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谢雄枝


崇祯皇帝死后,驻守宁远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已经变成了一支孤军,在他面前有几个选择,要么自立为王,要么南撤江南,要么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要么归顺当时的大清政权,但是前两者以当时吴三桂的兵力根本无法实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吴三桂的数万大军主动归降当时的多尔衮而不是投降大顺呢,以笔者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李自成逼死了旧主崇祯皇帝,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并抄了吴府,吴三桂恼羞成怒,为报家仇国恨,当时只能顺清。

  • 大顺政权攻下北京逼死了自己的旧主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对吴家是有恩情的,吴三桂的仕途可以说是崇祯皇帝一步步提拔起来的,作为崇祯皇帝的忠臣良将,吴三桂如果投降大顺政权会被天下人耻笑,在吴三桂眼里李自成就是一个流寇,像吴三桂这样的枭雄更在意后人对他的评价,所以他不会轻易走降顺这一步棋,否则会遗臭万年。
  • 推翻明王朝后刘宗敏被封为汝侯,主要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官吏豪绅拷掠索饷,那段时间,前明的官吏被刘宗敏整的叫苦不迭,而吴三桂看到前明官吏的下场更加不敢降顺,更让吴三桂的震怒的是刘宗敏霸占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查抄了吴府,囚禁并拷打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激起了吴三桂的满腔怒火。

家仇国恨让吴三桂对李自成恨之入骨,要报此仇只能快速降清,联合清军攻打李自成

二、以前的前明旧臣受到大清的礼遇给了吴三桂希望,顺清比降顺靠谱。

  • 祖大寿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迫于无奈降清后,皇太极以礼相待,并授予他汉军正黄旗总兵职位,而且祖大寿斩杀清军无数,清王朝能不计前嫌,可见清王朝对待明朝旧将是不薄的,而且是信守承诺的,更何况自己的舅舅在大清,所以顺清比降顺更靠谱。
  • 洪承畴 洪承畴算的上是吴三桂的老领导了,不幸被俘降清后,最后因功竟被封王,这种待遇在大明或者李自成的大顺是不可能得到的,更何况大清君王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有容人之量,吴三桂也要为自己和部下的前途考虑,而开明君主才能够让他们放心建功立业从而获得荣华富贵,这也是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的重要因素。

这两个人对吴三桂降清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他们在大清受到的待遇让吴三桂下定决心降清。

三、从大清和大顺的实力来讲,投降大清更有利。

  • 大清 我们先看大清最高层,当时大清的大权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多尔衮能征善战,在军队中威望很高,而且善于用人,尤其是礼遇汉臣,可以说多尔衮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在看军队,大清经过多年的发展,领土不断扩大,兵力也不断扩充,军纪严明,兵力人数在十万之众,军事战斗力强悍。
  • 大顺,我们再看看大顺的高层,当时大顺的最高指挥者是李自成,李自成有着农民典型的小农思想,即随遇而安的心态,目光短浅,从建立政权治理京城就可以看的出来,另外不善用人,唯一的谋士牛金星也离他而去,再看军队,大顺军队主要是农民组成的队伍,纪律松散,兵力虽多,号称五十万,但军事战斗力不稳定,善于打顺仗,硬仗容易溃散。

从综合实力来讲,大清要远胜大顺,所以吴三桂投降大清很有利。

综上所述:大顺政权拷掠大明前官吏、刘宗敏霸占陈圆圆、抄家吴府,大清君王开明礼待前明旧臣,综合实力大清远胜于大顺,为了自己和兄弟们的前途,这些因素让吴三桂果断的投降了多尔衮。


坐看云起时1218


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除了选择李自成或者清朝中的一方进行投降,别无他法。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向北京持续逼近,本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崇祯皇帝并没有难逃,而是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吴三桂身上,为此他下令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其放弃关外的全部领土,火速回京勤王。

然而,吴三桂却在崇祯皇帝最需要他火速驰援的时候,选择了慢进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吴三桂足足走了十四天,直至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也没有看到吴三桂的一兵一卒。而崇祯皇帝在失望与悲愤中,选择了在煤山自尽,至此,正统明朝灭亡。

