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總共有多少個公主出塞與異域民族和親?和親的效果如何?

尤尼烏斯seven


和親是西漢政府為了籠絡匈奴等少數民族政權,以聯姻的方式,力圖達成雙方的友好合作狀態,和親責任的承擔人就是所謂的“公主”。

西漢一朝210年,一共有十二位公主出塞和親,這十二位公主沒有一位是真的,分佈於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和漢元帝期間。和親對象除了兩位針對烏孫國,一次針對鄯善國,其餘都是匈奴。

和親的效果如何,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目的性,這十二次和親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西漢一朝的十二次和親

  • No.1:高祖七年(前200年),高祖劉邦以宗女和親匈奴冒頓單于

這一年發生了對漢帝國來說,最為驚心動魄的一件大事——白登山之圍!在陳平的謀劃之下,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結為兄弟。“高祖取宗室女子名為長公主,嫁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 No.2: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劉盈以宗女和親匈奴冒頓單于

漢惠帝三年,發生了西漢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幕:冒頓單于寫信調戲大漢太后呂雉!面對匈奴的挑釁,呂雉被迫低頭,客客氣氣地回了一封言辭恭卑的信,並以宗室女和親匈奴。

  • No.3:文帝四年(前176年),文帝劉恆以宗女和親匈奴冒頓單于

漢文帝四年,匈奴撕毀和平協議,以右賢王領兵,入侵漢地,兵峰一度突破黃河,進入上郡,嚴重威脅到長安的安全。漢文帝被迫以宗室女和親冒頓單于。

  • No.4:文帝六年(前174年),文帝以宗女和親匈奴老上單于

漢文帝四年,冒頓單于死,老上單于即位,漢文帝以宗室女和親老上,重申漢匈和親之策。

  • No.5: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文帝以宗女和親匈奴軍臣單于

漢文帝后元四年,老上單于去世,君臣單于即位,漢文帝再次以宗室女和親匈奴。

  • No.6: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以宗女和親匈奴軍臣單于

漢景帝前元元年,剛剛登基不到一年的漢景帝,再次遭受匈奴入侵的打擊,君臣單于率軍突入代郡,劫略邊民。漢景帝被迫以御史大夫陶青為和親使,以宗室女和親匈奴。

  • No.7: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以宗女和匈奴軍臣單于

建元元年,16歲的少年天子漢武帝,收到了君臣單于的勒索信,要求大漢派公主和親。漢武帝以慣例,遣宗室女和親匈奴。

  • No.8: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以宗女細君公主和親烏孫昆彌

細君公主是西漢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她其實是漢武帝的侄孫女,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建因為謀反事件自殺,劉細君自幼生活在罪臣之女的陰影下。

適逢烏孫國在大漢和匈奴的擠壓之下無所適從,昆彌(國王)獵驕靡請求娶漢公主,以壓制國內的匈奴支持派。劉細君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被漢廷選中,以公主身份嫁給烏孫國昆彌獵驕靡。

  • No.9: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以宗女解憂公主和親烏孫軍須靡

解憂公主的身世與細君公主相似,她是七國之亂骨幹,楚王劉戊的孫女。細君公主在烏孫國芳年早逝,為了延續漢烏和親,劉解憂被賜公主,嫁於獵驕靡之孫軍須靡,軍須靡死後,又改嫁其弟翁歸靡。

  • No.10:地節四年(前66年),宣帝以宮女和親鄯善國

漢宣帝地節四年,鄯善國國王娶解憂公主之女,請求漢廷“得尚漢外孫,願與公主女俱入朝”。漢宣帝以宮女賜公主名分,和親鄯善。

  • No.11:神爵二年(前60年),漢宣帝以宮女家匈奴日逐王

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單于遣名王奉獻,並賀明年正月,漢與匈奴和親”。

  • No.12:竟寧元年(前33年),元帝以王昭君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

西漢最後一次和親,也是歷史上名氣最大的一次和親——昭君出塞!漢元帝賜宮女王嬙以公主名號,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留下千古佳話。

十二次和親冰火兩重天

西漢立國以來,和親之路幾乎沒斷過,尤其對匈奴,先後九次和親。以婚姻關係達成漢帝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平,這個願望雖好,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未必如此。這十二次和親,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1.被逼送錢送女人,屈辱的和親模式

這種類型佔絕大多數,自高祖至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和親都是這種模式,和親的本質是匈奴人對漢帝國不動刀兵的敲詐勒索。每當匈奴需要下一次供奉時,和親的成果立刻歸零。

可以說,這段時間的和親,就像是西漢帝國給一頭喂不飽的狼扔羊羔,需要不斷重複,永無止境!

