這個符號,誰大誰小,誰多誰少,誰先誰後 ,誰明誰暗,誰動誰進,誰進誰退,等等。也沒有看到,時間,會變成空間,空間,也可以變成時間說空間時,時間自然存在,說時間事,空間自然存在,那麼陽爻和陰爻,是一個事物,還是兩個失誤呢,是一個事物的,兩種性質,兩種模式,兩種特徵,兩個方案,還是,一個事物,在某種時刻出現的是明象還是暗象他們沒有說明。陰爻陽爻的形狀,陽爻陰爻的數字,更談不上把陽爻陰爻放大,再放大,用顯微鏡,來看一看,陽爻和陰爻,它內部,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兩爻之間,是沒有東西,是真的沒有東西,還是假的沒有東西,這個空間到底算空間還是算時間,看圖,可以看出來,一說話就說不清楚了。陽爻如果要擴大,如果要縮小,是怎麼擴大怎麼縮小?陽爻如果要運動,是怎麼運動?向東還是向西?向南還是向北向上還是向下,向左還是向右,向前還是向後,向內還是向外,等等,都沒有,給我們說清楚,反而,把自己的,片面的看法,寫出來了,而且,還告訴了人家,八卦就是這麼一回事,於是教給子孫,教給徒弟,交給後人。後學者來要以圖會意。結果,被師傅,被老師,被寫書的人寫出的東西,認為實在在理,認為實在有理,跟著跟著他們,向下走了,而不是向上走了。

比如說,由盛變衰,陰陽由盛變衰,他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由盛變衰,由盛變衰的時間,由盛變衰的方位,由盛變衰的種類。

再比如我們一個人由盛變衰就是幾年和十幾年的功夫,但是地球由盛變衰太陽由盛變衰,宇宙由盛變衰,分子、原子由盛變衰,光子,量子,由盛變衰,這些東西,不是由盛變衰四個字,不是陰陽兩個字,就可以說明白的。問老祖宗,為什麼,喜歡去逆上歸源呢,這是因為我們老祖宗看到了,萬事萬物的生成,不是順向,而是逆上所以就朝這個方面走了,走的越上,走的越高。看得越廣,看得越大,看的越多,於是,就籠籠統統了,不能細微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了,宏觀的宇宙。微觀的宇宙,必須用望遠鏡,顯微鏡,向下看,向內看,才能看得清楚,這就是,我說易經是群經之首,的原因。因為它概括了,集中了,一切事物。看到了一切現象,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有這麼大的,範圍,這麼多的東西,這麼廣的領域,有這麼全的學問。文中我也講了易經的不足,這些不足不是易經的錯,而是我們的錯,我們後人的錯,我們的錯,我們信師傅的。研究易經,學習易經,應用易經,不能再向上了,因為易經就是,就是金字塔的頂端,最高一點,上面,已經沒有什麼了,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任務,我們的看法,我們的原則要把易經,向下看,向低看,向看發展看。要把上善若水的雲層,變成向下的雨點,滋潤眾生,滋潤土地,滋潤我們的後人。換言之,學習易經,不能再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去學了,不能再陰呀陽呀在裡面打圈了,要順流直下,要學西方思想,西方做法。從上到下,從主道枝,從枝到葉,一個一個一點一點,一片一片,一隻一隻,一葉一葉去進行。我順著易經這個主幹摸下去,探索下去我們就能,得到,順藤摸瓜的效果。因為人最善就是頭腦,就是首所以一斤,為群經之首。最後說一句,頭腦是人的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他會思維,學習易經,一定要思維,要不斷的經常的向下去思維。而且源頭不止一處,黃河有源頭,長江有源頭,如果用陰陽作為源頭,還是比較狹義的。讓我們說源頭就是源頭,不要加進其他的源頭,比如說陰陽,這樣,反而會,讓後人,學得更好。




今古堂868


《易經》引導人們認識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的規律,是一套‘公式’,變幻無窮又有其規律的‘公式’,古人稱之為‘’道‘’(規律)。簡易,變易,不易。易可以理解為‘變’的意思。