伴随着崇祯的自尽与明朝的灭亡,吴三桂瞬间成为了“断了线风筝”,对他来说更加危急的是,他已经处于了李自成大顺农民军与清军夹击中,摆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三条路:第一,投降李自成;第二,投降大清朝;第三,突围南下与在山东等地的明朝军队汇合再图他法。

这其中,第三条无疑是难度最大,并且是最不可行的。

一方面,此时的北直隶和山东等地已经被李自成占领,此时的吴三桂只有关宁铁骑最后的四万多战力,显然无法与号称百万之众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正面对抗。

另一方面,吴三桂南下更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局面,且不说南方的明军部队对于他的接受程度,此时的全国上下已经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明朝的国祚是否可以继续延续,已然是个未知数,吴三桂也不会断然去冒这个险。

所以,吴三桂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选择在李自成与大清朝之间,选择一方进行投降,这样更加符合吴三桂所面临的的实际,同时也更加符合吴三桂的性格。


吴三桂最初选择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随后便背叛了他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必然非常清楚吴三桂的厉害以及山海关的重要意义,于是,李自成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作为人质,向吴三桂展开了招降,并以劳军的名义给吴三桂的军队送去白银四万两,给吴三桂本人额外一万两,同时许以了高官厚禄。

对于投降大清朝来说,投降李自成貌似更加容易为他以及他的部众所接受。

其一,吴三桂及其属下将士已经与清军征战多年,早已经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其二,吴三桂与清军有过交锋,是互有胜负,但是并没有同李自成进行过直接的对抗,心里上更加容易接受。

其三,投降清朝毕竟有着“华夷之辩”这样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也让吴三桂更加倾向于投降李自成。当然,李自成并不是纯粹的汉人,而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其四,李自成的态度非常的主动,并且送来了真金白银,这也让吴三桂对于李自成有了更多的好感。

在权衡利弊之后,吴三桂决定向李自成投降,并且率部开拔,撤出山海关,向北京准备面见他的新“主子”李自成,但是吴三桂在回京路上的一番遭遇,让他瞬间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

就在吴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而这便有了那句经典的“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


于是吴三桂率兵杀回了山海关,打跑了此时守卫山海关的唐通军队,并且开始收罗明朝残兵,直接与李自成形成对峙,同时,派人前往关外,还是与当时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进行接洽。

吴三桂对于李自成的由投降到反叛,其速度如此之迅速,除了李自成在对待吴三桂及其吴三桂的家人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此激怒了吴三桂,同时,更是因为吴三桂通过此事看到了李自成政权农民阶级落后的本质,更是对于自己前途的担忧,实际上,这也是由吴三桂所处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与李自成所代表的的农民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决定的,只不过吴三桂更加看重个人的利益,这才使得矛盾短时间内就迅速激化,并且集中爆发了出来。


吴三桂阵前向多尔衮投降,就此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最开始于多尔衮进行接洽,并不是以投降的名义,而是打着“讨伐李贼,为崇祯的报仇”的旗号,向多尔衮借兵平叛。

吴三桂派使者向多尔衮“借兵”,希望多尔衮带兵从喜峰口出关,绕道李自成背后进行夹击,并且相约在剿灭李自成之后,愿意与大清朝划长江分治。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一眼就被多尔衮看穿,不接受吴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吴三桂率部归降,并且是带着当时清朝几乎全部的兵力,火速行军,快速赶到了山海关地区。

与此同时,李自成这面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还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随军而行,企图“恩威并施”的拿下吴三桂和山海关。吴三桂这面则是一边继续与多尔衮进行接洽,一边让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前往李自成营中,与李自成谈条件的同时,也是在拖延时间。而李自成也逐渐从吴三桂的“奸计”中缓过了神来,但是李自成明白的太晚了,他已经因为自己对于吴三桂归降的妄念而耽误了最好的作战时机。

就这样,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已经齐聚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就此打响。

吴三桂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李自成这面是人多势众,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撑,只有多尔衮率领着满清大军在坐山观虎斗。

而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吴三桂最终也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正式投降了满清,随后多尔衮率军直扑李自成大军而来,瞬间扭转了战局。李自成大军根本无法招架八旗铁骑的冲击,全线溃败,主将刘宗敏负伤,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便率部撤出了北京,从此开始被满清大军一路追击,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宫山,大顺政权灭亡。

