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小蓝读史


司马迁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不畏权贵,是那个时代史官的代表。

在记录历史事件的时候,多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记录。而司马迁是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史官,在写《史记》的时候,多少会体现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宴会——“鸿门宴”,司马迁以文学的触笔,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历史的画卷,每每阅读好像身在其中,各个事情以此舒展开来,让人无法忘怀。在“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跃然笔上。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多有描述对霸王的同情,多少有点英雄迟暮的伤怀。而在刘邦本纪中,更是毫不隐讳的说出了刘邦好色贪婪的本色,可以说毫无忌讳,以刘邦的性格,看过之后,以长此以往的痞性,哈哈大笑。

司马迁在写本纪的时候,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在汉朝之前,是有个楚国的存在的。只不过汉帝国并不想承认这一点,因为项羽建立的楚国实在是有点短,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不可否认他的存在。就像在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建立之前,是有个楚国的,历史上称为“伪楚”,张邦昌在金国的扶持下建立的。存在了几个月。时间很短,历史上也是不承认的,仍然不代表他没有存在过。在这是司马迁把项羽放在本纪的主要原因就是项羽建立的西楚,毕竟他自称西楚霸王。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觉得司马公更喜欢项羽多一些,项羽是个英雄,虽然勇气有余谋略不足。但也算有情有义,虽败犹荣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刘邦出身市井。人也狡诈虽然成就大业,后人褒贬不一。司马迁刚直不阿,公正,客观。


爱上人间烟火1


八九项羽本纪是他爸爸写的。史记成书是在他手里,整个写作过程有他爸爸的参与。再说了,汉文帝名义上是姓刘,实际上他妈妈被抢时已经有了身孕。到了武帝这里,去刘邦化比较符合巩固统治的需求。


锋点1


项羽杀了子婴、烧了秦宫后,在刘邦没有建汉立国之前,实际上西楚霸王是当时的天下共主。更何况刘邦的“汉王”实质上也是项羽所封赐。项前刘后,是历史事实,也无可替换。司马迁只不过是如实记载而已。



琴岛牧风


根据《史记》来看,明显太史公对于项羽的失败是非常惋惜的,不是项羽武力第一,而是项羽确实有着属于男人的独特魅力。另外秦朝末年,项羽率先在巨鹿之战击溃秦军主力,使得章邯投降,直接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其实项羽才是天下之主,只是项羽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心,只想做楚国的王,分封的各诸侯慢慢不满项羽,才有了楚汉相争,刘邦最后才能坐拥天下!所以项羽排在刘邦前面也不怎么奇怪


小小浪人之家


首先从三人的家境来分析。出身司马迁大叔是汉朝的太史公,官位比较低,但具有记载高管们的话语权。司马大叔的祖上不是出身最低阶层的农民,而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中人之家”。项羽出身楚国的贵族,祖上一脉相承都是武将,做事情比较讲义气,考虑事情比较直来直去。而且项羽的猜疑心比较重,用人而不信人。刘邦祖上就是贫民出身,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混吃混喝,油嘴滑舌,诡计多端,能伸能屈,见风使舵。

其次从三人的教育背景来分析。司马迁从小随父进入都城长安,父亲是太史公,身份交往的都是读书人,家里到处都是珍贵的古书。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司马迁,从小自带一身读书人的傲气,瞧不起没有读过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人。项羽贵族出身,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谁说没有饱读诗书,但也是读过一些武书的人。家里出入的都是达官贵人,耳濡目染,也有一身的贵族豪气。而刘邦属于社会上的混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了有酒喝整天花言巧语的骗人,一身的痞气。

最后从三人的处事风格来分析。司马迁绝对是历史文人,尊重历史的来龙去脉,但在记史的过程中也会夹杂自己的喜好在里面的。对于项羽,司马肯定是给予高度的赞扬。项羽的讲义气,款待刘邦的老爹和老婆,还把他们都送回刘邦身边。项羽的大度豪爽,在鸿门宴上让刘邦悄悄的溜走。项羽的贵族豪气,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刘邦在处事为人的风格上都表现出一身的痞气。刘邦在逃命的过程中,将同车的儿子女儿三番五次的踹下马车。刘邦欺骗项羽,采取欺诈手段首先攻入咸阳。刘邦当上皇帝后,采取欺骗手段让吕雉杀死韩信。等等事件都显示出刘邦的不道德,采取流氓手段。

