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有声读书||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推荐语

相聚共读,每周一书。您好,这里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科学”微信公众号“有声读书”栏目。

本期,我们为大家推荐《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一书,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志勇教授撰写。本书系统回顾1978年以来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探究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逻辑,展望中国财政体制的未来。财政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定位于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并形成相应的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从“分灶吃饭”开始,定位于分税制;预算改革从恢复国家预算制度开始,定位于现代预算制度;税制改革从极简税制开始,定位于建立现代税收制度,重点阐述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本书还分析了宏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的国际化历程,并梳理了40年财政变革背后的观念因素。

以上就是该书的介绍,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您分享。相聚共读,每周一书。“财政科学”微信公众号“有声读书”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基本信息

有声读书||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财政研究室主任、《财经智库》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首席专家。2017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目录

有声读书||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精选文摘

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放权

在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同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向地方财政放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0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实质就是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放权,这奠定了中央和地方财力对比关系的基础,也使地方财政收支规模扩大有了基本的体制保障。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稳固地位在财政体制内得到了确认。与两步利改税相关联,1985年和1988年中国分别进行了两次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财政包干制”的推行,地方“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严重损害财政实力,让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在财政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放权让利式的财政体制改革不仅影响中央财政实力,也造成地方财政的困难。地方政府通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即所谓“三乱”方式筹集所需资金,如此运行方式导致“费大于税”,中央财政实力大为受损,中央财政不得不向地方财政借钱。这种财政收入方式若不改变将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振兴财政”的口号提出并得到多次强调。增强财政实力特别是增强中央财政能力的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继而,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直接推动了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有声读书||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