而取得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后,吴三桂以“复君父之仇”的态度告慰了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然而这也昭示着吴三桂对于大明王朝感情的终结。此时的吴三桂,在高官厚禄面前,也彻底放弃了“复明”的想法,同时也抛弃了对明朝的最后忠诚,已经成为大清平西王的他,转而成为清军南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亲手埋葬了明朝最后的残存力量。

特别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吴三桂更是将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统全部灭亡。而吴三桂也凭借擒杀永历皇帝的功劳,晋封为亲王爵位,镇守云贵,自己的儿子吴应熊还迎娶了建宁公主。

此时,吴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而这都是用南明皇室的鲜血换来的。

事实上,吴三桂从最开始的投降李自成,到投降多尔衮,到最后的发动“三藩之乱”,都是吴三桂“赌徒性格”的体现,一方面是吴三桂始终想要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他会将所有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的筹码,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全部押上去,这其中包括了他尊崇的明朝皇帝崇祯,自己的父亲吴襄,他的儿子吴应熊,以及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兵士,在他看来都是他谋求利益的“工具”所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造就了吴三桂一生之中的多次“背叛”,也被人不断的嘲讽和批判。


雍亲王府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相信大家一定对这句诗很熟悉吧?

因为这句话,很多人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原因归结在陈圆圆的头上。为了一个女人而开关引兵,导致中原大好河山被清兵铁骑所夺,吴三桂因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被世人唾弃。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崇祯初年,少年吴三桂年方十五,就在大同城下浴火奋战,救父突围。此后他便以勇略闻名于天下。崇祯十四年,清朝铁骑和明军在松山开战,明军全军覆没。统帅洪承畴被俘后,架不住清朝威逼利诱,最终晚节不保而降清,名将祖大寿亦降清。至此,明朝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土崩瓦解。崇祯皇帝于危乱之中授命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抵抗清军面对崇祯的信任,吴三桂组织了一支近万人的边防劲旅,承担起抵御清军、保卫中原的重任。吴三桂有勇有谋,组织得当,山海关防务十分严密。

为了招降吴三桂,1642年4月,清朝的皇帝皇太极亲自给吴三桂写信劝降,但吴三桂拒不投降。

10月,清太宗再次写信,许以高官厚禄,并对其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此时,明朝内有农民军四处起义,外有清军铁骑进逼,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但吴三桂仍坚决抵抗。1643年吴三桂固守孤城宁远,面对清军疯狂进攻,他依然没有选择投降。

1644年初,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接着,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兵临北京城下。3月10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上吊自杀。3月23日,李自成派来的招降使者带来了条件优厚的招降书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的劝降信。此时,吴三桂面对的局势糟糕得一塌糊涂:明朝已亡,前有清军铁骑,后有农民起义军,父亲和家眷都落在李自成手中,到底何去何从?但无论如何,对于当时的吴三桂来说,清军始终是外族,而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军,但毕竟是汉人。所以,经过认真地考虑,吴三桂决定率部投降李自成。

3月27日,忽然传来一个消息:李自成的部下抄了吴三桂的家,严刑拷问他父亲吴襄,而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更是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得知此事的吴三桂被彻底激怒了,刑父之仇、夺妻之辱、亡国之恨齐涌心头,他决定和李自成决一死战,誓不罢休。

李自成决定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

吴三桂自知双方实力悬殊只得修书向清朝借兵;清朝辅政的睿亲王多尔立刻回信同意。接着,多尔衮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向山海关进军。4月21日,清军前军抵达山海关外。5月25日,李自成的主力抵达山海关城郊。情势不妙,吴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尔衮之前提出的进入山海关的要求。而此时,多尔衮又提出,吴三桂的部队与李自成的军队装束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吴三桂别无选择,只得接受。也就是从这时起,借兵变成了投降。

其实,陈圆圆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是历史条件、政治环境、人物性格最终决定了吴三桂作出引清兵入关的选择!


