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影子?

恍惚面对世界


完整的诗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仙李白《月下独酌》四首里面的一首。诗中“对影成三人”其实是李白本人,月亮再加上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一共三“人”,题主忽略了月亮。

李白被称作诗仙可真是名副其实,不说他的为人,也不说他的诗的缥缈灵动,单就他的身世和出生就已经有“仙人”的气质了。

首先是李白的祖上,一种观点认为他的祖上是凉武昭王李暠,也有一种说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其次他的出生地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出生在唐剑南道绵州(今四川重庆地区),但据元代人所著的《唐才子传》记载,他又是山东人。李白在这两点上已经与传说中仙人很相近了——都是不为后人所知。

话说回来,李白的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宝是唐玄宗称帝时的第三个年号。整首诗看似极具洒脱之意,无人相陪便与月亮影子作伴,实际上在这种洒脱之意下暗藏着的却是孤独和失意

李白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时时刻刻都想为国出力。然而唐朝时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科考的,根据《唐六典》记载:邢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偏偏他就在这两者之列,至于他是邢家之子还是工商类又或者二者皆有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不能参加科考影响也不大,特别是对于李白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来说影响就更小了。

李白走上了献赋的道路,他先后作了《明堂赋》和《大猎赋》两首献给唐玄宗,希望获得赏识,结果没有多大的效果。而后他改变了策略,先是拍了玉真公主的马屁,后又巧然结交了著名诗人贺知章,最后在这二人的举荐下成功见到了唐玄宗。

但见是见到了,只是唐玄宗并没有把李白安排到为国尽忠为民请愿的职位上去,只是给了他个翰林学士。他自此就变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需要他的时候就进宫去吟诗作词,不需要他的时候任他在外逍遥游玩,这与他最初的梦想完全不符。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成了李白命运的转折点,有一天他喝的大醉的时候皇帝召他进宫去作诗,进宫去后他要高力士给他脱鞋。高力士是谁?当朝权势最大的宦官,怎么受得如此耻辱。

这之后高力士借李白所著的《清平调》做文章,说里面的赵飞燕其实是李白用来讽刺杨玉环的,这杨玉环居然就信了。之后常常在皇帝边上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也就开始疏远李白。最后李白看出了皇帝对自己的疏远,加上当时所做之事与自己的抱负相去甚远,于是主动辞官离开。第二年——天宝三年——就作了这首《月下独酌》。

其实李白被迫远离官场也不是太出乎意料,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他太狂放;二是他破罐子破摔;三则是他的文艺才华太过耀眼。

1.太狂放

高力士乃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近臣。当初韦皇后作乱后宫妄图效仿武则天的时候是唐玄宗一力平乱,而且这其中高力士也是出谋划策立下功劳,所以皇帝几乎已经把他当成兄弟来看待。而李白却让高力士给他脱鞋,有资格让高力士这么做的只有皇帝,虽说皇帝沉浸于诗词的精妙之中不加以指责,但受辱的高力士本人又怎会不放在心上。

所以李白这么做完全可以说是断了自己官场的后路,即便他不辞官,也一定不会被重用,甚至最后惹来杀身之祸也是有可能的。

注:我这么说也不是说要让李白去奉承高力士,我只是认为他不应该这么去羞辱高力士,如果他想继续做官为国效力的话。

2.破罐子破摔

李白自从被封为翰林学士后整天就约着朋友到处喝酒作诗,还和其他七人一起弄出了“饮酒八仙人”的称号,他这不能说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嫌疑。

皇帝没看到他的善于理政才能也不知道他是否熟知兵法,而他自己也不去主动表现,就这样混日子,皇帝又怎么会重用你呢?即便是作了抒发自己壮志的诗,但也只是诗,无法令人信服。