無極生太極,從無到有,一分為二(陰陽),二分為四(四相),四分為八(八卦)……

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這樣來的,也可以反推回去,從起源推理追塑到結果,從結果反推到起源。窺一斑而觀全豹。

比如人,一分為二,有男人女人(陽陰),這就是‘’簡易‘’。男人中有全部是陽剛之氣,也有陽剛(陽)和溫柔(陰)並存的男人;女人也同。就是四種(四相);然後陰陽的比例、排列不同,就變成八種、六十四種(卦),無限變幻,形成萬千眾生肖。

反過來推理,男的再多麼溫柔,女的再多麼強悍,都離不開本源,是男人(陽)是女人(陰),不會因為後天變幻而改變原來的本質。這就是‘不易’(不變)的規律。現代語言就是: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男女,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這就是‘變易’。

其他動物也是這樣,宏觀微觀都是這樣‘公式化’。

比如塑料產品千千萬萬種,都是一樣要起模、熱注塑、冷卻成形這樣的規律。

仁者見智,都是後段變化後的不同喜惡,就如有的人喜歡血氣方剛的男子漢(有這種優點必有哪種缺點),有的人喜歡剛柔相濟的男人,你能說誰是標準?誰是正確的?誰是錯誤的?

所以就有百貨合百客,就是仁者見智的道理。



升哥與傳統文化


易經首先它是上古時候,我們老祖宗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就已經掌握了天地宇宙的運行規律,並且知道了各星系他運轉的時候,跟人,自然,萬物都會產生一些微妙的必然關係。

由於那個時候無法用文字,或者沒有發明這個筆墨,那所有的觀察到的東西都是通過這個圖案刻在懸崖峭壁上,或者動物的骨頭裡,所以稱之為無字天書,那從河圖洛書再到伏羲氏的先天八卦這個過度承接當中當中一定會漏掉很多東西,再後來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到孔子出書傳承到今天,所以我們只能破譯部分的內容,肯定是不完整,但不能說周易,他是有失公充缺少科學依據。

從三元九運發明了180年為正元,又分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管理六十甲子到分三運每運各領20年,你就看老祖宗那麼早的時候就觀察到了這個周律,那它對應地的人事物他的誘導力還有暗示力或者他的磁場,光這一塊我想我們就無法去破譯出來,九紫運九宮,延伸到紫薇斗數的星象,形成的計算工具,這些老祖宗的智慧肯定我們一下子無法去完全破解,他就他現在的內容已經足以讓我們臣服。

那我們的整個華夏文明的體系易,道,儒,醫,兵,法六塊它形成相通的道與五行陰陽的互相的貫穿無不是來自於這個源頭的河圖跟洛書的思維或者思想,只能說我們華夏文明智慧在傳承當中有有遺漏,這些恰恰是我們這個爭議的地方,所以不同的學者,或者是研究他的人從自己的思維來解讀所以形成了爭議,那很正常,但他都不能完全代表他或者說是下定論,只能說我們這些華夏子孫沒有完全瞭解清楚祖先的智慧而已。

亙古—帝弇茲出,留大河洛與太極,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人神四合一。

我們探索祖先的智慧,可以有很多個人獨到的思考,但畢竟每個人都不能完全代表易經最終給我們的智慧。


數易生命智慧


《周易》是經書之首,是有道理的。

在很早的時候,因為個人原因,我喜歡《周易》等易經八卦之類的書籍,或許是聽了太多人的命,天註定的傳說,亦或經歷了一些易經八卦的生活磨練,才對這類書籍有莫大的興趣。

原因有二:

1、老祖宗留下的經典著作,是千百年來留給我們後人的巨大財富,如果有充足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做這麼一件事情:把所有人的生辰八字都按照時間記錄下來,然後根據某一個時辰,直接推算出某個人的命運。仔細一想,好完美的設想,不知能否實現。


2、《周易》確是一部奇書,更是中華文明流傳至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提問者把他列為經書之首,我覺得毫不為過。是有可取之處的。

總之,《周易》作為經書之首,值得推薦,更值得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