天天开心历史


公元1644年的某个深夜,刚过而立之年的吴三桂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个夜晚。若论官职,年纪轻轻的吴三桂此时已经是大明在辽东的“国之柱石”,但崇祯皇帝已死,大明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面对清营释放出的招降信息,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

长久以来,恪守中国传统士大夫信条的吴三桂既是忠臣也是孝子,所以不论对面的清军许以什么样的高官厚禄,他始终以高傲的姿态严词拒绝。不过历史在这一时刻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李自成攻破北京,农民军全力向山海关扑来,作为明朝最后一支军事力量的吴三桂不得不向多尔衮求援。

此时的吴三桂仍想保持一个明朝士子的气节,所以不惜用“裂地以酬”的方式向清军乞求,但对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投降!吴三桂彻底绝望了,这个一生都在同命运斗争的中年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宿命的藩篱。

从父亲吴襄开始,名声就是吴家最宝贵的财富,父亲在战场上奋死拼杀不仅让世人对吴氏父子刮目相看,同时也让吴三桂坚定了报销朝廷的决心。

可惜历史刚刚进入1644年,吴三桂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改元,紧接着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皇帝已死,自己瞬间成为无主之臣,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很快来自北京的使者带来李自成的招降文书,随之而来的还有父亲吴襄的召唤,年轻的吴三桂走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既然天道有轮回,做不了忠臣就做一个孝子吧,略加思考之后吴三桂答应投身新生的大顺政权,可惜事情不会就此结束。

就在关宁铁骑将山海关交割给农民军并向北京走去之后,一个从京城逃出的家奴再次改写了吴三桂的人生轨迹。父亲吴襄遭到农民军拷掠,只剩下半条命,最爱的陈圆圆被闯贼刘宗敏霸占,大丈夫生而为人,岂能受此大辱?

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带领关宁军调头夺回山海关并发誓与李自成势不两立。冲动是需要代价的,尽管再次成为山海关的主人,但仅凭三万守军抵挡数十万农民军显然是以卵击石。

显著的差距让吴三桂想到了北方的清军,为了抵挡来势汹汹的李自成,吴三桂终于放下了高贵的姿态,转而向清军借兵求助。

农历4月21日,李自成亲自坐镇指挥,十余万大顺军对山海关展开猛攻,截止天黑关宁铁骑损失惨重,并且山海关的四座辅城有三座在这一天内失守。显然如果没有外力支援,天亮之后就是关宁军的末日。

夜幕降临之后吴三桂不断催促使者往来于南北之间,但多尔衮始终咬紧一点:投降!吴三桂的神经被“投降”这两个字剧烈地刺痛着,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自己的人格理想、自己的信仰操守此时如刀劈斧斫一般砍向这位“大明总兵”。

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天很快泛白,再不做出决定,剩下的几千号人必然尸骨无存。天亮之后,清吴两军合兵一处,清军正式进入关内,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降清后的吴三桂接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带领剩下的关宁铁骑与农民军厮杀,看来满人根本没有保存关宁军的打算,但吴三桂已经没有反抗的本钱。

辕门外炮声一响,军令如山,吴三桂只能带领残部扑向李自成大军,在这种自杀式的攻击下关宁军伤亡殆尽。直到这个时候八旗兵才从后方杀出,结果没有悬念,清军成了最终的胜利者。此时孑然一身的吴三桂失去了朝廷,失去了家庭,他注定当不了忠臣也做不成孝子。


地图帝


关于明朝灭亡历史原因和吴三桂、李自成、满清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纠葛已经有太多人讨论和研究,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理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是,我觉得吴三桂将清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历史的必然

明王朝积贫积弱,权臣当道,皇帝昏庸,尤其是明末时期,吏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各地流民造反,年年战乱,少数民族屡屡侵犯和袭扰边境。明朝连续数十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时时处处在疲于应付各种困难,常年挣扎在死亡线上,而统治者却一筹莫展,毫无办法。无论是从现实情况还是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上来看,明王朝没落和覆灭的迹象已经显露,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二、压死最后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明末众多家起义军中,最终是李自成的大顺军笑到了最后,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许多城市,巅峰时期号称百万大军。此外,关外的满清军队又不断的趁火打劫。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虽然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是分布在各地的明朝成建制有战斗力的军队数量还不在少数,有能力有远见的军事将领依然非常活跃,如果统治者能够善于调配和利用,还不至于到了最后的关头。但是,在起义军的猛攻下,在满清使用各种计谋下,崇祯帝下令斩杀了当时的几员统帅,使得各路将领和士兵人人自危,心中不免产生了各种想法。最终在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在无人守城无兵可调无无人可救的情况下,北京城迅速陷落,崇祯帝惨死。明王朝灭亡。

