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平公主多年的政治經驗,為何會敗給侄子李隆基?

勞倫斯602


1.太平公主出身政治世家,但不代表她有極為豐富的政治經驗。

儘管太平公主父母和兩個哥哥都是皇帝,早在武則天當政的時期,太平公主就參政議政了,但當時都是以秘密方式進行的,她的工作是秘書性質的,沒有鍛煉出獨當一面的能力,沒有掌握住縱橫捭闔、明爭暗鬥的為官技巧;她真正地走向政治舞臺是唐隆政變時,因殺二張有功,獲得了極大的權力,才開始了大規模地積蓄自己的政治勢力,才開始了名正言順地行使手中的政治權力。

後來到了唐睿宗時期,太平公主權傾朝野,富可敵國。當朝的7個宰相有5個都出自她的門下,她的三個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都被封王。這就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她就不明白,自己的母親武則 天已經遭李唐皇室的仇恨了,她還是肆無忌憚地任人為親,太過張揚,比起自己母親運籌帷幄的能力 差得太遠!

2.李隆基英明威武,當皇帝有正統性與合法性。

在姑侄聯手發動唐隆政變以後,二人因為擁護李旦復辟有功,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簡皆封王,田園遍於近甸,收市營造諸器玩,遠至嶺、蜀,輸送者相屬於路,居處奉養,擬於宮掖。---《資治通鑑》

李旦當皇帝時,軍國大事常叫臣子們先請示太平公主,再問李隆基,由於要李隆基當時已是太子,所以,唐睿宗的做法使朝中分為了兩大政治派系,一派是跟著太子李隆基的,他是皇帝欽定的接班人,跟著他是正統的、而合法的;另一派則是跟著太平公主的,太平的母親武則 天當政時已經讓李姓宗室的人血流成河了,顯然,跟著她並沒有什麼前途。

太平公主在與曾經的戰友李隆基同朝為政時,逐漸感覺到足智多謀的李隆基已不好控制,就慫恿宰相們改立太子。由於宋璟與姚元之將其他有競爭力的皇子調出了京城,太平公主沒有得逞;唐睿宗為維護皇位的正統性,在太平公主利用星象人士鼓搗他廢黜李隆基的時候,當即立斷,主動讓位給了兒子李隆基,確保了李隆基皇位的正統與合法性!

3.太平公主的親信們都不給力。

李隆基上位後,太平公主還不知道收斂,仍然想壯大勢力。但擁護太平公主的人,除左、右羽林軍的掌兵將領常元楷和李慈外,都是牆頭草,沒有真槍實戰的經驗,根本就不中用。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資治通鑑》

看起來太平公主跟隨者眾,但幾乎都 是見風使舵,察言觀色之徒,關鍵的時候,拿不出任何辦法。

太平提前聯繫上了左、右羽林軍的掌兵將領常元楷和李慈,這算是精明的策略;但李隆基率先發難,他自己已經有一批屬於自己的禁軍;李隆基又設計將左、右羽林軍將領給殺了,控制了羽林軍,這是關鍵!

皇權始終就在李隆基手中,培育勢力、安插親信、煽陰風點鬼火,太平公主差火候。

入數年不盡。慧范家亦數十萬緡。改新興王晉之姓曰厲。---《資治通鑑》

太平死後,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廄牧羊馬、田園息錢,收入數年不盡。她的母親武則 天為了做皇后,把自己的財物都給了為自己出力的親信甚至耳目,而太平在沒有輝煌的時候,就積蓄財富,這就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作派,

所以,事變一起,她手下的那幫人,對她死心踏地的就沒有幾個,也都迷失了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權力,就應該捨得財富培養效忠自己的死士。她做不到!

5.太平公主通過政變奪權選擇的時間不對!

