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近期,《湖北广播电视报》全体采编人员在线下沉到武汉市各大社区,以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联络社区工作人员,聆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也搜集到来自社区一线的鲜活故事。我们将在“社区传真”专栏中一一呈现。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

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近日,记者收到了陈嬿菲小朋友写给她父母的两封信,嬿菲今年10岁,是武汉市育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都是武汉儿童医院的医生。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 嬿菲与爸爸妈妈的合照


给妈妈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们已经好久没见了。您的身体还好吗?您和我的爸爸都是医生,都很不容易。爸爸在医院里上班,您也在医院里给病人会诊,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您最近是9点睡的吗?以前总是熬夜。您和爸爸不要老是往我们这里送东西,我怕您没吃的。


您可爱的女儿:陈嬿菲

2020年2月24日


给爸爸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亲爱的爸爸:

您好!

您在家里认真地照顾我,在医院里认真上班。最近一段时间,武汉不幸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从那时起,你就离开了我去工作。2月12日时,日夜担心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那个节目叫《焦点访谈》。在里面,你是一个小弟弟的主治医生,他叫乐乐。在生活中一向幽默的您,在一线工作时是这么严肃。我真希望这次的肺炎能马上结束,这样就能与你相见啦!要注意身体哟!


您可爱的女儿:陈嬿菲

2020年2月23日


记者联系到了嬿菲和她妈妈熊小丽,了解到这两封信背后的故事。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熊小丽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陈鹏


嬿菲的爸爸陈鹏,是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嬿菲的妈妈熊小丽则是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自从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考虑到两人每日往返医院待命,为了保证嬿菲的安全,陈鹏与熊小丽将嬿菲送到了爷爷家。


1月30日,根据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要求,武汉儿童医院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儿定点救治医院,而陈鹏所在的呼吸内科则是收治首批确诊患儿的隔离病房,也是从那时开始,陈鹏一直奋战在一线。


“医院有规定,不准双职工同时进病区,嬿菲爸爸在一线,我则在医务部,主要是协助处理医务部的一些问题和参与新冠病人的中医会诊。”熊小丽说。


1月31日上午,6个月大的乐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了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因为乐乐的家人相继被感染隔离,所以他被独自留在医院治疗。


6个月大的乐乐还没有断奶,不会说话,只会用哭和笑表达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不在他身边,我们来当他的爸爸妈妈。”医生护士们全副武装,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身披“铠甲”,当起了他的超人“妈妈”。


此事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作为乐乐的主治医生,陈鹏接受了《焦点访谈》的采访。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 陈鹏接受《焦点访谈》记者的采访


嬿菲从电视上看到了自己的爸爸,于是在信中写下了那句“在生活中一向幽默的您,在一线工作时是这么严肃。”


因为在救治一线,陈鹏不能回家,晚上有空时,熊小丽会和陈鹏视频聊天。熊小丽告诉记者,视频里陈鹏的脸上可以看到很明显的被勒出的红印记。


“其他一线医护人员也是如此,鼻梁被磨破了皮,耳朵被扯得通红;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医用物资,医生护士们穿上隔离服前,很少喝水,一日三餐也有所‘精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医护人员们常常一穿就是6个小时,当他们走出隔离病房时,里面的衣服已经全被汗水打湿,甚至连说话都喘着粗气。”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自从被送到爷爷家后,嬿菲就没有见过父母了,只有一两次陈鹏和熊小丽给爷爷家送东西,大家隔着门,打了个招呼。


“因为不知道自己身上是否带着病毒,所以我们把东西放在门口,打了个招呼就走了。等我们离开后,爷爷再开门拿消毒水喷过后拿进房去。爷爷75岁了,这一次疫情中重症的患者老年人居多,我们也很担心他。”熊小丽说,她非常想念女儿,但害怕自己成为“传染源”,“爱她就少见她。”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 嬿菲给自己制定的每日计划


在爷爷家,嬿菲很独立,每日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做作业、看书、练琴,“我要把自己照顾好,这样爸爸妈妈才能更安心工作。”


嬿菲告诉记者,疫情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每日看新闻报道,她都担心得不得了。“我很害怕他们被传染了,以后就再见不到他们了。”因为担心和思念,每晚睡觉时,嬿菲总会忍不住偷偷抹眼泪,“所以,我把想说的话,写在了信里,但还有好多好多话没有写。”嬿菲说,等疫情结束,她要把心里的话亲口告诉爸妈。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 嬿菲看着窗外期待爸妈早日来接她回家


对于女儿的信,熊小丽说:“很感动,她是一个心思很细腻的孩子。平时我们上班对她照顾不周,很多事都要她自己做,也因此养成了她独立的性格。经历了这一次的疫情,感觉她更懂事了,也会觉得有些内疚,但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一定要尽职尽责。这其中的取舍,我相信嬿菲一定都能理解。为了这次战疫,我们大家都在一起努力,疫情会马上过去的,武汉,加油!”


关于长大后的理想,嬿菲说自己想成为一名运动员,或者是一名教拉小提琴的老师,对于为什么不想成为医生?嬿菲说,当医生太累了,而且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 给记者翻找照片时,熊小丽感叹,“这几年就没有正正规规拍过一家三口的合照。”


现在,嬿菲最想的就是等疫情结束,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好好吃一顿饭,“庆祝咱们武汉战胜疫情!”


爸爸妈妈,好久不见了,我等你们平安归来



这是嬿菲家的故事,也是武汉抗疫一线医生护士们的故事。


脱下那一身白大褂,他们也是儿子、女儿,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夫,为人父,他们也有温馨小家,也有亲密爱人。


当疫情来袭时,他们选择践行自己救死扶伤的天职,成为这场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时,当人们用“伟大的”“英雄的”这些词来形容他们时,他们的家人只希望他们是“平安的”。这种朴实的愿望就如同嬿菲写给妈妈的信里那样: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嬿菲的父母是武汉儿童医院的医生,即便不是在疫情期间,他们也是非常忙碌的。


“在患者生死与家庭陪伴之间,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前者。我们照顾了别人家的孩子,却照顾不了自己家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每每谈起家人,他们眼底总是泛起泪花。


嬿菲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小姑娘,她爱游泳、拉小提琴,也喜欢唱歌。文章的最后,放上嬿菲唱的这首《画》,表达她对爸爸妈妈的思念。


“生活就像茫茫海上,一只小船勇敢乘风破浪,而你就像不远前方,默默张开双手的港湾。就算路还漫长,我却有一种预感,我相信这灵感,我把你画成花,未开的一朵花,再把思念一点一滴画成雨落下。每当我不在,请记得我的爱,就在同一天空之下,遥远地灌溉。”


3月17日,按计划,41支国家援鄂医疗队3675人从湖北返程。带着湖北人民的感恩与感激之情,英雄们回家了。

而疫情并未结束,咱们本土的医生们还在坚守着。


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在疫情之下为我们保驾护航。


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嬿菲能将她积压在心里的话面对面地告诉她的爸妈。


采写:刘文婷

设计:张宇瑄

审校:饶 迅

黄 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