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作為農民的兒子,對於曾經生活過的農村,我是充滿複雜情感

的。在急劇變化的時代發展中,農村首當其衝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不單單指的是因為物質方面的誘惑而產生的自我迷失,同時,也指的是在自我精神層面的建設過程中,日漸出現的斷層。這種由於現代文明與傳統精神產生的碰撞,每天都在這片沸騰過先輩熱情的土地上上演著。

很久沒有看到這種真實還原農村全貌的紀錄片了,而《鄉村裡的中國》正好填補了我近段時間在這方面的空白。作為一部上映於2013年的紀錄片,能夠在7年之後重新看到,也算是一種緣分。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拋開主旋律濃厚的標題,深入到影片展示的內容中,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部站在體制內,卻時刻試探甚至突破體制束縛,然後對於中國農村未來發展方向探尋的影片。雖然,影片的焦點集中在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農民身上,但是,從個體到群體的延伸中,觀眾卻能深切地感受到,深陷在社會變革漩渦中的農村和農民的彷徨與無奈

說實話,即便是這部紀錄片裡存在某些擺拍的成分,但是,卻絲毫掩蓋不住農民骨子裡散發著的樸實與真誠。他們靠天吃飯的同時,對於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嚮往,而影片中呈現的生活矛盾,大多數都和自身利益的維護有關。這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當精神世界的塑造缺乏正確指引時,人們往往會在不知所措中將自我需求收縮在物質的滿足上。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像杜深忠這樣因為追求精神世界而與周圍格格不入的人將會越來越多,這並非是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打破,而是對於傳統生活思維的重塑。那個被遺忘在角落裡的世外桃源,在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繁衍中,註定是要在物質和精神之間找尋新的平衡點。

杜深忠的留守與兒子杜海龍的出走,杜洪法的孤獨與兒子杜濱才的不解,張自恩的保守與駐村幹部的開放,在變化的農村裡,物質的滿足與精神的追求,總是一邊在迷失,一邊又在找尋。當城市化以最快的速度碾壓過農村的土地時,徒留一地的殘渣,似乎在吶喊著不摻雜利益的傳統精神的迴歸和堅守。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1

這是一部真正屬於農村的紀錄片,它利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作為影片情節的過渡,在展示農民日常生活的同時,毫不避諱地將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統統呈現出來。

影片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莫過於村裡自稱“第一文化人”的杜深忠。細細翻閱杜深忠的履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農民

年輕時參過軍,為了寫作加入過魯迅文學院培訓班,五音不全卻偏偏喜好拉二胡和彈琵琶,寫的一手好字卻也只能用在村裡的婚喪嫁娶上。當理想的熱血慢慢被現實的土壤耗干時,杜深忠終究開始妥協於現實生活。只是,他骨子裡殘存的傲氣,又讓他始終沉迷於自我的精神世界,並最終將那種對於未來的憧憬與嚮往,寄託在了兒子身上。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雖然,杜深忠並沒有音樂的天賦,卻因為最初的熱愛,而讓他不惜花費六百多的高價錢,買了一個琵琶彈奏。在旁人眼中,這可能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但是,在杜深忠的眼裡,當沉悶的生活失去色彩時,他潛意識裡又在提醒著自己,必須要及時找一條精神的光明大道,從而不讓自己陷入到更深層次的迷失。

從杜深忠反觀當下農村,就會發現,目前農村所面臨的困境,早已不是簡單的溫飽問題。當城市利益為先的誘惑開始滲透到農村時,因為過度追求所謂的城市精英文化,從而導致原本具有深厚底蘊的農村大眾文化漸漸被丟棄。城市化發展帶來物質富裕的同時,也暴露出最為致命的短板,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滯後性。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我說的這一點,從杜深忠身上是能夠感受到的。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哪個說對土地有感情,我對土地一點感情也沒有,就是無奈,沒辦法。”其實,這是一種農村根文化的慢慢丟棄,也是對於農村精神建設現狀不滿的表現。