在關鍵的時候沒有當即立斷,早在哥哥唐睿宗執政時,她如果先發制人,以武力發動政變,情形可能是另外的一個樣子。

她要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把希望寄託在唐睿宗身上,總想通過和平演變來實現,這就大錯特錯了,政治 是一不流血的戰爭,她沒有她母親的心狠手辣,註定實現不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為什麼太平公主會失敗?所以,我認為是她作為政治家並不成熟,在她的對手李隆基面前搞政變,她相形見絀,太平手下沒有得力的助手,她自己沒有做女皇的素質,尤其是她缺乏她母親的心狠手辣,這些因素決定了她的失敗。


希望星晨58298869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回顧一下太平公主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小女兒便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從小就被父母兄長疼愛著的。武則天也非常寵她因為太平公主的樣貌,性格特別像她。因為武則天的關係,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追求,因為受到了她母親的影響。

太平公主從小就備受武則天的喜愛,先嫁給了薛紹。因為薛紹的哥哥參與了謀反,武則天把薛紹活活餓死在了牢裡。在這期間,太平公主是比較安分的。後來太平公主被武則天做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堂侄武攸暨,嫁後的二個月,武則天便稱帝了。

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後就開始躁動起來,生活過得還極盡糜爛,而且還不斷的參與政事,不僅養男寵還私通朝臣。太平公主行事比較謹慎,因為她懼怕武則天。

在後期,張昌宗(武則天的男寵)誣告司禮丞高戩太平公主的情人,致使衝突激化。在此之前,武家跟李家就一直有矛盾,雖然太平公主是武家的媳婦,但她是一直向著李家的。於是,趁此機會,男寵張昌宗被誅殺,幫助李顯逼著武則天退了位。此後李顯被他的韋皇后毒死,而韋后也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誅殺了。

太平公主擁立兩任皇帝,所以她的實力也非常強大。李隆基被立為了太子因為他誅殺韋后有功,但他並不受重視。因為太子李隆基還很年輕,所以太平公主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但後來李隆基在朝臣中有了些威名,太平公主就想換個傻一點的太子,李隆基也不喜歡太平公主,看不慣她。後來李隆基繼承了李旦的皇位,太平公主就豁出去聯合了朝臣武將,想將李隆基毒殺,但沒想到消息走漏,太平公主失勢,被李隆基賜死在家中,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因此太平公主敗給李隆基的原因有

一,雖然太平公主勢力大,但民心是向背的。

二,太平公主謀事不密。

三,在太平公主專權的期間,雖然有向著她的依附著,但也有反對她的人,樹敵也挺多。四,李隆基不僅勇武也很果敢,行動的要比太平公主快。李隆基當機立斷,在誅殺韋后的時候也是如此。

五,李隆基在禁軍裡面有很多將士,因為他的威名有一批勇武之士被他籠絡了。

在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誅殺後,李隆基開啟了大唐的第二盛世——開元盛世。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太平公主的所謂“政治經驗”,不過是宮廷內鬥的“政變經驗”,這點三腳貓的功夫在有實力的對手面前還差點火候。她雖有心機和才幹,終歸是很少離開權力中樞、不食人間煙火的“井底之蛙”。

而且,她這一輩子大多時候順風順水,誤以為只要掌握了部分行政權力(她的理解就是相權)和幾名禁衛軍將領,就能壓制皇權(唐玄宗)。她所犯錯誤,和當年感覺自己穩操勝券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以及韋后和安樂公主母女頗有些類似。

反觀李隆基,雖也出身皇家,還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屬於“小字輩”,但他“少歷民間,身經迍難……知人疾苦”,父親屢遭廢立、生母被殺害、自己和兄弟遭7年軟禁、外放當地方官、謀劃實施誅殺韋后的唐隆政變……這些特殊經歷不但促使李隆基在政治上早熟,還讓他獲得了來自民間、宮廷的雙重社會閱歷與鬥爭經驗。

尤其是出任潞州別駕(四品官)的2年多時間裡,李隆基作為一郡地方長官,深入瞭解民間疾苦,多方延攬人才,結交豪傑,收取民心,傑出才能得以展現。

別看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時期贏得了宰相任命權,但唐睿宗李旦並不傻,他有意識地扶持當時身為太子的李隆基,敢於放權給儲君。大批渴望青雲直上的中下層軍政官員選擇擁戴李隆基。李隆基參透了祖母武則天成功上位的秘訣,焉有不勝之理?