3.文艺才华太耀眼

这点与第二点其实是相似的,虽是李白没有表现诗词之外的才能,但我认为即便他表现出来了也不一定就被重用。毕竟他的文艺才华太过于耀眼,恐怕皇帝也舍不得把他派出去。从皇帝亲自为他调羹,还让杨贵妃为他捧砚就看得出来。

不过有反就有正,李白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官场上的缺点”和“官场外的优点”,他才无愧于诗仙之名。仙不就是放荡不羁,不受约束的么?这其中无论缺少哪一点,都会让人觉得这诗仙之名有些名不副实。

李白辞官离开,唐玄宗也待他不薄,知道他喜欢喝酒就给了他很多的钱财,让他可以不用为酒钱发愁。值得一说的是李白在游历的路上遇到了正被押解上京的郭子仪,李白看出这是个人才,于是帮了郭子仪一把,让他重回到军队中。而几年后正是这个人带着兵打败了安禄山,平了安史之乱。想必李白当初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次偶然出手可以说挽救了整个唐王朝。

最后多说一句,关于李白让高力士脱鞋的事在《隋唐演义》里也有提及,不过里面是这样说的:

李白参加科考,贺知章深知他的才华,想推荐他。于是偷偷的口头请高力士和杨国忠多多注意李白的试卷。结果二人以为贺知章收了礼却想讨白人情,于是二人针对李白,不看就说他的文章不好,还嘲讽李白。高力士说只配给他脱鞋,杨国忠说只配给他磨墨。

所以之后李白入宫作诗词时才要求二人给他脱鞋磨墨。

这一段是不对的,首先李白自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其次杨国忠也没有给他磨墨。我认为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想一是考虑到内容整体的结构,二则是作者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喜欢李白的豪放,厌恶奸臣的卑劣,所以一压一抬之下让奸臣的卑劣更衬托出李白形象的高大,对比更鲜明。


梺河西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原诗,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先看全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影”跟“我”不就是“三人"吗?如果看这句还不太明白,那我们看接下来的三联。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上句写月,下句写影。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上句写月影合写。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还是上句写月,下句写影。

在这九句中,李白都将月与影当成并举的对象来描写,可是“三人”是指月、影与我。

当然,也有人认为,“三人”指的是月下之影,杯中之影,跟我,这种说法挺有想象力,但细味全诗,诗中明显多次月影对举,李白想写什么已经什么明显,我们没必要再幻想一个什么杯中之影。

李白的这首诗,将孤独写得极有味道,李白孤独,喝酒没人陪,于是便邀请明月,对月下之影,便成三人,与月对饮,与影共舞,一种放浪形骸的感觉洋溢其间。

这种想象出三人来,其实更加显示他内心的孤独,但是诗仙的孤独自与常人不同,有一种诗仙本色的风流意态。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时评:“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谢小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可能有些人疑问了,算是李白本人和他的影子,这不应该是两个人吗?怎么是三人呢?

其实,这是你们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向天,邀请明月一饮,在月光的照射下,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个人。

都有哪三个人呢?

显然是李白自己、月光照射到酒水的李白的身影、月光照射到地面的李白的影子。

为什么是这“三人”,只要你有初中物理的常识,就能明白问题的关键了。

整首诗歌,都透露出初中物理的知识

地面上李白的影子——这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酒杯里的影子——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水面是可以反射成像,作用就相当于平面镜。

李白的诗歌,显然也是基于生活观察,而不是胡说八道的。


HuiNanHistory


问题: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影子?


前言

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先看一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人和影,的确是”两人“,为什么是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谁,其实李白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三人是谁,其实李白自己写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举杯的是我(李白),另外两个人是谁呢?

