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真名士,自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真名士,自风流

★★★★★

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真名士”,但在特定的生存境况中,也有想“风流”也风流不起来的所谓末流文人。

柳鸣九先生的《名士风流》,书名实在是牛。

真名士,自风流。

集子中的一些文章以前曾读过,而且印象颇深。此次阅读,发现有些文章是新增补的,想来是最近几年里写的。柳先生年过八旬,笔耕不辍,每年都有新作面世,令我等后辈感慨万千,老者思维如此敏捷,笔底依然生风,真正是我辈的榜样。

那些文章,多为柳鸣九撰写的怀念他的前辈的文字,而那些前辈,算来应该都是我的“祖”辈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从柳先生的笔底流出,让他那一辈的读者觉得似曾相识,让我这一辈的读者觉得颇为新鲜,如闻其人,更年轻的读者读来又会如何呢?柳先生写冯至、闻家驷、郭麟阁、陈占元等,应是充满了浓浓的师生之情,而他笔底的这些人物,我们多不是很熟悉,有的只见过几面(如冯至、杨绛),有的根本无缘见面(如李健吾、梁宗岱),读这样的文章,我辈恐怕只有“高山仰止”的感受了。

当然,《名士风流》中的有些人物,我也是稍稍熟悉了,因为,我有幸成为柳鸣九先生的年轻同事,而且还是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的同一个专业,是年龄小他二十岁的同事和校友。读到那些我比较熟悉的人物,如吕同六、罗新璋、金志平这些我接触得较多的师长,则会更有联想,甚至会产生自己也要写上一篇的冲动。

顺手翻书,见一篇《记忆中的冯至》,其中说道,柳鸣九在老领导冯至的家中看到了自己主编的《萨特研究》,这本书曾在“反精神污染”之类的运动中着实挨了狠狠的批判,而冯至先生并没有在“运动”中作出“批判”的姿态,而是说了一些意在保护“萨特研究”的实在话。谁都知道,这在当时是何等的难得。学生辈的柳鸣九心里记住了冯至家中书桌上的那一本《萨特研究》,嘴里虽没有说什么,其实他的心中何止是翻江倒海呢。从这篇文字的细节中,作为读者的我,不禁想到了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若吾师甚爱真理,岂不更美!

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记住一些名人的辉煌和风光,如能真正体会那些也是凡人的名人平凡生活中一些平凡而又温馨的瞬间、朴实而又真诚的情感,无疑会对我们有更多的激励、更深的触动,也会对这些人物的人生有更透的感悟。读到《仁者李健吾》一文,我不禁为关于李健吾老先生参加某次政治性游行的夹叙夹议所感染,柳鸣九这样写道:“李健吾的主动参加颇说明他很有——且不说‘政治热情’,至少是很有一番‘热心肠’,说明他不‘摆谱’,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而且,那一次他穿了一套西装,正式打着领带, 在他而言,显然是为了郑重其事,参加一次‘盛典’。不过,那是一套老掉了牙的西装,颜色发旧,领带又过于鲜艳,没有穿皮鞋,而是像平时一样,踏着一双布鞋, 显得有些土气,有些不伦不类…… 但我可以明显感到他是带着一份心意参加那次政治活动的。”这里,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心理揣摩,让读者有反复咀嚼的可能。

读《书生五十年祭》一文,我也不禁感慨万千,文章回忆柳鸣九他们八个大学同学毕业五十年后的一次聚会。时间地点极其明确:“2007年10月14日中午12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面一条街上的美林阁餐厅”,人物为:柳鸣九、罗新璋、高慧勤、金志平、高中甫、韩耀成、赵桂藩与王晓峰。

想一想,十年之前,北大毕业五十年后的退休研究员的生活境况:聚会时“大家坐地铁或步行而至,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家里有车的”,点的最贵的菜是“清炒虾仁与清蒸鳜鱼”,“饮料只有一壶菊花茶,外加一瓶北京啤酒、一瓶张裕葡萄酒”,毕竟大家的退休工资“仅3400元上下”。而开宴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致词与祝酒,“只是大家站起来,碰了碰杯,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声:五十年,不容易,然后又参差不齐地重复了两三次,‘不容易,不容易’,仅此而已,没有多一句话,没有多一个字。”

是的,他们这代人“不容易”,他们的师长一辈不容易,小他们一辈的我等,其实也不容易。冯至、李健吾是老一辈,历经了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还赶上了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洗澡”、“反右”、“文革”、“干校”等等;而柳鸣九、罗新璋等是中间的一辈,跟老一辈一样历经种种磨难,“反右”、“文革”,还有之后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反精神污染”……我们这些如今刚刚退休的“50后”算来应是第三代,也有自己特有的磨难,没赶上“反右”,却赶上了“上山下乡”,从文化饥渴中好不容易摆脱出来,又匆匆步入对外开放的潮流……

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真名士”,但在特定的生存境况中,也有想“风流”也风流不起来的所谓末流文人。我们在杨绛先生的《洗澡》、《干校六记》中见识了那些不太风流的文人名士的面貌,而柳鸣九的这一本《名士风流》也有一些影射。

其实,当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对文化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呢。如今的风气,对文化,是普遍的贬低,而学术,则成气候地虚假。因此,文人名士的种种“气质”“骨格”,好的、糟的、愣的、顽的,纷纷体现得甚为明显,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者有之,而追求虚荣、追求光环者亦有之,追求金钱美女者更有之。名士中仿佛混入了一些酸臭文人、流氓文人、“小”文人……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氛围中,读一读《名士风流》,大可从中找到一面面镜子,看出“真名士,自风流”的面貌来。

突然想起,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写过一篇篇幅不小的小说,翻译成汉语就叫《名士风流》,法语的原名为“les Mandarins”,这个词令人联想到“满大人”一说,即“清朝官场上的文官”,又令我联想到柳鸣九笔下的“翰林院”。那本书是我在1986年读的,那时,波伏瓦刚去世。柳鸣九先生牵头的一套“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中,有一本定名为《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主编李清安约我写一篇文字,译一些篇章,是为《名士风流》中的两章(后来许钧先生翻译了该作的全文)。

波伏瓦笔下的《名士风流》生动再现了法国战后知识分子千姿百态的面貌,尤其展示了亨利、罗伯尔、安娜等知识分子在“冷战”形势下的政治角逐中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的窘境。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亨利跟罗伯尔的决裂,实在很像萨特跟加缪因《反抗者》而爆发的论战和绝交。

这本书大概可以跟柳鸣九的这本《名士风流》对照起来读的,倒不一定是因为两本书同名,更何况一中一法,一散文一小说,只因真是名士,真是风流……

余中先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00303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热门篇)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