此外,唐隆政變之前,李隆基已通過王毛仲的關係贏得了禁軍精銳萬騎(特別是中下層官兵)的效忠。監國期間,他又將王毛仲等親信安插進軍隊,從而掌控了長安城很大一部分兵權。

而太平公主雖然也有少數禁軍將領充作黨羽,但她本人只參與過幾次宮廷政變的事前謀劃,並無什麼實踐經驗,對於軍事問題更談不上有什麼深刻認識。

更何況,在武則天退位後,李唐宗室的大義名分得以恢復,尤其是經過韋后亂政階段,整個唐朝官僚集團總體來講不再希望和支持“女主上位”,唐睿宗本人雖然比較懦弱,但在掌握君權和支持兒子繼位等關鍵問題上並不糊塗。

儘管唐睿宗不捨得拿太平公主開刀,但他還是明智地選擇了“急流勇退”,通過禪讓將李隆基及時推上了皇帝寶座。雖說初期李隆基還沒有完全掌握皇權,但他的君主身份和號召力已遠非太平公主所能比擬,宰相魏知古(他向玄宗告密舉發太平公主)瞅準時機倒向李隆基便是明證。


網言軍事


太平公主身邊有太多主角光環,所以使得她自身也成了主角。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武則天大帝,哥哥分別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侄兒又是唐玄宗李隆基。

這樣的生活環境,註定了太平公主不想插手政治事務,也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她的家務事,就是唐朝的國家大事。

早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太平公主就已經參與到朝政治理當中,只不過是秘密進行的。後來唐睿宗時期,太平公主更是大權一把抓,7個宰相有5個都是她的人,她的三個兒子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全都被封為王爵。

就是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卻徹底輸給了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她到底為何會輸的如此徹底呢?

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喪失了先機。

李隆基在發動唐隆政變以後,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保衛父親李旦登基。因為這一巨大的功勞,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輒問:“嘗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三郎,謂太子也。公主所欲,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餘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權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簡皆封王,田園遍於近甸,收市營造諸器玩,遠至嶺、蜀,輸送者相屬於路,居處奉養,擬於宮掖。---《資治通鑑》

李隆基本人更是因此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唐睿宗欽定的接班人。為此朝中分為了兩大派系,一派是跟著太子李隆基的,他是未來的皇位接班人,跟著他自然沒什麼問題。還有一派則是跟著太平公主的。

李旦對太平公主可謂是言聽計從,任何政務上的事情,都需要先過問一下太平公主,再做出決斷,由此太平公主的地位高得實在是可怕。

  1. 李隆基做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覺得他不好控制,所以慫恿宰相們改立太子。好在宰相中也有有良心的,宋璟與姚元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其他有競爭力的皇子調出京城,避免了皇室相殘的局面。
  2. 唐睿宗李旦也意識到這姑侄倆的矛盾,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擴大,唐睿宗表示自己要禪讓。他將皇位主動讓給了兒子李隆基,確保了李隆基的正統性。
  3. 當了皇帝以後,李隆基的地位自然是穩定了,可是太平公主的勢力,卻一點也沒有縮減。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就算再多人投靠太平公主,這皇權始終是在李隆基手裡的。

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李隆基又是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太平公主的人擁護她是沒有任何盼頭的,關鍵時刻只能是牆頭草,不中用。

02李隆基手裡始終有後備軍權。

太平公主自認為自己已經徹底掌握了朝政,唐睿宗就是個攪屎棍子,他兩邊都不想得罪。既不想傷了和太平公主的兄妹之情,又不想傷了和李隆基的父子之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資治通鑑》

所以唐睿宗是什麼也不想管,既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隆基,又縱容妹妹太平公主胡作非為。這種情況下,太平公主自然是更加得意忘形。

據說當時朝中有7位宰相,其中有5位,就是太平公主安插上去的。可見朝中大事,太平公主是說得上話的。

  1. 唐王朝的皇室,是非常喜歡發動武力政變的。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發動政變失敗,李顯在張柬之的簇擁下發動神龍政變,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簇擁下發動唐隆政變。
  2. 這麼多武力政變的教訓,使得太平公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掌握了軍權,才是真正的掌握實權。所以她提前聯繫上了左右羽林軍的將領常元楷和李慈。
  3. 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隆基率先發難,他手底下有一批屬於自己的禁軍。李隆基後又設計將左右羽林軍將領給殺了,控制了羽林軍。