三、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的原因按照历史的说法,首先是迫于李自成和满清两方面的压力,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满清。其次,是李自成中了满清散布的谣言的计策,再加上手下大将刘宗敏占有了陈圆圆,又杀了吴三桂的父亲而刺激了吴三桂,导致吴三桂改变了原来归顺大顺的主意。其实,我觉得后面两个原因只是突发或者是意外因素不能够起到决定性因素,主要原因还是吴三桂在分析全国形势,衡量轻重以后做出的理智和合理的选择。毕竟在生死抉择面前,不可能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简单。而且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不是拥有十万兵力就能扭转乾坤的。





文史墨客


1644年春,正在山海关镇守的吴三桂获悉崇祯自缢,李自成称帝,又接到李自成胁迫他父亲吴襄写的劝降书,犹豫不决之际,惊闻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抄了他家,痛打其父,还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于是退回山海关,发布文告反叛李自成,并向多尔衮投去救援信,主动向多尔衮投降,这一历史变故世人称“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有书君以为吴三桂性情多变,在这场政治风云中,他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明已亡,大顺又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他权衡利弊,选择一条自认为保全自己又有出头之日的道路,而陈圆圆被掳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触发点而已。

吴三桂主动投降多尔衮事出有因:一是李自成农民军已兵临城下,吴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于多尔衮。二是吴三桂想借多尔滚之手消灭李自成,他坐收渔翁之利。三是吴三桂要为“君父妾”报仇雪恨,必定要依赖多尔衮。具体原因且听有书君拆解分析:

一、李自成农民军已兵临城下,吴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于多尔衮。

吴三桂始终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听到明朝油枯灯灭,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城追缴银钱,不知安抚百姓,不懂民心向背,还痛打明朝遗臣,包括他的父亲,还掳走他的爱妾,觉得泥腿子出身农民军难以成大事,于是调转枪头背叛李自成,准备自己单干。

然而李自成的农民军人多势众,大兵压境,眼看兵临山海关城下,吴三桂虽有数万大军,但是前有李自成农民军,后有大清铁骑,他就像个夹心饼干,腹背受敌,他可不想全军覆灭,就此受死。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必须做一道选择题,要站正确队伍,且一定只能赢不能输。

于是为了保全自己,他选择了向多尔衮借兵助剿,以金帛城池换兵力。于是吴三桂言辞恳切地向多尔衮投去了一封求援信,信中先攀友情,再叙李自成贼寇的罪行,然后许以利益,流寇敛聚的金帛子女全部归大清,并以黄河南北分治,裂地以酬。可老谋深算的多尔衮不见兔子不撒鹰,并没同意,反而用封吴三桂为藩王诱惑他投降。

不久,李自成率6万农民军抵达山海关石河场,大战拉开帷幕,眼看农民军快要攻陷吴三桂的防线,吴三桂快抵挡不住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三桂退而求其次,又写第二封信,答应多尔衮的条件,投降多尔衮,寻求清军的保护。

吴三桂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有求于多尔衮,本想以金帛城池换兵力助剿,无奈碰上精明的多尔衮,只好投降,以求生存,吴三桂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吴三桂想借多尔滚之手消灭李自成,他坐收渔翁之利。

吴三桂其实还多了一个心眼,他想借助多滚清军的实力,把李自成的农民军击溃,他心存侥幸,自己是明朝大将,打败农民起义军反贼,自己发展壮大了,就让他来接管大明王朝,另立新君,他坐收渔翁之利。

因而吴三桂且战且偷偷派人联系明朝南下的亲王,想与他们联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哪料多尔衮如此强势,如此精明,进京之后,派阿济格协助吴三桂攻打李自成、刘宗敏残部,而多尔衮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紫禁城,安葬崇祯帝,安抚明朝老臣百姓,接来顺治帝,十月于紫禁城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此时的吴三桂还在西安、武昌一带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周旋,打得不可开交。