月既不解饮,其中一个是”月“。

影徒随我身,另一个是”影“。

二、前人的解释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写过《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关于这首诗解释到:

“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

其实也不需要解释,李白说的真是很清楚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宋阮阅《诗话总龟》中说道:

李白《月下独酌》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贾翁《玩月诗》亦云:“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贾翁指的是中唐诗人贾岛,其《玩月诗》前面几句写到:
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数星,星名未详谙。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这首诗中的三人是我、月、杉树,贾岛的作法与李白类似。

结束语

李白“对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渊明“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表达的是诗人孤寂之感。

三人的用法出自《南史·沈庆之传》:

谓人曰:“我每游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 马成二。今乘此车,安所之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这首完整的诗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这首诗,写于当时的长安。那时的他,正值中年,官场不得意,美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心中非常的苦闷,孤寂,忧愁。但是,李白天性豪迈,浪漫,他把这种孤寂、苦闷的情绪寄托于明月和酒来表达。让人读来非常的享受,觉得这种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明只是自己一个人自斟自饮,却热热闹闹地邀来了月亮和影子,成了三人对饮。

“来,喝一杯吧!”他对明月说。

“我们一起举杯!”他对影子说。

喝了酒,再来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好一场热闹的聚会!于是,我们看到了月光下,那个身形歪斜,舞步零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举着酒杯,对酒当歌的李白;看到了白衣须发,飘逸如仙的李白。

千古大孤独演绎了一个人的狂欢。

一个人的狂欢成就了千古大孤独。

一生自由、浪漫的李白,连孤独也是大气的。


橙橙的天空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对影成三人”这句诗的三人究竟是哪三人,大家都没说到点子上。既然李白在诗中“独酌无相亲”,很显然是没有第三人在场,那么李白跟自己的影子,怎么就成了三人呢?

正确的答案是:李白喝醉了,把一个影子看成二个了。

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酗酒的老爹对儿子说,你要是把前面那两条狗看作四条,就说明你喝醉了;儿子张目四望,对老爹说:我只看到一条狗啊。

没错,老爹已经喝醉了,把一条狗看成两条了,这就是所谓的“重影”,对喝醉酒的人来看,实上再正常不过了。

因此,我们再回来看看李白这首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到第二句时,李白就喝醉了。因为喝醉了,才会做出“举杯邀明月”的荒诞之事,才会看到自己的两个影子。大家注意,“对影”的“对”字,就是一对,两个。怎么会是两个呢,因为李白喝醉了,把一个影子看成一对了。两个影子,再加上醉薰薰的李白,就成了“三人”。


君山话史


李白诗歌《月下独酌》中,写到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家在读到这句“对影成三人”的时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这里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种说法认为,三人指的是三个人影。这三个人影分别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这种说法中,确实有三个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这一个人影,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李白的杯子中,要现出人影,这个杯子必须非常大,要有酒坛那么大。而且,就算有酒坛那么大,也无法现出李白的全貌,也显得别扭。李白不是端着一个杯子喝酒,而是抱着一个酒坛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这一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一般对于这个“三人”的解释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为诗中写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请了“明月”,又对着“影子”,因此才成为“三人”。由此可见,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问题是,“李白的影子”还有一点人形的样子,“月亮”怎么也成了一个“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还有,如果“月亮”是“人”,那么,诗歌中的“花”为什么不是“人”呢?“酒”又为什么不是“人”呢?

如果“花”与“酒”也算“人”的话,那就不只是“对影成三人”,而是“对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图)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人说,在这里,“花”与“酒”不能被称为“人”,也就是不能被称为李白的酒友,因为它们属于环境。繁花香气四溢,明艳照人。李白觉得这样的环境确实很不错。如果是史湘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繁花之间,就躺在石条凳上睡着了。如果是我们当下的人,一定就会掏出手机,至少拍出九张照片,近景、远景、特写,最后还不忘把自己拍进去。虽然用了美颜相机,还是奇丑无比,但依然还是要拍。

不过李白不会这样做,李白肯定只会饮酒作诗。提一把酒壶,端一个酒杯,陌上花开缓缓归。但问题是一个人喝酒,有个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钱。一个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没有人。李白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邀请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还不过瘾,他还想更热闹,于是又邀请了月亮,把月亮当成一个人。这样一来,就有三个人在一起喝酒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这五种事物,真正作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正如上面我们说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称之为“人”还说得过去,为什么把“月亮”也当成是“人”呢?