  • 2.共同的政治目標,大體對等的和親模式

漢武帝后期至漢宣帝時期,隨著漢匈軍事實力的逆轉,匈奴人對西漢帝國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和親一度中斷。漢宣帝對匈和親的對象,是用來安撫投降日逐王,而不是匈奴單于。

漢武帝的兩次和親針對的是烏孫國,是漢帝國安撫拉攏烏孫,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付匈奴的政治聯姻。

這個階段的和親,已經沒有了屈辱的標籤。這段時期的和親,才真正達成了部分政治目的,尤其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她們為維護漢烏同盟關係,共同瓦解匈奴對烏孫,乃至整個西域的影響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 3.宗主關係,以賜婚模式的和親關係

王昭君和親匈奴,性質再次發生改變,這一次是呼韓邪單于以附屬國的身份,請求大漢賜婚,以壯自己在匈奴的聲威,同時確保漢匈的和平局面。

這就是王昭君能夠在歷史上名垂不朽的原因,她是第一個以昂首挺胸的姿態,走入草原,第一次真正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

為何從來沒有少數民族公主嫁給漢皇

大漢和親的十二位公主,沒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劉細君和劉解憂是宗室之女,王昭君是宮女,其她的公主資料不是很詳細,大多都是以宮女賜公主身份和親。

不過,所有的和親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漢室公主遠嫁異族,從來沒有哪一位異族女子,嫁給漢皇,這又是為什麼呢?

  • 1.漢家文化不可能接納異族女子

匈奴人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在漢文化主導地位的歷史環境下,匈奴人被視為蠻夷。皇家的婚姻從來都是政治聯姻,在少數民族被視為蠻夷的環境下,即便普通官宦階層,都不會娶少數民族女子為妻,何況皇帝!

假如皇帝娶匈奴女子,也就意味著西漢政權,承認了匈奴與漢帝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在自視漢家文化為唯一正統的思想之下,這個禁忌無論如何是不能突破的。

  • 2.少數民族政權骨子裡對漢民族的崇尚

漢民族自視正統,有意思的是,少數民族政權也是這麼認為,包括強大的匈奴!別看匈奴人在軍事上不斷蹂躪漢民族,但是軍事上的強大,掩蓋不了他們對漢民族的崇尚。

在這種心態下,匈奴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公主嫁給漢皇。

  • 3.匈奴人前期的自大和後期的自卑

匈奴人在對西漢政府的民族關係上,表現表現出前後強烈的反差。前期仗著軍事實力的強大,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欺凌漢人。那個時候,他們沒必要,更不會有嫁女人和親的想法。

後期在西漢政權的打擊下,匈奴帝國瓦解,分裂為南北二部,匈奴人的生存都面臨無法維繫的狀態,西漢帝國成了他們的救世主。這種以奴僕臣服姿態的存在,自然會產生娶漢族公主為榮的心理,斷然不敢有半點平等的“換親”想法。

所以,漢匈和親二百年曆史,雙方在這方面,其實早就心照不宣地達成了一致。

靠女人的肩膀難以承擔起帝國的興衰

漢匈和親的歷史,其價值一句話就能概括:女人的胸脯永遠承擔不起漢帝國的興衰!這麼說絕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和政治的複雜性。

為何在和親過程中,沒有一位真正的公主出現,這種假模假樣的戲份,雙方一直樂此不疲地持續著?原因就是,和親本就是場戲,“公主”只是雙方達成政治目的道具,真假無所謂。

匈奴人需要的是“公主”帶過來的豐厚嫁妝,而不是“公主”作為女人和其高貴的身份。漢廷也深知匈奴人慾望的本質,所以也明目張膽地造假,雙方都睜一眼閉一眼,只要真正的目標達到了就行,誰會在乎那位後半輩子躲在帳篷裡哭泣的女人?

唯有自身實力強大後的漢帝國,一位公開的宮女王昭君,卻實實在在地給漢匈帶來了和平的願望。原因何在?

因為強大的漢民族,是一個真正渴求和平的民族!


尋根拜祖


12個。

分別是: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2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2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08年,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前103年,漢武帝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來自網絡)

武帝之前,和親是在漢與匈奴之間,是為了止戈,也能說示弱。劉邦在白登之圍後想出來的法兒子。

武帝之後,更多的是一種聯繫其他少數民族,打擊匈奴的外交手段。拉攏盟國,共同抗擊匈奴。奪取河套,通河西走廊,鑿空西域,把匈奴人從從漠南地區趕到漠北。

在到後來的昭君出塞,就不同了,拉攏匈奴。終於一改漢初外交頹勢。也算替祖宗劉邦出了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