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真名士,自風流

真名士,自風流

好書推薦

「好书推荐」真名士,自风流

★★★★★

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有“真名士”,但在特定的生存境況中,也有想“風流”也風流不起來的所謂末流文人。

柳鳴九先生的《名士風流》,書名實在是牛。

真名士,自風流。

集子中的一些文章以前曾讀過,而且印象頗深。此次閱讀,發現有些文章是新增補的,想來是最近幾年裡寫的。柳先生年過八旬,筆耕不輟,每年都有新作面世,令我等後輩感慨萬千,老者思維如此敏捷,筆底依然生風,真正是我輩的榜樣。

那些文章,多為柳鳴九撰寫的懷念他的前輩的文字,而那些前輩,算來應該都是我的“祖”輩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從柳先生的筆底流出,讓他那一輩的讀者覺得似曾相識,讓我這一輩的讀者覺得頗為新鮮,如聞其人,更年輕的讀者讀來又會如何呢?柳先生寫馮至、聞家駟、郭麟閣、陳佔元等,應是充滿了濃濃的師生之情,而他筆底的這些人物,我們多不是很熟悉,有的只見過幾面(如馮至、楊絳),有的根本無緣見面(如李健吾、梁宗岱),讀這樣的文章,我輩恐怕只有“高山仰止”的感受了。

當然,《名士風流》中的有些人物,我也是稍稍熟悉了,因為,我有幸成為柳鳴九先生的年輕同事,而且還是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個系的同一個專業,是年齡小他二十歲的同事和校友。讀到那些我比較熟悉的人物,如呂同六、羅新璋、金志平這些我接觸得較多的師長,則會更有聯想,甚至會產生自己也要寫上一篇的衝動。

順手翻書,見一篇《記憶中的馮至》,其中說道,柳鳴九在老領導馮至的家中看到了自己主編的《薩特研究》,這本書曾在“反精神汙染”之類的運動中著實捱了狠狠的批判,而馮至先生並沒有在“運動”中作出“批判”的姿態,而是說了一些意在保護“薩特研究”的實在話。誰都知道,這在當時是何等的難得。學生輩的柳鳴九心裡記住了馮至家中書桌上的那一本《薩特研究》,嘴裡雖沒有說什麼,其實他的心中何止是翻江倒海呢。從這篇文字的細節中,作為讀者的我,不禁想到了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若吾師甚愛真理,豈不更美!

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記住一些名人的輝煌和風光,如能真正體會那些也是凡人的名人平凡生活中一些平凡而又溫馨的瞬間、樸實而又真誠的情感,無疑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激勵、更深的觸動,也會對這些人物的人生有更透的感悟。讀到《仁者李健吾》一文,我不禁為關於李健吾老先生參加某次政治性遊行的夾敘夾議所感染,柳鳴九這樣寫道:“李健吾的主動參加頗說明他很有——且不說‘政治熱情’,至少是很有一番‘熱心腸’,說明他不‘擺譜’,能與年輕人打成一片。而且,那一次他穿了一套西裝,正式打著領帶, 在他而言,顯然是為了鄭重其事,參加一次‘盛典’。不過,那是一套老掉了牙的西裝,顏色發舊,領帶又過於鮮豔,沒有穿皮鞋,而是像平時一樣,踏著一雙布鞋, 顯得有些土氣,有些不倫不類…… 但我可以明顯感到他是帶著一份心意參加那次政治活動的。”這裡,既有細節描寫,又有心理揣摩,讓讀者有反覆咀嚼的可能。

讀《書生五十年祭》一文,我也不禁感慨萬千,文章回憶柳鳴九他們八個大學同學畢業五十年後的一次聚會。時間地點極其明確:“2007年10月14日中午12時”, “中國社會科學院後面一條街上的美林閣餐廳”,人物為:柳鳴九、羅新璋、高慧勤、金志平、高中甫、韓耀成、趙桂藩與王曉峰。

想一想,十年之前,北大畢業五十年後的退休研究員的生活境況:聚會時“大家坐地鐵或步行而至,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家裡有車的”,點的最貴的菜是“清炒蝦仁與清蒸鱖魚”,“飲料只有一壺菊花茶,外加一瓶北京啤酒、一瓶張裕葡萄酒”,畢竟大家的退休工資“僅3400元上下”。而開宴沒有任何儀式,也沒有致詞與祝酒,“只是大家站起來,碰了碰杯,不約而同地說了一聲:五十年,不容易,然後又參差不齊地重複了兩三次,‘不容易,不容易’,僅此而已,沒有多一句話,沒有多一個字。”

是的,他們這代人“不容易”,他們的師長一輩不容易,小他們一輩的我等,其實也不容易。馮至、李健吾是老一輩,歷經了戰亂、顛沛流離的生活,還趕上了建國後多次政治運動,“洗澡”、“反右”、“文革”、“幹校”等等;而柳鳴九、羅新璋等是中間的一輩,跟老一輩一樣歷經種種磨難,“反右”、“文革”,還有之後的“反擊右傾翻案風”、“反精神汙染”……我們這些如今剛剛退休的“50後”算來應是第三代,也有自己特有的磨難,沒趕上“反右”,卻趕上了“上山下鄉”,從文化飢渴中好不容易擺脫出來,又匆匆步入對外開放的潮流……

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有“真名士”,但在特定的生存境況中,也有想“風流”也風流不起來的所謂末流文人。我們在楊絳先生的《洗澡》、《幹校六記》中見識了那些不太風流的文人名士的面貌,而柳鳴九的這一本《名士風流》也有一些影射。

其實,當今物慾橫流的商品社會,對文化人又何嘗不是一種考驗呢。如今的風氣,對文化,是普遍的貶低,而學術,則成氣候地虛假。因此,文人名士的種種“氣質”“骨格”,好的、糟的、愣的、頑的,紛紛體現得甚為明顯,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者有之,而追求虛榮、追求光環者亦有之,追求金錢美女者更有之。名士中彷彿混入了一些酸臭文人、流氓文人、“小”文人……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氛圍中,讀一讀《名士風流》,大可從中找到一面面鏡子,看出“真名士,自風流”的面貌來。

突然想起,法國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寫過一篇篇幅不小的小說,翻譯成漢語就叫《名士風流》,法語的原名為“les Mandarins”,這個詞令人聯想到“滿大人”一說,即“清朝官場上的文官”,又令我聯想到柳鳴九筆下的“翰林院”。那本書是我在1986年讀的,那時,波伏瓦剛去世。柳鳴九先生牽頭的一套“法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中,有一本定名為《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主編李清安約我寫一篇文字,譯一些篇章,是為《名士風流》中的兩章(後來許鈞先生翻譯了該作的全文)。

波伏瓦筆下的《名士風流》生動再現了法國戰後知識分子千姿百態的面貌,尤其展示了亨利、羅伯爾、安娜等知識分子在“冷戰”形勢下的政治角逐中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的窘境。小說的中心事件是亨利跟羅伯爾的決裂,實在很像薩特跟加繆因《反抗者》而爆發的論戰和絕交。

這本書大概可以跟柳鳴九的這本《名士風流》對照起來讀的,倒不一定是因為兩本書同名,更何況一中一法,一散文一小說,只因真是名士,真是風流……

餘中先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303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