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前幾天出門取快遞,一推開樓門,竟有一股暖風吹來——春天是真的來了。

天氣好,人就會變柔軟一些,想看個電影也不願太深邃,或是太沉重,只想看些清清爽爽的片子,不負春光。

於是就想起了過去看過的一些和春天有關的電影。有些故事確實發生在春天,有些並不是,但質感和溫度很春天,故事留在腦子裡就被我偷換了時空,變成了春天的故事。

喏,其中一部分就在下面了。

《小森林·冬春篇》(《澄沙之味》/《海街日記》)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沒有櫻花的春日影單一定是份不合格的影單。這個春天,無論在武漢大學還是上野公園,櫻花依然照常盛開,但多數人的賞花行程怕是要取消了。

電影似乎可以幫忙解解饞。《小森林·冬春篇》算是清新中的清新。女孩市子厭倦了東京忙碌的都市生活,選擇回到從小長大的小森村,換一種生活方式。春天到了,小森村的櫻花開了。市子在遠離城市的“小森林”裡度過春夏秋冬,每天與柿子、麵糰、胡頹子、爐子、蝴蝶打交道。“小森林”的生存邏輯與都市完全不同,市子靠土地、賣力氣和母親留下的經驗過日子,悟出新的生活哲學。

我想了一圈發現,和櫻花有關的電影都挺治癒系,或者說,挺雞湯的,但櫻花味的雞湯還算適口,溫柔不膩。


《晚春》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單把《晚春》拿出來,純粹是因為更切題,但在我的感受裡,小津安二郎的每部電影都很春天。《秋刀魚之味》裡,道子等車時的陽光很春天。《東京物語》裡,兒媳紀子帶老兩口東京一日遊時的快樂很春天。《浮草》裡,小男孩揹著小書包啪嗒啪嗒踏過青草,跑上公路的背影也很春天。好像只有在春天,小津那些溫柔、意味深長,又暗含涼意的故事才最成立。

《晚春》可能是這份片單裡最不圓滿的一部,為了照顧父親,或者說,受困於傳統道德,紀子始終不願嫁人,即便自己邂逅了真心喜歡的人,也遺憾錯過。為了讓女兒放心出嫁,父親編織了善意的謊言。這麼一個容易煽情的故事,小津依然講得很淡。


《放牛班的春天》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這是一部太經典的電影,一個給人以希望的故事。在那所被稱作“塘底”的鄉村輔育院裡,被放棄的孩子們遭受高壓管制,呵斥、體罰隨處可見。音樂家克萊門特的到來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活,其中就包括電影裡,帶觀眾走進這個故事的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

克萊門特花很多時間和這些孩子在一起,和他們做朋友,帶他們排練合唱,一起走進音樂的世界。這些頑劣的孩子在克萊門特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下依然頑皮,依然常惹事,但很多人開始願意與他溝通,有了改變生活和命運的渴望。《放牛班的春天》裡那電影原聲直到今天我還會偶爾聽聽,向著希望而生的音樂令人愉悅。


《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沒錯,這是在想到《放牛班的春天》後立馬就會想起的電影,逃學鬼才菲利斯用實際行動來回應克萊門特——讀書沒個鳥用,老子就是要瘋。

電影原名叫Ferris Bueller's Day Off ,“春天不是讀書天”是少有的聰明的譯名,清爽又張狂,像極了電影裡的少年們。

好的青春片真的很難拍,難點在於創作者以怎樣的視角去呈現。俯視的角度太大容易油膩,缺乏真誠。徹底回到過去又喪失了思想性。在這問題上,《春天不是讀書天》做得不錯。這部1986的電影上映時曾引起轟動。它太叛逆,太消解意義了。逃學的目的就是逃學本身,衝動的原因可能真的只是“春天不是讀書天”。這理由太扯了,但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它真的很真實。


《春天的故事》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春天的故事》是法國導演埃裡克·侯麥“季節”四部曲中的一部,講了一個發生在春天的關於友誼與愛情,最終歸於自我的,被哲學所引領的故事。

春天的好處之一是,終於有精神出門去認識新朋友了。中學哲學老師珍妮在一次宴會上結識了娜塔莎。閒來無事,娜塔莎邀請珍妮去家裡做客。娜塔莎父母離異,父親有個小女友,但見了珍妮,還是有點模模糊糊的好感。娜塔莎看出來了,竭力撮合。珍妮卻猶猶豫豫,另有心思。