此时,吴三桂已无力掌控局面,一切都由清军说了算,连抓获刘宗敏以什么形式杀刘宗敏都由不得他发号施令。

不过,他确实借多尔衮之力击溃了李自成,只是渔翁之利没有实现而已,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是“借鸡生蛋”,只是他的计划赶不上变化破产了罢了。

三、吴三桂要为“君父妾”报仇雪恨,必定依赖多尔衮的清军。

吴三桂要为崇祯帝、为父亲、为爱妾报仇雪恨,自请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这些贼寇,他想依赖多尔衮的清军去为他报国仇家恨。然后另立新君,他则成为君王之侧的最大功臣,建功立业,封候拜将,光宗耀祖。

不过,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被多尔衮给打翻在地,他在前方“欲将奋勇追敌冦”,清军派小部队相助,而多尔衮却势如破竹进了北京城,从关外接来了顺治,上了金銮殿,建立了大清朝。

吴三桂打败刘宗敏、李自成,收拾了农民军,也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了清军,让给了多尔衮,而他只能被动的接受清王朝的封赏——平西王。这完全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在他请多尔衮入关时,绝对没有预判到。

因为吴三桂多次与清军交锋,以往他们都是攻城掠地,抢了金银财物,弃城而去。他以为这次多尔衮也是从中原抢夺物质财富而来的,所以主动请清军入关助剿。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这一回多尔衮已经改变了战略,而且改变了以前杀戮成性的作法,对明朝众臣民表现十分友好,顺民心,招抚百姓,做好了长期入主中原的策略。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主动投降多尔衮,为求生存,为得渔利,为报仇雪恨,本是他的权宜之计。哪曾想多尔衮计高一筹,反利用了他做探路先锋。吴三桂机关算尽,最后做了别人的一颗棋子,为清军进京做了马前卒,这完全不是他的初衷,更不是他的本意。

然而历史不容倒带,也不容更改,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把自己订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了汉人唾骂的卖国贼!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自己一世英名!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因为吴三桂没有实力,只能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之间选择一个政权投靠。

而以历史来看,吴三桂最后降了清朝。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宋安之接下来大概说说。

首先吴三桂当时的兵力也就是5万左右,虽然久经沙场,但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条件。

吴三桂当时控制的地盘,也就是以山海关为中心,拥有当时永平府一府之地。这样的地方根本保证不了粮草后勤、兵源补充、军饷等,更何况吴三桂夹在大清和大顺中间,永平府也就是有山海关之险,其他地方基本上一马平川,这样小的地盘,吴三桂根本守不住。

所以吴三桂必须要选择一个政权投降,当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战死,为明朝殉国,很明显吴三桂没有这个觉悟。

至于为什么投降大清多尔衮呢?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到现在都没有盖棺定论,有可能是大家熟悉的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有可能是因为李自成的追缴助饷波及了吴氏一族,甚至吴三桂认为父亲吴襄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迫害,认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维护不了他的利益,所以吴三桂刚开始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来临时变卦,反悔了,没有选择,只能投降大清政权了,由此走上了三姓家奴之路。


宋安之


吴三桂没有别的选择,投降是他的必选,唯一需要他犹豫的就是他究竟该投向谁?

不否认在1644年的山海关之战前,吴三桂的确有着一支强悍的武装,也正因为如此,1642年在松锦之战中取得大胜的清军,依旧无法攻破山海关的城防,而吴三桂手上的武装力量也的确令人畏惧。

《明季北略》中记载: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夷丁突骑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可以说吴三桂不但拥有一支高达4万人的军队,更装备了一支特殊的骑兵部队——夷丁突骑数千,从名字上来看,这应该是由蒙古、女真人所组成的骑兵,并且经历了实战的考验,否则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敌望之辄遁”的威名。这恐怕也解释了松锦之战中吴三桂和他的主力部队为何可以从清军的反包围中突围,也解释了清军入关后,吴三桂为何可以将各路农民军一路追打到云南乃至缅甸,手上没有硬实力是绝对不行的!

