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他是90后的退役军人,两年的湖北咸宁从军经历,让他对千里之外“第二故乡”的疫情牵记在心。作为长宁城管执法大队仙霞新村街道中队的队员,他把心中的牵挂、焦虑转化成了岗位奉献和志愿服务,将退役军人的忠诚之情点亮了属于长宁城管人的“蓝色星光”。他,就是王海森。


退役不退志 退伍不褪色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2014年,日语系本科毕业的王海森在经历了一年的日企生涯后,作出了让许多人颇为“吃惊”的选择——圆自己的从军梦,以大学生士兵的身份应征入伍到湖北咸宁。

两年的部队时光,磨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品格,也把“为党为人民”的军魂烙在了他的心里。

2017年,王海森考入长宁城管仙霞新村街道中队。初入城管队伍,前辈们对他的印象是“话不多但肯做事,年纪轻但性子稳”。仙霞中队辖区因市容问题复杂,队员们需要早中晚三班轮换,家住嘉定的王海森迅速克服困难,把部队作风带进工作,短时间就完成了角色转变。


“我行,我可以,我上”

3月2日,长宁区征集有外语能力的志愿者,王海森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就应该冲在第一线!现在的重点是外防输入,我是日语专业毕业的,理应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海森的话语很质朴,可是面对的志愿服务工作却并不轻松。为了做好充分准备,正式上岗前,他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查询和浏览了大量和疫情防控相关的日语词汇,熟记防疫流程,并一一记录。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3月10日,他早早赶到志愿服务的社区,协助居委干部向日籍居民讲解居家隔离要求、垃圾投放规定、物资采购问题等,还陪同医护人员上门测量居家隔离人员的体温,发放防疫宣传资料。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虽然王海森固定上门服务时间只有每周二、四、六上午,志愿服务之外仍要坚守城管工作岗位,但是为了方便做日籍居民和居委干部的沟通“纽带”,他添加了隔离人员和居委干部的微信,做起了“传声筒”。新天地社区1025户居民中,112户是外籍,可是只有王海森一个会日语的志愿者,社区干部、医护人员找他做翻译,日籍居民找他解难题。有时候需要紧急沟通,他在单位挨家挨户打电话,手机成了7*24小时的便民专线。


一次专业的帮助 一句日语的感谢

3月11日,一位居家隔离的日本“妈妈”向居委反映,她的一个快递包裹至今未收到,因为购买的是为孩子做饭的食材,所以她非常着急。王海森了解情况后,先与这位日本女士沟通,第一时间安抚了她焦急的情绪,详细了解快递信息和快递员联系方式。随后联系快递员,通过对方提供的照片锁定了快递存放位置。原来快递员放错了货架,因为语言不通,日籍隔离居民和居委干部、快递员之间经过几番沟通也没结果。在王海森半个多小时的“牵线搭桥”下,日本“妈妈”终于拿到了包裹,对中国小伙儿连声道谢。“没想到长宁的城管队员日语这么好!”除了感谢,日本“妈妈”还对王海森的日语能力惊叹不已!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坚守第一线 筑牢防控关

疫情发生后,王海森和班组队员一起,每天对辖区内重点道路、公共场所进行巡查;对负责的几百家沿街商铺复工复产情况核实检查,完善一店一档信息;深入自己联系的天山五村社区工作室,协助居委干部、物业和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防控。

90后退役军人将“为人民”的军魂烙在心

2月初的一天,春节假期值班的他,接到了天山五村居委干部打来的紧急电话,反映社区内有人趁春节放假,在家门口无证卖起了蔬菜,既影响了社区市容,又造成了人员聚集,隐患很大。王海森听到情况,立刻与同事赶到现场,发现有几个居民正在蔬菜框里挑挑拣拣。他立刻劝离现场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协助当事人把蔬菜框搬回了屋内,还对周围场地进行了清理和消毒。城管在疫情期间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居委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感谢。

王海森是长宁区退役军人中的一员,也是长宁城管人一线抗疫的缩影。他的蓝色身影走遍辖区,把城管星光融进基层社区。他的赤子之情穿越山海,以实践坚守初心抗击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