总之,司马大叔在编撰《史记》时把项羽排在了刘邦的前面,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司马大叔的感情天平倾斜向项羽,还有在争霸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刘邦成为霸主后后续事件走向而促成的。仅代表个人观点。


Lily生活艺术


因为刘邦后代把他阉了,霸王可没干这[大笑][捂脸][捂脸]


小北2014


在太史公的心目里还是喜欢项羽的。虽说中国有句老话:成者王侯败者贼。但项羽之败,没有任何人会说他是贼的,相反,人们都十分敬佩和崇敬这位大英雄,为这位大英雄推翻了秦朝而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天下而遗憾和感慨。我觉得,太史公也是从这一点出发,表达对项羽的认可和惋惜。


文亦如此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站在一个完全客观者的角度,在那个大时代的环境中,项羽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没有项羽的磨炼,刘邦如何能成长为一个一代开国君主呢。正是项羽一步一步的磨炼,成就了刘邦的不世之功。刘邦虽然取的了最后的胜利。这也许是上天的选择。但成功者值得仰慕。失败者也未必不值得尊重。因为项羽只是失败的英雄,如果当时回到江东,汉家天下也许没那么容易得到。正因为项羽这位劲敌造就了刘邦。所以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说,项羽应该在前面,项羽是因,刘邦为果。


搞好卫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史记》并非是一本如《三国志》、《唐书》、《宋史》那样只是记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史书,他上启三皇五帝、下至其所生活的年代。

那么他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史书一样,将开国皇帝放在第一位,而将三皇五帝置后,这种情况就如你家要修族谱,总不能将自己的父亲放在第一位,而把始祖排在后面吧?

但同样的,也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因为年代早就排在前面,如你吕尚、管仲再怎么厉害,年代再怎么久远也是臣,刘邦是君,君臣终究有别。

于是司马迁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分为记录帝王的本纪,记录诸侯的世家,记录将相名人的列传。所以大家都是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干过的,就不要分上下尊卑了,都是平级。

至于怎么排呢?简单,就按年龄吧。于是我们看《史记》的顺序依次是:《三皇本纪》、《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然后才是刘邦的《高祖本纪》。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项羽身份的定性,算是帝王呢?还是诸侯?如果算帝王肯定要排在刘邦前面没有争议,如果算是诸侯就要归入世家排后面去了。

最后经过考虑,司马迁还是把项羽归到了帝王,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么解释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政事实际是掌握在项羽的手中,并且最后项羽也“放逐义帝而自立”,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得到天下认可的共主,列入帝王本纪并无不可。

更何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这一点即使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是承认的:

 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如果否认项羽的身份,不就是说刘邦的汉王也是伪王了?所以出于公正的角度司马迁将项羽列入了本纪中。

不过后来到了《汉书》中,写的是大汉朝自己的事,自然不允许将项羽一个人高悬在刘邦脑袋上了,可这么重要的人物又不能不写,于是就不承认他这个帝王的身份。所以在评价项羽时,班固虽然几乎完全照抄了司马迁的评语,却微妙的将号为“霸王”改为了号为“伯王”,一字之差成分就天差地别了,从帝王下降到了诸侯。于是被班固将项羽和陈胜并在一起,归入了列传之中,这其实是对项羽身份看法的改变。

可见项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位于刘邦之上的本纪,到之后《汉书》中和陈胜平级的列传,其实是时代变迁对项羽地位认识的改变。个人觉得这倒不能说是司马迁推崇项羽所致,反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突然且迅猛的崛起感到非常的惊讶,以至于通过重瞳的传言而怀疑项羽事不是舜的后代?但同时对于他“其亡也忽”的现象,并不十分认同他的所作所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