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歷史大事記


澄城歷史大事記


澄城歷史大事記

春秋

周襄王廿七年(前625),秦伐晉,晉敗秦於彭衙(今縣境西北部);晉復攻秦,取汪與彭衙。

廿九年(前623),晉襄公伐秦,圍邧(今縣境南部)與新城(今羅家窪鄉新莊)。

周頃王二年(前617),秦伐晉,取北徵(今縣境西南部,現屬蒲城縣)。 戰國

秦簡公六年(前409),魏伐秦,築元裡(今交道鄉元裡村)。

惠公七年(前393),魏敗秦於汪。

魏惠王十二年(前358),築長城,自華州達洛川,通過縣境。

十五年(前355),魏惠王與秦孝公會於杜平(今業善)。

後元五年(前330)魏獻河西地予秦,縣境歸秦。

秦始皇(前220—前206)設北徵縣。屬內史。

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設徵縣,屬左內史。

元狩中(前120)自澄地(交道鄉頭)引洛(河)達商顏(今大荔)。

太初元年(前104)縣屬左馮翊。

天鳳元年(14)改徵縣為氾愛,屬列尉大夫。

建武元年(25)撤銷徵縣,轄地併入重泉(今蒲城縣)。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設澄城縣,同時設澄城郡,郡轄澄城、五泉(縣南部)、三門(縣北部)三縣。澄城縣名自此始。縣治始設今址。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澄城郡增轄宮城(今合陽縣地)、南五泉(今大荔縣朝邑鎮)兩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省五泉,廢三門,入澄城。

隋 開皇三年(583),撤銷澄城郡,澄城縣改屬同州。

唐 武德三年(620),分澄城,增置長寧縣(縣治在今王莊鄉洛城村西)。

貞觀八年(634),廢長寧縣。

十七年(643),唐丞相魏徵歿,封太賢(今屬王莊鄉)、良周村、良輔(今屬劉家窪鄉)九百戶為食邑。

廣德二年(764),党項羌族義軍逼同州,郭子儀部將李國臣與之激戰於澄城北。

貞元十三年(797),在縣城西門外建城隍廟。

長慶四年(824),將澄城縣撫道鄉劃歸奉先縣(今蒲城縣)。

乾符六年(879)五月,大風拔木。

五 代 後梁開平元年(907),縣屬河中府。

後唐天成元年(926),還屬同州。

宋 元豐八年(1085),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同州馮翊郡。

金 皇統二年(1142),縣屬京兆府路同州。

元 至元二十三年(1286),縣屬陝西行中書省安西路,後歸奉元路。

天曆二年(1329),旱,大飢。

至正十九年(1359)夏,飛蝗遍野,秋禾無收。

明 洪武九年(1376),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

永樂八年(1410)七月初始,連陰雨五十餘日,灶底生蛙,驅之不絕。

成化二十年(1485),旱,大飢,死者枕藉,人相為食。

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地大震,半月內尚有餘震,死者甚眾。 是年,縣始立社學。

正德十三年(1518)初夏,雨雹,雹積地尺餘,逾月始消。

嘉靖八年(1529),蝗蟲自東南入境,遮天蔽日,危害甚烈。

十年(1531),春夏乾旱無雨,二麥枯焦。

廿五年(1546),知縣徐效賢奉檄築遵義(今寺前鎮)、長潤(今堯頭鎮)、太 平(今王莊鎮)三城堡。秦王府典史權汝止督修。

廿六年(1547)十二月十四日,地大震,麻陂山界頭嶺(今屬黃龍縣),晝夜地聲大吼,至廿七日夜,山忽斷裂。

卅年(1551),邑貢生石道立編纂《澄城縣誌》。

卅五年(1556),地大震,堯頭鎮傷亡甚眾。

萬曆七年(1579)夏,持續高溫,有熱死人者。

十年(1582),知縣暢孟樂修葺城隍廟左側神樓,並於二樓間增修主樓,神樓遂成今日之貌(即今樂樓)。

十五年(1587),大荒疫,連年亢旱,是年尤甚,鬥米三千錢,人相食。

十六年(1588)春,隕霜殺禾,大飢大疫。

十七年(1589),縣諸生以學官在城外不利科舉為由,抱孔子牌位,私遷學宮於按察署中。為首者張宏道、權可法被捕。後允遷學宮於縣城內(今澄城小學校址)。

廿一年(1593),蚜蟲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