侯麥的電影向來如此,講了什麼故事根本不重要,有意思的是那些絮絮叨叨,一會兒康德,一會兒先驗,一會兒胡塞爾的形而上討論。這些討論就夾雜在吃喝拉撒中,一點兒也不端正,一點兒也不刻意,但鏡頭總能抓住一些最細微的心理波動,這正是侯麥的魅力。


《海蒂和爺爺》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瑞士,阿爾卑斯山。白雲之下,綿延到遠方的雪山。山腳下,嫩綠的草地上點綴著小花。鷹很遙遠,從白雪和白雲間劃過。地上的小羊則不同,可以一把被摟在懷裡。

和很多人一樣,我是為了看美景才去看《海蒂和爺爺》的,看完之後,竟被小女孩海蒂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然天性所打動。孤兒海蒂與獨居山中的爺爺相伴生活,沒有錢,沒有傳統的好的教育,但她在自然和爺爺的愛中習得了善良、誠實和快樂。在被姨母哄騙到有錢人家,給大小姐克拉拉做伴讀時,她的天性為那個死氣沉沉的家庭帶去了生機。

在絕美的風光裡,《海蒂和爺爺》講訴了一個關於陪伴的故事,哦不對,是好幾對兒關於陪伴的故事。相信看完《海蒂和爺爺》,很多人會把去阿爾卑斯山看雪山和野花列入旅行日程。


《春光乍洩》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每個春天,總會有那麼一兩天想起張國榮,以及他活過的那個時代。如今,沒有張國榮,娛樂圈也再出不了一個巨星。今年,因為新冠疫情,文華酒店的鮮花悼念活動取消了。這是張國榮逝世十七年以來,第一次取消鮮花悼念。

這裡只是私心,把《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霸王別姬》或是《春光乍洩》安排進來都無所謂,張國榮本身就是過去十七年春天記憶裡的一部分,超越他任何一個角色。


《春風沉醉的夜晚》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當這樣的無可奈何,春風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處亂走,走到天將明的時候。” 春天是挺適合讀郁達夫的,也很適合看婁燁的電影。第一次看完《春風沉醉的夜晚》後,很多年裡,劇情我都不太記得了,但總會在一些時候,想起電影裡姜誠走路的畫面。他穿個花襯衫,夾根菸,胳膊長,走起來一甩一甩的,讓人著迷。

後來,我有很多機會去南京——電影的取景城市。到了那兒才明白,婁燁為什麼讓姜誠白天黑夜地走。南京的確是一座適合走路的城市,它很老,又沒那麼老。新的東西夾在老物件裡,讓整個城市都很實在,少有走在國貿或陸家嘴的那種懸浮感。走在煙花三月的夫子廟、江陰路,空氣溼漉漉、黏膩膩的,很難說,你能更瞭解姜誠,但《春風沉醉的夜晚》裡那些愛恨的溫度和氣味,你摸到了。


《四個春天》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第12屆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紀錄長片,導演陸慶屹用四年時間記錄了自己家庭。這其中當然有生死,有別離,但更多的是在貴州獨山縣那個有天井的小院裡,一對普通老人的生活日常。

灌香腸,燻臘肉,上山踏青,伺候花草,餵魚,看燕子飛來築巢……父親安靜,母親熱鬧,閒來無事,父親拉拉二胡,鼓弄電腦,母親要麼在縫縫補補,要麼就在廚房裡忙忙叨叨。這個家庭不催婚、不爭吵,很少談錢。它是個典型的中國家庭,但在生活細節和為人處世上,又不太像當下的中國家庭。看《四個春天》很平靜,感動並不都來自於生死離別,更多的是,這樣的家庭關係真的久違了。


《立春》

春天,怎麼能少了這十部電影?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溼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這是電影裡王彩玲的一段獨白,實際上,導演顧長衛想說的是,周瑜、黃四寶、胡老師、你、我,很多時候,都得靠自我欺騙和永遠夠不著的希望活著。

北方那個小城市裡,有很多和王彩玲一樣自命不凡,覺得才華被埋沒了的人。他們像北方的冬天一樣清高、孤獨、脆弱。最終,熱愛美聲的王彩玲去了北京,也終於看清了自己,她的一部分死在了上一個冬天。

這是春天不太好的一面,有些人沒熬過來,註定是再也看不到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