這樣一來宮中的軍權都掌握在了李隆基手裡,很顯然這也是一場策劃已久的政變。太平公主要收拾李隆基,可能還處於猶豫狀態,可是李隆基要宰了太平公主,卻是謀劃已久的。

先天政變的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這不免讓人覺得懷疑,太平公主或許壓根就沒打算髮動政變,一切都是李隆基本人自己描繪出來的而已。

03太平公主得權,卻不願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又是一個女強人,唐朝的女強人實在是太多了。從武則天開始,到她的兒媳婦兒韋皇后,再到她的孫女安樂公主。這每一個都是非常毒辣有手段的女人。

太平公主在這種大環境的薰陶之下,自然也是一位女強人。不過我們會發現,武則天登基稱帝了,韋皇后臨朝聽政了,安樂公主一直野心勃勃地要做皇太女。

可是太平公主的理想呢?作為一個在朝堂中擁有實權的女人,她居然沒有理想。也就是說她既不願意登基稱帝,又不願意臨朝聽政。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薛崇簡以數諫其母被撻,特免死,賜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財貨山積,珍物侔於御府,廄牧羊馬、田園息錢,收入數年不盡。慧范家亦數十萬緡。改新興王晉之姓曰厲。---《資治通鑑》

這麼一個狀態之下,她手下的那幫人,也會失去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權力,那就應該把一切都做得徹底一些。

很可惜的是她始終都沒有下定決心,早在唐睿宗登基之後,她就應該考慮這件事,可惜一直拖到了唐睿宗禪讓,太平公主都沒有實現手下人所期待的政治理想。

為什麼太平公主會失敗?因為她想要保持原狀,知足讓她成了失敗者。走在政治鬥爭這條道路上,沒有誰是真正無辜的。

所以說你心軟了,或者你迷茫了,一定是給了對手滅亡你的機會。太平公主的確是迷茫了,她想要權力,可不想要至高無上的權力,想要地位,可不想要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總結:李隆基是一位政變好手。

李隆基的帝位,可以說就是通過政變得來的。先發動唐隆政變,掌握實權的他被立為了太子,後又發動先天政變,滅亡太平公主,徹底掌握實權。

由此可見,政變對李隆基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為此他自己又特別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發動政變,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還沒有發動政變,就因為有可能發動政變而被李隆基都殺了。

後來太子李亨手握重權,大臣們個個都依靠著他,李隆基心裡很不舒服,於是培養了安祿山這麼一個乾兒子,以此平衡太子的權力。

最終使得唐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大戰過後,李亨提前登基稱帝,也就是唐肅宗。這一點已經是太上皇的李隆基還是不甘心,不斷給李亨派遣重臣前去擔任宰相。

由此可見,李隆基天生就喜歡玩政治,這種人從生到死,一直都在玩權力的遊戲。太平公主跟他比,還是差了點火候。


江湖小曉生


唐睿宗對於太平公主的野心早已一清二楚。於是,下令諸王、駙馬以後不得統領禁軍,繼而又玩起了禪位的遊戲,將時任皇太子李隆基推上了皇位。也正是唐睿宗的這次禪位,讓唐玄宗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他不是謀逆、而是平叛。反觀太平公主,她反對皇帝,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那都是謀逆!

唐玄宗即位後,首先完全控制了左右羽林軍和左右萬騎軍,繼而先下手為強、向太平公主一黨發起了強力攻勢,一舉拿下了朝中太平公主的黨羽!


中老年講壇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是武則天執政、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重要人物,在神龍政變、唐隆政變中都有功勞,因此一時權傾朝野,地位顯赫。

武周時期,武則天常與太平公主商議政事,卻從不讓她參與。儘管如此,長期的耳濡目染,讓本就聰敏的太平公主在政治的敏銳上有了很好的學習提升。在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中,太平公主作為李唐王室的擁護者,為政變提供了不少情報。成功之後哥哥李顯復位,即唐中宗,冊封有功的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參與政事。