(李白)

其实,“月亮”在古代的诗歌艺术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义。

比如一个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就会写“月”。因为月亮既可以照见他,也可以照见他的故乡。因此,写“月”,就相当于写故乡。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意象。

再比如一个人怀古,也会写“月”。因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现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见了,景物也早已不见了,但是月亮还在。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意象。

又比如一个人想念他的朋友,也会写“月”。同样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边,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边。月亮在这里,是一个关于情感的意象。

总之,月亮在古代,其意义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倾诉的。这样一来,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义。

当然了,李白在这里之所以要选择把“月”作为第三个“人”,而不是把“花”“酒”这样意象当成第三个“人”,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这层意义,就是月亮代表着冷清、孤独这样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极阴之物,是极为寒冷的,同时也代表着孤独寂寞。嫦娥飞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独寂寞寒冷的惩罚。人的影子也是孤单寂寞的,“顾影自怜”这个成语,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孤独寂寞。

李白写这首诗,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请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请了月亮,看起来是热闹无比。但由于月亮和影子都代表着孤单寂寞,而且还不是真的人,因此,这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不是热闹,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单。

而写“花”和“酒”当酒友,就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只能写“月”。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为什么李白说“对影成三人”?不是二人么?我和影子?


“对影成三人”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哪怕是再多读一联,就会发现李白在诗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这个家伙呢,不理解喝酒的快乐,而影子呢,只知道默默地跟随在我身边。这不就是拟人化将月亮和影子都当陪他作乐的人么?只不过一个不喝酒,一个不做声。跟两傻子似的,所以还是只能“独酌”。

月亮加上影子再加上李白自己,不就是三个人么?

可实在找不到其他人来陪啊,怎么办呢?那就将就下,聊胜于无。“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这春天的夜晚,一定不能虚度啊。拉不到人来陪我,那就将就着和月亮、影子一起来狂欢吧。

为什么大诗人李白找不到人一起喝酒?因为当时他被唐玄宗扫地出门。说得漂亮点是“赐金放还”,其实就是不用他了,而且基本上宣布了李白在政治上的终结。一个人在最高核心附近混了两年却被开,这只说明一个问题,他确实不适合当官。

作为一个才情天纵,心高气傲的文人,李白——以及所有盛唐文人,都是以经天纬地,为圣上安天下的远大理想为目标的。在宫中两年的“翰林待诏”,类似于文工团的歌词创作者,让李白的梦想稀碎。加上他性格使然,变得消极怠工,自然也不受待见,终于被开除了。

这两年的政治核心工作经历,对李白来说是失望的,但是在客观上是为李白镀了金的。因为有了这样一段日子,李白的诗名日盛,远非当年应召时“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自哀自怨兼自豪的感觉。就算是被开了,也不是因为政治因素,也不是被贬谪,不存在别人对他的切割,难不成一没有官位,就连个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吗?

那倒也不是。同一时期的《将进酒》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一起豪气干云么?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交游的圈子——至少在他的诗文中体现出来——这一时期已经向道士和下层展开,不复当年出蜀之时四处干谒,结交达官贵人。

这说明什么呢?李白的位置虽然下来了,但是心气上去了。从这以后,虽然他还是在求仕路上不断打筋斗,但他是见过地球上最强盛帝国君主的人了。在他的心中,和平民百姓、修行道士的交往就更加值得注重了。官嘛,虽然他没当长久,但是多大的都见过了。

有了这么一种心态的变化,李白的诗才更加道意纵横,却又非常接地气。

而政治生涯在长安的终结,基本上就意味着在所有地方的终结。因为他已经被大唐最高领导者审核过了,并不适合当官。那些见风使舵的官场中人有谁还愿意来巴结一个在政治前途上被判了死刑的臭性格文人?