當社會發展帶來的陣痛,一點點的將現實與理想割裂開來時,缺乏價值觀與精神引導的生存空間,總是不自覺的讓人喪失掉向上的勇氣與動力。

農村人對於生活大抵是有自己清醒認識的,只是,當社會變革一次次衝擊著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時,人們只能一邊苦苦掙扎著,一邊又不斷給未來規劃著。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比如,作為村幹部的張自恩,他可能不是最優秀的村幹部,但卻是最具代表性的村幹部。

影片採用鏡頭跟隨的拍攝手法,真實地記錄下了村幹部張自恩一年四季的忙碌身影。他是有抱負的,也想著去改變農村目前的窘迫狀態。

於是,他會主動申請駐村幹部的介入,也會積極尋找開發商進行當地的旅遊開發。但是,當新鮮事物不斷湧進來的同時,又與早已被固定的農村秩序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他不得不調節著村民與村民,村民與幹部,以及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矛盾。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表面上來看,這部影片和家長裡短的農村劇情片差不多,但我想,導演焦波的野心應該不止於此。

《鄉村裡的中國》最終所要呈現出的,是暗藏在四季輪迴中,對農村發展變化最深刻的思考,那裡有新與舊的衝突,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保守與開放的碰撞,而農村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原生環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渾然不覺卻影響深遠。

2

如果有一天,要評選出關於農村紀錄片的最佳,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鄉村裡的中國》這部紀錄片

雖然相比較其他製作精良的紀錄片,這個由80後組成的年輕團隊,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資金上,都無法相提並論,但是,《鄉村裡的中國》這部影片,卻很好地做到了融入與跳出的協調處理。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融入的是情感,跳出的是思考。在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的三百多天裡,讓拍攝對象很好地擺脫了攝像機這個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更能夠呈現出最真實的農村樣貌。

誰都不想讓自己習慣的生活發生改變,如果可以,我也寧願呆在熟悉的環境裡。

可是,

當農村的改變真的來臨時,我們又必須努力地跨過迷茫與彷徨,從而在固守傳統精神的同時,更好地融入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最終,讓這片沃土重新燃起前進的希望。

沒有快進地看完《鄉村裡的中國》後,那種因為在城市待久了而不知不覺遺忘的鄉土情結,居然又慢慢地重新出現在了我的心裡,我又開始懷念起了那個沒有被金錢利益支配的傳統精神,大概,是因為對於現實糟糕狀況的失望吧!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當導演焦波把鏡頭對準真實的農村時,我想,他沒有帶著獵奇,也沒有帶著扭曲,而是懷著熱愛與虔誠,忠實地記錄著他也曾生活過的地方,然後,儘量的把某種蘊藏在鄉村變化中的陣痛,透過村民生活細節給展示出來。

杜深忠對兒子說:“你要努力,你要走出去,我沒實現的你要努力實現。”於是,他把堅守的精神與夢想,傳遞給了兒子。他們熱愛土地,但他們從來不想被土地困住,而詩與遠方也就成了他們時刻掛念的未來。

《鄉村裡的中國》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倒不如說是一部農村發展史,一切的不變與變化都藏在了村民對待生活的態度裡,而你又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導演在這部影片裡,還是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杜濱才最終還是決定去看望拋棄自己的母親,兩人相擁而泣,而從不理解父親到唱歌給父親聽,此刻,親情不言而喻;張自恩也拉來了投資,準備開發旅遊項目,他與村民的關係得到了緩和,也開始被理解著;杜深忠的女兒嫁了個好人家,兒子也在努力學習,而自己,還是可以繼續著琵琶與書法的興趣。

村裡的年輕人,或是上大學,或是參軍入伍,或是外出打工,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他們潛意識裡,都帶著祖輩們的希望和夢想,準備開始城市生活的奮鬥。

社會變革和城市化發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我還是一廂情願地相信,農民的後代,是能夠在物慾橫流中堅守傳統精神的。

這部影片,7年後,我還是給它打10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但是,無論是好是壞,我們永遠不要停止為夢想奮鬥的腳步,也永遠不要停止時刻回頭的反省,因為,在我們的身後,一直且必須保留下屬於農村傳統精神的夢想田園和寄託情感的故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