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马不停蹄,南下荆州,可以说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尽得荆州八郡还有刘表水师,仅留下江夏一地给刘备稍作休息。刘备水军一万,刘琦水陆一万,孙权经过鲁肃、诸葛亮、周瑜三人的劝谏下,答应出兵三万,组合五万联军对抗曹操起码二十万的大军。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赤壁之战

两军相遇于赤壁,由此爆发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盟以五万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曹操是夹着屁股回到了南郡,随后不久,曹操又逃回了邺城,留下曹仁等人守着江陵。因为此时,孙刘联军趁势追击,也追到了江陵。

其实,在赤壁之战后,荆州已然是东吴砧板上的肉。而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江陵地处长江中游,南临长江,北依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便不战而定。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江陵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说

以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言,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

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

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得知刘备已经拿下荆南四郡,周瑜明显顾不上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

周瑜传: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周瑜是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的,那么问题来了,周瑜真想取蜀吗?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姜维

蜀国得以被灭,除了前面数次北伐导致国力虚空外,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恰巧此时,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出城投降。

所以,魏国能够灭蜀,即便是动用了二十万兵力,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邓艾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的。

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

顶多三万。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罗宪誓死镇守永安城

举个例子:景耀六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烈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

《晋书》: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

所以换成周瑜,面对实力正雄厚的刘璋,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没有能力无法取蜀。

那周瑜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呢?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周瑜其实不想让出江陵城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

说到国策,在孙权执政前期,鲁肃和甘宁曾相继向孙权献计:

竟长江所极,渐规巴蜀。

鲁肃传: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甘宁传: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那么,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周瑜以国策来告诫孙权,刘备集团如果不除,他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成为取蜀过程中的巨大隐忧。而且如若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如此说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孙权进妹固好

统业十年的孙权自然是知道周瑜的用心,可是眼前的刘备也不再是之前依附自己的软柿子了。所以孙权通过自己的手段调和其中的矛盾,一方面通过政治婚姻安抚刘备,协议出兵夺取西蜀,一方面顺水推舟答应周瑜取蜀,赶紧让他准备入蜀事宜。

聪明的刘备不会看不出其中端倪

正如殷观所说:

刘备传: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

答应孙权入川,要是被周瑜背后捅刀子,大势已去。刘备要做的,大可以同意孙权自己取蜀,只要按兵不动,东吴肯定不敢越过刘备独自入川。

不过举着‘仁义道德’旗帜的刘备,自然得换种说法:

献帝春秋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刘备苦口婆心地劝孙权,不要妄自发兵入川,还郑重其事地告诫他,曹操怎么可能放你入川!其实也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了:我刘备怎么可能眼睁睁看你孙权入川!

阴谋论:哪来天下二分之计,不过是周瑜想要吞灭刘备的噱头罢了。

刘备

虽说表面还是和气,其实私底下早就撕破脸了。眼看妹妹都送出去了,刘备还不肯入川,孙权就决定自个入川,并派遣孙瑜率领水军驻扎夏口。要知道,东吴地处长江下游,要从夏口入川,就得经过刘备的公安。孙权既派出了孙瑜屯兵夏口,却迟迟没有发兵,说白了孙吴始终是不敢越过刘备而入川的,但是免不了孙权是假意取蜀,实则吞灭刘备啊。

都说刘备不傻了,眼看孙权执意入川,只好摆开防备的架势:

献帝春秋曰: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孙权看到刘备反应这么大,心想道:入川是不可能了,吞灭刘备也是不可能了。恰巧正值壮年的周瑜又在此时深染重疾,一病呜呼,倒也是让孙权松了口气,干脆就答应把江陵借给刘备,与自己分担面对曹操的压力,然后自个就集中兵力,开启再次北伐合肥的大事。


资料出处:《三国志》、《献帝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