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作为农民的儿子,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我是充满复杂情感

的。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发展中,农村首当其冲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不单单指的是因为物质方面的诱惑而产生的自我迷失,同时,也指的是在自我精神层面的建设过程中,日渐出现的断层。这种由于现代文明与传统精神产生的碰撞,每天都在这片沸腾过先辈热情的土地上上演着。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真实还原农村全貌的纪录片了,而《乡村里的中国》正好填补了我近段时间在这方面的空白。作为一部上映于2013年的纪录片,能够在7年之后重新看到,也算是一种缘分。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抛开主旋律浓厚的标题,深入到影片展示的内容中,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站在体制内,却时刻试探甚至突破体制束缚,然后对于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探寻的影片。虽然,影片的焦点集中在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农民身上,但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延伸中,观众却能深切地感受到,深陷在社会变革漩涡中的农村和农民的彷徨与无奈

说实话,即便是这部纪录片里存在某些摆拍的成分,但是,却丝毫掩盖不住农民骨子里散发着的朴实与真诚。他们靠天吃饭的同时,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向往,而影片中呈现的生活矛盾,大多数都和自身利益的维护有关。这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当精神世界的塑造缺乏正确指引时,人们往往会在不知所措中将自我需求收缩在物质的满足上。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像杜深忠这样因为追求精神世界而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并非是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打破,而是对于传统生活思维的重塑。那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世外桃源,在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繁衍中,注定是要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寻新的平衡点。

杜深忠的留守与儿子杜海龙的出走,杜洪法的孤独与儿子杜滨才的不解,张自恩的保守与驻村干部的开放,在变化的农村里,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追求,总是一边在迷失,一边又在找寻。当城市化以最快的速度碾压过农村的土地时,徒留一地的残渣,似乎在呐喊着不掺杂利益的传统精神的回归和坚守。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1

这是一部真正属于农村的纪录片,它利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影片情节的过渡,在展示农民日常生活的同时,毫不避讳地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统统呈现出来。

影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莫过于村里自称“第一文化人”的杜深忠。细细翻阅杜深忠的履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农民

年轻时参过军,为了写作加入过鲁迅文学院培训班,五音不全却偏偏喜好拉二胡和弹琵琶,写的一手好字却也只能用在村里的婚丧嫁娶上。当理想的热血慢慢被现实的土壤耗干时,杜深忠终究开始妥协于现实生活。只是,他骨子里残存的傲气,又让他始终沉迷于自我的精神世界,并最终将那种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虽然,杜深忠并没有音乐的天赋,却因为最初的热爱,而让他不惜花费六百多的高价钱,买了一个琵琶弹奏。在旁人眼中,这可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但是,在杜深忠的眼里,当沉闷的生活失去色彩时,他潜意识里又在提醒着自己,必须要及时找一条精神的光明大道,从而不让自己陷入到更深层次的迷失。

从杜深忠反观当下农村,就会发现,目前农村所面临的困境,早已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当城市利益为先的诱惑开始渗透到农村时,因为过度追求所谓的城市精英文化,从而导致原本具有深厚底蕴的农村大众文化渐渐被丢弃。城市化发展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暴露出最为致命的短板,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性。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我说的这一点,从杜深忠身上是能够感受到的。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哪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无奈,没办法。”其实,这是一种农村根文化的慢慢丢弃,也是对于农村精神建设现状不满的表现。

当社会发展带来的阵痛,一点点的将现实与理想割裂开来时,缺乏价值观与精神引导的生存空间,总是不自觉的让人丧失掉向上的勇气与动力。

农村人对于生活大抵是有自己清醒认识的,只是,当社会变革一次次冲击着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时,人们只能一边苦苦挣扎着,一边又不断给未来规划着。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比如,作为村干部的张自恩,他可能不是最优秀的村干部,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村干部。

影片采用镜头跟随的拍摄手法,真实地记录下了村干部张自恩一年四季的忙碌身影。他是有抱负的,也想着去改变农村目前的窘迫状态。

于是,他会主动申请驻村干部的介入,也会积极寻找开发商进行当地的旅游开发。但是,当新鲜事物不断涌进来的同时,又与早已被固定的农村秩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不得不调节着村民与村民,村民与干部,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表面上来看,这部影片和家长里短的农村剧情片差不多,但我想,导演焦波的野心应该不止于此。

《乡村里的中国》最终所要呈现出的,是暗藏在四季轮回中,对农村发展变化最深刻的思考,那里有新与旧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保守与开放的碰撞,而农村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原生环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浑然不觉却影响深远。

2

如果有一天,要评选出关于农村纪录片的最佳,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

虽然相比较其他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这个由8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乡村里的中国》这部影片,却很好地做到了融入与跳出的协调处理。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融入的是情感,跳出的是思考。在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的三百多天里,让拍摄对象很好地摆脱了摄像机这个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更能够呈现出最真实的农村样貌。

谁都不想让自己习惯的生活发生改变,如果可以,我也宁愿呆在熟悉的环境里。

可是,

当农村的改变真的来临时,我们又必须努力地跨过迷茫与彷徨,从而在固守传统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最终,让这片沃土重新燃起前进的希望。

没有快进地看完《乡村里的中国》后,那种因为在城市待久了而不知不觉遗忘的乡土情结,居然又慢慢地重新出现在了我的心里,我又开始怀念起了那个没有被金钱利益支配的传统精神,大概,是因为对于现实糟糕状况的失望吧!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当导演焦波把镜头对准真实的农村时,我想,他没有带着猎奇,也没有带着扭曲,而是怀着热爱与虔诚,忠实地记录着他也曾生活过的地方,然后,尽量的把某种蕴藏在乡村变化中的阵痛,透过村民生活细节给展示出来。

杜深忠对儿子说:“你要努力,你要走出去,我没实现的你要努力实现。”于是,他把坚守的精神与梦想,传递给了儿子。他们热爱土地,但他们从来不想被土地困住,而诗与远方也就成了他们时刻挂念的未来。

《乡村里的中国》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农村发展史,一切的不变与变化都藏在了村民对待生活的态度里,而你又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导演在这部影片里,还是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杜滨才最终还是决定去看望抛弃自己的母亲,两人相拥而泣,而从不理解父亲到唱歌给父亲听,此刻,亲情不言而喻;张自恩也拉来了投资,准备开发旅游项目,他与村民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也开始被理解着;杜深忠的女儿嫁了个好人家,儿子也在努力学习,而自己,还是可以继续着琵琶与书法的兴趣。

村里的年轻人,或是上大学,或是参军入伍,或是外出打工,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他们潜意识里,都带着祖辈们的希望和梦想,准备开始城市生活的奋斗。

社会变革和城市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我还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农民的后代,是能够在物欲横流中坚守传统精神的。

这部影片,7年后,我还是给它打10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无论是好是坏,我们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奋斗的脚步,也永远不要停止时刻回头的反省,因为,在我们的身后,一直且必须保留下属于农村传统精神的梦想田园和寄托情感的故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