然而有实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成为地方一霸是另一回事,1644年的吴三桂尽管拥兵数万,但辽东和山海关的局面,已经不足以他继续选择坚持。此时的他正遭受到李自成、多尔衮东西两路夹击的局面。


1、公元1642年2-4月,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全部被清军攻陷,宁远以东的明军据点全部丢失,近三万明军被歼。

2、1643年宁远至山海关之间的前屯卫等据点被攻陷,约四千明军战死。吴三桂放弃宁远撤往山海关。

“杀戮明前屯卫城内官兵数目 前屯卫城有总兵官二员:李富明、袁尚仁。副将二员:祖、李。参将一员:韩。打听一员:叶,游击一员:陶。都司一员:常。守备十余员,千总、把总约三十员。兵四千人,其中蒙古兵约一千人。以上官兵尽殪之。”

3、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以西近乎全部进入李自成的版图。

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已经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牌!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也就只剩下了投降!

明朝灭亡,辽饷已经不可能再支付,吴三桂手下虽有数万大军但却无钱供养,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山海关以西的明朝州县纷纷归降大顺政权,自己退回南方的路线更遭到切断,与南明会合已经无望。而宁锦防线的摧毁,也让吴三桂这个辽东最大的军头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即便是自给自足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那吴三桂究竟要投谁?不得不说在这个环节上,满清政权体现出了更强的优势。


尽管后人不断哀叹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为何能够一统中原将几千万人口压制在身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政治战略上,清朝的布局更加实际,只要能保证自己一统天下坐稳江山,清朝从不吝惜将更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下放到汉族官员的身上。对比明朝时期文官无兵权、武官没实权,清朝体系下的汉族官员却可以得到更大的才华释放,看着越来越多的汉奸成为了满清的实权派人物,本来就在中央政权下维持家族利益的吴氏家族,其掌门人吴三桂又岂会不动心?

对比北京老家包含父亲吴襄在内的数十位亲人被抄家下狱,另一头的清朝却给出了封王、联姻的诱饵,某种程度上吴三桂也是另一个版本的郑成功,忠于朝廷只是一个口号,谁能给予最大的利益保住家族的富贵才是王道,在这个天平上,吴三桂只能倾向于满清。

清朝初年,八旗劲旅的确所向无敌,但真正让他们问鼎天下的,则是他们的政治策略!


辽宁资深球迷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在民间有着几种说法,其一最出名的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在吴三桂本来要归降于大顺之时,农民军攻入了吴三桂在北京的府邸,开始了杀伤抢掠、奸淫掳掠。尤其是吴三桂的爱妻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强奸。当时消息传导了吴三桂的耳朵上是勃然大怒,瞬间与李自成决裂,马上转向大清,要用大清的实力与李自成死磕到底,来解心头之恨,也是为什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还攻破明军和农民军几十城,可能也是为陈圆圆报仇雪恨。 最后被大清封为了最大的异姓王!其二就是皇太极对吴三桂的赏识和爱惜,希望吴三桂归顺清朝委以重任,让其怦然心动。还有就是吴三桂是一个手段和眼光都是非常高明的人,知道明朝已经无力回天并且李自成的农民军都是小农意识,成不了气候,唯一可能的就是关外的大清,所以顺水推舟的归降了大清。






鹏正


吴三桂一开始没想投降,本是打算和清军和谈,先稳住清军,借助清军的力量攻打李自成,恢复明朝。至少让清军先不要进攻,缓兵之计。没想到多尔衮带兵入关,假意何谈,实际是入主中原,吴三桂也是没办法了。

吴三桂当时进退两难,想恢复明朝,就要打败李自成,还要防着清军。两头都有敌人,打起来自己根本不能赢。必须先稳住一头,要在清军和李自成中间选一个,有说法是陈圆圆的原因,被李自成的大将霸占,这是其中之一。再者,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和清军是没法比的,而且将领的素质不高,和清军也不能比。要选,也是选择和清军合作。

不管他选谁,吴三桂都要背着背叛明朝的罪名。若是吴三桂选择了李自成,那就要和清军继续作战,而且李自成不一定能真心接纳吴三桂,待遇方面也是需要谈的。多尔衮看准了这是个好时机,什么条件都答应吴三桂,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李自成起义军有很多因素影响,成功是很难的。

不投降已经没有办法,只是选择谁的问题。不管选谁都要背骂名,相比之下,清军是更好的选择。何况吴三桂的初心是想恢复明朝的,无奈多尔衮太精明,最后吴三桂没办法,明朝大势已去,只能帮着清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