中宗朝的後期,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亂權,企圖效法武則天。參與政事且受到唐中宗重視的太平公主與韋后一派是不對盤,唐中宗死後,幼子李重茂登基,韋后臨朝稱制,大力打壓太平公主及相王李旦等。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聯合侄子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剿滅了韋氏集團告終,李旦復辟登基,即唐睿宗。

比起神龍政變中,太平公主的出力不多,這次的唐隆政變,太平公主可是主要人物之一,功勞遠比在神龍政變中大得多,也因此她得到的權力更大。李旦登基後,政事上基本都要跟太平公主及李隆基這兩大功臣商量,太平公主想做的李旦基本都會同意的。

到這裡我們其實已經看出來了,睿宗朝權力爭奪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兩人了,在面對共同的敵人,他們倆可以是盟友,可面對權力的爭奪,他們便只是敵人。經過時間的磨鍊,太平公主其實已經具備有良好的優勢,可為什麼卻鬥不過自己的侄兒李隆基呢?

1、唐隆政變時,李隆基負責與相關的軍官聯繫,獲得軍隊武力的支持。經過唐隆政變後,李隆基在軍隊中的威望都頗高,等於是掌握了軍方的力量。而太平公主或許不是沒想過,只不過她作為女子,有所侷限,無法像李隆基一般。

2、唐睿宗李旦的態度。李旦登基後,雖然對妹妹太平公主頗為倚重和信任,但他心底裡是不認可把皇位再交到女人手裡的,加上李隆基確實能力優秀出色,於是他看著苗頭不太對,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著急忙慌的就趕緊讓位給兒子。

3、名分已定,名正言順。公元712年,李隆基正式接受父親睿宗的禪位,登基稱帝。李隆基的帝位是睿宗李旦親自禪讓,屬於名正言順,是唐朝的主宰者。其實李旦禪位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太平公主的女王夢碎。李隆基並不像李旦一般,因此她大權在握的日子也到了尾聲。

最終,在先天政變中,李隆基先發制人,剷除太平公主相關黨羽,賜太平公主自盡。


若淺話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幼女,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是太平公主的哥哥,李顯是武則天第三子,李旦是幼子。而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太平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結束了武則天的統治,太子李顯登上皇位,是為唐中宗。然而僅僅五年後,李顯就病逝,當時的韋皇后立中宗幼子為帝,她自己則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引起了朝野的不小震動。 當時的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聯合其姑母太平公主,誅滅了“效則天故事”韋皇后勢力 ,順帶擁立其父李旦即位 ,是為唐睿宗,避免了李唐政權被傾覆的厄運。


李旦登基為帝后,由於其嫡長子李憲主動退出儲位之爭,所以擁立有功的李隆基被封為太子。同樣擁立有功的太平公主權勢也愈發顯赫。 在發動政變時還處於同一利益鏈條上的兩人,此時成為針鋒相對的政敵。

公元712年八月,在保留部分皇權的前提下,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此時,雙方的力量均衡狀態被打破,天平開始向李隆基方傾斜。太平公主眼見李隆基的帝位馬上就板上釘釘,便加緊部署她的政治陰謀,意圖下毒殺害李隆基。

李隆基在事先得知此消息後,於先天二年 ( 713年 )七月發動政變,他以皇帝的身份誅滅太平公主勢力,並迫使退為太上皇的唐睿宗交出所有權力,從而使專制皇權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影響唐朝數十年的太平公主的勢力被唐玄宗李隆基徹底肅殺,細細斟酌,其失敗卻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我們比較武則天時期還有後武則天時期,唐中宗和唐睿宗先後兩次登基為帝,皆是因為太子地位不穩固造成的。而李隆基先是通過第一次政變將自己的父親扶上皇位,這擁立大功大大增強了他的實力,同時被封太子也順理成章,後期李旦禪位於李隆基,雖然並沒有完全掌握皇權,但是他的儲君地位已經無可撼動,這是李隆基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其次,從武則天晚期開始,唐朝的大部分屬臣都開始對李唐政權心生懷念,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就是朝中勢力大臣聯合發動的,李顯正統的李唐身份就是他們所看重的。後期又經過中宗睿宗兩朝的經營,李唐政權已經在人們心中牢不可破,縱然後期太平公主權傾朝野,也擋不住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