所以,在没有道友、酒友的日子里,李白的日子就是孤独的。而正值人生中最郁闷的时段,一天的冷清都是他不愿意承受的。如果是杜甫,他可以和月亮共处,思前想后,倾诉内心,忧国忧民。而李白就是那种喜欢吆三喝四,大伙儿一起卡拉OK的性格,他忍受不了寂寞,哪怕是两个人,都会显得尴尬。所谓“三人成众”,有了三个人,大家就不必促膝对谈,无需吐露心声。

李白要的就是热闹,用来掩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意。他不需要倾诉,他需要的就是狂欢来打消自己的落寞。所以我们看到《将进酒》里喝个不停,就算没钱了,把马和衣服拿去当了,也要继续喝,因为难得有朋友陪他一起喝。大多数人只看到他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换酒的豪气,却不知道正是他掩盖自己的一腔失意的放荡行径。

这一夜没有人陪,那就把月亮和影子当做两个人,咱们还是三个人。就算你们不会喝酒、不说话,但是李白自有排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唱歌,月亮为我驻足,我手舞足蹈,影子也就跟着翩翩起舞。这就是完全为这两种自然现象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注入了自己的灵性,赋予了他们生命,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来陪着自己,度过这无聊寂寞的漫漫长夜。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只要自己还清醒,那就一起开心,醉到不能动弹了,月亮和影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两句依然在拟人化月亮和影子,继续写酣畅淋漓的三人共醉的乐趣。唯有人多,才会尽兴。两人喝酒,适合谈心,适合倾诉,而李白要的就是尽兴,借此来麻醉自己,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孤独根本就无法排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李白估计将来都无法摆脱这种孤独和冷清了,你两个虽然只是景色,实际上并没有感情,但我愿意倾注我的感情,咱们三永远这样快乐下去,一直到死。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李白遇到了杜甫,然后去梁宋又碰到了高适。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开启了一轮文学、诗歌、艺术顶峰上的交流碰撞。友情的到来,让他终于不用再与月亮和影子“对影成三人”了,因为坐在酒桌对面的是盛唐格律诗第一高手,边塞诗第一高手。

不过即使如此,李白也是孤独的。他留给杜甫的,只是绝世文采和豪放性格的背影。

他没有再展露过自己的孤独,也许在他眼中,杜甫和高适不过是取代了月亮和影子的位置吧,只是不需要独酌罢了,他的心思还是深藏不露的。

李白有没有真正的知音?还是有的,那就是沉默的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可以让他坐下来,不喝酒,相看两不厌,心事俩相知。

这是在《月下独酌》中邀月约影都不愿吐露的心事。

他和敬亭山,就是两个人,两个老朋友。

而和月亮、影子就是三个人,临时拉来凑热闹,排解寂寞。


梧桐树边羽


以前语文老师的解释:我、影子和明月,三个人都是孤独的意思。



燕子归巢作家


李白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

我们看看看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李白是唐朝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小便跟着父亲学文章、习剑术,到了25岁时,就已经学成了文武艺,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情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京城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怎耐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太骨感,李白蹉跎了18年,直到李白42岁那年,他才在长安也闯下了诺大的名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不停得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对他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伴驾。可李白是个愤青,他自小就有任侠的性格,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因看不惯朝中的风气和某些贵族,讽刺宫中人,让高力士拖靴,天子呼来也不去,于是惹怒了唐玄宗,李白自我放逐,离开了皇宫。

就在这一年,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寂苦闷,在长安于没有什么朋友帮他排解,于是一个人在花间月下喝酒,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从字面意思可以很好的理解,李白在花从间摆了一壶酒,空虚寂寞又没有人陪伴,看上去甚是凄苦,虽然李白很孤独,但他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于是在花间举起手中的酒杯,没有朋友陪自己喝酒,李白还可以邀请明月和自己对饮,李白、明月加上李白自己喝酒的影子,就形成了这种”对影成三人“的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